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庆余年:从范闲老师做起 > 140.第139章 使团入城
  第139章 使团入城
  夜已经深了,深宫中的御书房却灯火通明,在黑夜中熠熠生辉。
  庆国的皇帝陛下勤于政务人尽皆知,长居御书房已是常态,后宫的妃嫔们独守空房亦然成为了习惯。
  特别是那位尊贵的皇后,与陛下相敬如宾,敬到鲜有相见,即便同居宫中,却也很难让人寻到琴瑟和鸣的共同点。
  今夜堆积的奏折尚多,庆帝粗略翻阅,挑着重点浏览。
  过了一会儿,终于挑出几份置在软塌上,庆帝晃晃悠悠斜着身子躺了上去。
  一边翻阅着,一边对着御书房里的第二个活人说道:“北齐那边情况如何?”
  此时候在书房内的并不是总管侯公公,而是一位姓姚的太监,这位太监在宫里的地位远不如前者,但在陛下心里的地位却远远超过前者。
  因为侯公公可以服侍宫里的很多人,而姚太监却只能服侍天子一人。
  “禀陛下,北齐那边的探子确实传来一则重要消息,走私的案子不只有长公主殿下参与在内,还有二皇子。”
  这位姚太监与侯公公一般无二,十分擅长察言观色,但在这等大事上,不论陛下是何情绪反应,他能做的就只有面无表情的如实相告。
  事实上,庆帝的神情得确震了一下,将惊讶表现在日夜操劳的脸上。
  太子依附长公主,庆国朝堂上下无人不知,庆帝自然也是心中有数,且并不排斥。
  因为这位皇帝陛下深知妹妹在权术上颇有研究,所以打心底里十分赞同太子明面里与她的来往,至少在未来储君的培养上会大有所益。
  然而讳莫如深的庆帝也实实在在没想到,妹妹内地里玩弄的手段竟要比他想象的大胆太多,将两个孩子都套了进来。
  姚太监佝偻着身子,观察着圣上的神色,由一开始的疑惑转而到后面的开明,他所认为的愤怒从始至终没有展现出来。
  皇帝陛下貌似连这事也接受了。
  “朕有时候也搞不懂她到底是为了我,还是为了谁。”庆帝说完这话,将头埋在奏折中。
  显然在他看来,长公主的举动有迹可循。
  太子需要磨刀石,所以她才会一直暗暗的将二皇子扶持住,让他达到哥哥所需要的作用,至少,目前的庆帝毫无疑问是这样想的。
  这桩生意渐渐浮出水面,需要考虑的也就大为增加,庆帝扬了扬眉:“范闲是如何从北齐皇室嘴里套出来的?”
  姚太监立马回答道:“范律郎接过了这桩生意,并保证不会中断。”
  庆帝皱了皱眉头,似乎在思考,但他思考的显然不是范闲为何要这样做,因为这孩子懂事理,会变通,做出匪夷所思的结果再正常不过。
  “监察院那边赞同了?”庆帝问出了他的思考点。
  “一切都是监察院的安排。”
  “陈萍萍那老家伙暂且不论,林若会赞同?”无异于卖国的举动,庆帝很难相信一心正义的孩子会做出改变,而不是表达愤怒的抗议。
  “其实陈院长在此事上也是摇摆不定,但林大人从始至终都是主张这样的行为的。”
  姚太监说完这话,庆帝合上奏折,陷入深思。
  他挥了挥手,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强烈的欲望,想要召林若入宫一问的举动。
  但想了想,庆帝还是止住在深更半夜折腾人的心思,意味不明道:“监察院这先斩后奏的权利怕是过了些。”
  事关国事,为了些分寸银子,莫不成要让他这皇帝也做着卖国的行径,不免过于荒唐。
  “陈院长认为庆国不应与北齐有任何来往,两国走私一事,更应彻底断之。”姚太监直接明了转述监察院里的意见。
  “不过,林大人的意见恰恰相反。”
  “他到底是怎么看的?”庆帝寒声道,将手中的奏折随手扔在软塌上。
  姚太监不露慌忙,恭敬道:“林大人认为,将走私搬到台面上来,形成光明正大的贸易,便不会有何影响了。”
  庆帝眼前一亮,还是询问道:“理由呢?”
  姚太监又抱过一堆奏折放置桌上,夹带着不少密封的文档。
  “禀陛下,这是由监察院所整理的这些年内库与北齐走私所获得的收额,其中大部分流到江南明家与二皇子殿下手中,相当可观。”
  庆帝随手翻了几页,即露出微微吃惊的神色,沉声道:“还真是天大的财富。”
  “除此之外,林大人还整理了不少关于东夷城的贸易情况。”
  “他是何意?”
  “林大人是说,内库在江南的生意,参与的不应只有齐人,还应有东夷人。”
  “想得真好,他可问过庆国的子民?他连陈萍萍都说服不了,还敢来提醒朕。”庆帝貌似有些不悦。
  御书房陷入了平静之中,许久后,庆帝忽然抬起头来:“信阳那边是何情况?”
  姚太监连忙道:“自青州城外一战后,长公主就未曾有任何出格的举动了。”
  “北齐的消息想必也传过去了,她就没有针对江南的动作?”
  “暂时没有。”
  庆帝冷笑一声:“明家,或许是她最自信的底牌了。”
  随即又道:“从现在开始,承泽那边也得时刻注意情况,特别是与信阳的来往。”
  姚太监点了点头,领了令。
  “对了,范闲也该回来了,奏…”庆帝稍微顿了一下,笑道,“险些忘了,朕的长子也要回来了。”
  “明日一早召陈萍萍入宫,朕得找他聊聊。”庆帝迅速转了个话题。
  姚太监颇有些不知所谓道:“那林大人呢。”
  庆帝挥了挥手,困乏道:“让他去负责迎程的事宜去。”
  监察院的人负责不相干的迎程事宜,所有人听了都会猜想,里面含着刁难与斥责的意味。
  ……
  迎程一事,自然该是鸿胪寺的活,但一扯到监察院,不可避免有人就要生不如死。
  当返程的庆国使团进入京都外围时,鸿胪寺的官员也已经摆出阵仗,出了京都,等候在最近的驿站里恭迎。北齐大公主入庆,让这场阵仗成为重视的要点。
  “林大人,怎么陛下舍得让您来干这活了,实在是有些…”辛其物满脸含笑,轻飘飘的马屁声从嘴中恭维出来,“林大人国之栋梁,这种小事还是交给辛某这些官员们来吧,大人在一旁休息就是。”
  自东夷城归来后,朝中许多人的态度转了大弯,包括辛其物在内,他们都直接或间接意识到,这位监察院的年轻大人恐将权势滔天。
  争议的声音小了,太多人怀着恐惧暗想得罪不起,不似其他人,林若更不是个好奉承的主。
  担惊受怕的官员们能做的唯有吾日三省吾身,尽量不落把柄在这位大人手中,而不是归附结派,争先恐后上门送礼缓和关系。
  这明显是将自己当成礼物的说法。
  辛其物也不例外,但他苦恼万般想着,既然人已经站在面前,不说几句奉承的话,心里面上都过意不去。
  毕竟自己什么料子,林大人想必是再清楚不过。
  “辛大人还是和以前一般热情。”林若坐在椅上,轻轻喝了口驿站里热乎的茶。
  辛其物立马回了个马屁:“林大人也还是和以前一样年轻有为。”
  这话只是随便一说,但偏偏就是这么碰巧,使得辛其物惊奇发现,眼前的人与十二年前貌似真无差别。
  辛其物暗暗打量了一番,一屁股坐在另一张椅上,愈感不可思议道:“林大人真是一点儿也没变啊。”
  林若对辛其物谈不上腻烦,却也实在不想与话痨多说什么,只是简单点了下头,甘当默认。
  辛其物哪肯放过亲近的机会,捧哏的功夫只高不低,便是其他鸿胪寺的官员们见得,也只有暗自咂舌的份。
  “辛大人,还是办正事吧。”林若终于批评了一句。
  辛其物跳将起来,立正挨打:“对对对,齐国公主来嫁,这是何等大事,定要重视。”
  旁边有随行的鸿胪寺官员听罢,抱怨道:“这算得那码子正事,东边的才是。”
  辛其物看了一眼,哀叹一声:“林大人可要做主啊,使团车上好歹是北齐大公主,迎宾就这么点人,这么点阵仗,简直有辱国威。”
  林若笑了笑,辛其物这话说的过于夸张。迎北齐大公主和回程的使团,按理说,有鸿胪寺官员们压阵,也不至于寒碜。
  不过对比起东边,枢密院,兵部和礼部齐聚的大阵仗,那就不是一般的寒碜了。
  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林若也并不是不知道鸿胪寺的官员们在想什么,讨事的肥差没落过来,心里自有不满。
  继续笑道:“东边毕竟是大皇子,林某也无可奈何,诸位暂且忍耐一下,待他们入城,吾等随后而入。”
  “可公主毕竟是公主,怠慢入城,陛下那边怪罪可如何是好。”眼见得使团回程越来越近,辛其物难免急躁。
  日头渐下,若让东边的大皇子一行队伍先入城耽搁时间,使团后入必然是要晚一日的事了。
  不过这话说的,也就是仗着林若在此,鸿胪寺的官员才敢倚着往日的情分大加抱怨。
  若是没有这位深受皇恩浩荡的监察院大人在,鸿胪寺官员自是屁都不敢放一声。
  那怕东边的大皇子让行,辛其物恐也是捧着笑脸,乖乖大度拒绝。
  说到底,就是想让自己为他们出头。
  林若想得很明白,吩咐道:“不着急,东边的大皇子队伍要慢些上道,暂且先待使团来后再做商议。”
  稍后事宜,辛其物已经老远领人去官道上候去了。
  林若不声不响呆在驿站中,揣摩着高深的皇帝陛下又打的什么阴险算盘,特地将两队伍的入城日子定在同一时天。
  总不能是让威武的大皇子出头来给北齐公主下马威,好争夺往后的一家话语权吧。
  意识到想歪了,林若纠正思绪,有范闲在,其实一切都好说。
  庆帝的意思自然是要探探范闲对大皇子的态度。孤臣这个词徘徊眼前,显然庆帝并不希望范闲与任何一位皇子走得太近。
  林若不免想着,自己果然是个来添油加醋,搅浑水的瓶子。
  或许唯有做好此事,下江南方能拖上日程。
  就这样想着,使团那边已经行上官道与鸿胪寺众人汇合,日头不算太晚,此时入城自然赶得上。
  听着辛其物大夸其词说了一通,范闲才提出即刻入城的事。
  辛其物面色一难,将事情经过全盘脱出,早在正午时,礼部便有官员带话,要求暂缓入城。
  言冰云听着,深怕范闲做什么出格之事,进言道:“晚一天便晚一天,没有得罪大皇子的必要。”
  “那就容一容?驿站住宿安排好了,倘若范公子没意见的话。”辛其物显然也服了软,适才于林大人的话就是说说,人家无动于衷,他又哪敢有什么动作。
  莫名其妙与大皇子撞路,范闲略微一想便知其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猫腻,自然不可能轻易下决定。
  “对了范公子,林大人也来了,吾等还是先回驿站再论吧。”见范闲似乎也在犹豫,辛其物遂道。
  “大人来了。”王启年嘿嘿笑着,“有大人处理那就不担心什么了。”
  言冰云也放了心:“那就不着急。”
  范闲心中本来有了主意,一听先生来了,稍微宽了宽心。
  使团再次启程,一时半刻后,至于来到京都外围的最后一个驿站。
  京都城门边,六部各院的官员大都到场,两路入京的消息传回来,便是这些极擅和稀泥的臣子们一时也不知该迎那边,只得纷纷将目光看向太子与二皇子。
  二皇子抱着手,身子斜斜靠着,“没想到啊,迎个人都能看场好戏。”
  “这有什么看戏的,自然是该大哥先入城。”太子李承乾言之凿凿道。
  二皇子李承泽笑了笑,“太子殿下是真会装,竟然会看不出其中的门道,反正本宫是不会做什么,跟着太子殿下迎就是了。”
  李承乾眉头隐晦皱了皱,却是没有放在心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