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715章 精神净化法
  第715章 精神净化法
  贾莳更在意的还是房子强送来的作战报告,上面详细的记载了作战的过程。
  在有坚固工事的前提下,敌军以线列阵发起进攻,遭到机枪交叉火力的打击,遭受的损失是一场灾难。
  可以预见的是,此战之后,敌军再无攻坚之时。所以,后续我军最要紧的还是为野战做相关的准备。
  叛军虽零散游牧,却有足够的机动性,我军想要抓住敌军并聚歼之,难度极大。
  虽然击败了叛军,但也造成了刻骨的仇恨,相当一部分部落会与我军战斗到底。
  本地部落生长于兹,如有缠斗到底者,将成为今后主要的麻烦。
  这份报告可谓非常的清晰明了,长时间内已经不会再有正面的大规模作战了,除非有外力介入。
  从阿斯塔纳到阿拉木图的距离太远,如果据守阿斯塔纳,最要紧的还是补给线。
  当务之急,要趁敌军溃散之际,抓紧时间运输粮草补给,为今后长期据守做准备。
  新编师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要不要守阿斯塔纳,如果要守,就要面对城外二十里范围之外,都是潜在敌人的境地。
  更严峻的还是一千多公里漫长的补给线。
  不是不能屯田,而是即便是屯田,也不是朝夕可成的事情。
  现状就是这样,没能大规模聚歼本地叛军,就很难守住阿斯塔纳,可见叛军主动撤退并不完全是畏惧避战,更多的是主动的撤离。
  结论,单纯的守住阿斯塔纳没有任何问题,难的是补给线。
  了一夜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贾莳最终决定,撤退!
  将最前端的战线放在巴尔喀什城,这样后勤线大大的缩短,来年开春开展屯田。
  命令下达后,全军搜集了能找到的马车,将能带走的一律带走。走之前,参谋处长建议放一把火,贾莳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破坏比建设容易多了,我们毕竟是外来人,要让本地人看看,谁是破坏者,谁是建设者,这是长期的任务,一定要把道理对下面讲清楚。”
  来的时候快,回去的时候速度大大的降低了,了二十天回到巴尔喀什,沿途没有遭到任何的袭扰,应该是被打怕了。
  留在后面的侦察兵带回来的消息称,我军后撤三天之后,叛军才回到阿斯塔纳。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贾莳念了一句岑参的诗,门外是飘飘落下的白雪。这里的冬天来的早,十月初就开始下雪了。
  岑参说的八月飞雪之地,其实指的是贝加尔湖畔,也就是苏武牧羊的北海。
  这就是盛唐的巅峰之时的疆域,后人怎不痛心疾首。
  当然了,盛唐疆域的辽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球气候较高导致的。明朝进入小冰河期之后,那地方生存太过艰难了。
  仔细想想,盛唐之际,现在的很多沙漠都是草原。农耕民族强盛的时期,往往都是气候变暖之时。
  工业革命以前,农业社会受气候影响太大了,几乎是决定性的因素。
  明朝放弃经略北方倒是可以理解,唯独理解不了为何放弃安南。只能说农耕文明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吧。
  从北方带回来的大量妇孺被安置在了巴尔喀什,这地方贾莳留下一个营的兵力驻扎,其余主力撤回阿拉木图休整,等待来年春天。
  贾莳以来年经略阿斯塔纳为理由,将前西宁王的两位儿子以及其部属派往巴尔喀什,交代他们明年抓紧屯田,有了粮食才有地盘。
  尽管很不情愿,这哥俩还是乖乖的去了,毕竟前途和命运都在他人之手。这就是战败的可怕之处了,失败者只能暂时苟活。
  如同六比零之后,小巴成了中东王爷们心中的依仗,可以间接的抱上东大的粗腿。小巴则可以左右逢源,多方摇摆,尽收渔利。
  这个世界很现实的,你打了,你打赢了,一切都不一样了。
  这也是为何贾莳坚持要北上打一仗的原因,一个是试试新编师的成色,一个是给本地大中小部落一个深刻的教训。
  还没等到来年春天,冬天的时候,就有不少本地中小土著部落朝巴尔喀什靠拢,主动归附。
  对此举动,贾莳将信息转告甄夭夭,看看她能玩出什么样来。
  甄夭夭是真的能折腾,顶着大雪就带着随从出发了,为了保证她的安全,贾莳还派了一个骑兵营保护她的安全,或者说是制造排场。
  甄夭夭是真不客气,抵达巴尔喀什后,立刻开始了强制改信的行动,要么改信白莲教,要么搬走。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这女人还很缺德的给这些部落一个期限,冬天之前做出决定,来年春天再搬走都来得及。
  看似是宽仁,实则是非常阴险。因为她可是太了解本地土著了,本地土著因为自然条件太过恶劣,奉行及时行乐和丛林法则。生死对于个体而言不重要,没有长期目标只看眼前。他们的长期目标是来生想着死后能不能上天堂去找七十二个处女。
  甄夭夭料定一部分土著部落,肯定不愿意改姓,也不愿意忍耐,他们一定会找机会奋力一博的。
  贾莳得知甄夭夭的安排之后,很是期待她的预判是否正确。
  通过提前埋伏的暗子,甄夭夭实际上关注着前来归附的各部落的内部情况。
  一场大雪之后,多个聚集在巴尔喀什湖周边的部落生存艰难,首领们汇聚在一起商议,要不要干一票。
  商议的结果是先向中央帝国的人借粮食,如果能借到,那就熬过冬天再走,如果借不到,那就干一票,夺了巴尔喀什城,熬过冬天就走。
  获悉真相的贾莳对甄夭夭表示佩服,下令巴尔喀什方面暗中做好应对的准备,同时也反省自身。
  在本土有用的政策,在安西则没有用处。游牧思维与农耕思维不在一条线上。
  这个时候往回看历史,不难发现成吉思汗的策略确实简单有效。
  借粮食的要求果断的被拒绝了,贾莳再次验证了甄夭夭的正确后,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甄夭夭被带进了贾琏的书房,看见茶几和茶具时,甄夭夭眼睛微微一亮。
  贾莳亲手泡茶,递给她一杯道:“喝茶,这是我从京城带来的茶叶,你尝尝看味道如何?”
  甄夭夭在努力的平息内心的波澜,书房是禁地,以前只有贾莳和参谋副官能进来。现在能进来喝茶,说明能力得到了认可。
  茶有点苦,喝了一杯之后,甄夭夭咂咂嘴:“浓了点,晚上要睡不着了。”
  贾莳笑道:“我还以为习惯了本地的奶茶,喝不惯这个。”
  甄夭夭微微一笑道:“我父亲是甄家人,从小在新省时也是喝着内地茶长大的。”
  “我在想一个问题,外面那么厚的血,那些土著会采取什么办法攻击巴尔喀什城。”
  贾莳提出问题,甄夭夭表情慢慢的严肃,稍稍思索后道:“内应!”
  贾莳点点头:“也只能是这个可能了。”
  巴尔喀什的土墙没有完成重建,只是与土著达成协议,他们去湖面上采集冰块交换粮食,用冰块垒了一道冰墙后,浇上水。
  有这么一道冰墙,土著想随意进出也很难。
  最终贾莳还是叹息道:“我怎么都没想到,已经采取了冰块换粮食的策略,他们还要反叛。”
  “冰墙已经修好了,他们换不到粮食,牛羊是他们的命根子,不可能拿来换粮食过冬,这样命脉彻底被卡住了。他们自由散漫惯了,不愿意接受约束,加上他们信的教,就算你救了他们的命,也不会感谢你,而是感谢他们的神派来了你救了他们。”
  一番话给贾莳干沉默了,这段话的意思,贾莳其实也知道,毕竟有个叫贾琏的二叔。只是听说和亲眼看见,亲身经历是两回事。
  如果说以前让本地人改信,贾莳还有点觉得不人道,现在贾莳很确定了,对本地土著,还是甄夭夭的招数好使。
  想要长治久安,就必须依靠甄夭夭这些人搞定精神世界的同时,还要屯田,让本地人定居下来。
  巴尔喀什,上半夜没有月亮,下半夜月亮出来了,一望无际的白雪覆盖的原野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人群,悄悄的逼近城门。
  月光下偶尔能看到一张脸,眼睛里闪动着兴奋暴虐的寒光。
  城门打开了,数千人鱼贯而入,一切都将唾手可得之际,无数的火把点亮了。
  高处的机枪瞬间喷射出死亡的链条,密集排枪声遮蔽了惨叫声,手榴弹如同雨点般从城墙上往下丢,爆炸的轰鸣在夜里传的很远。
  密集的枪声渐渐的停止,零星的枪声依旧在回荡,城门附近的空地上,雪被染红了。
  “他们的同类夺走了他们的粮食和牛羊,他们无法过冬,我们收容他们过冬,他们却做了白眼狼。”贾莳看着战报,平静的对面前的甄夭夭说话。甄夭夭妖艳的脸上露出狠厉之色道:“车轮有用了。”
  贾莳摇摇头:“不不不,车轮不是你那样用的,记得一定要把车轮放平!狼崽子也是会咬人的!”
  这个冬天,巴尔喀什湖畔发生了改变当地风俗的大事。部落还是部落,人还是那些人,但他们必须做出改变了。
  改变还必须是自发了,一些部落的年轻人自发的行动起来,干掉了部落里掌权的老人们,带着他们的首级去见甄夭夭。
  甄夭夭傲慢的看着跪在面前的年轻的部落首领,面纱后面温暖的小嘴说着比寒风更刺骨的话:“你们这样做,让我很为难!”
  为首的年轻部落首领用力的磕头:“请问神使,我们该如何自救?”
  甄夭夭说了一些奇怪的话,大概意思就是……,懂的都懂。
  开春之后,贾莳离开了阿拉木图,前往比什凯克完成交接。
  在方师长这里,听到了更残酷的消息,安西公的军队,去年秋天将里海边上扫荡了一遍,数十万人永远的消失了。
  在白莲教主的帮助下,安西公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策略。唯一没有大开杀戒的地方,居然是杜尚别周边。原因也很简单,当地土著也是农耕文化,对于中央帝国的统治更有认同感,至于改信的问题,那从来都不是问题。当初西宁王已经犁地似得过了一遍了。
  比什凯克这边,白莲教的渗透不深,所以没有太大的变化。本地部落自诩李陵的后人,在相对温和的政策下,还算是基本稳定。
  当然这是以前了,贾莳完成交接之后,没有着急下一步,而是先清理了一番内部,统计一下到底有多少家底。
  这一算才发现,比什凯克这边胡汉结合的半移民家庭,达到了三万户。对于这三万户,贾莳强制规定信仰,可以选择不信,决不可绿。
  阿拉木图那边,则先交给甄夭夭去折腾,对于移民家庭和个体,比照比什凯克这边的政策,只是更为眼里,谁绿谁死。
  只能说,这边的烂摊子是当年西宁王留下的,当年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杜尚别和苦盏,比什凯克和阿拉木图两地投入不多。
  这也是为何如今安西公能够长驱直入,饮马里海的缘故,内部矛盾不大。
  依托白莲教开展精神净化行动还需要时间,贾莳还不得不与安西公约谈,双方达成了妥协。安西公治下高度自治,原则上军事必须服从贾莳领先的安西军区。实际操作则分东西两个分区,西边是安西公的军政一体,东边是贾莳的独断专权,大体上两边都要服从陛下与内阁的统治。
  两边都是朝廷的臣子,现在朝廷不要安西缴税,不等于以后不用交税。
  京城,近期有新省御史上密奏,称贾莳经略安西,恐有自立之意。
  李元看了奏折,叹息一声,亲手点火化作灰烬。这一类奏折,这些年就没断过,从南洋到安西,一直都有。
  所有类似的密奏,核心所指就一个,贾氏族人经略一方,有不臣之心。
  李元相信这些奏本出自忠诚之心,但是他更清楚一点,贾琏宁愿让子侄远赴万里之外经营也不留在本土,与其说是忠诚的体现,不如说是与两代皇帝之间的默契。做臣子的到了贾琏这个程度,还谈什么绝对忠诚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