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471章 陈寒:我的制度绝对不会有错!
  第471章 陈寒:我的制度绝对不会有错!
  剩下的这十一个文官是绝对不会想到。
  这个老头跑出去一天之后居然会有这种总结。
  甚至都根本想不到他,直接就告诉大家一条道,他要走到黑。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是疯了。
  有病!
  叫他出去是为了让他看一看。
  如今的北平府到底是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
  就是要告诉他现在的北平府根本就不是他想的那种。
  所谓的百姓都被朱棣控制了舆论百姓,都被燕王殿下洗了脑,怂恿的跑到城门口去用烂菜叶子臭鸡蛋迎接钦差大臣。
  可是呢,没有想到这个礼部侍郎回来之后居然是这么一个态度。
  一下就让大家伙懵了。
  到底怎么回事?
  和我们想的不是这样啊。
  我们想的是你能够幡然醒悟,能够跟我们一样,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
  你怎么在一条路上走到黑呢?
  有個文官上前去:“大人您是不是冲昏了头脑?”
  “王公,您就算没有看到北平府的改革变法的好处,您应该看一看老百姓的过得怎么样吧?”
  “老百姓的过得很好,你没看到吗?”
  “百姓们没有表现出一点的不好,这就代表改革变法,现在是好的。”
  礼部侍郎抬起头来,眼睛都血红了,“可是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你能保证他一定好吗?
  老夫相信现在他们一定是好的,可是你有没有觉得这种好,有点类似于王安石改革初期。
  所有人都觉得迎来了新的变化,迎来了新的人生,可是后面又发生了什么?
  人内心是贪婪的,他们是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得越来越猖狂的。
  现在有衙门在制约着,以后没有了呢,怎么办?
  你让这些百姓到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天上的地步,突然之间跌落到谷底,你让他们怎么去接受?”
  虽然礼部侍郎这一听就是个歪理,甚至有些个矫枉过正。
  可是你又能说什么呢?
  礼部侍郎这种人脑子就是这样。
  他认定了这个事情是错误的,他就一定要让伱们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是错误的。
  甚至在大家伙坚定的认为这个东西是好的的时候,他还是依旧坚持着这个就是错误。
  你们没有看清楚,只有我能够看得清楚,你们这些人都一个个是弱智笨蛋,只有我一个人醒着。
  我能够看得清楚,唯有你们这些人看到了不承认。
  文官们摇摇头。
  “那行既然王公您如此的慧眼如珠,那咱们就分开来向上面汇报。
  我等把我们所调查的,我们所知道的,我们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全部都汇报给陛下。
  你把你所独特的见解也给陛下。
  看陛下如何裁量我们两种看法。
  既然道不同,那便不要走在一块。
  我们也不想碍了您的眼,我们不想被您的思维所左右这样可好?”
  其实这个时候的礼部侍郎早就想这么做了。
  他们他早就看不得这些个文官现在给朱棣他们求情了。
  总觉得这些文官一个个的都收了朱棣的好处一样。
  如果是这样的,那么还不如直接分道扬镳。
  反正都没有话讲。
  于是几个人就地分开,即便是在同一个馆驿也不想很多说话。
  过了几天,等到钦差大臣要离开之时,除了礼部侍郎那几个文官又来到了朱棣的府邸。
  有文官就上前去说道:“殿下我等无能,没有办法把礼部侍郎给说服,他坚持己见,一定要在改革变法上面多插一脚。”
  “他甚至认为所有一切都是假象,我们没办法说服他,只能在这里先告诉您一句。”
  一名文官马上说道:“我等不管是说要在您这里阐述立场也好,还是给您提个醒也罢,如果您觉得我们是为了巴结,那您就这么认为,但我等的心思就是想告诉你。
  我们看到了改革变法在在军事上对大明的好处,我们希望改革变化依旧能够在我们的大明军队当中延续。
  而他所看到的是他的意见,他可能会给陛下他们提供一些,他自己自认为的独特见解。
  可能会给您以及军中将士们造成一些困扰。
  如果殿下您需要我们的帮忙的话,您尽管写信。
  如果军中的将士们因为这件事情而被影响了军心,我们深表愧疚。”
  说完他们就要离开。
  朱棣倒是非常感谢这些文官能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这个问题。
  甚至非常感激他们在这个时候的仗义。
  尤其是能够在城门口遭受到北平府这么多百姓们的类似羞辱吧,还能够对北平府这些百姓抱以这样的希望。
  甚至还能够在最后时刻提醒一下自己,的确是让他们对文官的感官都有所改观,这真的是非常难得了。
  朱棣更是深情地说道,“几位能够在关键时刻对我等进行提醒,让我等见识到了文官。
  其实也有像诸位这样的仗义执言之辈。
  改变了我们对文官的看法,实在是让我等佩服你们这样的胸襟。
  在我们军中来讲,那就是仗义之人。
  今后不管北平府怎么发展,诸位的这份好意,我们一定会铭感五中。”
  这一点朱棣还是非常的认同的。
  毕竟现在文官对于打仗这件事情非常敏感。
  他们不希望打仗。
  尤其是看到如今大明王朝四散开一样的打仗,对他们来讲那就是一种浪费。
  所以在这种节骨眼上面,文官还能够对他们武将有这样的好感,愿意提醒他们,愿意为他们担保,实在是难得。
  等文官离开之后,朱棣他们也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礼部侍郎毕竟不是一般人,那可是礼部侍郎啊。
  他身居高位,又掌管着礼法的一些解释权,到时候他说出来的话必定有一定的分量,那大家就得准备如何应对。
  ……
  一个多月之后。
  文官们回到了京城。
  礼部侍郎果然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直接是一封奏疏,到了太子殿下和皇帝的手上。
  老朱对于这份奏疏,倒是挺重视。
  他自己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把陈寒都给召集了过去。
  “来看看吧猴崽子,礼部侍郎在这份所谓的报告上面说的,他说你现在提出来的改革变化,只不过是初期有用,今后如果没有足够的监督的话,一定会滑向不可控制的深渊。”
  如今的陈寒已经决定跟这些文官彻底的划清界限。这些文官有的时候真的是不可理喻。
  尤其是对于改革变法这一块的看法。
  他们简直就顽固到了极点。
  你要跟他们讲改革变化,他们就跟你讲礼法。
  你要跟他讲礼法,他就跟你讲现实。
  你要跟他讲现实,他就跟你讲未来。
  反正不管怎么样,他们都能够像踩着西瓜皮一样滑到哪里算哪里。
  就是不跟你直面面对一个问题。
  任何的改革变化任何的条款,哪一个不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哪一条律法,可以保证管理、监控所有的事?
  面对今后的环境,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把政策进行调整。
  所以陈寒搞不懂这些人到底在反对什么?
  说到底还是因为利益的问题。
  陈寒拿着礼部侍郎的这份报告看了一遍又一遍,哼了一声,“简直扯淡!”
  老朱看着他不服气的表情,把鱼竿放在一边:“别人对你的看法就是扯淡,你自己说的就不是扯淡,你最好说出一个让我等都能够信服的理由来。”
  朱标也在边上看着。
  虽然陈寒是他的女婿,可是国家大事上,这不容不得有任何的私情在。
  尤其是他看完了礼部侍郎说的这些,倒的确有点理由。
  这毕竟是礼部侍郎在外面看清楚的。
  现在北平府的百姓的确非常的赞扬改革变化。
  的确非常拥护。
  而且在他们要去调查朱棣的时候,在城门口对他们进行烂菜叶子,臭鸡蛋攻击。
  这些礼部侍郎都写在里边,相当于弹劾朱棣。
  老朱就问到了,“他在上面所说,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大家都变得贪婪起来,最后搞得民不聊生。
  咱看历史书上记得也是如此,难道你的改革变化就不会随着时间,有官员在此在这上面做文章?”
  陈寒解释起来,“王安石的改革变化之以会失败,第一是因为皇帝的摇摆态度。
  神宗皇帝在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他着眼处不在于改革派能不能取得好处,他是想平衡两派之间的关系。
  如此摇摆态度,才是真正导致改革变法的失败。
  第二,他在改革变法的同时,没有强有力的监督衙门。
  没有平衡机构。
  唯有改革派一味的往前推。
  不遵守他们改革的便是异类,被他们免职罢官。
  如此极的确能使改革变法推行的极为顺利,可也很快得罪了所有的文官。
  然而我现在的改革变法,有税务稽查司、有当地的衙门、有宝钞都提起司,还有时不时的朝廷亲巡查,多方举措并举,多方监督机构一起,甚至发动百姓一起来监督改革变法。
  我将所有的利益装在了不同的篮子,让这些篮子互相之间有牵制。
  如此才能够保障改革变化,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而变得无法控制。
  王安石是个人才,但是他手底下用的那些人是人才吗?
  那些个所谓的改革派有几个不?私心作祟。”
  老朱在问:“你用的人就不会有私心作祟的时候吗?”
  陈寒摇摇头,“我用的人,没有几个是真正我自己的人。
  甚至我是直接用考成法,强行要求当地的官员按照考成法的要求来进行改革变法。
  而我所制定的目标绝不仅仅只是我个人要求。
  达到的完全是根据当地的税务稽查司和宝钞都提举司,调查的经济情况,要求他们完成的额度。
  他们不可能完成不了,他们也不可能有做假的可能性。
  毕竟宝钞都提举司、税务稽查司、当地衙门三方的利益不同,诉求不同。
  他们之间会形成互相制衡的运作方式。
  他们三方要想共同作弊,牺牲的一定会是三方的利益。
  如此以来,他们自己也不想合作,也合作不来。
  通过税务稽查司和宝钞都提举司调查的情况,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然后再制定完善合适的绩效额度,让官员们既能够完成,同时又是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的。
  完成之后有奖励,完不成之后有惩罚。
  奖励有上升通道有金钱奖励,甚至还有荣誉奖励,多方并举,使官员们在自我监督的环境下面,对自己所做出的工作负责,这才是考成法、还有多项措施并举实行的真正作用。
  而绝不仅仅只是靠人,靠的是制度,靠的是律法,靠的是激励。
  人这种东西是最不能够相信的。
  尤其是有感情有私心的人。
  如果没有各种激励制度在后边推着,没人能做出有效的改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这种东西私心太多。
  不管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总是以私心为主。
  而现在陈寒用口考成法,用各种监督机制来监督这些人。
  就是为了让这些人按照既定的方针去执行。
  让他们按照所有已经制定好的各种制度去执行。
  而这些制度又是灵活多变的。
  绝不仅仅只是一拍脑门就制定出来的。
  绝不仅仅只是在京城看着这些数据报告制定出来的。
  而是结合当地的情况来制定。
  虽然这有时候看上去很机械。
  但这却是最好的方式。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人情世故这方面太多。
  不管做什么事都有人情世故。
  没有严格的考成制度去要求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乱来。
  现在还是大明的皇权比较盛行的时候,这要是放到今后皇权旁落之时,那文官的权力就更大。
  那时候他们才不会管理环境说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皇帝的命运连京城都出不了。
  下面这些个有钱人地主阶层们就已经联合起来,把所有的命令按照他们的想法给消化掉。
  最以后什么都抓不住,最后就只能妥协一遍又一遍的妥协。
  嘉靖皇帝那么聪明的一个人,最后还不就是只能一遍一遍的妥协。
  最后一个人炼丹躲在皇宫里不出来,是因为什么?
  累了。
  陈寒就是要阻拦这种事情发生,一定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