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视频剧透历史,从闪击波兰开始 > 第304章 从纪念碑到凌烟阁
  第304章 从纪念碑到凌烟阁
  《这个雕像太好看了!》
  《他身下的鹤群像燃烧的烈火!》
  《士兵们的生命,化作鹤群飞走了。》
  《这个纪念碑让人想起歌曲“鹤群”。》
  《“有时候我总觉得那些军人,没有归来,从流血的战场,他们并不是埋在我们的大地,他们已变成白鹤飞翔。”》
  《雕塑真是绝了,立意无与伦比!》
  《这雕塑看见就有种想哭的感觉!》
  《太帅了啊,感染力无敌了!》
  《为什么蒙娜丽莎我一点感觉都没有!苏联的艺术却能共情?》
  《毛子的艺术方面,真是没话说,相比之下老美的文化底蕴惨不忍睹。》
  《你可以质疑苏联经济僵化,也可以质疑苏联高层腐败,但绝不能质疑苏联的审美。》
  《对比一下,某些“现代艺术雕塑”简直是辣鸡!》
  《明明是如此雄壮的纪念碑,为什么看着很悲伤,忧郁呢?》
  《忧郁是人家的艺术底色。》
  《沉郁,悲凉,大气!》
  《法国文学:我为爱情而死。英国文学:我为荣誉而死。美国文学:我为自由而死。俄罗斯文学:我会死。日本文学:我想死。中国文学:活着。》
  古人们,也在议论纷纷。
  春秋。
  鲁班看到这座雕像,看到其上半身的坚固的青铜构件的组合。
  以及下半身渐变镂空的鹤群。
  既感慨这座雕像,所拥有的巨大艺术冲击力。
  同时也为其精妙的设计感到折服。
  “妙啊,这座雕像实在是妙啊!”
  “作为观众的我们,看到这座雕像,就能感觉到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
  “说明了其设计的成功。”
  “而上半身人形,下半身化为鹤群的渐变设计。”
  “也充分的体现了他们构造雕像的能力。”
  “设计的确是非常的精巧,值得我学习。”
  唐朝。
  李世民认真的欣赏着雕像,陷入了思考。
  一开始,李世民是惊叹于这座雕像的艺术感染力。
  但随着天幕开始介绍说,这座雕像是勒热夫战役的苏军士兵纪念碑。
  并且在周围,还布置有纪念馆的时候。
  李世民忽然觉得。
  自己被启发了。
  本来李世民就专门设置了凌烟阁。
  李世民也对凌烟阁非常的骄傲。
  觉得这种,让功臣们进入凌烟阁,享受后世的朝拜与祭祀。
  是一种非常大气的行为。
  并将成为后世的美谈。
  原本的李世民,对凌烟阁也是非常的满意。
  但现在,在看了这座冲击力拉满的勒热夫战役纪念碑之后。
  又听了天幕解说周围的纪念馆。
  李世民忽然就觉得。
  光一个凌烟阁,已经完全不够了。
  李世民一边看着天幕,一边说着自己的构想。
  “以凌烟阁为主体不变,但在凌烟阁前面,也造一个大型的雕像。”
  “材料可以用,石头也可以用青铜”
  “雕像的主体,是一个群像,内容就是我们的凌烟阁功臣们。”
  “然后把凌烟阁的外围,修建一条走廊通道,连接到皇宫外面去。”
  “在那里,专门设置一片园林,进行宣传教育。”
  “向全天下之人,甚至向后世的人,宣讲我大唐功臣们的丰功伟绩。”
  “顺带着,也讲一讲朕当年创业之艰难,平定天下之凶险。”
  “这样一来,凌烟阁的艺术性和含金量,肯定也会大大的上涨吧?”
  本来就很有文艺天赋的李世民。一边看一边简单的构想。
  感觉有一些兴奋。
  但是李世民在构想之后。
  又拿凌烟阁和天幕上的雕像进行对比。
  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凌烟阁上面,都是王侯将相。”
  “朕打算改造扩建的凌烟阁,同样也都是王侯将相。”
  “只是规模更大。”
  “但后世的苏联,作为那么庞大的一个国家。”
  “他们修建的纪念碑,连堂堂的国家领导人,都过来亲自参加开幕仪式。”
  “然而这座纪念碑,却不是纪念某一位总统,某一位元帅,某一位大将。”
  “纪念碑的内容,好像就是一个普通的苏军士兵吧?”
  “这么宏伟的纪念碑。”
  “不纪念伟大的将军却用来纪念一个普通的士兵,这是否有些不对?”
  “有些大材小用?”
  作为封建帝王的李世民,在此时自然体现出了他的局限性。
  他总感觉那么大的纪念碑,那么规格高的艺术品。
  只是用来做一个普通的士兵的形象。
  感觉有些可惜。
  普通的士兵,哪儿配上雕像纪念啊?
  但是想着想着。
  李世民又琢磨出一点味来了。
  “难道说?”
  “不从王侯将相的角度叙事。”
  “而从普通的士兵角度叙事。”
  “在艺术力和影响力上,反而能够更上一层楼?”
  李世民陷入了疑惑。
  于是询问在一旁,同样陷入思考的魏征。
  而魏征,虽然也此时也陷入了被后世艺术所感染的冲击状态中。
  但是听李世民这样问自己。
  魏征是自然不打算拍李世民的马屁,说这座新凌烟阁的雕像,就该用李世民作为主角。
  而是说道:
  “以某位帝王,或者某些功勋大将作为主体的纪念画像。”
  “是并不足为奇。”
  “在凌烟阁外修建他们的纪念碑。”
  “也只是作为画像的升级版。”
  “还并不能达到超越所有人的程度。”
  “而假如……”
  “我们在凌烟阁外修建的宏伟纪念碑,不是某一位帝王,某一位大将。”
  “而是某一位普通的士兵?”
  “这充分的体现了,水能载舟。”
  “也充分的体现了民贵君轻。”
  “虽然只是一种纪念的方式,而并没有实际的内容。”
  “但是不是能够,让全天下的士兵们,更加的舍命为大唐效力。”
  “并且表现出陛下,您超越那些古代贤明帝王的格局呢?”
  “想必即使传到后世,甚至到了后世的华夏。”
  “他们一谈起专门纪念普通人,纪念普通士兵的纪念碑。”
  “也始终会想起陛下您吧?”
  魏征说的话,可谓是说到李世民的心坎上了。
  其实专门修建纪念碑,用来纪念某位帝王或者大将。
  还是普通士兵?
  李世民其实是无所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