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1022章 朝堂争锋(三)
  第1022章 朝堂争锋(三)
  左仆射是百官之首,除了统领六部外,对中书和门下两省的官员,也有很大的发言权,是当之无愧的皇帝之下第一人,这也是为人臣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权力位置了。
  如今,长孙无忌已经被内定,马上就要荣升左相,可他这些年远离朝堂,却差那么一份功绩。
  当然了,若是被皇帝强行任命,也可以,却会让人垢病,托于裙带,这是自信的长孙无忌无法接受的。他要扎扎实实的踏上左仆射的位置,实致名归,让文武百官心服口服。
  若是为大唐打回一个财源之地,让大唐税收膨胀一倍。
  如此,再取代房玄龄就顺理成章了,有了这样的赫赫功绩,就算皇帝也压不住,更没人会说什么。
  历史上,李治上位后,采取了退缩的保守态度,让长孙无忌逞凶了一段时间,而后无情的将其扫除掉。
  在李言看来,无论是前面的退让,还是后面的清除,都说明李治的政治水平不够,无法镇摄长孙无忌,甚至收服其人,这才采用这些极端的手法。
  而真正的高手,即有霹雳手段,又有菩萨心肠,可获全胜。
  李言个人对于那些用人在前,推崇备至;不用人在后,卸磨杀驴的上位者也十分不耻,说到底还是自己能力不够,最后弄得一片狼藉,君臣蒙羞。
  还找出种种借口,说什么为了大局和长远,为自己的卑劣龌龊行径做掩饰。
  什么叫功高盖主?
  什么叫赏无可赏?
  臣下积极进取,努力建功立业还有错了?
  说到底,还不是君主太过无能废物,嫉贤妒能,最后还搞出来了一套所谓的屋檐生存法则出来。你有本事就是罪,你的本事超过了我,更是罪上加罪,真是悲哀。
  岂知鸿鹄安肯屈居燕雀之下?
  这也是为什么自古大才,必然要找能力最高的老板,不然自己早晚被压制的窝囊死。
  李言自认为是一个天板极高的老板,对于下面的人都轻松驾驭。依他现在的政治智慧,自然知道,若是任由长孙无忌这样无序的肆意膨胀,最后必然会走向他的老路。
  高层斗争关系十分复杂,不是那么容易搞清楚的。
  就像李言和长孙无忌,一个皇帝一个宰相,两人关系亲近,即有联合一致驾驭群臣,治理天下的需要;同时,又有相互竟争此消彼涨,互相制衡的客观现实。
  从李言特意擢升岑文本为中书令的时候,两人心中都知道了这一点儿。
  所以在今日的朝堂中,两人各自相争了起来。
  当然,这种竞争也并非就是恶性的,只要引导的好,控制的好,上位者有足够的智慧和包容度,也会有积极的一面。能使得朝堂上的官员水平,往上提升一大截。
  同时,这种竞争也并不妨碍在大局上,两人的利益是一体的,争的只是未来的话语权罢了。
  或者说此时的博弈,就是为了确定未来朝堂上的权力格局,长孙无忌想要的是三七分,自己拿大头,势压君主;而李言想要的是五五分,一家一半,并不弱于长孙无忌。
  其实,做为帝王,与臣子一家一半,已经是弱了一筹。
  不过李言性格惫懒,本身就不想操心,把政事托付给长孙无忌也无不可。反过来,若是权力过重,就会像李世民那样,事事都揽到自己头上,精疲力尽之下,自然寿不长久。
  不但影响到自己享受生活,还会引发臣子们的排斥,最后被无情的抛弃。
  所以,在李言的心中,自己最多争取五分,多一分也不要,甚至三分也可以。
  不过,多余的那些权力,哪怕以后要让出去,却不影响自己现在去尽全力争取。
  就像后世公交车抢座一样,有些年轻人一看有老弱妇嬬,自动就站在边上不抢了,美其名曰,尊老爱幼,我让给她们。
  呸.
  李言对此是极为不屑的,什么叫让,是你先要抢到手。抢到手的才是你的,是你的,你才有资格去让。你都没有抢到手,东西没有落到你的手上。
  权属未定,凭什么说是你让的?
  人家还会觉得是自己抢的.
  所以,李言遇到类似的情况,一般都是尽全力去抢,不顾吃相的去争,最后拿到手,再根据情况做出谦让。
  权力更是如此!
  想要让,就得争,让之前必须得激烈的争。争到手是你的能力,而让出去,是你的恩德和大度。没有争的让,就等于没有能力的谦虚,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如何能服众?
  是以,哪怕李言出于自己的各方考虑,要把权力让出去,也并不影响自己现在去争抢。
  试想,自己若击败了长孙无忌,拿到权力后,再让给他,他会更加敬畏和感激涕零,还是现在主动选择退让,让他直接一步到位的拿到手,他会更尊重自己这个皇帝?
  毫无疑问,前者和后者的地位是天差地别的。
  做好了和长孙无忌放手一博的打算后,李言就开始分析长孙无忌背后的倚仗。
  长孙无忌比资历和功劳,朝堂中很多臣子都不下于他,就算比智慧和手段,也有比他强的。
  而他所依仗者,无非两处,一是皇太后和皇帝的私人亲戚关系,而这一点儿在自己和他相争时,就已经不存在了。长孙无垢再亲近他这个哥哥,还能比自己这个亲骨肉更加亲近?
  自己和长孙无忌相争,长孙无垢只会站在自己儿子一边,劝长孙无忌退让。
  长孙无垢本身就是贤后,不争权不夺利,多次劝谏李世民消弱长孙家族的荣耀。
  怕长孙家族恩荣过盛,盛极而衰,遭来大祸。
  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能看到这点儿,并克制自己的欲望,长孙无垢就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
  而长孙无忌依靠的别一方面,就是关陇贵族。
  这一块儿力量确实强大,也难办,可关键在于,关陇贵族会不会完全相信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一脚踏两船,当皇权和世家之权相争时,他到底站在哪边,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决择。一边儿是自己家族所在的利益群体,一边儿是自己的外甥,又掌握了皇权的大义。
  历史上的长孙无忌,就在这两条钢丝上跳舞。
  最后一时显赫后,被皇权和世族同时抛弃,被时任中书令的许敬宗诬陷谋反,自己被流放,全家死伤殆尽。长孙家族终于走向了长孙无垢担心的境地。
  此后有唐一朝,长孙家族受其谋反罪名牵连,再无后人走向朝堂,长孙家族也消亡于历史的长河中。
  从这点儿就可以看出来,长孙无忌虽然聪明,却智慧有限,机缘巧合下,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长孙家族从此站在了风口儿上,就此飞上了天。
  后来靠着给李世民出点主意,玄武门立下大功。
  侥幸获得恩宠,显赫一时,其实际的执政能力和权谋水平并不是太强,所以才在长孙无垢和李世民先世离世后,占据那么优越的地位,拥有那么强的实力。
  却经不过惊涛骇浪的权力博弈,第一回合就倒在皇权和世族争斗的倾轧之中。
  他的出身就决定了,长孙家族只能坚定的站在皇权之后,而不能首鼠两端,左右逢源。
  世族给了一点儿橄榄枝,长孙无忌就觉得能获得他们的支持,不过是痴心妄想。世族们不过是想利用长孙无忌的一点儿小心思,来牵涉皇家,挑拨离间罢了。
  长孙无忌连这点儿都看不明白,还想玩儿高端局,最后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也就不奇怪了。
  要知道,那些世家大族的族长和掌权人们,都不在朝堂中任职,深藏于后。不居其职,就不受其累,推出几个晚辈和代言人,遥控局势,进退两便,攻守从容。
  而长孙家族呢?
  长孙无忌是族长,另一个扛大梁的长孙顺德掌军,一政一军,都在朝中。这就说明,长孙家族并不安稳,还处在世族发展的初极阶段,如何能和五姓七望那些贵族们相提并论?
  若李言是长孙无忌,肯定第一时间退出朝堂,有司徒的爵位,足以显赫门庭。
  所谓一鲸落而万物生
  把自己出仕的机会,换取一批族中优秀的晚辈进入朝堂。然后再利用自己国舅的身份,间接参与朝政,一点儿点儿的把那些晚辈给提携起来,壮大家族。
  没有了宰相的实职,就不受各方派系的约束。
  在外甥皇帝那里,也就有了超然的地位,进退之间,更加从容,帮助外甥掌控朝堂,一点儿点儿收回皇权的同时,自己的子侄辈也跟着发展起来。
  等到寿终正寝的那天,自然能获得皇帝的认可和朝堂的尊崇。
  可惜,长孙无忌贪恋权位,一家独大,被后落得惨淡收场,也是注定的。
  李言暗暗摇了摇头,表面上看是长孙无忌进入朝堂为自己保驾护航,实则他还要靠自己的暗中照拂。若是没有自己把岑文本提起来,等到房玄龄退下后。
  他必然会走到进退两难的众矢之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