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 第90章 大规模集成电路?(12W完成,求订阅)
  第90章 大规模集成电路?(1.2w完成,求订阅)
  “啊,那野男人还不得被打死?”聚在边上的大妈们发出惊呼。
  李暮才听了两嘴,就发现大妈们的声音低了下来,盯着他不满地哼了一声,然后到边上去说了。
  昨天那卤肉,给了钟大爷没给他们,许多人都不痛快。
  李暮微微一笑,也不在意,继续洗漱。
  洗漱完后,李奶奶跟掐着点儿似的,过来喊李暮吃早饭。
  早饭是几个蒸的窝头,还有昨晚没吃完的卤肉。
  李暮吃完后,和李奶奶说了一说,回了学校。
  ……
  上完一堂大课后,来到实验室。
  还没到门口,李暮就听见了里面激烈的讨论声。
  李暮看到王娅和刘泽汪洋三人站在门外面。
  这两天还是有不少教授陆陆续续地过来,实验室里估计是挤不下来。
  “早啊。”李暮过去打了个招呼。
  王娅回过头,看到是李暮,眼睛亮了,满含崇拜地看着李暮,道:“早啊,李暮。”
  李暮早就习惯了王娅的目光,所以也没怀疑。
  刘泽和汪洋扭过头,表情略显古怪,道:“早啊李暮。”
  “光刻胶的研发进度怎么样了?”李暮迫不及待地问道。
  昨天把笔记交给徐青后,他可是很期待结果呢。
  王娅不着痕迹地挡住表情不太自然的刘泽和汪洋,道:
  “五道口技术学院两位教授带来的那个学生,昨天提出了很宝贵的建议,光刻胶的问题很快就能被解决。”
  “李暮,那个学生和你好像啊,你说是不是?”
  王娅本来是替刘泽和汪洋打掩护的,但说到后面,又有点嫉妒徐青起来。
  “哈哈,咱们国家有那么多人,出几个天才不稀奇。”李暮笑道。
  说完,李暮又道:“既然光刻胶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下一步呢,我们是不是该研究薄膜沉积了?”
  他话音刚落,背后忽然响起黄新华的声音:“我觉得我们可以把步子迈得大一点,把目标直接定成大规模集成电路!”
  “大规模集成电路?”李暮心中一惊,扭过头看向黄新华,奇怪道:“黄教授,咱们现在有实现的技术基础吗?”
  他自己也就打算搞个中等规模的集成电路而已。
  小规模集成电路集成晶体管的标准是100以下。
  中等规模的标准是100——1000。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标准是1000晶体管以上。
  大规模集成,需要的工艺相当之复杂。
  虽然不是完全做不到,但那是半导体研究所才该研究的东西啊!
  除非他直接给出方案,不然这群平均年龄60+的专家教授们,怕是要熬走几个才能搞出来。
  “到底是谁给你们的自信,啊?”李暮忍不住心中吐槽。
  他迟疑道:“黄教授,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做是不是太快了?”
  黄新华笑道:“话不能怎么说,伱看大家群策群力,不也很快把光刻工艺解决了吗?。”
  “大规模集成电路虽然复杂了一点,但只要我们肯努力,未必不能成功。”
  “我们的目标也不高,做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最低标准,集成1000个晶体管就行。”
  李暮忍不住探头看了看里面的一众专家和教授,发现这些人还真有一副留下来准备大干一场的劲头。
  李暮奇道:“黄教授,您用了什么手段,竟然把这么多人都留下了!”
  “但就算留下也没用,咱们学校,实验室也留不下那么多人,你看看,里面都站满了。”
  “我能用什么手段,无非是大家都想为国家的半导体研究贡献一份力量而已。”黄新华笑呵呵说完,大有深意的看着李暮,道:
  “至于实验室的问题,院长已经特批了,最快两天,最慢三天,就把这栋实验楼的所有实验室先给我们使用。”
  “其他教授,就多跑一点路,去其他学校借用!”
  昨天他这边商量完,连夜就跑去找钱树言。
  听到和李暮有关,钱树言二话没说,当即拍板,向文教部打申请,组建研究团队。
  本来黄新华的打算,也只是搞个小规模集成电路。
  但钱树言觉得,既然要搞,就搞大的,正好可以看看李暮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少没有挖掘出来。
  李暮不知道钱树言打算刻意引导自己,只能惊叹黄新华的魄力。
  黄新华笑着继续道:“既然你提到了,那么刚好,你就来给下一步的薄膜沉积问题开个头。”
  “黄教授,我不行,我水平有限。”李暮连忙推辞。
  只不过黄新华却板起脸道:“什么不行,又不是让你立刻拿出完整的可行性方案,随便说说就行。”
  “刘泽、汪洋,你们两个偷笑什么,一会儿都得说!”
  被点到名字的刘泽和汪洋顿时脸色大囧,这算是殃及池鱼了。
  他们上去能说什么,那点东西在那么多教授面前根本不够看。
  陆骞站起来,笑道:“来来来,都说说,徐青你等会儿也说,你们是年轻人,脑子活泛,说不定就能想到我们想不到的思路呢。”
  “别愣着了,快开始吧。”顾鸣对李暮笑呵呵道。
  其他人也跟着开口:“集成电路的四项关键工艺的理论雏形,几乎都是出自你的手,由你开头再合适不过。”
  ……
  听着一众专家和教授的话,李暮隐隐觉得不对,不过又说不上来。
  但话说到这个份上,他也不可能什么都不说就坐下去。
  想了想,说道:
  “薄膜沉积工艺,是在基底材料上形成和沉积薄膜涂层的过程,它的主要作用,是适应溶脱剥离法图形转移的需要。”
  “假设光刻胶有一个剥离化转变温度,当温度大于一定值时,光刻胶图形开始软化和流动……”
  “另一方面,沉积的方向性也直接决定是否能够成功剥离沉积的薄膜,影响最终的效果。”
  “综上,我认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同时满足衬底升温和沉积方向性好的要求。”
  ……
  实验室内的专家教授们,随着李暮的叙述变得沉默下来。
  即便心知李暮在半导体的研发敏感上惊才绝艳,但是听闻远没有亲眼见识更来得震撼。
  这才多久时间,光刻胶的问题才刚刚解决,薄膜沉积就有了明确指导方向。
  “我说完了,请各位专家教授们指教。”李暮将资料说完,发现气氛似乎有些古怪。
  难道他说错了?
  那也不该是这个反应啊?
  黄新华看见李暮面露疑惑,轻咳两声,连忙道:“说得不错,刘泽汪洋,你们俩接着上去说说。”
  “啊?”被点到名的两人惊呆了。可看着黄新华的眼神,只好硬着头皮走上去。
  ……
  刘泽和汪洋的发言,中规中矩,不好不坏。
  一些观点算是有些微的创新,但比起一套方案直接将研究难度降低几个档次的李暮,差距就很大了。
  两人自己都差点说不下去,觉得说的东西一无是处。
  但一众专家和教授,却丝毫不吝掌声和赞赏,夸奖他们说得不错。
  然而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场面话而已。
  李暮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刘泽和王娅作为研究生,水平还是不错的。
  只不过是因为接着他的后面发言,显得好像和小学僧一样。
  刘泽和汪洋说完后,接着是王娅和徐青上去。
  两人的学习成绩都在各自专业名列前茅,而且能得到教授们看重,思维反应是相当的快、
  发言的内容先是总结了李暮先前抛出的一些理论,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到一众专家教授夸赞。
  看得刘泽和汪洋一顿后悔,刚刚他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
  待五人依次发言完,一众专家教授各自也开始讨论。
  这种讨论当然不是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辩,那过不了多久实验室就和菜市场没啥区别了。
  黄新华先开了个头,然后由下一位专家发言,或肯定或否定,集思广益,推断出最正确的方案:
  “我看可以利用真空环境去加热硅片,使原子或分子从硅片表面溢出,从而在衬底上生长出薄膜。”
  “也可以从化学方面考虑,使用气态物质在硅片表面发生反应,然后去形成稳定的固态薄膜。”
  ……
  在众人发言的时候,李暮和王娅几人一样,安静地坐旁上,拿着笔不停地记着笔记。
  他记得事无巨细,除了某个教授说急眼了蹦出的家乡话没听懂,基本都记了下来。
  这不是在装好学生,而是必要的准备。
  一群专家教授聚在一起集思广益,说不定就能提出什么思路,和他手里的资料对上。
  到时候就能拿出来当作自己提出理论的依据。
  黄新华到时不时地问他:“李暮,你怎么看?”
  他又不是元芳,能怎么看。
  “黄教授,我看刚刚那位专家说得不错……”李暮拿着笔记就背,让黄新华也无可奈何。
  实在是笔记上没法回答的问题,他就根据那些教授的正确思路,稍稍往后延伸一些:
  “气态粒子以基本无碰撞的直线运动飞速传送至基片,到达基片表面的粒子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吸附在基片……”
  反正主打一个挤牙膏式发言,你不问我就不说,你问我就说的一点。
  ……
  理论讨论一直持续到下午,一众专家教授茶水都喝了五六杯,肚子都得咕咕叫。
  不过成果十分喜人,大致的方向在李暮的有意引导下已经被讨论出来。
  接下来就是不断地完善、补充。
  ……
  时间一晃过去三天。
  见识到了一众专家教授们群策群力的效果后,李暮对搞出大规模集成电路信心更强了许多。
  他甚至有一个荒诞的念头:“说不定真能把大规模集成电路搞出来。”
  之所以觉得荒诞,是因为m帝要搞出来都还需要6年时间,而夏国原定历史上十二年后才能研制成功。
  可仔细想想,有他开挂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
  实验室内。
  讨论进行到最后,黄新华等专家教授们已经找到了完成薄膜沉积过程的四个实验设计,并且初步弄出方案。
  集思广益,外加有李暮引导的情况下,这些专家们深厚知识储备的优势就展现出来。
  但四个方向设计,听着不多,每一个却可能要耗费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实验,一旦失败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就在会议进入尾声的时候,黄新华忽然道:“李暮,你怎么看?”
  他本来只是照常问一嘴,没指望能有什么回应。
  李暮却心中微动,觉得这是个好机会:“黄教授,我有一个大胆地推测,不知道当不当讲?”
  这个回答,让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投了过来,纷纷露出惊讶之色。
  “讲,没什么当讲不当讲的,有想法就要说出来!”黄新华脸上露出喜色道。
  李暮道:“我认为实现薄膜沉积的四个方向中,可以优先研究物理气相沉积,之后再研究化学气相沉积。”
  “后者工艺复杂、环境要求高、成本高,还可能会排放有害气体,实验起来耗时耗力,不是最好的选择。”
  “那你有没有气象沉积的实验设计思路?”黄新华忍不住问了一句。
  李暮微微沉吟,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缓缓道:“我认为可以用蒸发法和溅射法。”
  “蒸发法和溅射法,这是什么?”黄新华惊讶道。
  这个答案也让在场的众人纷纷露出惊色。
  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可完全不同,前者还需要完善补充,后者切切实实地照做就行。
  李暮道:“蒸发法,就是把镀料蒸发,使得气化后的镀料原子、分子或离子在基体上沉积,形成所需的薄膜。”
  “而溅射法,通过加热、升华或溅射等方式,让镀料从固态转化为气态或离子态。”
  “这些镀料的原子、分子或离子会在碰撞后产生多种反应,再提升形成均匀性较好的薄膜,薄膜的成分,也接近靶材成分。”
  待李暮说完之后,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陷入沉思,惊诧。
  黄新华眉头紧蹙,低垂着头深思,十几秒后,脸上露出了恍然,笑容再也抑制不住,站起身哈哈大笑:
  “天才的想法!”
  “两种新方法理论上完全可行!”
  王绶觉越说越激动,随后竟然带头鼓起掌。
  “啪啪”
  “啪啪啪……”
  下一刻,实验室众多被惊醒的专家们也随之热烈的开始鼓掌,脸上的神色满是惊叹,欣赏。
  “说得太好了,这个想法为我们省去了大量的苦功啊!”陆骞走过来,高兴地拍了拍李暮的肩膀。
  顾同同样面带笑容道:“要不怎么是天才呢,让人不佩服都不行!”
  面对着众人的夸赞和赞许的眼神,李暮微微赧然。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不过就是照着答案念罢了。
  待掌声停下后,王绶觉雷厉风行的开始安排:“接下来我们分成两组,一组按照李暮提供的框架完善实验设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