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唐:国库老鼠含泪走,我的私库堆不下 > 第1637章明年爭取日產千辆
  刘谨的思绪飞速转动,瞬间便想通了其中关节,脸上的忧色尽去,转为抑制不住的兴奋。
  “若真能如此,自行车价廉,则万民受益,此乃大唐之福!更重要的是,我燕王府手握如此海量的精钢,便意味著能源源不断地打造出精良的兵甲,若战事需要,府库中的兵器將取之不尽!”
  “正是此理。”李想頷首,目光深远,“但眼光要放长远些。钢铁、煤炭与水泥,此三者,乃是我大唐迈向强盛的基石。”
  “钢铁要增產,煤炭的开採也要齐头並进。至於水泥,是时候將技术进一步放开,让更多的作坊涌现,让大唐处处皆有通途。”
  隨著一阵轻快的金属摩擦声,秦怀玉驾驭著那新奇的自行车,在李想和刘谨面前灵巧地停下。
  “殿下,此物当真神妙!有了这自行车,往来奔走,何其迅捷。莫说巡捕司可用,便是我大唐军旅,亦可酌情配备一二。”
  李想微微頷首,目光深远:“军中大规模换装为时尚早,崎嶇野地,铁马终究不及战马。不过,倒是可以先打造一批特製车辆,交由十二卫试用,探一探它的潜力。”
  毕竟,在可预见的未来,骑兵依旧是地面作战的王者。
  李想虽在极力推行水泥官道,但覆盖范围终究有限。
  “殿下,此车的形制已然大定,虽细节尚有可精进之处,但各部机件已可量產。”一直默立一旁的罗通此时开口,言辞恳切,“是否可以先试製千辆,投放市井,看看销路如何?”
  “可。”李想的视线从车上移开,落到罗通身上,“就按此规格,先造一千辆。但有些事,要在製造中不断求精。尤其是耐用性和造价,你们要反覆权衡。”
  “另外,二八自行车作坊要著手建立一套度量之法,成立专门的测量组,用以测算每个部件乃至整车的优劣,所有试验中得出的数据,都要妥善归档利用。”
  大唐的工业,尚在萌芽,一切都显得粗放。
  李想毕竟见识过后世的景象,对那些看似寻常的部件背后所蕴含的工艺和標准,有著远超当下的理解。
  就如后世汽车,其產业化之精细,令人嘆为观止。
  车身框架的每一个衝压件,不仅要尺寸分毫不差,焊接的牢固程度更有严苛的標准。
  如何验证?
  各家都有秘而不传的法门。
  又比如车轮上那根黑乎乎的悬架弹簧,看似粗笨,毫无技术可言。
  实则不然,它需满足的条件极为复杂。
  除了基本的尺寸与承重要求,其表面应力、不同负载下的形变幅度、乃至抗疲劳的极限……
  每一项背后,都是无数次试验和积累的成果。
  这些深层次的要求,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
  李想期望以这小小的自行车为引,將他在观狮山书院中逐步推行的標准体系与理念,渗透到各个作坊的血脉之中。
  这番作为,短期內或许难见奇效,但从长远看,却是为大唐的工业根基浇筑磐石,为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积蓄力量。
  “殿下放心,二八自行车作坊的工序,正是借鑑了四轮马车作坊的流水作业之法。眼下部件多由机械作坊统一製造,日后熟练了,便可將部分部件交由其他专精此道的作坊承制。”
  作为燕王府的老人,罗通对李想的宏图总能领会七八分。
  “自行车的核心,比如车架的设计,以及链条和剎车片这些关键部件,由我们的主作坊亲自把控。至於其余的构件,则全部分包给外部的作坊去生產。”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李想顿了顿,补充道,“为防止任何一家独大,我要求每一种零件,都必须確保有不低於两家的供应商,让他们相互竞爭,优胜劣汰。”
  李想深知,今日的善意若不加以约束,便可能在未来滋生出难以撼动的垄断巨头,那是自寻烦恼。
  儘管眼下这些零件技术尚浅,谁都能仿製,谈不上垄断。
  但长远来看,隨著工艺日渐精深,技术壁垒一旦形成,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他脑海中浮现出后世某些產业的景象,看似供应商林立,实则在一些核心部件上,全球只有寥寥数家能达到顶尖水准,从而扼住整个產业链的咽喉。
  “王爷,您儘管宽心。”罗通躬身稟报,“二八自行车作坊那边,已经在和城中各家作坊洽谈,准备將部分零件的製造任务下放。若一切顺利,作坊日產量可达数百辆。”
  “几百辆,作为今年的起步,尚可。”
  李想点了点头,隨即语出惊人,“但我的目標是,明年此时,日產必须突破一千辆。未来,我更希望看到日產数千辆的盛况,到了那一步,其影响將是天翻地覆的。”
  “一天……几千辆?”罗通听得瞠目结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燕王殿下的雄心,实在超出了他的想像。
  他忍不住问道:“殿下,且不说如何实现如此庞大的產量,就算造出来了,销路何在?一天几千辆,一月便是十余万辆,即便价格再亲民,总不能低於一贯钱吧?我大唐天下,能消费得起的人,当真有这么多吗?”
  “没错!”李想的目光深邃而坚定,“你只看到了车,却没看到车背后的人。”
  “若一日能產五千辆,单是二八自行车作坊本身,僱工便可达数千乃至上万。而为它提供零件的配套作坊,少说也有几十家,又能吸纳上万名工匠。”
  “再加上销售、运送、维修保养的环节,整个產业链能养活的人口,將轻鬆超过三万人。”
  “这三万个劳力,背后就是三万户家庭,他们都將因自行车而生活富足。於国,这样一座作坊,每年上缴的税赋便可达二十万贯以上,这难道不是一桩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吗?”
  李想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解释,就是要让罗通明白,这绝非仅仅是造车卖钱。
  这其中的道理,与后世地方爭抢大型车企落地如出一辙,看重的正是其对就业、税收和整个地方经济的巨大拉动效应。
  在他眼中,如今的自行车,之於大唐,便如后世的汽车產业,是撬动整个经济格局的槓桿。
  当然,他心中还有一个念想,若是能从遥远的美洲大陆引来橡胶树,在南方诸地广为种植,让自行车换上更有弹性的橡胶轮胎,那才算是真正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