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回访
英国政府对於印度发生的事情心里很清楚,到底是怎么发展到现在这一步的。
东印度公司固然不做人,但站在东印度公司的角度看问题,中国商人更做人。
以往的印度各土王手里能有个几十条燧发枪就不错了,如今全都大变样了。
但凡你是个土王,別管是印度教还是绿教的土王,手里没有一两千条枪,十几门炮,你都不好意思自称是土王。
总之国內的商人主打一个啥都可以卖,只要你给的起钱。
事情是这样的,大家都是土王,原本都是从英国人手里买个几十条枪,招募一些人来看家护院。
突然隔壁的土王扩军了,脱產军人有上千人,就问你慌不慌,你跟不跟?
原本被东印度公司盘剥压榨,大家都一样的嘛,忍一忍就过去了,反正都能转嫁给底层。现在不一样了,出现了被隔壁吞併的风险。
要不怎么驻印度舰队改头换面的去做海盗呢,不怕得罪中国人么?
实在是东印度公司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以前拉几百人枪,就能嚇唬住土王,现在你试试看?
过去三年的时间內,东印度公司治理下的印度,发生了上万起衝突。其中较大的五百多起,造成了三万多人员伤亡。
儘管伤亡的绝大多数是印度本地人,但武器弹药,人员待遇,抚恤,这些都是要钱的嘛。
三年前东印度公司的人马在印度可以横看走,现在只能龟缩在孟买、德里这些城市里。出门就可能被打冷枪。
不要说印度人不喜欢抵抗的话,那是土王们不抵抗,首领们不抵抗。一旦有土王和首领愿意站出来抵抗,印度人叫的跟著。
现阶段是莫臥儿皇帝不抵抗,歷史上印度大起义,莫臥儿皇帝还是不抵抗,甚至都不如章西女王来的有骨气。
印度后来的顺服,无非是一些敢於抵抗的人被杀光了。甘地那种奇葩,都是在被殖民时期成长起来的,才会有非暴力不合作的操作。
当然了,印度的抵抗还是建立在高层有人带头的前提之下,一旦高层放弃抵抗了,下层百姓就会温顺如牛羊,即便饿死也不抵抗。
这个时空的印度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变化,多了一些为了赚钱啥都敢卖的中国商人。
大量武器流入印度各土王的手里,直接导致他们实力大增。手里有把锤子,看谁都是钉子。
这叫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东印度公司组建的那点僱佣军,连德里和孟买这些城市都未必能把控的住,何况那么多土王。
印度首先不是个国家,而是个地理称呼,这个时候更不是一个国家,莫臥儿帝国还没彻底散架呢。
首相利物浦伯爵促成了英法俄防御同盟之后,终於可以从欧洲抽身,看看世界变化。
这一看就傻眼了,印度要没了。
英国政府无法承受失去印度的后果,果断的出手接盘,从地中海舰队抽调了一支二十艘战舰的舰队,以及一万余陆军士官兵前往印度。
这支舰队不单单要承担在印度的任务,还要肩负起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的任务。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个道理在国际关係中是適用的。
黑斯廷斯奉命率海军航队对中国海军进行友好访问,抵达印度之后,还要出任印度总督。
以前印度也是有总督的,但不是政府委派的,而是东印度公司的人。
现在情况是这样的,因为中国商人的介入,导致东印度公司提前撑不住了,英国政府也被迫提前介入。
在孟买总督府,见过了此前的东印度公司的高层之后,黑斯廷斯对於总督印度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不管后续如何治理印度,都要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东方大国的介入。別的不说,武器输入的问题必须得到遏制。
在孟买休息了十天后,黑斯廷斯侯爵启程出发,前往中国。这个国家对外称谓採取古称“中国”,內部又自称周朝。
黑斯廷斯搞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很明確的,这个国家自古以来都自称“中央帝国”,建成中国。
还有另外一个自称,“天朝上国”,英国报纸称:看看这个名称就知道,这个国家有多么的骄傲,仿佛天空上的神在俯瞰人间。巧的是,这个国家的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自翊得到了天命。关於天命的解释歷朝歷代也不一样,当下的周朝对於天命的解释,天命即民心。
黑斯廷斯也算是个饱学之士,但他对於中国的一切理解都处在浅层。两种文明的底层逻辑都不一样,想要了解的太深,也確实为难人了。
第一次听到天朝上国这个称谓时,黑斯廷斯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奈感。
別管辉格党怎么对歷史涂脂抹粉,也別管英国在欧洲如何强大,实际上去过中国的英国人,都对那个国家充满了发自內心的敬仰。
那个国家的官员是考试產生的,那个国家的內阁大臣,都是一群有著基层工作经验,一点点从下到上,战胜了无数对手才能进入內阁。
那个国家也有贵族,但是他们的贵族想要进入內阁,並没有优先权。也要去考试,也要从基层做起。
类似的制度延续千年了,对比一下英国贵族与权利直接掛鉤,黑斯廷斯想想就头皮发麻。
舰队临近马六甲海峡时,黑斯廷斯看到了一支船队,正在交错而过。对方打出旗號,翻译之后的意思,这是一支前往缅甸的商船船队。
儘管都是商船並且只有六艘船,但是在远远的交错时,每一艘商船都打开了炮门。
黑斯廷斯示意旗语回復,我们是英国皇家海军前往帝都友好访问。
对面很快恢復,祝一路顺风。
交错的过程时间不长,前后也就是一个多小时,对方的船队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最终消失在海平面。
黑斯廷斯感受到的是活跃,也就是说,前后二十年,周帝国的海上贸易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发展到一个令英国商人难以抗衡的地步。
最明显的就是纺织业,一开始英国布在印度的生意可以说吊打,隨著中国商人悄悄的进入市场后,一切都发生了转变。
市面上的中国布,价格低,质量好,如果按照同等价格售卖,英国商人能亏钱。这谁敢信啊?
来之前还听说过,二十年前中国还要进口长绒的种子,现在居然反过来卷死英国商人了。
天理何在!
黑斯廷斯不知道的是,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英国商人,还有美国南方的种植园。
因为印度市场的丟失,种植园的收购价格大幅度下跌了。
舰队穿过马六甲海峡时,檳城的炮台鸣放礼炮表示欢迎,抵达李家村停靠时,再次受到了周帝国南洋舰队司令蔡十八的热烈欢迎。
欢迎宴会上,中国人用美食征服了英国海军上下,不得不承认,比起中国人,英国人吃饭只是为了不至於饿死,味道无所谓。
黑斯廷斯曾有幸前往驻伦敦的公使馆,受到使馆的招待,吃过这类美食。儘管如此吃起来还是停不下来。
唯一难以接受的还是白酒,这玩意太考验人的味觉了。好在威士忌现场也有,无福消受的黑斯廷斯赶紧换回来。
说起来对华贸易,英国人能拿得出手的商品有限,其中就有苏格兰威士忌。更多的还是金银铜这类贵金属。
蔡十八再次重申了內阁的政令,严格遵守两国之间达成的条约,严禁军舰进入印度洋,以免破坏两国关係。
实际情况嘛,蔡十八心里很清楚,在解决了后装火炮的量產之后,就算是一般的武装商船打军舰,只要掌握好距离,照样不惧。
现在舰炮的优势已经相当大了,之所以没有主动发起扩张,很大的程度还是国力受到了限制。
同样是殖民,中英两国的策略完全不同。周帝国內阁的態度很明確,占据一个地方,一定要彻底。
这种彻底体现在南洋各地,那就是必须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將本地土著国民化。在这个过程中是不计代价的。
现在的婆罗洲、爪哇、檳城、李家村这些要点,男孩子年龄到了,必须要送到学校接受教育。这是强制性的!
澳洲那个地方就更別说了,本都土著人不多,大量的移民导致国人才是绝大多数。
现在的南洋各地,只要翻地图,不难发现大量类似李家村、张家村之类的地名。
发现中国人的態度不错之后,黑斯廷斯心安了一些,但也仅仅如此。毕竟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紧挨著印度,谁都不会放心的。
那话怎么说呢,潜在的威胁已经存在了。黑斯廷斯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的任期內,危机不会爆发。
至於此前的危机,英国商人能去广州做生意,难道中国商人就不能去印度做生意么?
非要这么说呢,那就只好比看看谁的拳头大咯。
很明显,答案是清晰且准確的。不能在哈耶克的大手对你们有利的时候才讲自由贸易舰队抵达广州已经是半个月之后的事情了,停靠上岸之后,乘坐马车在街上行驶时,黑斯廷斯看到了大量的欧洲人在街上出没。
由此可见,在广州城內,欧洲人是有自由行动权利的。从这点看,中国人更讲究,至少他们的商人没有去伦敦。
不要说什么有没有必要的事情,自由贸易原则是对等的。
抵达广州时,黑斯廷斯依旧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情接待,面子上做的非常到位。
最后一站是天津,进入渤海湾时,前来迎接的新式巡洋舰鸣礼炮欢迎,三艘皇家海军的战舰回礼。
接待黑斯廷斯的不是內阁大臣,而是海军部尚书,军改之后的总参谋长为內阁大臣。
如果说以前的岳齐成为內阁大臣是为了方便军改,那么现在军改后的总参谋长,则以规则的形式確定下来是內阁大臣的一员。
现任英国公使乔治也出现在了欢迎的队伍中,黑斯廷斯下榻宾馆后,与之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交谈。
乔治很明確的告诉黑斯廷斯,不要担心中国人介入印度事务,如果想介入早动手了,尤其是拿破崙肆虐欧洲期间为最佳的时机。
由此可见,中国皇帝以及內阁的注意力还是在陆地上,作为一个大陆国家,他们更担心来自北方那头熊的威胁。
乔治在给內阁的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了这一点,否则无法解释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军事援助举动。
据可靠的情报,已经证实沙俄在中亚与中国军队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衝突。为了报復沙俄,趁著法俄战爭的机会,中国军队在中亚动手,基本斩断了沙俄南下的爪牙。事实上已经具备了威胁高加索和乌拉尔地区的实力。
乔治判断,未来沙俄的发展方向一定还是土耳其,东正教夺回君士坦丁堡是有执念的为了爭夺罗马的正统,沙皇的意思就是凯撒。英国政府应该抓住中俄两国矛盾隨时爆发的机会,快速的在全球发展和布局。
两个大国的体量摆在那里的,迟早要爆发大规模战爭。地点不是巴尔干就是高加索。
很大的可能,土耳其会抢先动手。
黑斯廷斯对乔治的判断深感认同,临行前的情报显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断的向克里米亚增派驻军和舰队。
两国之间爭夺黑海的控制权导致矛盾日渐激烈,爆发下一次战爭几乎是必然的。
英国政府表面上必须是中立的態度,私底下干点啥再说。
黑斯廷斯听完人都麻了,维也纳会议才签署的英法俄防御协议,意在限制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法国领土的侵占。
沙俄与土耳其真打起来,英国帮还是不帮,如果帮忙了激怒中国,那印度怎么办?
国际关係就是这么错综复杂,尤其是在这个丛林法则的时代,更是牵一髮动全身。
黑斯廷斯也只能寄希望於內阁那帮大人们,脑子不要抽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