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三百七十七章 武装移民
  元祐元年闰二月辛亥(23)。
  广南西路,宜州,宜州城外。
  一队轻骑,疾驰而来。
  为首的骑士,留着浓密的络腮胡,戴着范阳笠,腰间挂着两条厚重的铁锏。
  这是大宋中高级武臣最喜欢的兵器。
  一锏下去,可谓众生平等。
  他们骑着的马,则是典型的大理马。
  大理马脚短身矮,奔驰速度不如北马。
  但耐力强,能负重,而且性格温顺,耐粗粮。
  于是,在整个广南地区,广受好评,也成为了大宋南方的主要运输力量。
  所以,广南西路每年都会向大理买马,朝廷专门在邕州设立了买马场,并设置了专勾提举左右江侗丁、同措置买马公事一职。
  大理马四尺一寸以上,既可买入。
  其价格从十三贯一匹到最高四十八贯一匹,分成八个不同的等级。
  目前来说,是将其中最高一级的大理马作为战马使用。
  其他所买的马匹,则分销各地,或作为宋军的运输马匹。
  当这些骑兵靠近宜州城的时候,远远的就已经有宜州官吏迎了上来。
  骑兵们纷纷下马。
  为首的武臣问着来迎接他的官吏:“章相公何在?”
  那官吏低着头说道:“相公在府衙之中会客,差我等来迎知州!”
  那武臣点点头,迫不及待的说道:“烦请足下,告知相公,就说末将邕州知州苏子元奉大帅将令,前来拜见,乞大帅拨冗相见!”
  官吏点头,道:“相公早有吩咐,命苏知州一至,便带到府衙官廨相见。”
  “善!”这武臣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然后抬头,看向那宜州城的城头。
  已经十年了!
  父兄妻女,在邕州殉国已经过去十年了。
  他无时无刻,无日无夜,不在思念着他的父兄,不在想着他那一双可爱的儿女,还有贤惠的妻子。
  苏子瞻词曰:十年生死两茫茫!
  他何尝不是如此?
  国仇、家恨,叠加在一起。
  让他无日无夜,不在想着复仇。
  奈何,自熙宁南征后,朝廷就不愿意举兵向南了。
  北虏、西贼,甚至吐蕃,都比南方的交趾重要。
  他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这广南西路,做着万一的准备。
  现在,他终于等到了!
  当他得知,朝廷已经下诏,以执政出镇广西的时候。
  他就知道,他等待了十年的机会终于来了。
  而当他看到朝廷的诏书时,他就确认了这一点。
  因为,新君旨意之中,无比明确了章惇南下的目的:交趾之祸,起于五代;熙宁之灾,不过十年……朕承先帝之宝训,而奉圣人之礼教……
  可谓是杀气腾腾,剑指交趾。
  这让他振奋不已,于是,收到旨意后,便开始积蓄粮草,准备兵马。
  等到他听说章惇到了宜州,还派人来传他来宜州相见后。
  他就立刻出发,星夜兼程而来。
  ……
  章惇下了衙,回到后衙的内宅,那两个宫中赐下的侍妾,连忙替他端来茶水。
  “官人辛苦了!”
  章惇接过茶水,喝了一口,然后闭目休息了片刻。
  他自到宜州,就没有一天闲下来过。
  每天不是在宴客,就是在处理宜州内外的公务。
  谁叫他除了是广西经略安抚制置使外,还是管内劝农使同时还兼着管内观察处置等使的头衔。
  在某种意义上,他现在的身份,和唐代的节度使,没有区别!
  都是军政、民政一手抓!
  既要负责打仗,还得负责民生。
  这不,宜州内外的土司们,就天天上门,都在求他许一个名义。
  这就让章惇有些头疼了。
  倒不是头疼处置、安置这些家伙,天子给他的小册子里,就授权了他可以临机处断,便宜行事。
  交趾北方之地,更是可以任由他安排。
  反正——又不是自家的疆土。
  而且,就算占了,自己开发,难度也大的很。
  从北方移民的话,山高路远,死亡率也会很高。
  不如给土司们,先羁縻着,将来再说。
  章惇头疼的事情,只有一个——土司们太热情了。
  几乎人人都想‘为国尽忠’,家家都愿出兵。
  而且好多人和莫家一样,都愿意举全族之力,追随王师‘征伐凶顽、犁庭扫穴’。
  但,粮食从哪里来?
  这么多土司,你一家我一家,加起来,都快能凑出两万土司兵了。
  算上广西本地的兵马,还有御龙第一将的兵马,这前线总兵力,怕不是得奔着四五万去了?
  这么多人,人吃马嚼的,邕州、钦州、廉州有这么多粮食吗?
  广南西路的官仓,能负担得起吗?
  章惇对此很疑问。
  至于因粮于敌?
  交趾怎么都不像是有钱有粮的大户。
  想到这里,章惇就睁开眼睛,再次拿出那本官家赐给他的方略,细细的看了起来。
  这方略,他是越看越有心得,也越看越觉得,官家深谋远虑,实在非常人!
  搞不好,其中许多办法,都是先帝在当年南征后反思南征得失的经验。
  譬如将战事尽量控制在富良江以北。
  也譬如说,这迁广西土官子弟,徙为交趾北方土官的办法。
  都可能是先帝战后反思的智慧结晶。
  不然,官家怎么可能知道这许多事情?
  又如何能想的这么详细?
  在一开始就将庙算,安排的妥妥当当。
  庙算之外的事情,更是全部授权于他。
  就是……
  章惇看着册子上,官家要求的,在交趾乞和时,开出来的那些和平条件。
  其中一条,让章惇看着,感觉很荒缪。
  “交趾当岁贡稻米五十万石与大宋……”
  五十万石稻米,交趾有这么多米吗?
  杀了他们也给不起吧?
  但,章惇看着这些条件,却又怦然心动。
  大宋自真庙以来,就一直在给北虏岁币,仁庙庆历议和后,甚至还给过岁赐给西贼。
  若,真的能强压着交趾人,答应这些条件……
  如此想着,章惇目光灼灼,眼中冒出精芒来。
  这个时候,门外传来了官吏的通报:“相公,邕州的苏皇城已到府衙!”
  章惇立刻起身,当即喜道:“快快有请!”
  同时对着自己身边的两个侍妾说道:“快去将吾带来的蒲城茶叶煮好!”
  比起这宜州的官吏,还有莫家人。
  章惇毋庸置疑,更信任苏子元。
  不仅仅是因为他和苏子元,都是福建人。
  也因为苏子元的堂兄苏颂,如今就是官家身边的大臣。
  同时,苏颂和他关系也不错。
  ……
  苏子元被人带着,步入宜州官衙,然后到了内宅。
  一进门,他就听到了一声爽朗的笑容,然后一个年纪和他相仿的高大身影,就迎出门来,用着带着福建口音的官话,热情的说道:“苏贤弟,吾在此候贤弟久矣!”
  然后一只温暖的大手,就拉住了他的手。
  眼前的人,穿着士大夫的常服,他的胡子不算太长,也不算太密,皮肤白皙,容貌硬朗。
  年轻的时候,肯定是貌比潘安的人物。
  “末将拜见大帅!”苏子元自然猜到了对方的身份,除了那位大宋新法干将,被当今天子委派来广西坐镇,全权处置去岁交趾入寇一事的执政章惇章子厚外,还能是谁?
  于是一见面,就大礼而拜。
  “贤弟不必多礼!”章惇乐呵呵的扶起苏子元:“吾与子容兄,同殿为臣,乃是旧友……且子元更乃忠武公之后,国家烈臣之子……”
  “不敢。”苏子容低头说着。
  章惇却是拉着苏子元,走向自己的官廨。
  他今天要和苏子元好好谈一谈,现在广西的事情,也好好了解了解交趾的事情。
  这也是官家给他的嘱托。
  广西之事,内事不决问苗时中,外事不决问苏子元。
  理由是苗时中积年老吏,熟悉广西民情,而苏子元父兄之仇未报,肯定对交趾有着深入了解。
  ……
  侬智会带着侗丁们,站在山岗上,看着在山道上行进的宋军。
  这些宋军,只有数十人。
  但他们押送着数百人的青壮。
  都是身强力壮,孔武有力之人。
  是汴京城的官家,亲自下诏,送来这右江勿恶、勿阳等地的壮丁。
  侬智会,看着那些人。
  他脸上露出笑容,转身对着他身后的子侄们说道:“当即官家已降下隆恩,许我侬家子孙,回归广源、思琅故土!”
  顿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自从侬智高兵败后,侬家人就被逐出了自己的故乡。
  故乡的人民,饱受着杨家、刘家的欺压,也饱受着交趾贼人的奴役。
  每年,都有着人逃亡来寻他们,诉说着交趾人的贪婪残暴和压榨,也诉说着杨家、刘家等豪族的凶残。
  现在,大宋终于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他们是时候,回归故乡,去解救被欺压、奴役、剥削的故乡人民了。
  于是,不止是归化州的侬智会这一脉的侬家人在做准备。
  侬盛德的顺安州,也在做着准备。
  当然,作为代价,侬家人必须交出他们世代所掌握的右江地区黄金矿藏的秘密。
  同时,侬家必须为大宋官家,在现在的归化州、顺安州,以及未来分封的广源州、思琅州各侗,种一个名叫‘甘蔗’得作物。
  官家会用铜钱、铁器、茶叶、稻米和他们买。
  而且,开的价格很高。
  一千斤甘蔗,就愿给一贯钱。
  这对侬家人来说,简直是菩萨的福音。
  也坚定了侬智会、侬盛德,死忠大宋的想法。
  毕竟,给大宋称臣,大宋真的舍得给好处。
  交趾人呢?
  除了欺压、剥削侬家外,什么都不会做。
  况且,侬家和交趾的朝廷还有广源州的杨家、思琅州的刘家,那是有血海深仇的。
  想着这些,侬智会就带着侗丁们,下了山岗,前去迎接远道而来的大宋移民们。
  侗中,已经为这些客人,准备了丰盛的美食。
  ……
  王大枪跟着人群,懵懵懂懂的到了一个陌生的山寨里。
  山寨中的人,都穿着奇装异服。
  山寨里的建筑,也都是木制的房子。
  但,这里的食物还不错。
  王大枪现在就在吃着一条用糯米包裹着的,腌制过的鱼。
  除了有些酸外,其他一切都好。
  酒足饭饱,稍事休息后。
  一个老人,就带着人,来到王大枪等人面前。
  “诸位大宋好汉一路辛苦了!”老人的官话说的不错,至少王大枪能听懂。
  “老夫是这勿阳、勿恶之地的侗主,也是官家敕封的归化州知州!”
  还是个官?
  王大枪抬起头,看着那个老人。
  只听着他道:“各位好汉,且先在这寨中歇息两日,养好了身体,老夫再与诸位好汉发放号牌,到时候,各位好汉就可以去那些无人的荒地,自行圈占了!”
  “我们侗溪儿女,说话算话!好汉们圈下的地方,只要是无人的荒山,便都是好汉们所有!”
  “老夫会命人造册、定书,送去邕州城!好汉们只要依着旨意,占满五年,荒山上的一切就都是好汉们的产业了。”
  王大枪听着,整个人都兴奋起来。
  是真的!
  真的可以用脚圈地!
  于是,他当即决定,这两天一定要好好做一双鞋子。
  以便到时候尽可能的多圈一些地方。
  就听着那老人道:“当然,好汉们也可以选择先不圈地,先在峒中住着,等到王师克服广源等州,再去当地圈地。”
  “不瞒各位好汉,若好汉们是为了黄金而来,广源等地的山峡里的黄金,比归化州这里要多多了!”
  “归化州,只有虎跳大峡谷那里还有些金子。”
  “但广源州的山峡,却到处是金子。”
  说着,这老人就拍拍手。
  两个男子抬着一块盖着红布的木盒子上前。
  老人打开红布,揭开盒子。
  里面是好几块拳头大的狗头金,每一块都起码有好几斤重。
  看得王大枪眼睛都红了。
  “这些金子,就是老夫的族人过去在广源州捡到的。”老人介绍着,也叹息着:“可惜,好多都已经卖掉了,就剩下这几块了!老夫记得,过去族里有过一块二十斤的大金块!”
  那是他的哥哥侬智高的宝贝。
  侬智高身死昆仑关的时候,也随之丢失,不知是被宋军敲碎了分掉了,还是被某个宋军大将自己私吞了?
  王大枪已经呼吸急促了。
  二十斤的大金块?那得值多少钱?
  于是,他已经下定决心,等到王师克服广源州,再去广源州圈地。
  他都走了几千里了,不在乎再多等几天,也不在乎再多走几百里。
  其他人,也都和王大枪是一个想法。
  来都来了,也不怕再多等一会。
  这个时候,那个负责押送王大枪等人,来到这里的禁军将官,就走到了老人身边,和老人说了一句话,老人笑呵呵的带着族人们退下。
  那将官则咧嘴一笑,看着他面前的这些无赖、地痞。
  他狞笑一声,道:“官家洪恩,虽许了尔等天大的恩典,叫尔等可以在这南方黄金之地,淘金还钱。”
  “可是,那广源州等地,如今在交趾贼手中。”
  “王师克复之后,尔等才能前去当地圈地。”
  “可王师打下的地方,岂能平白给尔等?”
  “所以,尔等届时,若欲去广源州等地圈地,就得立下功劳,才能有优先的选择权。”
  “有功者优先,天经地义!”
  “此外,广源州等地,虎豹出没,还有着山蛮!”
  “尔等也不想,被虎豹吃了,被蛮人抓走吧?”
  “所以,想去广源等地的,从今天开始,都得跟着俺操练起来了!”
  他说着就拍了拍手。
  禁军士兵们,将一张张弓弩,一柄柄长枪,抬了出来。
  “愿意去广源州的,现在可以报名了。”
  “签下自愿前去广源的契书,然后再签下自愿借钱二十贯,购置弓弩兵刃的契书。”
  这将官说着,就贪婪的看向在场的数百名壮丁。
  这些人,在他眼中,每一个都是行走的军功。
  因为,朝廷那边已经给了他旨意。
  押送这些人,顺利抵达归化州,存活率保持在九成以上,就给转官一级。
  他现在是从九品的三班借职,转官一级就是三班奉职了。
  这样的赏格,基本就相当于,一次纲马的成功押送。
  押送纲马,是军中出了名的好差事。
  因为只要成功完成任务,将马匹押送到目的地,就给转官一级。
  但他的这个差事,比押纲马轻松多了。
  毕竟,人比马聪明,只要不苛待、虐待,生病了及时给药,一般都能活下来。
  而他超额完成了任务,押送的四百五十人,没有死一个,全部安全抵达归化州。
  所以,他还能额外减磨勘两年。
  但,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朝廷的旨意里,还给了他和他的部下任务。
  给他的部下的任务是——每训练好三个青壮——让他们掌握好基本的射手和基本的行伍阵列,通过经略安抚使司的考核的,就视同斩首一级。
  而给他的任务,则是阶梯式的赏格。
  他押送的这四百五十人,有一半顺利完成了训练,通过考核,就再转官一级。
  这就是可以从三班奉职迁为右班殿直了。
  这可是正九品的武臣职差!
  此后,每多五十人合格,就可以减磨勘一年。
  若是四百五十人,全部愿意去广源州,且全部训练合格,那么,加上之前减的两年磨勘。
  他这一趟下来,他可以直升左班殿直还有余。
  相当于几个月,就完成了三级跳。
  基本上,等于在战场上立下了斩将夺旗的大功!
  要是磨勘的话,没有十年,想也不想要!
  更紧要的是——这些人,日后在战场上,若立了功劳,他也可以分润,基本上斩首或者俘虏十人,就算他斩获一人了。
  自然,这将官对这个事情无比上心!
  没有大宋将官,可以拒绝这样的好事——这可是升官发财啊!
  注:归化州、顺安州的侬家人,以稻米和鱼类为主食。
  注2:两宋押送纲马,一直是军队里最火热的差事,没有关系背景的人,根本抢不到!
  因为,只要顺利完成纲马任务,就转官一级。
  这是因为过去押送纲马,死亡率很高,所以就改变了政策,给押送的军官和军人,定下指标,完成的就升官,所以军官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纲马死亡率大大降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