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 247.第247章 没什么
  第247章 没什么
  折返太子宫的车驾里,刘据双手拢在小火炉上,望着炉中火红的木炭,这一刻,大汉太子瞳孔发散,心思百转。
  皇帝的愤怒,刘据已经经历过许多次,有时候真,有时候假,经历的多了,他也总结出一个规律。
  私下里斥骂,真假皆有。
  但众目睽睽下的暴跳如雷,一定假!
  当然了。
  用‘假’这个字形容,或许太武断,比较贴切的形容词、佐证词,应该是许多年前皇帝教给刘据的一句话:
  “为君者,第一件事,便是喜怒不形于色!”
  会形于色的。
  说明不是真实的喜怒……
  河东、北地三郡太守故意贻误战机,皇帝必然是有怒气的,否则也不会请他们自杀。
  可真要说皇帝怒不可遏,以至于辗转千里杀三人、之后又奔回长安,期间十数天过去,皇帝回了京还要大发雷霆一场……
  未免有些不合情理。
  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皇帝是蓄意为之,特意留着一股怒气撒给大臣,那便说得通了。
  至于他为何这么做,可能正应了那句——为了那点醋,才包的这顿饺子!
  咆哮、怒斥是饺子皮,剑劈、诛族是饺子馅。
  那什么才是醋呢?
  车舆里,橙黄的火苗倒映在刘据眼中,他在心底喃喃自语,‘或许是募兵制,也或许是绣衣使者。’
  ‘可父皇啊,你就像这盆炭火,以往离着臣子们不远不近,既发出炽热的火,也有明亮的光,煌煌烨烨。’
  ‘现在,你却离臣子忽远忽近,有时候光太盛,火太燥,一不小心,就烫着人了,当真是……’
  ‘岁月不饶人。’
  天气渐冷,草木凋零。
  从北方吹来的寒气正将长安拖进冬季,便是在这雪落之前的光景里,大汉硬是翻起一股热浪。
  浪从长安扩散至边关,由大司马府和新鲜出炉的绣衣御史带去,所到之处,无一不热火朝天。
  各郡太守主导,携斧钺旗鼓,点齐麾下兵马,浩浩荡荡去往边关,巡行障塞。
  这一过程名为:都试,也叫大试。
  本是大汉各郡每年一次的军事演习,一般于秋季举行,举办规模、标准、流程是否严格,全凭郡守个人意愿。
  但今年初冬的这一次,乃至将来,各地郡守再想敷衍了事,恐怕很难了……
  同一时间。
  京城的军事变动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奉天子诏令,骠骑将军于北军内,增设八校尉,各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校尉。
  八校尉均秩二千石,下设丞、司马,治兵士七百人。
  各有专精、兵源。
  例如越骑校尉,掌越人骑兵;胡骑、长水校尉,掌胡人骑兵;射声校尉,掌善射之士;虎贲校尉,掌战车。
  所募兵卒,皆为军中悍勇之辈。
  募,招募,用钱粮招募。
  募兵不同于征兵,前者钱培养完全脱产的职业军人,比如出于吴起之手的【魏武卒】。
  而后者,征兵制,也就是大汉现行的兵役制度,景帝时期有: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即,男子从二十岁开始服役。
  按照大汉律令,每名成年男子都需服兵役,为期两年,优异者选入京师北军,两年后,倘若未逢战事,则可归家。
  之后遇朝廷征战,还需随时应征。
  很明显,此类无战务农、有战临时征召的情形,无法满足大汉与匈奴愈加频繁、突然的战争模式。
  遂天子仿吴起,行募兵……
  在元鼎四年的这个冬天,长安城在忙碌着,大汉各郡也在忙碌着,引起这一切的北方,自然也不例外。
  大雪漫天,寒风呼啸。
  狂风席卷着雪粒肆意翻飞,放眼望去,草原已是白皑皑一片。
  金日磾眯着眼,没有盯着这片雪景看太久,紧了紧皮袄,跟上在前带路的几个壮汉。
  “呼——”
  厚实门帘被推开,几人弯腰入内,金日磾扫了眼帐内情形,没管旁人,拍掉身上积雪,连忙凑到火堆旁取暖。
  “吁,北边真冷。”
  “是,冷得很。”
  “这迹象,不会有白灾吧?”
  “王庭巫师卜算过,不会。”
  帐篷内的对话很和谐、很顺畅,渠毕看着火堆另一旁的金日磾,凝视片刻,认真道:
  “你是匈奴人,投靠我,我许你大部头领,奴隶、牛羊、女人,任你挑。”
  身穿皮袄、梳回发辫,俨然与一般匈奴人无二的金日磾,表情淡淡,尽量把冻僵的身子靠得离火焰近些。
  他没回话,渠毕也就这么沉默的看着他。
  帐内另外三个壮汉也一言不发。
  过了会儿,金日磾感觉身体有了暖意,这才挪到一旁的马扎上坐着,吐出一口雾气:
  “呼~”
  “大部的贵族我做过,不稀罕,草原上的奴隶、牛羊,我如果想要,在南方照样能收拢一群。”
  “至于女人,唉,别提了,十天半个月才洗一次澡的匈奴女子,怎么跟汉人贵女比?”
  渠毕闻言,眼神变得深沉,“你喜欢汉人的过活?”
  “怎么说呢?”
  金日磾想了想,似是在回忆,“我现在依旧喜欢草原放牧的生活,大脸盘、敦实的匈奴女子,也喜欢。”
  “能干活,耐造。”
  说到后面时,金日磾咧嘴一笑,渠毕见状也跟着笑。
  不过笑着笑着,这位匈奴右贤王便冷下脸,眼中闪过凶光,“你在跟我逗乐子?”
  “是你先逗我的呀。”金日磾理所当然道。
  话音落下。
  静谧的大帐内一时间只剩下柴火的噼啪声,以及若有若无的长刀出鞘声。
  “你知道现在在哪吗?”渠毕盯着金日磾问。
  “知道。”
  金日磾看了看四周,一本正经道:“说实话,刚刚进你的王帐时,我生怕一进来就看见帐篷里有个大坑。”
  “如果你让我跟呼衍氏的头人在坑里厮杀,那我就更怕了。”
  渠毕盯着金日磾的双眼看了良久,挥了挥手,旋即,帐内三名心腹缓缓将刀收回了刀鞘。
  他沉声道:“呼衍克还活着?”
  “死了。”
  金日磾笑道:“在你坐上右贤王大位后,他就死了。”
  渠毕听罢没有应话,只是靠回椅背,握着酒杯的手转了转,方才用阴沉沉的语气问道:“所以你的主子挺有诚意?”
  “自然!”
  金日磾望着他,“你现在是大单于之子,匈奴右贤王,我的主子是皇帝之子,大汉储君。”
  “太子对你是尊重的,合作的意愿也是诚恳的,希望右贤王能回馈诚恳。”
  渠毕冷笑,“威胁我?”金日磾点头,“是的。”
  渠毕脸上的笑容一滞,须臾间,便显出凶恶来,金日磾却依旧在用那副公事公办的口吻,说道:
  “本质来说就是威胁,至少我是这么认为,但我的主子说,得给匈奴右贤王一些脸面,不能谈威胁。”
  “要讲合作!”
  “那么现在……”说到这儿,金日磾扯出一个微笑,“小崽子,你没唬住我,我们能讲合作了吗?”
  呛呛呛!
  三道拔刀声同时响起,下一刻,冰冷的刀锋便抵在金日磾的脖颈上,杀气毕露。
  “慢着!”渠毕目光看着金日磾,觑了觑眼,摆手道:“你们先出去。”
  不多时,待王帐内只剩下两人,匈奴右贤王旧事重提:“你是个勇士,投靠我,我一定厚待你!”
  金日磾同样郑重道:“你是个有野心的人,太子很欣赏你,跟太子合作,绝对亏待不了你!”
  渠毕嘴唇微张,刚要开口……
  “我不是说笑。”
  金日磾看着他,一字一顿道:“如果将来你想当大单于,太子会支持你,即便你父亲不选你,太子也支持你!”
  听到这话,渠毕脸色突然变的很微妙,也很危险。
  他不说话,金日磾却十分坦诚:“你父亲以前不喜欢你,推你担任右贤王,只因你年龄合适。”
  “现在大单于又添两子,听闻很是喜爱,还有兰氏母族支持,你处境不妙吧?”
  渠毕脸色阴晴不定。
  金日磾依然在说着,“没关系,我在王庭尚有些耳目,替你盯着,如果将来你想效仿冒顿单于,弑父上位。”
  他拍了拍自己的胸口,“来找我,我的主子一定帮你!”
  弑父上位。
  在大汉礼教规矩下,是绝难为世人所接受的,但草原不同,不仅能接受,堂而皇之地说出来,也无需变颜变色。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李世民一场玄武门,致使大唐的权力交接总是充斥着一股‘玄武味’,冒顿一场鸣镝弑父,后世子孙也有样学样。
  杀父、杀兄、杀侄子,屡见不鲜……
  大汉太子让人代传的这句话,听的渠毕默然无语。
  便是在这种情形下。
  金日磾问道:“大雪停歇后,我要去东边的两部,你现在有没有事情教我?”
  闻言。
  渠毕心中宛如巨浪滔天般的恶念暂时压下,目光投向金日磾,缄默片刻,摇摇头。
  “我经略的势力在西边,对东边两部知之不深,给不了你提示,不过……”
  金日磾疑惑,“不过什么?”
  “乌维去南方走了一趟,声望攀升,大单于不愿此消彼长,有意效仿。”
  “也要寇边?”
  “不是,大单于派人说和了羌人部落,鼓动反叛,已经有部落答应。”
  渠毕这话一出,帐内对话的两人中,换成了金日磾沉默,他望着渠毕,仿佛在判断对方的话是真是假。
  “对了。”
  渠毕补充道,“在中间传话的,是汉人,呵!”
  说这句话时,他面露讥讽之色,被连番压制的气场终于回到了自己一边,渠毕先前阴沉的面容都多了几分欢快。
  金日磾摸了摸干裂的嘴唇。
  “你确定?”
  “汉庭的河西四郡在中间挡着,你猜王庭怎么和羌人来回沟通的?”渠毕再度讥笑。
  羌人生活在武威、酒泉以南,自从大汉完全占据河西走廊后,便强行分割了匈奴与羌人。
  由于河西廊道狭长,又是军事要道,朝廷驻军众多,大汉边防可不像草原一样任人来去……
  金日磾问,“是谁?”
  “具体是谁,我也不清楚,此事是大单于亲自操办,只大概感知到,对方在汉庭地位不低。”渠毕轻挑道。
  “诸侯王?”
  “不清楚。”
  金日磾对这个回答不太满意,他转过身来,郑重其事的看着渠毕,“我们是在合作吧?”
  听到这两个虚伪的字眼,渠毕嘲弄的脸色顿时黑下来,冷声道:“你不是耳目众多吗,我阿达不喜我,你不知道?”
  “说了不清楚就是不清楚!”
  金日磾凝视一阵,接着问道:“羌人哪几个部落反叛,何时反?”
  “具体部落不知,时间……迟则明年秋季,早则,开春。”
  “你们会派兵协助?”
  嘿!
  渠毕笑容又现,不过这次却是不怀好意的冷笑,“你以为我怎么知道的此事?”
  金日磾只是稍微一想,立刻反应过来,“句黎湖让你统领的右部协助羌人叛乱?”
  渠毕笑而不语,喝了口温热的酒。
  见状。
  金日磾也笑,合作嘛,就要你来我往,不怕你有所求,就怕你无欲无求!
  “要什么?”
  “汉庭的弓弩,甲胄,钢刀!”
  “你觉得可能吗?”
  “我拿西域大宛国的天马换!羌人反叛时,我也袖手旁观!”
  “……兵器不行,太子不会答应。”
  “那就普通铁器,粮食,盐,还有你们喝的茶叶,我拿战马、皮革换,我知道汉庭在西域购买良驹,可你们买的,哪有西域诸国上贡我的多?”
  “……粮食不行,铁器暂定,战马不能阉割。”
  “可以,但汉庭只能跟我交易。”
  “等我传信长安,由太子定夺。”
  “可以!告诉大汉太子,我对他也是尊重的,如果哪一天他要弑父,我也……”
  “打住!”
  帐篷里惊世骇俗的谈话被叫住,好在此地位于漠北,距离长安不知几千里,一切大不敬言语都消散在了风雪中。
  大雪稍停时,匈奴右部王庭的这片连绵帐篷中,行出一小队人马,犹如纯白天地里的一条黑线。
  缓缓向南方而去……
  这封从北方餐风冒雪的信件送达长安时,已是深冬。
  甲观殿,楼台之上。
  阁外寒风呼啸,阁内温暖如春,刘据倚在锦榻上,看信件前部分的讨价还价时,他似笑非笑。
  “喜欢喝茶?好习惯。”
  等看到后半部分时,刘据的笑脸逐渐冷淡下来,片刻间,便尽是冷漠与寒霜。
  偎在怀里的美人察觉到异样,小心问道:“殿下,怎么了?”
  “没什么。”
  刘据摩挲着史良娣的光滑脸颊,眼中冷芒依旧,嘴上却笑吟吟道:“出了个汉奸罢了,没什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