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穿越重生 >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 352.第352章 风雷1号
  第352章 风雷1号
  “现在直-5本来都准备投入生产了,不过也没有关系,大不了搞成两个型号。”王绶觉说道。
  这个消息让李暮有点惊讶。
  不是63年才定型投产的吗?
  怎么提前了这么久?
  好在王石存下一句话解答了他的疑惑:
  “说起来还是托了你的福,没有超算和02型计算机,以及cad和cam软件的帮助,想要完成,至少还需要一年的时间呢!”
  “能出一份力,我也与有荣焉。”李暮心中恍然。
  差点忘了,自己搞出那么多东西,不可能不对历史产生一点影响。
  他有聊天页面这个外挂。
  但在历史上的一些人,本身就是外挂。
  ……
  三省。
  合飞制造厂。
  厂长陈佳训,在巡视完厂务之后,回到办公室内,悠闲得喝着茶水。
  最近他身上的担子,可轻了太多了。
  以前国家为了追赶m帝和老大哥的步伐,上下都铆足了劲往前冲。
  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都有很多任务指标。
  为了抓进度,他们全厂上下,可谓是没日没夜地再厂里面熬。
  然而即便如此,也只是堪堪完成任务而已。
  当然,为了国家的建设,他们辛苦一点,也不算什么,哪怕献出生命都在所不惜。
  只不过没想到有一天,上面忽然送来了一台01型计算机,然后告诉他们:“这台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有100w次每秒。”
  100w次,m帝的5倍!
  拿到机器的陈佳训当时人都是懵的。
  但这还不算完。
  后面又送来消息,说他们搞出了每秒运算1亿次的超算。
  当时整个厂子都因为这个消息轰动了许久。
  很多专家教授,更是恨不得立刻前往京都,看一看那台超算。
  还是陈佳训出面,才将他们拦了下来。
  毕竟这种级别的计算机,他们根本没办法轻易接触到。
  事实也的确如此,到现在为止,他们合飞制造厂也才仅仅使用过3次超算而已。
  没办法,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
  全国多少研究所都在等,情况都特殊,只能慢慢地排,否则大家都会有意见。
  “不过有现在的02型计算机,也很不错了。”陈佳训美滋滋地想道。
  虽然不能经常使用超算,但02型计算机1000w次每秒的运算速度,也足够满足他们合飞制造厂日常的研究需求。
  “就是懂软件工程的人才太少了一些,哎,李顾问怎么就在京工院读的书呢。”陈佳训想到这里,又不免扼腕叹息。
  02型计算机虽然强大,但他听说最新搞出来的cad、cam等软件,更是厉害得紧,能够优化很多机械工程方面的设计。
  只是可惜,他们现在都还没分到人。
  软件工程教育试点培养的500名学生,要到今年的暑假才会毕业,然后才会分往全国各地。
  但500人听着多。
  全国23个省份,293个市。
  算下来,一个市连两个人都分不到。
  这就让人很头疼了。
  “我们合飞制造厂虽然重要,但这种稀缺人才,恐怕到时候想抢到一个也不容易。”陈佳训暗暗盘算。
  见识到了超算和计算机的厉害之后。
  他当然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会找领导求情,别人也会。
  到时候恐怕还是公平分配。
  就在他头疼不已的时候。
  忽然,办公室的门被“咚咚~”地敲了两声。
  秘书拿着一份文件,走了进来,道:“厂长,京都那边的航空院传来指示,让我们整个直-5设计组的骨干,都立刻动身去那边参与一项秘密研究。”
  “立刻动身?”听到这四个字的陈佳训“豁~”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这四个字代表的东西,可太多了。
  尤其是将整个直-5设计组的骨干都调过去,这种指示,几乎没有先例。
  要是出了事情,恐怕他们国家的直升机研究,会遭到极为严重的打击。
  “确定是京都传来的消息?”陈佳训追问道。
  秘书道:“没错,经过确认了,后续航空院也说会下发红头文件,只不过事情紧急,所以让我们这边先动身。”
  ……
  京都,郊外深山。
  航空院内。
  并不知道自己的一个决定,便让很多人连夜登上火车的李暮。
  他此时正在王石存的宿舍内。
  天色太晚,想走也走不成,索性留下来歇息一夜。
  洗漱完后,他本来正想着再看会儿书。
  王石存忽然和他聊起夏国的风洞发展的问题。
  要进行直-5的发动机组优化设计——或者说,所有飞行器的优化设计,风洞测试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玄鸟-1李暮不怕,因为他基本照抄。
  只要能顺利动起来,问题便不会很大。
  但直-5不一样,他连资料都是在航空院的档案库里看的。
  虽然也不能说完全提供不了帮助,但这些“帮助”有没有用,还真不好说。
  “60年的时候,我国首座超音速风洞fl-1便在三省空气动力研究所投入使用,目前国内所有的飞行器,基本都靠它完成风洞实验……”王石存先从谷内的第一座超音速风洞聊起。
  而这个风洞李暮也看过相关资料。
  fl-1,也叫风雷1号,根据老大哥40年代at-1风洞图纸建造。
  它的问世,可谓是困难重重。
  在老大哥撤走人员和设备之后,很多试验,都没有办法完成。
  但夏国的科研人员们,依旧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全机模型横向测力、测压、舵面铰链矩、外挂物测力等从未接触过的技术。
  王石存曾经也参与过该项研究。
  如今回想起来,却有些唏嘘不已,道:
  “我们费了那么多的力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创造了很多国内乃至世界第一。”
  “但还是没有办法改变,它的技术本身落后于m帝和老大哥的事实。”
  “当然,fl-1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还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也没有我们夏国航天航空领域的繁荣发展。”fl-1固然不错,可终究是已经落后的技术。
  和国外的差距之大,每每想到,还是令人忍不住扼腕叹息。
  他们并不比外国人少个脑袋,只不过是基础条件和设备实在太差。
  “不过换做是他,或许有可能克服这些困难,做出超越世界的风洞。”王石存目光灼灼地看着李暮。
  要是以前,王石存根本不敢想,有就不错了,还要求这么多做什么。
  但李暮的出现,让他觉得可以想一想了。
  那么多个第一,那么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如果他出手,搞出超越fl-1的风洞,并非没有可能。
  “我听老师说过,现在在国科院担任激波管研究组组长的于洪如教授,一直致力于激波风洞的研究,要不是我现在精力有限,还真想去跟着学习一番。”李暮笑了笑道。
  他当然看得出王石存的心思。
  正好,风洞理论方面的知识他已经看得够多,差不多也该动手去干了。
  不经过实践的检验,看再多的资料,也不过是个移动的图书馆而已。
  当然,在讨论之前。
  李暮还是要先明确一点,自己绝对不能主导研究,
  否则上面万一一个激动,把激波风洞的研发交给他来干,那就尴尬了。
  王石存也没有着急,接着话题道:
  “我听说过他,先后跟过钱炜常、郭淮和林同吉三位力学大师学习过,是个很有水平的科学家。”
  “只不过他提出的爆轰驱动,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些太大胆了。”
  “虽说这也不怪不得他,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国家过于贫穷,拿不出更多的研究经费来”
  说到最后,他不免长叹一声。
  爆轰驱动不好,难道于洪如真的不清楚吗?
  不,只是因为没钱,所以不得不用而已。
  国外一个涡扇风洞成本就在几百万甚至上千万m刀,夏国能掏出来这么多钱吗。
  根本不能,即便有,也没法掏。
  上下多少个研究所嗷嗷待哺,风洞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研究,也不是没有。
  而且即便是选择成本较低的激波气管,夏国也拿不出前来。
  ——国外普遍使用的不锈钢激波喷管,这价格少说也得几十万。
  “我倒是觉得,爆轰驱动这个方向没有错,只不过需要更多的实验去尝试突破而已。”李暮笑了笑道。
  他理解王石存的看法,换做自己,在不提前得知结果的情况下,恐怕也会怀疑于洪如能否搞出激波风洞。
  毕竟在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方可是把房子都给炸了。
  王石存见到李暮这么支持于洪如,不禁有些好奇道:“您难道对爆轰驱动也有研究?”
  “研究谈不上,只不过觉得这个方法的确可行而已。”李暮解释道。
  在大婴的风洞资料记载中,也有激波喷管爆轰驱动的记载。
  不过内容却十分稀少。
  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有钱有设备有技术,没必要像夏国一样采用这么危险的方式。
  “而且爆轰驱动的效果,会超越现有的涡扇驱动风洞,后者的速度至多达到音速,而前者完全能够达到超高音速飞行器需要的测试条件。”李暮继续补充道。
  在60年代,国际上的风洞其实已经出现难题。
  老式的涡扇驱动,已经逐渐无法适应研发超高音速的需求。
  虽然有人提出了激波风洞的方案,但很多国家又不太敢碰,因为爆轰驱动的危险性太高。
  而夏国……
  夏国没得选。
  王石存也认可李暮的论断,想了想,怂恿道:
  “李顾问,要不您说句话,上面肯定能调用资源支持搞激波风洞。”
  “就是于洪如,听到您的名字,肯定也会参与到您的团队当中。”
  “到时候我们便可以集中力量,攻克风洞这个技术难题!”
  他对激波风洞其实没有信心,但对李暮有信心。
  “还是不了,我现在手头的研究已经够忙的了。不过要是于教授那边有需要,我倒是愿意帮帮忙。”李暮笑道。
  闻言,王石存微微点了点头,也没有再劝。
  两人继续刚刚的话题,开始更加深入地探讨。
  ……
  一夜过去。
  第二天。
  李暮本想趁此良机,赖在航空院里研究。
  至于高校的讲座,才一天的功夫,现在打个电话推掉应该也还来得及。
  一边想着,他一边完成洗漱锻炼。
  旋即来到饭堂,准备吃完早饭便去实验室。
  不料才吃到一半,唐燕捷忽然出现,满脸讪笑地在他边上坐下,道:“李顾问,您还在这儿呢?”
  “我不应该在?”李暮拿着馒头往嘴里送的手顿了顿,心中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丝丝不妙的预感,同时浮现在他的心头。
  唐燕捷道:“您不是在休假嘛,对了,我还听说还安排了好多讲座,要是去晚了可不成。”
  “我觉得还是研究更要紧,讲座什么时候搞都可以。”李暮咬了一口馒头,咽下去之后,缓缓说道。
  见状,唐燕捷连忙道:“研究的事不着急,再说想要调集人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昨晚他将事情向秦云报告后。
  上面立刻便做出决定,把整个直-5设计团队的骨干都调到航空院,参与直-5改直升机的优化设计。
  命令比文件还要先下达,这会儿那些骨干,可能都已经在火车上跑了七八个小时。
  “研究更要紧……”李暮试图挣扎一番。
  唐燕捷:“您还是老老实实走吧,别逼我赶你。”
  ……
  从航空院离开。
  李暮坐上汽车后座,满脸生无可恋地听着今天的安排。
  罢了,反正研究不了,开开讲座也挺好的。
  “经过京都众高校的商议,决定先让您去五道口技术学院,然后再是京大,农学院……”关建民报菜名似的报出一溜的学校名字。
  听着听着,李暮忽然反应过来,不对劲。
  他疑惑道:“上次不是只有7个学校过来吗,怎么这回变成15个?”
  “哦,是这样,他们回去商量着,一些大专和中专的院长们也来凑热闹,索性便排在了一起,您要是不愿意,我待会儿打电话给推掉。”关建民解释道。
  刚开始,大家虽然觉得李暮会同意几家的邀请,但也没想过他会全部答应。
  其他学校见了,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也上来凑凑热闹。
  左右是被拒绝,万一答应了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