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31章 死于安乐
  第31章 死于安乐
  我们……是公主了?
  全因为他?
  那个最调皮最讨厌的小弟弟……
  李明?
  时至今日,李令五姐妹仍然难以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一夜之间,从冷宫之女一跃成为公主。
  不啻于鱼跃龙门。
  她们眼神复杂,忍不住向李明的方向望去。
  但是别扭头,凤冠会掉。
  “咳咳。”
  负责宗室事宜的宗正卿、宗室大臣李神符,干咳一声,提醒心神恍惚的五位新晋公主们。
  今天是端午佳节,这里是太庙。
  即将举行的是公主册封仪式。
  赐封公主不但要昭告天下,还要向李家祖宗汇报一声。
  不像县主,在太极殿通知一下群臣就可以了。
  高官和厅局级的差别就是这么大。
  赐封大典即将开始,所有在世的皇族成员咸集于此。
  除了李世民的直系亲属,还有他老爹李渊没事给他生的一堆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比如李元昌、李元景、李元嘉等。
  以及其他同样源自北周柱国李虎的旁系宗室,比如一把刀从巴蜀砍到扬州的河间郡王李孝恭、以(物)理服人的礼部尚书李道宗等。
  李明在小孩子那桌,与其他未出阁的小皇子们一起排成一列。
  他缀在队伍最末尾,惬意地抖着腿。
  穿越这么多年以来,他难得睡了几个好觉。
  李明的母亲终于摆脱了那酷炫而不明所以的“海陵王妃”,正式升格为“平平无奇”的杨妃。
  其实李世民想进一步封她为杨德妃的,但杨氏坚决不受。
  而李明的五个姐姐,也将于今天正式成为公主。
  虽然她们没有获得相应的食邑,与李世民的亲生女儿有所区分。
  但在名誉和地位上,她们已经平起平坐了。
  玄武门之变后十四年,杨氏一家终于彻底和过去的自己切割。
  朝夕相处的至亲们得道飞升,李明非常高兴。
  而更让他安心的是,父皇终于像一位父亲,家终于像个家了。
  这从这个渣男对李明张口就是“老子入你妈”就能看出来。
  这位皇帝平时可是很端着的,逢人不是“朕”就是“吾”,偶尔还会来个“寡人”装装逼。
  李明又不是情商为零的钢铁直男,自然知道这特殊待遇意味着什么。
  而他后来也从同学那里打听到,自己那番嘴炮歪打正着,让父皇和太子的关系神奇地修复了。
  甚至太子的零一事件也暂告段落,开始爷们了起来。
  自己本意是坏的,给执行好了。
  难怪最近来自父皇的关照多了起来。
  他觉得,自己这个穿越者通过几年的不懈努(作)力(死),终于撬动了历史的进程,改变了必死的命运。
  是啊,现在家终于像个家了。
  哪里能比家更安全呢?
  心一安定下来,李明对老李家也有了更多的归属感。
  他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左看看右看看。
  李氏皇族人丁兴旺,很多人他都叫不出名字,难得大家聚在一起,多认识认识。
  而站在李明身边的,是年长他一岁的皇十三子、赵王李福。
  李福刻意离他远一点,满脸嫌弃地撇撇嘴。
  没封王的东西,也配和本王同列……这话李福只敢在心里念叨。
  他要是敢说出口,李明敢当场揍他。
  那货可是能在两仪殿上对着父皇大放厥词的夯货。
  每次想起这茬,李福就疑惑不已——
  他与父皇的交流很少,给他的印象就是一位威风凛凛、不苟言笑的君王。
  仅有几次对话的机会,不是被抽背课文就是聆听圣训,回答稍不合圣意还免不了一顿训斥。
  凭什么李明这厮当面触犯圣威,却还能像没事儿人似的站在这里?
  难道不应该剐了吗?
  “李明,一会仪式开始你可得站直了,别像现在这样东张西望的。”李治隔着李福小声提醒。
  未出阁的皇子之中,脾气好又爱操心的李治年龄最大,理所当然地担起了大哥的重任。
  “哦。”
  李明心不在焉地应付一句,稍稍收敛了点,但小眼睛还在那转啊转的。
  “妈耶,咱老李家怎么恁多人,亲戚们根本认不全。
  “那里怎么有个坐着骄子、一路摇到李世民面前的死肥宅……哦,原来是四哥李泰啊。
  “那里怎么有个狼顾鹰视的二五仔……哦,原来是五哥李祐啊。”
  他一边观察一边吐槽,贼溜溜的小眼睛撞见了另一双醉醺醺的小眼睛。
  一位肥头大耳的老藩王正慈祥地对他微笑。
  李明回以商务的微笑,心里嘀咕:
  黑眼圈,脸色苍白,不是修仙大佬就是被酒色掏空身体。国家居然养着这样的寄生虫,大唐药丸……
  “李孝恭堂伯在看你,快向他问好。”李治捂着嘴,轻声提醒。
  什么,原来这位虎背熊腰、仪表不凡的壮士,就是平定了……那个……扫清六合席卷八荒的战将,李孝恭?!
  哎呀,帝皇宗室人才济济,我大唐何愁不兴啊——
  作为考公上岸就算成功的小公仆,李明能知道贞观朝有个牛逼将军叫李孝恭,已经很超纲了。
  他规规矩矩地向李孝恭将军打躬作揖。
  李孝恭笑得更开心了,穿过来回穿梭准备典礼的儒生,径直走了过来。
  “堂伯。”李治礼貌地行叉手礼。
  李孝恭随性地向李治和李福抱拳:“晋王殿下,赵王殿下。”
  然后,他伸出宽厚的手掌,摸摸李明的小脑袋:
  “还有我们这位胆大妄为的李明小殿下。”
  李福更疑惑了。
  虽然听上去是在责备李明,但怎么感觉李孝恭其实……还挺钟意这厮的呢?
  李治是亲眼见过父皇怎么抱着李明在宫中飞驰的,所以并不惊讶。
  他也没空惊讶,正紧张地给李明使眼色。
  提醒这熊孩子,千万别在重要场合对长者不敬。
  “伯伯好,我对伯伯的景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李明的小嘴像抹了蜜。
  “哦吼吼吼,原来你的嘴也能这么甜,老臣比陛下还幸运哪。”李孝恭开心得肥肚腩都在发颤,意味深长地拍拍李明的头:
  “太极宫和东宫,多亏了你呀。”
  “孝恭伯伯。”一位俊朗的男装丽人一瘸一拐地走来,逐一向胖藩王和三位小弟弟致意:
  “晋王,赵王,还有你。”
  丽人嘴角微微一翘:
  “口出狂言的李明小殿下。”
  “见过太子殿下。”李治和李福礼数周到地行礼。
  “见过太……
  “太???”
  咦???
  李明不由得睁大了眼睛。
  你是太子?
  你怎么在过场动画里穿得像个人样了?
  那我缺的小男娘那块谁补啊???
  太子李承乾笑意满满地看着他,眼角还残留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媚意,但总体已经够得上“英武”的范畴。
  “你啊,在两仪殿上发失心疯,把陛下吓得跑到东宫来找孤倾诉,害得称心被父皇流放。”
  说着,他也摸了摸李明的小脑袋。
  “谢了。”
  称心是宁的那位“太子妃”吗?我觉得应该改名叫称辛,阿诺舒华辛力加的辛……李明在心里疯狂吐槽。
  “你这几天表现得还行,继续乖乖读书,别再惹父皇生气了。”
  李承乾在李孝恭的搀扶下,一瘸一拐地离开了。
  赵王李福目瞪狗呆。
  我被父皇责令罚抄《史记》的这几天,发生了什么?李明不是人厌狗嫌吗?怎么突然成了香饽饽了?
  李治倒是很理智,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也学长辈的样子摸摸李明的脑袋:
  “乖,继续保持。”
  若是前几日,李明已经打起肚皮官司了——
  为什么太子整天窝在东宫,却知道我这几天没有逃课?太极宫恐怖如斯,断不可留!——
  然而现在,李明觉得自己想多了。
  哥哥关心弟弟的学业,这很正常嘛~
  他只是不忿地嘟哝:
  “怎么一个两个都喜欢摸我头,看我回头把侯宝琳摸秃……”
  …………
  李孝恭陪着太子走了一阵。
  “殿下还是现在这样的好。你以前那妖娆的样子,连老臣家的胡姬都自愧弗如。”
  他嘴上不正经,但发自内心的喜悦是遮掩不住的。
  李孝恭虽然远离朝政,但作为皇族一员,他是最铁杆的太子党——谁是太子他支持谁。
  因为祖宗之法一定有他的道理,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坠吼的。
  千万别让皇子们竞争上岗。
  他有幸目睹了一回,只能说打得很好,下次别打了。
  万一勾引全天下的有为中青年一起来共襄盛举,那就尴尬了。
  西晋八王还在老歪脖子树上看着咱哪。
  太子抿了抿嘴,低下了头:
  “惭愧,让孝恭伯伯见笑了,孤居然靠那孩子解了围。”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李孝恭欣慰地说。
  太子沉默地走了一阵,忽然说:
  “或许比起我,他更适合这个位子呢?”
  “哪个他?魏王李泰?”李孝恭望向了上位的李泰。
  陛下正亲昵地执着李泰的手,谢绝肥胖的四子对自己行跪拜之礼。
  在规矩森严的太庙典礼上,这已经逾制了。
  恩宠着实不一般。
  李承乾的视线则飘向了小皇子们站立的地方,眼睛渐渐眯细,仿佛一把利剑。
  “是啊,李泰……”
  …………
  端午佳节,天气渐热,蛇虫出动。
  雄黄酒也成了长安城的抢手货。
  就在这大人痛饮雄黄酒、小孩在额上点雄黄酒的节日,长安人都在激烈地讨论八卦——
  玄武门要翻案了!
  证据就是,李元吉的原配和女儿,都得到了正名!
  众所周知,首都人民的政治嗅觉最灵敏。
  他们率先嗅出,大唐的政治风向正在酝酿着剧变。
  …………
  “唉,要是我能囤一批雄黄,横竖能小发一笔……不过我短时间内不打算出宫了,挣再多钱也就是数字。”
  李明百无聊赖地趴在书桌上。
  房玄龄的授课声如魔音灌耳,抽取着他的精力。
  册封典礼在上午,下午接着上课。
  奶奶的,这么卷干什么,你们也考公?
  李明现在一身轻松,唯一的挂念,就是那位从第一章开始就活在背景板里的侯君集同志了。
  他现在还被禁着足,而跟屁虫韦待价也有些过于尽责了。
  那红着眼把李明从宫墙上揪下来的气势,好像欠了他一个十六卫大将军似的。
  都怪自己太讲义气,放出了豪言。
  这几天,他都不敢面对侯宝琳和长孙延的目光了。
  讲台上的房玄龄瞥了他一眼,道:
  “李明,你回答一下‘维民所止’隐含了哪几层意思,以及对我朝政策有何启示。”
  “啊?这个,那个……”起手就是一道申论题,李明有点抓瞎。
  就在这时,书童匆匆进入,在房玄龄耳边低语几句。
  房玄龄面无表情地对学生们说:
  “今天的课先上到这里。”
  居然提前下课?
  对这种太阳打西边升起的好事,李明抱着本能的警觉,追问:
  “老师,是不是发生了什么急事?”
  “事情倒也不急。”
  房玄龄看着李明,浑黄的眼睛中夹带着复杂的信息。
  “大唐宗室名将、河间郡王李孝恭,薨于安乐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