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 第282章 下狱
  第282章 下狱
  平南侯李广利大概率是要回京的,也可以回京的。
  不过在此之前,他得先走完皇帝给的台阶,走过朝廷的正规流程,即,领兵、出征,打胜仗,班师回朝。
  就在太子宫诸臣议事的第二日。
  正如刘据预料到的那样,天子从甘泉宫发出的整军备战诏书,正式向长安百官公之于众。
  然后。
  长安就炸了。
  “动兵这等军国大事,陛下竟丝毫不与公卿商议?”
  “统管财政的大司农不知,统领百官的丞相不知,统帅三军的大司马也不知,谁都不知!”
  陛下居然‘先斩后奏’!?
  种种惊愕、乃至恼怒的声音里,似乎显得臣子们有些逾矩,也有些放肆无礼了。
  堂堂圣心独断,难道还要争取臣子的同意不成?
  但是。
  事情不是这般片面的,臣子们恼怒,并非是说必须要让皇帝征求他们的意见,而是想君臣相商、群策群力。
  臣子们怒,是因为他们在乎朝廷、在乎朝政,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倘若他们个个尸位素餐,只顾自身的一心私欲,得知陛下不按章程办事、有任性胡为迹象时,又何必惊愕交加?
  任由陛下玩陛下的雄图霸业,他们玩他们自己的争权夺利,岂不美哉?
  但是。
  还是那个‘但是’。
  屹立在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有私心、有私欲没错,可在其位谋其政的操守、公心,他们也是有的,或多或少而已。
  再然后,曾在太子宫上演的一幕,在长安重新上演。
  当初听闻陛下‘先斩后奏’,钱的问题尚未解决,钱如流水的战事反而先安排上了,那时,东方朔曾震惊失声,随后甲观殿曾落针可闻。
  今日。
  长安百官在骤闻南疆动兵诏令,发现三公、大司马等人都一无所知时,大臣们先是哗然一片,议论纷纷,可短短数日后,喧哗又迅速消弭。
  上下齐齐陷入寂静,仿佛所有人同时失了声。
  长安静的出奇。
  这股安静中,隐隐带着不安、焦躁。
  如果说上次陛下圣心独断发兵滇国,只是偶然事件,那么此次独裁发兵昆明,就意味着偶然不再是偶然。
  曾经那个每逢大事,必召公卿商议的陛下,似乎对公卿们失了信任,对自己,多了笃信。
  当然。
  或许在臣子心中不敢言的某个大不敬词语,更适合形容当下的状况……
  可既然是不敢言的词语,那自然是没法言,在此类微妙局势下,百官齐齐失声,同样在此类局势下,有些人该发声还是得发声,职责所在。
  大司马、丞相在广泛征集百官意见后——
  无声,也是一种意见。
  带着‘无声的意见’,两位大汉朝堂的重臣,联袂去了长安数百里外的甘泉宫,面见天子。
  期间大司马、丞相与皇帝谈了什么,外人不得而知,在皇帝将他们两人留在甘泉宫同住之前,卫、石曾向外传话:
  “一切如故。”
  仅仅四字,只有四字,听起来也不知是陛下要重回往日的公卿议事,还是让百官稍安勿躁、一切如故。
  但从大司马、丞相嘴里传出来的话,想必是利好百官的……
  总之。
  一场君臣之间微妙的信任危机,就这般划了过去,不等臣子们回味、噘磨,再在心底留下痕迹,另一件更加劲爆的事情便强行将所有人视线引开。
  什么事?
  争储之事,发兵昆明的延续之事!
  天子从甘泉宫发布诏令,征南海郡太守、平南侯李广利为前将军,领交趾刺史部兵卒、刑徒,于仲秋发兵昆明。
  南方的战事仍需些时日才会开打,但长安的纷争,已然拉开序幕。
  首先。
  皇四子刘髆一系已经下场,李广利是何人无需多言。
  其次,就在长安君臣信任危机暂歇,那件强势吸引走所有人剩余心神的事件,来了!
  六月下旬——
  “太祝令丁夫人,以方术诅咒西南蛮夷敌军,有功,天子下诏,复封阳都侯!”
  丁夫人,开国十八候丁复之后。
  他突然受封列侯,还是以一个如此……儿戏的理由,闻者无不惊讶万分,“这,是否有些荒唐?”
  不过很快,疑惑的声音便消失了,因为甘泉宫再次下发诏书,“少府卿赵禹,因年老体衰,调任燕国国相!”
  此令一出,长安疑声尽去,恍然、咂舌随之而来。
  赵禹是何人?
  是酷吏,是九卿,是曾管着皇帝钱袋子——少府的卿,换言之,他是陛下的心腹重臣!
  而燕国国相又辅佐的谁?
  皇三子,燕王刘旦!
  此时再一回顾,顿时恍然大悟,那个以看似儿戏理由封侯的丁夫人,他又是何人?
  是太祝令,是勋贵之后,也是曾去卜府登过门、表过忠心的人,丁夫人向谁表过忠心?
  皇次子,齐王刘闳!
  再一联想,丁夫人突然莫名其妙的封侯,还莫名其妙吗?
  不。
  分明有迹可循!
  陛下封丁夫人,意在助推皇次子;调赵禹,意在助推皇三子;征李广利,意在推皇四子。
  而光明正大的帮了这么多,陛下意欲何为?
  大汉的诸侯王们,曾不止一次暗戳戳地讥讽,“你刘彻收拾兄弟够狠,可等将来你后院起火,且看你还狠不狠!”
  事实证明。
  皇帝的心肠一视同仁的狠。
  对自己兄弟狠,对自己的儿子也不遑多让,后院尚未起火,皇帝便主动添柴放火!
  这把火,起于李广利,虽然皇帝启用李广利的首要意图,并不是给太子上强度,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用都用了,物尽其用呗。
  拿李广利抗衡卫氏,也能拿李广利给太子宫上强度,皇帝再一想,一个是上,两个也是上,索性把老二、老三都推一把,一碗水要端平嘛。
  刘彻就像一只匍匐在甘泉宫阴影里的猛兽,一边玩着‘父子情深’的游戏,一边冷冷注视着长安城的风吹草动。
  动静,很快就起来了。
  皇帝老爹给刘据上强度,老二、老三,还有老四一股脑全推了出来,刘据能没点反应吗?
  原本前几天就会有,现在更得有!
  咳,当然,书里的时间是前几天,实际已是上个月更新的事儿了,估计还在坚持的看官多半不记得了。
  此处,暂且回忆一嘴。
  之前听闻皇帝启用李广利,庄青翟、东方朔等人曾向刘据表达过关切,刘据对他们说:
  “国事为重,一切有孤!”
  给属下、门客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后,刘据又对金日磾吩咐了一句:“给李广利弄个欢迎仪式。”
  仪式,肯定会有的。
  随着皇帝一系列操作过后,‘反太子联盟’的声势越发浩大,最近跟御史大夫卜式走动的大臣明显多了不少,就连宗正韩说也不装了,充当起燕王在京城的口舌耳目。
  此种情形下。
  刘据的‘欢迎仪式’只会更大,更醒目!
  而这场大戏的序曲,始于一场东风……
  ……
  “赵禹调任燕国相后,陛下又调王温舒接任少府一职,廷尉则迁杜周担任,同时迁尹齐为左冯翊。”“他们二人皆为酷吏,如今一个主刑罚,一个主京畿,一上任便行事无度,大肆构陷忠良!”
  “今早廷尉法吏竟然冲进我的官署抓人,彼辈拿着杜周手书,直接将人押入廷尉大狱,简直肆无忌惮,麾下臣属尽皆惴惴。”
  “已然是人心惶惶!”
  “御史大夫,眼下丞相、大司马都在甘泉宫,我等递给陛下的弹劾奏疏也如泥牛入海,毫无反应。”
  “现在我等能依靠的,唯有御史大夫您了!”
  “是啊!您得说句话呀!”
  御史大夫府,公房内,一阵焦急的嘈杂过后,御史大夫卜式的哀叹声方起:
  “唉。”
  “你等让老夫开口,可你们也不看看,如今形势可由得我说半句话?”
  “丞相与大司马被留在甘泉宫,先前还以为是陛下亲近之举,可现在,你们难道猜不透这是陛下故意为之?”
  “他们被陛下提前‘堵住了嘴’,你们又来找老夫,先不论老夫有没有那个为民请命的能力,我且问一句……”
  “太子也在长安,你们怎么不去找他出头?”
  堂内神色讪讪的众人听罢,缩在后方的一位小声道:“我等找过了,太子殿下不见。”
  “为何?”
  “……殿下说,如果廷尉所抓之人罪责不实,他可以去廷尉府要人,只是……”
  话未说完,声音便低至不可闻了。
  因为廷尉府所抓官员,虽然多,看似像条疯狗一样在胡乱攀咬,实则不然,个个证据确凿!
  也就是说。
  那些被抓的各部官吏,都有实打实的罪责。
  事实上,只要肯细究、深究,朝堂上三公也好、九卿也罢,都能从时常行政中找到罪责,区别只在或大或小罢了。
  要不要拿出来追究,什么时候追究。
  因人因事而异。
  当下,刚刚上任的廷尉杜周,就把一些官员的旧账翻出来了,要大肆追究!
  此举早就超出了新官三把火的范畴。
  杜周为何发疯,寻常官员不知,至少今日找上卜式的大臣们不知。
  但他们迷糊,卜式却清醒。
  “唉!”
  “太子这般说也没错,可那是实打实的借口,太子分明不想蹚这趟浑水,你们可知原由?”
  “还请大夫赐教!”在座官员连忙拱手作揖。
  卜式脸上愁苦更深,没有答,反而再问:“前些时日朝堂上关于重启告缗一事,闹得沸沸扬扬。”
  “我听闻,最近还有人上疏反对,可属实?”
  听罢。
  堂内诸位有人怔然,有人迷茫,“敢问大夫,此事与当下廷尉酷烈有关?”
  “反对重启告缗,可是有太子、大将军等人参与的。”
  试探的话语刚落,卜式便木着脸道:“那你们看看,最近太子宫一系里,还有人上疏反对吗?”
  在场众人怔然更多,有些人已反应过来。
  “太子早就洞悉陛下决心,吩咐近臣偃旗息鼓了,就只有你们……”卜式沉声道:“一些看不清局势的人,还在浑水摸鱼,跟陛下唱反调。”
  陛下扶持杜周上位,就是来清理这批没眼力见的人,来镇压反对声音的!
  后一句卜式没明说,但大家都懂了。
  随即。
  众人顿时变颜变色,今日来寻御史大夫卜式做主的,不乏京城高官,遍布三公九卿官署。
  有些人是失了主心骨、病急乱投医,有些人则是来替主官试探口风,目的不一而足。
  等卜式点破关节后,一干人等立刻醒悟,纷纷起身告辞,或返程回禀,或奔走相告。
  然而。
  他们这番亡羊补牢,期望不引火烧身的举动,终究是有些晚了。
  并非是廷尉杜周穷追猛打,只要朝臣们识时务,不再跟天子对着干,杜周的任务便算完成,他不介意让余者成为‘俊杰’。
  可万万没想到。
  杜周没想到,暗示杜周掀起这股整顿吏治之风的皇帝陛下,同样没想到,这股风什么时候掀起,他们说了算,可这股风什么时候结束,却不知不觉间脱离了掌控!
  失控迹象,从太厩令下狱开始。
  太厩令,掌管长安马政,是个少与人纷争的官职,当下这位出身望族,自持身份,很少有出格举动。
  就连上疏反对皇帝重启告缗的浑水,也只是袖手旁观。
  换句话说。
  他不是廷尉杜周的目标!
  那太厩令怎么还入了廷尉大狱?杜周初期以为,是误伤,毕竟此次打击面太广,难免有人检举揭发,廷尉府得了举报也不得不受理。
  可是。
  等到太宰令也下狱后,杜周不这么认为了,因为太宰令同样不是他的目标。
  他没有下令抓人,可人偏偏就入了廷尉大狱?这位刚刚上任廷尉的列卿,瞬间就意识到:
  “廷尉府里有其他人的手脚!”
  杜周第一个怀疑的对象是前廷尉卿王温舒,在大换血之前,王温舒的旧部其实很容易绕开杜周,暗中动手脚。
  再然后。
  杜周就很自然的联想到了太子宫。
  以王温舒的身份,如果没有太子在背后指使、撑腰,他绝对不敢行此冒险之事。
  只是当中垒令也绕开杜周,被关进牢狱后,杜周有些怀疑自己的怀疑了。
  须知。
  中垒令,属执金吾,而现任执金吾,是李敢,太子的老丈人!
  真要使坏,没必要把自己人填进去吧?
  就在杜周疑神疑鬼之际,一个更加炸裂的消息让他彻底坐不住了,继太厩令、太宰令、中垒令之后。
  现任太常,九卿之一的阳平侯杜相。
  下狱!
  是的,就是廷尉府大狱,依然走的是绕开他杜周这个廷尉卿的路数,简直是……
  岂有此理!
  “嘭!”
  牢房栅栏被粗暴踢开,面色铁青的杜周满脸狰狞,带着身后一众兵卒直往内狱,边走边寒声道:
  “堂堂太常下狱,我这个廷尉却不知,你等好大的胆子!欺上瞒下,以为某刀斧不利!?”
  阴冷的声音在狱中传荡,引得本就森寒的大牢仿佛能掉下冰渣子,杜周快步疾走,怒声喝道:
  “今日就算是王温舒亲至,我也必杀尔等!”
  咣当一声。
  又一道铁栅栏被推开,复又绕过一道拐角,杜周与一众甲士走近关押阳平侯杜相的牢房。
  此刻,牢房前正站着两个人,一前一后,都很年轻,并非王温舒之流。
  “太子殿下?”
  闯进此间的杜周微微觑眼,脸上闪过惊讶,但不多,他顿了顿,拱手道:“臣有礼了。”
  扶剑而立的刘据侧头来看,和煦笑道:“呵呵,廷尉好大的火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