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我的1999 > 第1399章 昆仑2008
  第1399章 昆仑2008
  昆仑航天的诞生,可以说比卖出一万台大疆无人机还让他感到兴奋。
  比起自己的学生,在社会上打拼多年的李泽湘就冷静多了。
  “徐总,昆仑航天划入我们事业群进行管理吗?”
  徐良笑着点了点头。
  “不仅是航天公司,电动飞机和飞行汽车都统一划归航空航天事业群管理。
  前段时间我发给你的美国terrafugia太力公司的资料,你们看了吗?”
  李泽湘点了点头。
  terrafugia太力公司,是由5名麻省理工学生联合创办的飞行汽车公司。
  徐良:“我们得承认,美国人还是很有创新精神的。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千万不要故步自封,坐井观天。”
  “自从拿到您的资料后,我们就一直在关注太力飞行汽车的研发进展。
  而且亲自组织考察团去硅谷那边考察了一趟。
  他们的创始人告诉我,明年他们就会推出首款概念车型,并进行首飞。
  我想咱们不妨等等看。
  研发出一款技术成熟的飞行汽车绝非易事。
  推向市场并让消费者更是难上加难。”
  徐良:“这些事你们自己决定。
  我给你们资料的原因,只是希望你们保持技术前瞻性。
  我们集团旗下有无人机产品,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和电池都在紧锣密鼓的研发中。
  要是十年、二十年以后。
  汽车被飞行汽车给颠覆了,那我们的研发就成一个笑话。”
  众人笑了笑,明显觉得这不可能。
  “大家还别笑,现在交通这么拥堵。
  如果未来智能汽车的智能程度一直达不到预期。
  无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话。
  飞行汽车就会派上用场。
  陆空两用的便捷性将使得它取代直升机和汽车,成为部分富人的心头好。
  等到成本进一步下探,或许会成为更普遍的交通工具。”
  众人想象了一下老板描述的画面。
  迅速得出结论:过于科幻,有点像做白日梦。
  徐良看出了高管们的半信半疑。
  对此他也不是很在意。
  对昆仑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他有自己的考量。
  当企业达到一定体量,增长陷入困难时。
  就要有敢于革自己命的决心和勇气,这样才能拿到通往下一个科技时代的船票。
  昆仑工业虽强,但能保证繁荣二十年、五十年?
  或者野心再放大一点,向阿狸的目标看齐。
  活102年?
  依他来看,前世2020年左右的四十大盗早就不敢革自己的命了。
  创新力严重缺乏,企业文化也变质了。
  信誓旦旦当着所有人说,银行不改变他就改变银行的杰克马,变成通过金融搜刮民脂民膏资本家后。
  一切都变了。
  跟个地主老财一样藏一地窖的银元宝。
  当危机真正来临的时候,这些没有转化为利剑厚盾的钱财只是一堆废铜烂铁。
  连小命都保不住。
  当命都没了,那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哪怕是眼下看起来像是在做无用功的技术创新,也要坚持下去。
  说不定到了什么关键时刻。
  那就是一张保命符,或者叫枯木逢春,活出第二世。
  许多存世几十年、上百年的老牌企业。
  都经历过一次或更多次的转型升级,不然早就玩完了。
  像微软就依托押宝云计算上演了一出王者归来。
  要是微软稍微迟疑了那么一会儿。
  错过了云计算大爆发的黄金时期。
  微软大概率也不会垮,甚至比甲骨文可能还要强一点。
  但绝对无法成为万亿乃至两万亿美金市值的巨头。
  一次重要决策,一个创新业务。
  王朝续命至少二十年啊。
  ……
  火箭、飞行汽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
  李光楠心情沉重。
  作为昆仑研究院的副院长,他发现昆仑工业这摊子铺得过于大了一点。
  这也做,那也研究,过于耗费资金。
  他再三思考和犹豫后,还是决定开口提醒一番:
  “徐总,我说句不当说的话。
  目前集团的资金流很紧张。
  进项虽不少,但出去的更多。
  大规模盈利的业务只有消费电子。
  或者更具体一点,昆仑手机通过高定价在年销量只有几百万部的时候就实现了盈利。
  可这些盈利又都投入新手机、新产品的研发当中了,无法给集团输血。
  其它消费电子产品,比如电脑、外接等设备,以及智能家电和能源事业群虽然盈利规模巨大,但利润很薄。
  而且能源事业群则进军了光伏领域和动力电池领域。
  这两大事业群想要保持高速发展。
  接下来可能还需要集团在财务上面提供一定支持。
  航空航天、昆仑东方和半导体子集团,基本还处于研发投入状态。
  尤其是后两者。
  想要追上国际水平,每年都要吞掉5~10亿美元的研发资金。
  集团旗下除了大疆取得一定销量成绩。
  暂时还没有其他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投向市场,因此也就没办法取得营收。
  昆仑商城只销售我们自家的产品,规模较小,可暂时忽略其亏损……”
  包括徐良在内,一众高管都认真地聆听着他对于集团业务的评价。
  老李同志是个闲不住的人。
  对国产科技事业的发展尤其上心。
  他担任昆仑工业集团的顾问和研究院副院长后。
  一直奔波于大江南北,去各所大学做汇报演讲。
  号召有志青年投身科技事业。
  此外,他也没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
  一直密切关注着昆仑工业的各个产业发展。
  此时说起昆仑工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那绝对是有的放矢,没有半句错漏。
  “昆仑工业整个集团,今年的研发投入高达一百多亿。
  研发投入强度、绝对值在国内民营企业中绝对排的上第一。
  比一向以高研发投入著称的菊厂还要强一线。”
  李光南望着徐良,叹了口气。
  “我建议我们的步子不要迈得太快了,缓一缓比较好。
  等一个事业群开始拥有自我造血功能了。
  我们再去开辟下一个新战场,步步为营。
  现在集团拥有几十家一、二级子公司。
  麾下聚集数万名研发工程师,几十个前沿科技项目同时开工……
  确实显得有那么一点点过于着急了。
  容易给公司造成财务压力。
  当然了,我也不是反对追踪跟进前沿科技技术。
  只是节奏最好调整一下。
  循序渐进慢慢来,把每一步都走稳当了。”
  在场的数十名高管暗暗点头。
  人家老李这番话正是他们想说的话。
  可由于徐良人经常不在公司。
  加上大老板威望和位置太高,他们不敢谏言。
  老李跟他们不同,既是德高望重的院士。
  又是公司研究院副院长。
  年纪也在那摆着。
  由他站出来开这个口。
  比他们这帮下属单独去找大老板建言献策要好很多。
  老板可能也听得进去一些。
  想到这,所有人都默默地把目光投向了视频里的徐良。
  想看看徐总听到这番话是个什么表情和反应。
  愤怒?
  幡然醒悟?
  还是不为所动。
  他们发现自己等人全都猜错了。
  大老板表现得很是平静。
  丝毫没有因为李光南的话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
  徐良嘴角微微勾起。
  李院士为人比较刚直。
  所以说话容易得罪人。
  但是他可没有某些人那么小心眼儿。
  他没有答话,只是手指放在桌面上敲了敲。
  看似无意识。
  但林世伟接到信号后立即道。
  “李院士说得十分在理,我作为集团的首席财务官,非常清楚集团的财务情况。
  我们集团现在是大则大矣,却大而不强。
  各个事业群、子集团、研究院,远的成立还不到五年时间。
  近的今年才成立。
  我们现在没有太多自己的技术优势。
  只能逼自己一把,拼命地进行追赶。
  资金方面,其实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李院士可能对集团财务情况了解不多。
  我在这里简单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今年的财务状况。
  集团六大事业群,外加昆仑东方一家子公司,收入最高的仍然是昆仑科技。”
  昆仑科技隶属于消费电子事业群,以pc、笔记本电脑、电脑外接设备、u盘的销售为主。
  “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昆仑科技下半年的销售收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全年总收入依然突破1240亿华夏币。
  按照出货量和收入,我们是全球第四大pc厂商。
  仅次于惠普、戴尔、联想。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比起总收入上千亿美元的惠普,六百多亿美元的戴尔,总收入不到150亿美元的我们,还差了很远。
  不过这也意味着昆仑科技未来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