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武侠仙侠 > 神通一道,悄悄观经百年成天仙 > 139.第139章 符与阵
  第139章 符与阵
  果然。
  事关修行,就没有什么事情是简单的。
  李真最初的设想很好。
  直接从源头出发,以真元侵染稻种,试图让其产生变异。
  但结果嘛
  也就显而易见。
  嘭的一声。
  成爆米了。
  事实证明,无论是他如何控制输出真元量的多与少。
  凝聚灵机而形成的真元,不是区区普通稻种可以承载的东西。
  这条路,显然走不通。
  失败了的李真也没多少气馁。
  本来就是一个尝试罢了。
  也是他在漫长的修行之余,用来排遣无聊、调剂心情之物。
  不然,整日就是呆呆地吞吐灵机打熬修为的话。
  是个人,也会在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过程里消磨掉对于生活的热情。
  最终,变成一个没什么感情的冰坨子。
  这样的结果,可不是李真想要的。
  一条路走不通,那就再换下一条就是。
  既然提出了这个设想,李真心里便有了足够的考量。
  不说成胸在竹,却也有上中下三条锦囊妙计。
  眼下,不过是下下之策而已。
  且再尝试就是。
  “喵呜~”
  一旁久久等不到天上掉食物的三不耐烦的催促一句。
  李真看着它那个无赖的样子,笑着敲了敲它的脑壳。
  “等着!”
  “今天就叫你们瞧瞧贫道的厨艺。”
  做饭做不来。
  但爆个米,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半个时辰之后。
  某个灰头土脸从厨房里走出来的人。
  悄悄的,把自然叫了进去。
  景明十六年末。
  李真关于培养蕴含灵机物种,简称灵植培育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植物种子无法承受带有修者本身强烈意志的真元。
  那换而言之,是不是可以在外界想办法?
  如果能给它布置出一个灵机浓厚的生长环境,潜移默化使其改变。
  问题,不就解决了?
  事实证明,李真的思路是正确的。
  他从玉佩所带的那个“封”字符上得到灵感。
  其不但可以封存消隐一个人的气机。
  同样,也可以封存游离在外界当中的灵机。
  这个事情,是经过李真无数次试验得到的结果。
  那既然如此,依靠着其本身的特性。
  如果在一个空间的四周都布置下“封”字符,那不就可以营造出一个富灵的地带?
  那这套以“封”字符为基础的布置。
  岂不就和他以前看到的所谓聚灵阵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想到了,就去做。
  为了尽量消弭变量。
  李真厚着脸皮找来了一些玉料。
  至于过程嘛,不说也罢。
  操控真元,小心翼翼的在切割规整的玉石上刻录下“封”字本身的模样。
  一次次尝试,不断的失败。
  终于,在某一次灵光一闪。
  放弃用手指勾勒,而是用精神念头调动灵机,描摹而下。
  伴随着不可见的灵光闪烁,李真成功了。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往后也就不难。
  他依次制作出四块同样被他称作“符”的玉牌,放置于屋中四角。
  用真元逐一将它们勾连在一起。
  伴随着稀薄的灵光升腾。
  李真的嘴角,露出喜不自胜的笑容。
  聚灵阵。
  成了!
  【你日夜观摩古老岁月之前天地自然烙印的文字,偶有所感,似乎从中领悟出了一些自己的东西】
  【你强自将其称之为:符,并且无师自通的明悟了《聚灵阵》】
  灵光涌动,感悟自无名处起。
  得自于他本身的偶然尝试,却在神通积累下的灵光中升华。
  在他一人禹禹独行,只有一条主干脉络的修行路上。
  终于,在今日开出了两条分叉。
  一曰符,一曰阵。
  尽管眼下这符与阵都仅仅是李真草得,尚且粗陋简单的很。
  但他相信,总有一日。
  它们终会发展成如同自己记忆当中的那种模样。
  在修行这颗参天大树上,开结果。
  恍惚中回过神来。
  玉佩在手指尖不自知的旋转。
  李真扫过方才落成的聚灵阵,满意中又带着些挑剔。
  经过灵光的升华,他又有了全新的理解。
  “刻录符的手艺还有些生疏,导致效果不能最大化。”
  “构成聚灵阵的符,最好且最稳固的数量是三。”
  “其次,往后只需要以三个为一组,不断叠加。”
  “.”
  “尽管有着不小的瑕疵,但瑕不掩瑜。”
  “符与阵的发现,对于眼下的我而言意义不可谓不重要!”
  长吐出一口浊气。
  李真胸中有些说不出的快意。
  直到今日,他终于放下了心中最后一丝担忧。
  往后,他可以放心大胆去修行、去尝试。
  也可以走在街头,自信的喊上一句武道都是该被扫进历史尘埃里的垃圾。
  好男儿,就应该和他一起来修仙。
  当然,这样做的下场大概率会被人当成疯子。
  但李真也不会真的那样做,他只是有些畅快的如此想着而已。
  同时,他心里还有些蠢蠢欲动。
  想着,究竟要不要去把赵平身上的那枚玉璧拿过来。
  那天见他的时候,李真只是瞧出了那玉璧上同样有着一个和“封”字类似的字迹。
  但却没有多看,也没来的及深入研究。
  眼下他从封字中衍生出了最基础的符。
  如果能得到那枚玉璧的话,想必会得到更多的启发。
  不过在深思熟虑之后,李真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他想到了笼罩在赵平身上的国运。
  也想到了更多关于因果纠缠,一啄一饮命中注定的事情。
  原本他是不怎么信的,但现在
  只能说,有些东西还是要对他抱有应有的尊敬。
  还是等等看吧。
  总会有一个机会,可以让他正大光明的将那枚玉璧借来一观。
  如此想着,李真心头跃动的情绪开始缓缓平息下来。
  他思索着明年就将聚灵阵布置在楼外山坡的田地间。
  看能否,催化出第一批高度富含灵机的作物。
  也在想着,他日后将要从哪里获得或者推演出更多的符,布置出更多的阵法。
  不知不觉,时间流逝。
  窗外的天色里浮现出一抹金辉。
  伴随着一声雄鸡高唱。
  天亮了。
  看着初升的太阳,李真从一夜的沉思当中醒来。
  注视着那万里朝阳当中的勃勃生机。
  忽然有些释然的笑了笑:
  “慢慢来吧。”
  “终有一日,能成的。”
  他如是轻吟道。
  这一年,景明十七年。
  距离李真回京,已经是第二个年头。
  垂象楼外的山田已经布置上了聚灵阵。
  但效果.
  似乎并没有李真想象当中的那么理想。
  反而还因为骤然富集的灵机浓度,导致一些作物突然性的死亡。
  愁的马三这个老农一个劲的挠头,却不知道问题发生在了哪里。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客观发展的规律。
  而即便是人为干涉,却也应该明白过犹不及这个道理。
  还好,李真明白的不算晚。
  所以他及时的撤销了多余的布置,只留下了一个聚灵阵留在那里。
  这下作物没有了突然死亡,
  但想要达到李真想要的目的,显然注定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
  李真也并不急切。
  正如他当初对自己所说的一样。
  且慢慢来吧。
  只是苦了老马。
  一天天不信邪的观察着田地,想要找出“病害”发生的原由。
  好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也就不了了之。
  不然把老头累倒了,李真还真不知道要怎么和马千里交代。
  而他自己的修行,也有了些进展。
  却停在了最后的关键一步。
  对于如何才能迈出去,他有点想法。
  但也还没落到实处,需要一点点的去验证。
  同样也是个需要不短的时间,才能有结果的事情。
  至于符与阵,那就更不用说。
  手头上的事情虽多,但都没有什么进展。
  李真索性便放宽了心,暂时不再纠结于修行上。
  许是年纪大了,人也老了。
  尽管他心中明白。
  按照自己大致推算出来极限三百一十八年的寿数,他眼下生命还远没走到一半。
  但对于当年热衷的事情,已经提不起什么兴致。
  再加上这么些年京城里那些大家们都换汤不换药,也是看腻了。
  故而,李真就多了一项新的爱好。
  游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寻找各种各样的美食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虽然于修行无益,过后总是免不了一番拉肚子。
  但他总是乐此不疲。
  而且也很难说,李真之所以试图催化出蕴含大量灵机的作物。
  没有为了日后可以放心大胆吃喝的想法。
  毕竟某种意义上来说,欲望也是他坚持修行的一种原动力。
  而除此之外,最近李真还有一桩喜好。
  就是去后山的大湖里,把不情不愿的长生叫出来。
  然后坐在它的龟壳上,钓鱼!
  别说,一人在湖心独钓。
  那种一个人掌握一整片天地的感觉,别有一番意趣。
  就是每次钓不了多久,背篓就会满了。
  让他不禁有些怀疑自己的运气当真就那么好?
  却没注意到水底下,还有个努力为他驱赶鱼群的长生。
  为了让李真快点走,它可是煞费苦心。
  但好在,效果也不算差。
  至少,李真暂时没有发现什么不对。
  而在这一年,看似平静的大周朝堂上也发生了两件事。
  景明十七年六月。
  经过皇帝的默许,京城里的儒家学宫。
  于悄无声息间,更改了教授的课程。
  由山长洪玄机重新提起当年百家争锋时,儒家君子们所必须掌握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书、数没什么问题,这些至少还在过往的学习范畴当中。
  但是当射、御出现在课程上时。
  整个学宫,顿时哀嚎一片。
  无数人痛骂洪玄机,说他乱弹琴。
  我辈儒生,以诗书文章闻名天下。
  岂能去学那些粗俗武夫?
  更有儒生试图串联起来,向他们最崇敬的皇帝陛下阐明事实。
  要求,严惩洪玄机。
  但他们又怎能知道,这就是皇帝吩咐下去的事情?
  洪玄机,不过是一个背锅的罢了。
  于是乎,这件事情就在一片反对的浪潮声中。
  坚定不移的推行了下去。
  反对无效!
  李真听说了,不置可否。
  当今儒生们不学武艺的传统已经延续了上百年。
  想要短时间内纠正这股不正之风,不是易事。
  但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如果皇帝一直坚持下去的话,倒也说之不定。
  虽然赵平有改天换地的大志向。
  但怕就怕,他活不到事成的那个时候。
  而一旦他的后继者放弃了。
  那便是几十年之功,一朝散尽。
  当年武道三司旧事,怕是又将重演喽。
  李真决定用漫长的生命来验证一下,历史是否有着必然的重复性。
  这恰好,就是一个不错的观察对象。
  而第二件事情不是其它。
  依旧还是西南的土司之乱,以及大雪山上吐蕃人的问题。
  从景明之初,便一直延绵至今的战事。
  打打停停,停停打打。
  至今,已经将近十五年之久。
  这对于两个国度而言,已经不能再简单的将其看做是一场无论是宗教亦或是领土的入侵来看待。
  这是代表着两个国度的颜面。
  大周败,则会消减它身为周边无数小国心目中宗主国的威严。
  吐蕃败,那这个本来就是憋着一口气强撑下来的国度,还能不能够存续下来就成了一个问题。
  所以,对于两个国家而言这都是一场许胜不许败的战争。
  但身为大周至高无上的主人,亿万黎民的皇帝。
  赵平已经受够了这样漫长的战争,他想要结束这一切。
  但尴尬的是,伴随着前朝和圣武皇帝打天下老将们的逐一逝去。
  眼下的大周并没有可堪一用的将领。
  现在主持西南战事的人,也不过是防守有余进取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上书起复马千里。
  然而很快就遭到了无数大臣们的共同反对。
  当年就是不想让马千里占据高位,才想法设法的将其送下去。
  现在还要起用他?
  那当年不是白干了!
  说什么,当年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不会同意的。
  皇帝没有说话,代表默认。
  然后这件事情便在争吵中,暂时不了了之。
  只不过所有人都清楚,如果西南战事还不尽快结束的话。
  马千里必将再一次的走入皇帝的眼中。
  朝堂上的这些算计倒是没人和李真分享,他无从知晓。
  不过他今天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山下解剑石上的那柄剑。
  似乎,被人拔出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