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1054章 辽人西征了,就是大宋西征了!都是
  第1054章 辽人西征了,就是大宋西征了!都是荣誉!
  第二天,刑恕入宫,到集英殿中对赵煦汇报了他与耶律琚、耶律永昌的沟通结果。
  赵煦听完久久无言。
  良久,他才叹道:“如此看来,北虏对于西域还真是上心啊!”
  为了让阻卜人西行,辽主亲自下场,一边让人联络大宋,制造声势。
  一边又派人去党项人那里,威逼利诱。
  “陛下……”刑恕问道:“我朝该如何应对?”
  “臣是不是应该去见一见西使,将我朝并无意与北虏联军的事情,晓瑜西使?以便西贼可以安心,与北虏周旋?”
  赵煦笑了笑,就摇了摇头:“不!”
  正常情况下,大宋这边的操作,确实该如刑恕所言。
  对辽人要做的事情,想尽办法的扯后腿,极尽一切的破坏。
  只要能恶心到辽人,那就是赚!
  同理,辽人对大宋这边的事情,也是这个态度。
  过去百余年,东北亚地区的主旋律就是如此。
  宋辽互相使绊子。
  拼命的给对方制造障碍,想方设法的破坏对方的国策。
  这是因为,宋辽两国,都将对方当成了自己一统天下的最大对手与障碍。
  也都矢志于消灭对方,然后建立一个大一统王朝。
  比如说,赵煦的父皇,刚刚登基,就穿着甲胄跑去见慈圣光献。
  还与左右吐露自己的抱负——欲用兵于山后,收复燕云。
  赵煦上上辈子亲政后,也在第一时间,对左右心腹表达了自己欲图‘混一宇内’的志向。
  赵官家们如此。
  耶律家的皇帝们,也当是如此。
  这是从汉代开始,就已经形成的思想钢印——王正月,大一统!
  但是……
  迎着刑恕疑问的神色,赵煦缓缓说道:“学士去知会夏使……”
  “就说,朕已决意与大辽联姻,纳辽公主为妃,然后宋辽合兵,共灭夏国,分其土!”
  “彼等倘识时务,可以礼来降,如此不失封侯美宅之遇!”
  “啊?”刑恕目瞪口呆,官家完全是在给北虏讹诈西贼创造条件!
  关键,对大宋没有半分好处!
  搞不好,将来西贼知道了内情,会将大宋恨之入骨!
  纯纯的亲者痛,仇者快!
  刑恕无法理解!
  他正要劝谏,就只听着上首的天子断然说道:“学士,请奉旨执行!”
  刑恕一听这话,再抬头看到上首的少年天子的决然之色,当时就知道,圣意已决。
  再怎么劝都是没有用的!
  刑恕服侍这位少主,已经差不多四年了。
  四年时间,让他基本摸清楚了这位陛下的做事特点——他在大多数事情上,都愿意和人商量。
  但是,在少数的,他已经决心的事情上。
  他素来专断独行!
  而且,听不进任何意见!
  关键,这些少数的独断专行做出的决策,最后都证明了,这位陛下是对的!
  没有办法,刑恕只能躬身:“臣谨奉诏!”
  赵煦见着刑恕的模样,想了想,决定还是应该和他解释一下。
  毕竟,统治集团内部,最关键的就是团结。
  一个不团结的统治集团,光是天天内耗,就不知道要浪费多少精力和资源。
  所以,赵煦一直坚持着和都堂宰执们沟通。
  哪怕他们不同意自己的决策,也会想方设法的,与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做?做的目的是什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也正是因此,现在的都堂,才能安安稳稳的运转。
  不然的话……
  就如今都堂里,新党、旧党势均力敌的态势。
  早打出狗脑子来了!
  真以为,吕公著、蒲宗孟他们是什么能相忍为国的好人?
  呵呵!
  更不要说早在熙宁、元丰时代,新旧两党在朝堂和地方,就已经打出真火来了。
  这么多年下来,两边上上下下,都已经积累了巨大的矛盾。
  要不是赵煦亲自下场背书、调和、给台阶。
  都堂宰执们怎么可能捏着鼻子,在一个锅里吃饭!?
  即使如此,朝堂内外、郡县上下,新旧两党的官员,依旧是势不两立!
  朝中有赵煦镇着,都时不时要闹出一个问题来。
  要不是赵煦一直留心于此,几次将问题掐灭在萌芽状态,新旧两党的大战,早就打起来了!
  旁的不说,要不是赵煦提前找借口,把旧党内部的那几个激进派都给贬去偏远军州。
  不然,就凭刘挚们的引战水平。
  这朝堂早就炸了!
  只不过,在过去,赵煦一般只和都堂宰执们开小灶、做解释。
  了不起,加上管户部的章衡和管吏部的王子韶——钱袋子,印把子的重要性,不用多说!
  和其他朝臣解释,还是第一次。
  所以,赵煦酝酿了一会,才开口道:“学士是不理解?”
  刑恕赶忙低头:“臣愚钝,不敢妄自揣摩圣意!”
  官家面前,当然不能承认自己笨,也不能承认自己没有跟上官家的思路——
  要是承认自己笨,那官家以后怎么加担子?
  须知,官家可是亲口说过的:宰执须得用良臣!
  更不能承认自己没有跟上官家的思路——此大忌!
  没有跟上官家的思路,等于和官家不是一条心!
  乃是有着贰心的贼臣!
  所以,最佳的说辞就是【不敢妄自揣摩圣意】。
  既显露了忠心,同时也表达想要【聆听圣训】的潜台词。
  刑恕那么多年的掮客,确实是没有白做!
  赵煦呵呵一笑,道:“学士不必妄自菲薄!”
  “翰林学士,朕之内翰,左右顾问!掌制诰,出纳王命,承受朕意,实我臂膀口舌也!”
  “何况,我又委大任于学士,使学士掌内外交通之权,秉万国贡赋之任!”
  “故此,有些话,朕还是当与学士交底!”
  刑恕听完,当即表态:“臣微末之躯,承蒙陛下厚爱,屡次拔擢,竟拜为翰林学士,备为左右侍从之官,诚惶诚恐,天恩实难报答!”
  “今又有幸,可聆听德音教诲……实在是感激涕零,唯当谨记教诲,夙兴夜寐……”
  说着,他就深深一拜。
  这些话,他也确实是真情实感的。
  因为,赵煦确实是一手将他提拔起来的人!
  在中古社会,这样的知遇之恩,再迭加上君臣关系,什么叫天恩浩荡?
  这就是了!
  放秦汉那会,这样的恩义,足以叫人以死表忠了!
  哪怕如今,道德水平滑坡了一些。
  但也依然是足以叫人一生感恩了。
  忠孝仁义,这是士大夫的思想钢印!
  赵煦听完刑恕的表态,也是满意的点点头:“学士忠心,我心如镜!”
  然后问道:“学士可知,我缘何要配合北虏?”
  刑恕摇摇头。
  赵煦的眼神,变得游离起来:“自元祐元年以来,北虏先伐高丽,再征日本……”
  “屡战屡胜,声望隆于天下!”
  “然而,看似繁似锦,实则是烈火烹油!”
  “北虏之国力、军力、民力,皆被消耗!”
  “如今,北虏主又欲用兵西域,大发阻卜,据说仅仅是阻卜诸部联军的先锋,就有数千精骑!”
  “后来者,不可计数!”
  说到这里,赵煦的眼中,闪过羡慕的神色。
  现在的辽国,在草原、西域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强的可怕!
  耶律洪基一声号令,阻卜各部,便纷纷响应出兵!
  而在后来,哪怕辽国都完蛋了。
  可一个耶律大石,带着几百个残兵败将,跑到草原上,一下子就拉了上万的骑兵!
  而且很快就重建了组织与建制。
  后来西征西域,军队更是越打越多。
  总是能在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冒出一群,自诩大辽忠臣/契丹遗民的家伙响应。
  于是,竟在中亚建立起了一个横跨数千里的大帝国!
  生生的将辽国国祚又续了百余年!
  这你和谁讲道理去?
  如今,耶律洪基大发阻卜西征。
  赵煦心中明白,只要他这边的商货源源不断的输送过去。
  耶律洪基的西征就一定能胜利!
  为什么?
  因为草原上最不缺的就是穷的就剩下一条命的牧民!
  只要有足够的财货,耶律洪基就能不断的源源不断的从草原上,招募阻卜骑兵西征!
  在战死最后一个阻卜人之前,辽主的西征就不会停止!
  在这样的辽国面前,塞尔柱人拿什么打?
  注定失败!
  而,阻卜人西征,到了西域,特别是进了伊犁河谷后,他们还会走吗?
  于是,大批的阻卜部族,都会向西迁徙,定居到肥沃的伊犁河谷甚至越过葱岭,进入中亚大草原!
  这等于是辽人,用一场温和的减丁政策,给草原的人口来了一次裁减。
  如此,未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辽人都将不用为草原威胁担忧!
  甚至,阻卜人还会感谢辽人!
  要不是辽主,他们怎么可能捞到那么好的草场?
  在这种情况下,耶律洪基,怕是真的要成为天可汗了!
  一旦如此,辽人的影响力,就将从草原一直延伸到西域,甚至渗透到中亚、西亚。
  坦罗斯之战后三百年,中国皇帝的威名,将再次震动大食、拂菻,甚至传到欧陆的天主教诸国去!
  又因为,辽人击败的是塞尔柱。
  搞不好,约翰长老王的传说,要在欧陆沸腾起来!
  苦大食久矣的欧陆人,怕是做梦都想亲吻传说中那个东方基督国王约翰长老王的脚。
  说老实话,要不是赵煦在现代留过学。
  知道,只要耶律洪基一死,那么,上位的就将是与赵佶并称卧龙凤雏的超级败家子耶律延禧。
  同时,大宋这边的火器科技,正在不断迭代。
  否则……
  赵煦还真不可能配合辽人!
  也正是因此,赵煦才会对耶律洪基的事业,这么支持。
  辽人动员阻卜西征?
  很好!
  朕全力支持!
  因为啊……
  辽人西征了,就是大宋西征了!
  都是荣誉,都是将中国的威名与影响力,扩散出去的途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