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752章 君臣(1)
  第752章 君臣(1)
  吕公著在赵煦面前,哑然了片刻后,选择了恭身:“臣谨奉德音,定与两府大臣,同心协力,共佐陛下!”
  赵煦笑了。
  寿州吕家,是大宋皇权规训下的士大夫范本。
  从吕蒙正时代,就是如此。
  以至于吕家人,都有些不太像这大宋朝的士大夫!
  顾全大局和为国受曲,是刻在吕家人骨子里的思想钢印。
  所以,历代赵官家们,才会这么喜欢吕家人。
  不过吕公著,还是说出了他入宫想要说的话:“陛下,臣听说,陛下已降诏敕,欲召回宝文阁待制、知黄州杨汲以及朝散大夫、知潞州崔台符回朝?”
  赵煦收敛笑容:“确有此事!”
  他看向吕公著,问道:“相公有意见?”
  吕公著当然有意见了!
  但他不能直白的质疑、非议。
  因为,除授大臣,本来就是人主的权柄。
  按照制度除了谏院外,其他任何人,都没有非议、质疑的权力。
  何况,赵煦走完了所有流程。
  中书舍人制敕,给事中复核,敕书已经发出。
  除非赵煦自己收回,不然,没有人能阻止。
  更何况,赵煦还提前拿话,堵住了吕公著可能的进攻路径——相公,要团结朝臣啊!
  所以,吕公著犹豫了一下,组织了一下语言,才持芴道:“陛下除授大臣,臣自无疑虑。”
  “只是,臣恐陛下不了解,杨、崔两人过去的所作所为……”
  赵煦呵呵一笑,打断了吕公著的施法,道:“不瞒相公,朕之所以,召回这两位大臣,乃是眼见,自傅相公拜执政后,中司阙位,有司失人。尤其近来,安相公由坚请辞任……国家越发乏人,于是想起了元丰六年秋,皇考带朕登临集英殿,与群臣中燕……时皇考指群臣语朕,一一介绍……”
  “当时,皇考曾与朕提及时任刑部侍郎杨爱卿与大理寺卿崔爱卿……”
  “皇考言,此二大臣,公忠体国,可堪社稷!”
  吕公著沉默了。
  先帝……
  在先帝眼中,杨汲、崔台符,当然是大忠臣,当然是公忠体国了!
  可问题是,这两个人,有点太忠皇权了。
  以至于,都丧失掉了士大夫应有的矜持和自尊。
  杨汲可能稍好一点。
  但那崔台符,为了逢迎皇帝,居然和宦官联手!
  其在大理寺、刑部,和石得一的探事司狼狈为奸,打击异己,锻炼成狱。
  不止旧党的人,对这个人感观极差。
  新党对他也是厌恶不已!
  王八蛋!
  你背叛了士大夫阶级!
  所以,先帝刚刚卧床,王珪、韩缜、章惇等人就联手把崔台符送出了京城。
  以吕公著所知,当年王珪甚至还定下了等先帝丧礼结束,就清算崔台符的谋划。
  甚至做好了,将之剥麻后,编管岭南的打算。
  不过,他还来得及做,就因为得罪了太皇太后,墙倒众人推,最终因为气急攻心而暴毙!
  其死后至今,朝廷也没有追赠、追封。
  甚至,连个谥号都没有赐下。
  可谓是大宋朝死后待遇最惨的宰相。
  崔台符也是因此,躲过一劫,得以在潞州逍遥至今。
  吕公著上台后,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加之杨、崔二人出知后,也没有犯错,也就没有追着打了。
  哪成想,当年的一念之慈,让这两条咸鱼,有了翻身机会!
  想到这里,吕公著就感觉心好累!
  耳畔,官家的声音,却还在继续说着:“朕今观朝中乏人,便想起了皇考昔日嘱托……”
  “于是命人取来了这两位大臣的告身,观其履历,确属可用之臣,这才下诏召回……”
  说到这里,赵煦就和个好好学生一样,看向吕公著,问道:“相公,朕难道做错了吗?”
  吕公著咽了咽口水。
  这个问题,他怎么回答,都好像不太对。
  错了吗?
  吕公著当然很想说错了。
  但吕家人伺候了几代赵官家。
  那里不晓得,赵官家们的心眼,都和针尖一般小。
  当今这位更是以爱记仇而闻名朝野内外。
  于是,他只好道:“陛下自是圣明……”
  “只是,陛下所见到的,只是吏部的告身文字……”
  “而告身文字,并不能真正讲清楚一个大臣的为人、私德与公德……”
  赵煦点点头:“也是!”
  “朕近来,常看吏部所藏大臣告身……尤其是那些先朝名臣,社稷功臣……”
  “譬如说,相公之兄,故赠太尉、宣徽南院使、东平郡开国公吕惠穆公(吕公弼)的告身、行状上的文字记述就很模糊,至少与皇考告知朕的的吕惠穆公事迹有极大出入!”
  “惠穆公一生,为国受曲,可谓披肝沥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其告身、行状上,却遗漏了太多惠穆公的功绩!”
  吕公著听着,只觉脖子凉梭梭的,心中警钟狂鸣!
  因为,他能猜到,先帝到底和这位陛下都说了些什么?
  必然和熙宁变法的时候,他的长兄在朝中,暗地里和先帝打配合的那些事情有关。
  譬如说啊……
  当年王安石欲强推市易法的时候。
  他的长兄,联络内外君子,欲要在朝上对王安石发难。
  所有人众志成城,商议出了几乎完美无缺的对策。
  然后……
  然后,吕嘉问就偷了他长兄的手稿,送给了王安石,让王安石提前有了准备,得以在朝堂上,完美化解他长兄发动的攻势,让市易法顺利落地。
  此事,如今是人尽皆知的。
  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他长兄为什么要把他和其他人商量的对策,落到纸上,还白纸黑字,事无巨细的将所有部署,写的清清楚楚。
  他长兄当时可是枢密使!
  不可能连保密意识都没有!
  第二:即使他长兄将所有事情都写了下来。????那为什么不好好保护?
  反而要将之放到一个,随便什么吕家人都能接触到的地方。
  这不就是故意的,给人偷的吗?
  可别说,他长兄不知道吕嘉问是个什么人?
  那个时候,吕嘉问已经是王安石队伍里的了。
  而且,市易法就是吕嘉问在主推的。
  这两个疑问,连在一起,就指向了一个真相。
  这个真相就是,他长兄吕公弼当年在朝,是奉旨当的反对派。
  是和文彦博一样的角色!
  文彦博不干了后,接盘的就是他长兄吕公弼。
  这两人在朝,既是为了制衡王安石的变法派,防止一家独大。
  同时也是在给变法铺路。
  这是赵官家们用的非常熟练的掺沙子套路。
  通过这种套路,赵官家们得以掌握朝政,并根据需要做出取舍。
  而官家此刻将这个往事重提。
  其言下之意,其实已经呼之欲出。
  朕都知道!
  朕也心中有数!
  相公且自重!
  很礼貌,也很委婉的劝告。
  这就让吕公著有些坐蜡了。
  吕公著迟疑片刻,还是鼓足了勇气,继续道:“陛下圣明!”
  “臣的意思,就是如此!”
  “告身上聊聊百余字,实难说清楚一个大臣的功过……”
  “若陛下不弃,臣乞御前为陛下介绍一二,这两位大臣的过往,以佐陛下圣意定夺!”
  赵煦看到吕公著坚持,微微抿了抿嘴唇,吁出一口气,道:“那便请相公,为朕言之……”
  吕公著也是吁出一口气,然后,便开始了照本宣科的按照着士大夫们的标准,评价起杨汲、崔台符两人的私德。
  是的,只是私德!
  因为,公德上,这两人在士大夫视角看,确实也很缺。
  但问题是,这是士大夫们的看法。
  皇帝就不一样了。
  吕公著很清楚,他若真的将杨汲、崔台符两人当年在朝的所作所为与罪证都摆出来。
  那么……
  少主恐怕,只会嘴上说:“啊啊啊……相公说的对!”
  可回头,却还是会拿各种借口,让已经生效的敕书继续走程序。
  这是赵官家的基操。
  在这个事情上,官家们只要装聋作哑就好了。
  而大臣们,哪怕付出十倍、百倍、千倍的努力,也很难挽回。
  尤其是考虑到,现在宫中还有两宫在。
  而两宫,按照这两年的表现,其实也很爱用像杨、崔这样的皇权忠犬。
  特别是太皇太后!
  都已经有些饥不择食!
  故此,吕公著只能选择攻击,杨、崔两人的私德。
  好在,这两条皇权忠犬的屁股,是一点也不干净的。
  而吕公著的口才甚是了得,将这两人私底下的行径,描绘的绘声绘色。
  什么挪用公使钱、给亲戚批条子做买卖,乃至于因为宠幸小妾,所以给小妾的亲戚行方便。
  赵煦听着,只眯着眼睛,心想:“这也叫事?”
  大宋朝的士大夫们,都是什么德行?
  这满朝上下,宰执公卿,哪个不贪,谁人不拿?
  富弼富郑公名满天下,其在洛阳的富园,比赵煦在汴京城外的琼林苑更大更阔气也更奢侈。
  传说,游人入富园,若没有人带路,是会在园中迷路的。
  某位姓文的太师,当年在成都雪中宴客,一顿饭吃掉了一个禁军指挥一个月的俸钱。
  还让禁军在冰雪天气里,给他站岗放哨,气的禁军士兵,砍了他的亭子,辟了当柴烧。
  在坐宾客,一个个吓得瑟瑟发抖。
  这位太师,当时也是一句重话都不敢放。
  等回了城,安全了之后,才去秋后算账。
  还有就是,现在在赵煦面前,慷慨激昂,议论着别人私德的这位相公。
  寿州吕家,那数不清的良田和府库里堆积的金银财帛,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总不能是吕家皆是君子正人,所以,家里的钱都被感动了,于是一个个日夜不休的在吕家库房里给吕家做贡献吧?
  整个大宋朝野上下,赵煦可以确认,从不贪污,也不拿好处的人,只有四个半。
  一个王安石,一个司马光,一个章惇,一个傅尧俞,还有半个是程颐这位道学先生——程颐没有具体差遣,所以只能算半个。
  其他人……
  嗯,也不能一棍子都打死。
  只能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又贪又拿。
  且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不止贪、拿。
  吃相还非常难看。
  好多人甚至恨不得,把自己的四个蹄子也都拱进食槽里,像野猪一样,把目光所及的一切好处都吃干抹净。
  这也是赵煦,要把吞并了质库的抵当所扑买掉的原因——封建社会的官营经济,除了低效浪费,养一大堆脑满肥肠的官僚外,不可能有其他贡献。
  与之相比,私营后的抵当所,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它们肯定充满活力。
  有些时候,甚至可能会太过有活力!
  不过,赵煦是很会伪装的。
  他心中虽然吐槽,但表面上,却装出一副认真、严肃的样子。
  还时不时的点头,对吕公著的介绍,表现出非常认同的姿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