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唐末狂人录 > 第一百二十七章 河中
  大军遂转道向西。
  陈玄烈原本想尽量保着这些女人,却不想这些女人主动勾搭牙兵……
  乱世之中,生存第一,这年头不会讲什么贞洁。
  只要不是强迫,陈玄烈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事也根本管不住。
  陈玄烈单独设一厢,让汝州少年照顾他们。
  当初绮如送来的时候,有六十人,几场大战下来,只剩下四十三人,不过经历了血战之后,都变的成熟干练多了。
  “五郎,附近发现三处匪寨!”华洪的三百人马,既是骑兵,也是斥候。
  “难啃的让他们去,有油水的容易些的让拔山都上。”
  陈玄烈自然护着自家人。
  华洪哈哈一笑,“领命!”
  宣武、义成、拔山都各自出击,蔡州军上一次吃过肉,这一次休整。
  但这帮人骂骂咧咧的,陈玄烈留下华洪的骑兵以防万一。
  宣武、义成打不赢沙陀人,但围剿山贼还是轻轻松松。
  几个时辰就解决了战斗,带回青壮比蔡州军多了不少。
  夏侯晏还颇讲义气的送给陈玄烈几头羊。
  不过收获最大的还是拔山都,出手一次,弄回六百多人,牛马都有七十多头,粮草、钱帛无算。
  蔡州军眼红无比,但也无可奈何。
  大军贴着太岳山西麓南下,顺便剿匪,也不忙着赶路,短短半个月,人马就扩充到了九千。
  有些山寨一见忠武军旗号,直接就降了。
  附近的流民拖家带口来投,只为喝上一口稀粥……
  大唐的衰落远超陈玄烈想象,北面要对付沙陀,南面要围剿草贼,还要供养关中十几万神策军,朝廷对地方税赋越来越重,河中原是富庶之地,却被苛捐杂税弄得流离失所,啸聚山林。
  陈玄烈踏入晋州地界时,麾下人马已经膨胀到了一万二千余众,骑兵增加到了五百人,就连孩童也增长到了一千一百余众,男孩居多,五岁到十二岁都有……
  到了规模,必然会引起河中军的注意。
  河中节度使李都如临大敌,坚壁清野,派出一千五百余步骑跟在后面。
  “五郎,咱们的粮食只够三天了……”周庠愁眉苦脸。
  一万五千人,青壮居多,即便每天只喝稀粥,粮食消耗也极其惊人。
  粮食吃光,就要吃牲畜、战马。
  战马吃完……陈玄烈不敢想象。
  其实沿途攻打山寨时,就已经发现不少山寨里面有剃光了血肉的人骨。
  大唐一向有此传统,安史之乱,睢阳之战,一城的人都快被吃光了……
  “河中素来富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夏侯晏眼中泛起寒光。
  “何必那么麻烦,河中天下重镇,有盐池在手,不如占了此地,为五郎争个河中留后当当!”
  留后相当于代理节度使,只差朝廷一道诏令承认。
  河朔三镇每次换届时,都先拥立出留后,然后等待朝廷的任免诏令,几乎成了惯例。
  不过这年头节度使属于高危职业,特别是手下有一群骄兵悍将。
  今天他们送自己上去,什么时候别人开的价更高,他们就送别人上去……
  如果是一年之前,陈玄烈或许只会当成胡言乱语。
  但今时今日,朝廷的威信跌落到谷底。
  河东军杀节度使如杀鸡,也没见朝廷拿他们怎么样。
  今年南面的形势越发不容乐观,黄巢在荆门遭受重创,却奇迹般的挺住了,转折山西、浙东,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
  一面打,一面跟朝廷谈条件,索要天平军节度使不成,又求任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
  “先向晋州借粮,我等抓紧打造攻城器械,若晋州不答应,再攻城不迟!”
  “就依五郎之策!”众人迅速达成一致。
  陈玄烈让周庠写了两份信,一份快马加鞭送入河中府,一份送入晋州治所临汾城,让他们不必惊慌,只是借道返回许州,顺便借点粮食。
  不过这年头绝大多数人都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信送过去,杳无音讯。
  陈玄烈不再客气,直接兵临城下。
  拔山都、宣武军、义成军、蔡州军一字摆开。
  三千青壮山贼为前锋。
  陈玄烈指着晋城大吼:“攻破此城,皆活!攻不破此城,我等皆死于此,破城之后,你等都能吃饱!”
  传令兵重复着陈玄烈的话,策马从各军阵中奔过。
  出乎意料,热情最高的不是蔡州军,而是三千山贼,一个个举起破旧生锈的刀矛和盾牌,仰天发出一声声野兽般的呼喊:“求活、求活、求活!”
  一种莫名的情绪在军中传开,陈玄烈明显感到军中气势为之一变。
  压抑、决绝、疯狂,仿佛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
  “杀、杀、杀……”
  喊杀声此起彼伏,一万多人歇斯底里呼喊着,地动山摇,风云变色。
  在气势到达顶点时,陈玄烈猛地一挥手,令旗挥动,战鼓雷鸣,乌云悬在头顶,异常压抑。
  山贼们咆哮着冲向城池。
  蔡州军紧随其后。
  其他宣武、义成、拔山都则严阵以待,防备西北面的一千五百余河中军步骑。
  但这群人只是默默的看着,不敢过来。
  攻城战极为惨烈,山贼伤亡惨重,蔡州军几次攻上城墙,又被反推下来。
  守军伤亡也非常大。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陈玄烈而言,首战即决战,如果不能一鼓作气攻破城池,士气就会跌落谷底,到时候人心涣散,留给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条。
  厮杀了一个时辰,两边都有些疲惫。
  陈玄烈直接将宣武军、义成军都派上去了,又让李师泰率五百拔山都跟上。
  剩下华洪的五百骑兵和四百长枪手防备一千五百余河中步骑。
  敌军仍不敢动。
  尽管己方士气高涨,临汾城却迟迟未能攻陷。
  没有大型攻城器械,很难奈何得了这种坚城。
  不过城中明显也到了危急时刻,连青壮男女都跟着上了城墙,城中几次敲响战鼓,试图向城外的一千五百步骑求援。
  但这支人马也许是被拔山都的气势吓住,不敢动弹。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一场冷雨从天而降,落在城头,冲刷下一片鲜红,城下一片泥泞,士卒穿着几十斤的盔甲艰难向前。
  简易木梯被雨水一淋,也变得湿滑起来。
  地面升起了水雾,遮天蔽日。
  攻城戛然而止,士卒们哆嗦着退了下来。
  这种天气,攻城一方天然不利。
  好在只是一场骤雨,下了一盏茶功夫就停了。
  不过各军士气受到了影响,山贼们畏畏缩缩,宣武、义成两军士气低落。
  华洪道:“形势不利,不如舍弃青壮,让他们自身自灭,忠武、宣武、义成三军速速南下,粮草还能撑几日,再寻机攻打其他城池。”
  陈玄烈望了一眼水雾中的临汾城点了点头。
  正准备下令时,城上忽然有人喊话了,“忠武军听着,王刺史念诸位抵御沙陀有功,愿化干戈为玉帛,奉上三千石粮,聊表心意。”
  陈玄烈一愣,还有这等好事?
  转念一想,方才攻城时,他们连青壮都派上了,肯定也到了极限。
  若非这场骤雨,李师泰、秦彦晖等人险些破城。
  “这不是犯贱么?”陈玄烈骂了一声。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去问问哪个王刺史。”
  斥候飞奔而去,过不多时,斥候回禀,此地刺史姓王名重盈。
  “原来是他,难怪能抵抗我军这么久,告诉他三千不够,让他们出一万石!”陈玄烈哈哈大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谁先怂,谁就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