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627章 涿鹿兵工城
  王文政离开之后,朱由检又唤来王承恩,安排他接收这笔钱。
  百万现金现银,按以前的做法那就只能是百万。
  但是在铸造银币发行辅币券后,它就能变成一百三十万——
  顺天银行需要把三成金银作为存款准备金存入金储会,金储会能把这三十万打造成银元,印制三十万辅币券。
  银元作为储备暂时不动用,但在需要的时候,却能随时用出去。
  这就是金融的神奇之处,它能让动用的钱财数成、数倍提高。
  也因为这种钱来得太容易,朱由检担心朝廷官员像印制宝钞一样印制辅币券,所以严格规定了纸币的印刷数量,制定《货币法案》。
  否则按照后世的经验,纸币发行数量,可以是金银储备的两三倍,远比现在的一比一要多。
  在辅币券刚刚开始发行的时候,他需要谨慎再谨慎,杜绝一切危险。
  以后,纸币的印刷数量也会受国会监督和控制,不能再像宝钞一般。
  具体到现在,朱由检仍旧是按百万银元做预算,存在金储会的三十万银元,轻易不会动用。
  他向王承恩道:
  “楚藩送来的金银,留五十万作为修建钟塔之用。”
  “其余五十万,用于扩张武器集团。”
  “新工厂的地址,兵仗局选好没有?”
  这是通州兵工厂之外,武器集团的又一座兵工厂,而且是完全由内廷出资,不让外人参与。
  御营和锦衣卫的武器,还有朱由检向宗室许诺的武器份额,以后多半会出自这座兵工厂。
  王承恩对这座兵工厂也很重视,远比只是参股的通州兵工厂上心得多,他向皇帝回道:
  “臣和兵仗局的工程师商议之后,觉得京西棱堡地方不够,只能安置一些研究人员。”
  “上万人的兵工厂,需要有座城池安置。”
  “距离京城最近、城池又坚固的地方,非涿鹿区莫属。”
  “而且涿鹿三卫已经完成改制,可以调一卫负责守护。”
  这是他和兵仗局的工程师在京城周边考察后,选择的最佳地点。
  涿鹿区年前刚整修了城池,甚至打算修通往京城的道路,和京城的交通非常方便。
  尤其是涿鹿区议会设立后,涿鹿区的民众对当今皇帝很忠心,主政的官员也是皇帝派出去的,不用担心遇到刁难。
  涿鹿三卫更是被清理了不稳定因素,可以调一个卫,专门负责守卫工作。
  卫所的军匠、余丁,更是能招入兵工厂做工人。
  他们在兵工厂接受预备役训练后,甚至能拿起兵工厂的武器,作为士兵上战场。
  这也是朱由检命令神武中卫守卫通州兵工厂的目的,利用兵工厂护卫队准备一支军队。
  所以,在听到涿鹿区这个地点后,他初是有些惊讶,又看着地图缓缓点了点头,认为涿鹿区确实是个好地方:
  “涿鹿区在京城西南,北方的敌人轻易到不了这里去。”
  “西边是太行山,而且有易州守紫荆关,也不用过多担心。”
  “南面是保定,是京城的南大门。”
  “内廷兵工厂放在这,不用担心安全。”
  有周围各地防备敌人,涿鹿区位于后方,确实是个建立兵工厂的好地点。而且它距离京城很近,还能支援保定、紫荆关等地。
  惟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兵工厂需要的铜铁铅等资源涿鹿区基本没有,完全需要外运。
  它又处于内陆,交通不如有运河的通州方便,生产成本会更高,对外售卖也不方便。
  对于这个问题,王承恩道:
  “臣以为涿鹿兵工厂应该主要生产火铳和弹药,重型火炮等等,应该让通州产。”
  “这样涿鹿兵工厂就不需要耗费多少原料,更多地需要工人。”
  “涿鹿区的刘区长还向臣许诺了,兵工厂的铳托等等,他可以组织人制作。”
  “那里颇有一些擅长制作鸟笼的人,在木工上有些根底。”
  这个便利条件,让朱由检点了点头。
  尤其让他满意的,是刘理顺主动开出条件吸引兵工厂过去。
  可以看出刘理顺是真的在做实事,把百姓放在心里。
  涿鹿区的百姓愿意做工,也能作为兵工厂发展的助力。
  所以他点头道:
  “那就把武器集团的兵工厂放在涿鹿区,投入五十万银元扩大规模。”
  “争取让涿鹿兵工厂能生产底火和子弹,朕会在条件成熟后把京西棱堡的底火制作转过去。”
  雷汞被发现后,立即被朱由检列为绝密,控制住所有知道雷汞配方的人。
  如今底火制作,仍旧被放在京西棱堡,在制成之后,才会送出来和弹壳组装成完整子弹。
  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朱由检打算在涿鹿兵工厂建成后,迁移一部分人员过去。
  这个秘密他是打算能守多久守多久,最好其他国家一直都无法造出来——
  在这个雷汞的原理、配方等等完全处于保密的状态下,其他国家想要摸索出雷汞,也只能一次次试验撞大运。
  如果不专门安排资金和人员做试验,说不定需要很长时间,他们才能破解雷汞的秘密。
  王承恩听到皇帝的这个安排后,感觉身上的责任又重了些。
  雷汞的作用他完全知道有多大,万一外泄的话,他需要拿自己的性命担责任。
  这让他决定要向锦衣卫保密司请教,进一步加强武器集团人员的保密。
  对于新工厂的人员,更是要从头开始培训。而且要把工厂和涿鹿区人员隔离开。
  他向皇帝建议道:
  “涿鹿区城池地方不大,如果兵工厂扩展到上万人,臣以为完全可以造个城池出来。”
  “这样还能让兵工厂的工程师一直生活在城内,和涿鹿区的民众减少往来。”
  这让朱由检点头道:
  “雷汞和火药生产危险,确实不应该放在城内。”
  “可以在涿鹿城附近建个兵工城,初期不用特别大,能安排保密的工程师和家属居住即可。”
  “以后再逐渐扩展,和原本的涿鹿城连为一体。”
  “涿鹿区有人有材料,兵工厂提供些钱财,就能让他们造城墙。”
  能用议会调动百姓、还有很多用砂石和草木灰水泥,这是涿鹿区现在的优势之处,可以轻易把一道城墙建起来。
  对此,朱由检还让王承恩找韩云做规划,综合防御、生产、生活等需求,建造涿鹿兵工城。
  王承恩接到任务后,很快就去找从大凌河堡归来的韩云,让他设计一座兵工城。
  韩云在经过大凌河保卫战后,对棱堡又做了很多改进,让它更适合应对建虏。
  不过王承恩找到他的时候,他却没有在设计城池,而是和兄弟韩霖一起,正在设计钟塔。
  这座预计投资百万、高达上百米的建筑,吸引了所有土木工程师的注意。
  韩云、韩霖作为以筑城受重用的官员,当然也不例外。
  他们打算仿照西洋钟塔,设计一座西方样式的塔楼。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钟楼,就有上百米之高。”
  “可以仿照这座塔,设计钟鼓楼天文台的新塔楼。”
  韩云向兄弟韩霖说着自己的想法,韩霖却有些犹豫道:
  “可是陛下说了,新钟塔采用宝塔的设计,如同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一般。”
  “你这个西洋塔楼的设计,陛下能同意吗?”
  韩云自信地向自己弟弟道:
  “新钟塔必然使用砖石建造,完全用土木结构不行。”
  “我问过钟表工匠了,他们说塔楼的时钟设计,将有两三万斤。”
  “你想想什么样的木塔,能承载这个重量?”
  “就算塔尖能承载,这样的木塔需要有多大的塔基,要消耗多少木料?”
  木塔建得越高,塔基就需要越大。像是山西的佛宫寺释迦塔,塔高67米,底部直径就达到30米,总重量7400多吨,消耗了上万立方米木料。
  皇帝要求新钟塔高达上百米,如果建成木塔的话,消耗的木料显然还要更多。以大明当前的现状,如何提供出来?
  之前三大殿的重修之所以费数十年,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万历年间一直在储备木料。天启年间修建得那么顺利,也是材料被准备好的原因。
  韩云想到这点,就认为认为新钟塔必然采用砖石结构,完全用木料根本不可能。
  不过韩霖却说道:
  “北方和南洋开拓后,发现了很多新木料。”
  “这些木料用海船运过来,价格其实不高。”
  “而且陛下还说了,美洲那边有巨木,可能高达上百米。”
  “等这些木料运来了,能够建成木塔。”
  韩云也考虑过这点,对此摇头道:
  “北方、南洋的木料大明的工匠还不熟悉,不知道能用多久。”
  “美洲木料更是没影的事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运过来。”
  “新钟塔为了稳定,定然采用原本就有的木料,而且还是处理好的。”
  “都用新木料的话,需要等多少年?”
  这也是他认为新钟塔要采用砖石结构的原因,皇帝对新钟塔的建造自然是越快越好,不可能给那么多时间让木匠熟悉、处理木料。
  而用现成木料的话,想找到足够多的能建造巨塔的木材,那可一点都不容易,价格也很高昂。
  当年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耗时近20年,使用的匠人和军工达10万人,耗资248.5万两银子。
  这其中费巨大的可不止是琉璃、宝珠,需要消耗的木材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钟塔建成木塔的话,韩云认为一百万两银子的成本肯定打不住,成本会成倍往上翻。
  而用砖石的话,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成本。
  韩霖却仍旧唱反调,说道:
  “砖石建筑,也不一定要用西方样式。”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开封铁塔,都是用琉璃砖建造。”
  “你这改成西洋塔楼的设计,看着能像话吗?”
  “再说了,大明以前没有建过这种塔,一上来就建造百米高的塔楼,万一它倒了怎么办?那会砸死多少人?”
  两人激烈争辩,一个认为应该按皇帝的旨意仿照琉璃宝塔,设计出更高的钟塔。
  一个认为仿照西洋钟塔样式就行,这是在西方非常成熟的设计。完全不用担心它会倒,可以让西洋传教士参与进来。他们教堂的塔楼,也经常放置时钟。
  王承恩来的时候,两人争得正激烈。他在听到之后,笑着道:
  “你们要用砖石设计钟塔,为何不找张侍郎?”
  “他才是最擅长砖石建筑的人,诸王府和大学城都是他设计的。”
  指点两人去找张文郁,问问他的想法。
  如果张文郁也加入的话,他们的设计被通过的几率,那就会大多了。
  工部右侍郎的分量,显然非他们两个可比。
  韩氏兄弟被王承恩提醒后,才想起朝堂上有这么一号人。
  相比他们这两个筑城的来说,张文郁才是更擅长营建楼宇的。
  三大殿的重修,张文郁就没少出力。皇帝也是因为这点,没怎么计较他附逆的事情,把他留用下来。
  诸王府和大学城的修建,还有皇帝嘱咐的用水泥和混凝土营造新建筑,张文郁都没少出力。
  如果说大明的官员谁最擅长营造的话,非张文郁莫属。
  韩云想到这点之后,向王承恩道谢道:
  “多谢王公公指点,我们隔日就拜访张侍郎。”
  “不知王公公大驾光临,可有什么事情?”
  王承恩说了一下在涿鹿区建造兵工城的事情,除了对防御的要求外,重点就是安全和保密。
  而且还要有生产、生活功能,让工程师和工人能够一直待在里面。
  这么艰巨的工程,显然不是韩氏兄弟两个人能完成的。他们是学了西洋筑城之法不错,但是营建一座这么多要求的新城池,却还力有未逮:
  “若是只要求防御,我们自然没问题。”
  “但是要生产武器、还要住得舒适,那就得找张侍郎了。”
  “他设计的诸王府,可是让京城的达官贵人都流连忘返。”
  认为在这方面,张文郁要胜过他们。
  三人商议之后,也没另选其他时间,直接去张文郁府上拜访。(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