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唐:国库老鼠含泪走,我的私库堆不下 > 第1673章一成赋税用於教育,设立教育部
  “父皇,诸位大人。”
  李想面对著几乎一边倒的反对声,神色却依旧平静。
  “各位的顾虑,我都明白。但正因为人才匱乏,我等才更应奋起直追,为大唐的將来储备栋樑,而不是因噎废食,固步自封啊!”
  反对的声浪比他预想的还要激烈。
  “这道理谁不懂?可自古至今,又有谁真正做到了?”
  长孙无忌轻哼一声,满脸不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李想的声音鏗鏘有力,掷地有声,“大唐要持续强盛,归根结底要將教育放在首位。唯有培养出足够多的人才,眼下的繁荣才能延续。一个国度,一个族群,其根本的竞爭力,终究要落在人上。”
  “正如在座各位国公,皆是各自家族的顶樑柱,对家族的贡献远非寻常子弟可比。於国而言,亦是同理。受过良好教化的人越多,国家的根基便越稳固,前途便越光明!”
  他面色如常,心中却已將后世的至理名言化为己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好!说得太好了!”
  李世民闻言,精神为之一振,忍不住抚掌讚嘆。
  他自登基以来,便极为看重科举取士。
  科举虽始於前隋,却是在他手中才真正得以光大。
  如今,大唐每岁应考的士子,已是他初登基时的三倍有余。
  这项国策的效果,正在缓慢而坚定地显现。
  儘管在朝堂各部之中,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尚低,但那股蓬勃向上的势头却无人可以忽视。
  只要照此发展下去,科举必將成为入仕为官的主流途径。
  此中蕴含的深远意义,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道尽的。
  “父皇,兴教化之功,非同修桥铺路,无法立见其效,然其於国之深远,非金银所能衡量。”
  李想朗声奏对:“儿臣请,未来十年,大唐每岁税赋,定取一成专用於教化,此款独立,任何官署与个人皆不得挪用。”
  “其二,於京师长安,设立国立师范学堂,为天下培养师资。”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其三,各州府亦需设立至少一座师范学堂,以防教化之普及,因师资匱乏而受阻。”
  “其四,將教化事宜从礼部剥离,另设教育部,直接听命於尚书省,並於各州设立教化司,以统筹地方学政。”
  李想一番话语,石破天惊,令整座大殿陷入了沉寂。
  群臣都在心中反覆思量他这番话。
  增加教化投入,此乃正道,无人会公然反对。
  可一成的税赋,这手笔未免太过巨大。
  国库的钱粮,此处用得多了,彼处便会捉襟见肘。
  至於设立师范学堂,眾人倒不甚在意,长安城书院眾多,再多一所也无妨。
  然而,从礼部划出权责,另立一个全新的教育部,这其中蕴含的意味就截然不同了。
  尚书省下辖六部,乃是百年定製。
  难道今日要因李想一言,就变成七部不成?
  这是否意味著朝堂的权力格局將要改写,又將多出一批官职?
  在场的朝中重臣,无不权衡著此事的利害得失。
  眼看职权要被分割,作为礼部尚书的李道宗,自然不能默不作声。
  “陛下,教化为百年之基,臣亦深表赞同。户部划拨一成税赋以兴学,臣绝无二话。设立师范学堂,培养良师,更是利国利民之举,我礼部必当全力以赴。”
  “只是,为此另设一部,实乃叠床架屋,多此一举。”
  李道宗先是表明了姿態,隨即话锋一转:“陛下自登基以来,一向励行精简,裁汰冗官,便是宫中內侍宫女亦削减良多。燕王殿下此刻提议新设一部,不仅与陛下勤政节俭的初衷相悖,亦无太大实效啊。”
  任何一个衙门的掌印主官,都绝不愿意见到自己碗里的肉被旁人分走,除非那是块人人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
  而这个手握大唐一成税赋的教育部,显然是个人人眼红的香餑餑。
  “若教化之权仍归於礼部,所谓专款专用,必將形同虚设。”
  李想毫不退让:“况且,督造学舍,推广蒙学,事务之繁杂,千头万绪。礼部本就庶务缠身,若將精力尽数投於教化,岂不荒废了其执掌礼仪的本职?”
  唐之礼部,职权之广,非同寻常。
  邦交、文教、祭祀、民族诸事,无不统辖,甚至连国宴接待的事务也归其掌管。
  其权责之重,堪比后世数个部委的集合。
  正因如此,在高句丽等深受大唐影响的国家,礼部甚至位列六部之首。
  在大唐,即便吏部地位更为显赫,礼部也稳居朝堂前列。
  李想所提的,正是要从这庞然大物中,將教化之责单独拆分出来,另设一部。
  眼看李道宗被李想说得词穷,李世民便不再让眾人爭辩,只温言道:“想儿所言不无道理,但此事体大,不可轻率。你先写一份详尽的奏疏,將今日所论,再仔细阐明。”
  在场皆是人精,见皇帝如此表態,便知此事已是定了大半,剩下的无非是些细枝末节的商討。
  待到贞观十五年的最后一轮朝议结束,群臣散去,李世民却独独將李想留了下来。
  “想儿,你给朕透个底,照你的法子推行下去,未来会是何种光景?”
  李世民目光深邃,他虽雄才大略,却也无法凭空窥见数十年后的世事变迁。
  “父皇,若能依此策持之以恆,二十年后,朝中出自科举的官员,当能与其余各路出身的官员各占半壁江山。”
  “哦?二十年,才堪堪持平?”
  李世民显然有些意外,这速度比他预想的要慢上许多。
  “父皇,教化乃百年大计,非一朝一夕可见奇效。况且,即便科举出身的士子多了,他们初入官场,也需从底层做起,一步步升迁。”
  “而那些世家子弟盘踞其上,打压与排挤在所难免。所以我说二十年能达到半数,已是乐观之言,且主要还是指中下层的官吏。”
  李世民听罢,略感失望,但转念一想,这或许才更接近实情。
  若单凭发展教育便能轻易撼动世家,那世家也就不称其为世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