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1979:未婚妻是天仙妈 > 第401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401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
  短短半天。
  北京城里有名的才子程开颜,今天在文学大奖的颁奖典礼上,一口气斩获五座纯文学大奖的惊人消息。
  如同插上了翅膀,飞遍了北京城的文化圈子。
  引起许多作家编辑、文化、作协部门干部的热议。
  一时间,就跟过了年似的。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程开颜真的所有提名作品都获奖了?”
  “是真的,我连座谈会都没参加,特意跑回来告诉你们。”
  “嘶!”
  “这个程开颜……从今儿开始搞不好就要一遇风雨化成龙了!”
  “不得了不得了,真是后生可畏!”
  人们都屡次重复的提及那个名字,提及那个年轻人在今天创下的惊人成就。
  当然也有不少人不敢相信,固执己见的觉得这根本不可能!
  但第二天,三月二十五日清晨。
  一张张报纸的新鲜出炉,瞬间打脸,让所有质疑者都闭上了嘴。
  更让这个消息,如龙卷风一般席卷了整个北京城。
  不只是在文人圈子里讨论热议,更是是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视野中。
  首先是《文艺报》在头版头条上大书特书,文艺报主编,中作协副领导冯牧老先生郑重的向人们宣布:
  《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三月二十四日,于人民会堂举办的三座纯文学大奖颁奖典礼圆满结束。
  知名青年作家程开颜同志在巴金同志,谢冰心同志,叶圣陶同志等多位文坛大家的见证下,荣获五座纯文学大奖。
  其中包括一座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两座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两座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现任中作协代领导,文学大家巴金老先生在颁奖典礼闭幕式上公开表示:自此刻开始,中国文学正式进入了黄金时代!”
  《京城日报》更是大肆赞美:“今日文学界因程开颜同志而闪耀,他的到来,是文学之幸运!”
  此后《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京城刊物纷纷跟上步伐。
  一连串的消息,如一颗炸弹落下,瞬间激起千层浪!
  整座北京城都震惊沸腾了。
  就连许许多多的普通市民,都得知了有个年轻人,在昨天狂揽五座文学大奖的惊人消息。
  而且还是他们老北京人,自家孩子。
  “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吗?文艺报的评论也太夸张了!黄金时代居然是因为一个年轻人而到来?他也配?”
  “我上我也行!”
  “同志,你上你真不行。”
  “你可别小瞧了这个年轻人,狂揽五座纯文学大奖!实在太吓人了,一般的作家的作家连提名都做不到,提名都是极高的荣誉了!”
  “这还不算什么,程开颜同志……哦不,程开颜老师出道文学界才不到一年半,第一部作品是在去年的一月一号刊登的,在去年也获得了儿童文学大奖!”
  “也就是说……程开颜老师迄今为止创作的所有作品,竟然全部获得了文学大奖!”
  “嘶!”
  听见这话,不少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一年半不到的时间,创作的作品几乎全部获奖!
  “依我看,去年一整年的文学界,该改叫程开颜年了!”
  有一个年轻的知识青年,满脸兴奋的喊道。
  “程开颜年?!”
  书店里,听到这个称谓的人们思索过后,纷纷认同!
  ……
  北京师范大学,教二楼阶梯教室之中。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之路,是艰难崎岖的。”
  “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八不主义“,白话文的运动摧毁文言霸权……语言的革命,古典体系的崩塌,带来了文学的新血……”
  台上一身黑色修身外套西裤的蒋婷,手持教鞭粉笔站在讲台上讲课,身姿挺拔。
  平静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回荡,有着刻在骨子里的清冷与知性。
  这一堂课是大三下学期的《中国近现代文学》专业课。
  由蒋婷担任主讲老师。
  台下是一百多位来自中文系大三四个班级的学生,抬头看着黑板,耳中听着讲课。
  窗边第二排,纪庆兰、张纯、杨梦珊等人安静的坐着专心听讲。
  如今她们三人已经到了大三的下学期,几乎是到了大学生涯的默契,大家平日里少了很多玩乐。
  各自开始了为以后打算的准备。
  比如纪庆兰想要继续深造,考取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自今年入学开始就已经在准备着,复习着研究生考试内容。
  而张纯这姑娘则是毕业后回老家找个单位工作。
  杨梦珊性子泼辣,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她想要和好友赵瑞雪一样出国留学去看看世界,最好是去英美那些发达国家。
  为此这段时间开始,就在认真学习,为了在毕业前拿到学校少有的几个出国留学读研究生的名额。
  “小兰,这段时间瑞雪有没有给你寄信?”
  杨梦珊写了一会儿题目写烦了,索性扔下笔,去和纪庆兰说话。
  “没有。”
  纪庆兰轻轻摇头,心中隐隐有种失落。
  四人之间的感情毋庸置疑,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的太远,心也会渐渐拉远。
  “好吧,也没给我写。”
  “应该是太忙了吧,而且还在国外……也挺正常的。”
  “我们一会儿一起写封信给她不就好了。”
  张纯也加入进来,三人聊了聊。
  这时,窗外咋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赫然是方主任,三人连忙闭嘴。
  随后就看到方主任来到门口,将蒋教授叫了出去,二人就站在窗户边聊着。
  由于距离很近,坐在窗边的纪庆兰能清楚的听见两人的说话声,以及蒋教授在听完后冰冷的脸上竟然露出了笑容。
  实在教她震惊。
  纪庆兰很是好奇,侧着耳朵仔细聆听,听着听着,她似乎听到了什么不得了的消息。
  眼睛越张越大,满是惊讶。
  杨梦珊观察到了好友的变化,推了推她的肩膀,“咋了?”
  “我刚才……好像听到方主任说程开颜……”
  纪庆兰咽了咽唾沫,呼吸有些急促。
  “程开颜咋了?”
  “昨天的文学大奖颁奖典礼上,他好像获得了五座大奖!”
  “什么?!程开颜五部提名作品全都获奖了?!”
  杨梦珊顿时震惊得站了起来,大声惊呼起来。
  有些尖锐嗓音瞬间在教室里传开,连带着这份消息!
  下一瞬,教室里哗然一片!
  ……
  北京舞蹈学院。
  舞房中几个青春活力的女孩,正在宁静和谐的纯音乐中,摆动大腿手臂,做着着各样的姿势热身。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在地板上留下一道道斜斜的倩影。
  “呼呼……”
  刘晓莉纤瘦的后腰抵着横杆,抬起一只笔直修长的玉腿,举过头顶。
  柔美的身子在此刻展现出惊人的柔韧性,两条大腿形成一条直线。
  少女鼻尖微粉,胸膛起伏,轻轻喘息着。
  高高扬起的秀颈上因为长时间的热身而沁出细汗。
  修身的粉白色舞服在阳光下透亮,隐隐透出一丝白皙的皮肤。
  优雅柔韧的身姿,风中飘动的发丝,无一处不美。
  “有大新闻发生了!大家快来看啊!”
  “晓莉姐!”
  房门忽然被打开。
  一个身材娇小,气质清纯的小圆脸女孩拿着报纸,嚷嚷着跑了进来。
  “慢点,别摔了,什么大事啊?”
  刘晓莉见她急匆匆的样子,无奈的说道。
  “什么大新闻啊?小秦音。”
  “快说来听听,姐姐一会儿给你买吃。”
  刚才还热身跳舞的女孩们,顿时没有了刚才优雅的姿态,一个个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围了过来。
  “算了算了,大家先休息一会儿吧。”
  监督的老师无奈的摇摇头宣布道。
  “知道了老师!”
  “终于能休息一会儿呢,多亏了秦音妹妹的。”
  一行人松了口气,喝水的喝水,吃的吃。
  “报纸上都在说北京城有个年轻的大作家,在昨天一举斩获五项文学大奖呢!可厉害呢。”
  小姑娘叉着腰,说话的样子像个骄傲的小孔雀。
  “咱们北京城的大作家?难道是程开颜老师?”
  有一两个喜欢文学的姑娘,脑子里立刻冒出来一个人。
  “对对对!就是这个什么程开颜!”
  小姑娘头如捣蒜。
  “哎呀!还真是小程老师,我可喜欢他的作品了,没想到这次这么厉害,居然一下子得了五座大奖!”
  有个短发姑娘,双手握在胸前,惊叹不已的说道。
  “我也是!!”
  班级上不少姑娘激动的讨论起来。
  与他们不同的是,一旁的横杆上。
  林星洁听见这个令人讨厌的名字,也不禁有些惊讶,文学大奖她不太了解。
  但是连续获得五座奖项,绝对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于是扭头看向刘晓莉。
  只见少女依旧保持着拉伸的动作,神色淡然娴静,不为这个消息所动。
  “晓莉,他们说的是你那个对象?”
  见她这样,林看片皱着眉问道。
  难道这两人掰了?
  要不然晓莉怎么不冷不热的。
  “是他啊。”
  刘晓莉听着身后同学的热烈的讨论,心中很是骄傲,但表面上依旧表现得很淡定。
  这个消息,自家小程同志昨天下午过来给自己做晚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
  “那你怎么……难道你们俩闹掰了?”
  “当然没有!”
  刘晓莉一下子垮了动作,没好气的撇了林星洁一眼,然后悄悄凑到林星洁耳边,小声说:“这都是跟开颜学的,叫做深藏功与名!”
  “咦~~”
  林星洁一阵无语,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晓莉居然也跟着程开颜这混蛋学坏了!
  ……
  这个惊人的消息,随着时间的发酵,也迅速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其传播的速度,好似病毒一般疯狂。
  全国各地的新闻报纸包括了《湘北日报》、《长江日报》、《湘南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日报》等一众省市级刊物纷纷转载,纷纷报道。
  铺天盖地的报道,堂堂正正的大势之下。
  许多作家站出来,在报刊杂志上撰写评论文章,分析程开颜的作品能否获奖,他的获奖理由是什么。
  而诸多评论家开始探讨,程开颜作品的文学性和深刻解读。
  一时间在全国各地都引起了极大的讨论和反响。
  三月二十六日清晨。
  《人民日报》关于程开颜的采访也终于刊登,曝光。
  编辑杨振武同志这样写道:《一路颠沛流离,归来仍是少年!》
  其中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这个对许多人来说都既熟悉又陌生的年轻人真实一面。
  这篇文章中从程开颜少年时期因家贫而入伍参军,在部队,在前线的艰苦生活,在文工团的历程,然后立下二等功负伤回城,机缘巧合下走上了一条文学之路。
  第二篇文学作品,来自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故事,他遇到了意外偷偷带着女儿进京寻夫的女人。
  一路上小偷,饥饿,寒冷,是程开颜同志帮助了她,还将她的故事进行了采访,改编成小说作品……
  而后的夏季,他毅然决然的担任采风工作组的副组长,带领着作家们上前线采风。
  在前线峡谷中鏖战数个小时,毙敌无数。
  坚勇果敢,不怕牺牲!
  在危机关头更是用生命在为前线战士拖延了时间……
  最后杨振武记者,在结尾中大肆赞美道:
  “虽以微末浮萍而起,攀登于文学之颠。
  莫愁前路无知己。
  自今日起,天下谁人不识君!”
  ……
  此篇新闻一出,顿时将本就火热的氛围推至顶点。
  真正的火出圈了!
  “这样一个年轻的同志,能在这样的年纪创下如此辉煌的成就和英雄事迹,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有老一辈革命同志满是欣赏与感慨的评价。
  “程开颜同志度过了这样一个堪称精彩的前半生啊!年少丧父,家贫体弱,无奈参军,上前线打仗,又因音乐才能加入了文工团!
  原来他在《芳华》中写下的故事,全是他自己的个人经历!”
  “颠沛流离的经历,一心纯真,归来仍是少年!”
  “伟大的革命战士,程开颜老师配得上青年作家领袖一称!”
  “这样的作家,怎能不让我们广大的读者喜欢!”
  “今天夜里,他将登上新闻联播!”
  ……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以往道听途说的都不算数。
  全国各地无数人,都此刻在《人民日报》的详细采访和报道下。
  深刻了解了这个年轻人的生平过往和事迹,了解了他的为人!
  程开颜的名字,他的事迹渐渐传播开来。
  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发酵。
  很多人都明白,这个年轻人等到今天夜里七点,央视的《新闻联播》播出之后。
  他必将成名,必将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名人,真正无可指摘的大作家!
  届时……
  天下谁人不识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