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美利坚1995 > 第77章 这次是真的火了
  第77章 这次是真的火了
  距离米洛来到纽约,已经过去十余天。
  随着时间的流逝,1996年的日历也从一月走到了二月。
  5号这天早上。
  华尔道夫酒店的套房里。
  米洛洗完澡,换好干爽的休闲装,甩了甩头发上的水珠,他来到客厅的餐桌上,开始享受早餐时间。
  咬了一口夹着大量小牛排肉的美味热狗,米洛边翻开手上的报纸。
  重生美国半年多。他现在已经养成每天吃早餐时,观看每日新闻报纸的好习惯。
  本来应该伺候他的随身助理莫妮卡,这会儿躺在席梦思上根本醒不来。
  所以就由从他十岁开始,就负责贴身保护他的大卫客串一下男仆。
  大卫按照米洛的阅读习惯,把《纽约时报》放在一堆报纸最上面。
  谁叫布莱克本家族,拥有这家报纸大概3%左右的股份呢。
  所以去年的时候,美国最早出来吹《达芬奇密码》的报纸,最早开始刊登主教们论战的,就是《纽约时报》。
  看着老板翻开报纸,已经吃过早餐的大卫面露笑容提醒:
  “boss,看娱乐版面。您出名了,大大出名了!”
  “哦?”米洛惊讶了下,笑着随口道:“我好像本来就有点出名,呵呵……”
  “不,现在您更出名!”大卫马上说:
  “好多报纸现在都在报道您,一个小时前温迪也因为这件事打来电话。”
  “我告诉他您还在睡觉,他才让我先别急着通知您。还说等您起来以后让您看看报纸,这会让您今天一整天都拥有一个好心情!”
  “哦?”
  米洛都被大卫说的有些稀奇了。
  闻言,他翻开《纽约时报》。
  “直接看娱乐版,娱乐版的头版头条!”大卫提醒。
  米洛点点头,翻开《纽约时报》娱乐版。
  只见头条上,赫然用硕大的英文字体写着《box office 450 million!!》
  米洛阅读起来。
  《纽约时报》这篇报道,基本上是对《天使与魔鬼》这部电影上映一个月后,截至目前的全球票房。
  4.5亿美元!
  虽然在美国之外的一些地方,这部电影虽然还在上映。
  但这部电影在票房方面的潜力,基本上已经释放殆尽。
  接下来就算再继续播放半个月一个月。
  估计也只能让票房多增长几百万,了不起一两千万。
  《纽约时报》认为,在四点五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两千万美元。
  4.6-4.7亿美元左右,应该就是《天使与魔鬼》的最终全球票房。
  接下来,《纽约时报》开始给米洛计算电影给他带来的收入。
  毫无疑问,在这部电影上他赚翻了!
  电影总投资四千万美元,加上后期宣传两千多万美元。
  一共不到6500万美元左右的成本。
  一般来说,美国电影两倍回本。
  按照这个投资,票房只要能超过1.3亿美元就能回本。
  现在票房超过四点五亿,毫无疑问电影回本了。
  《纽约时报》推测《天使与魔鬼》全球预计会有4.7亿美元票房左右。
  由于全球不同地区票房分成比例不一样,所以电影制作方最终应该可以拿到总票房收入的44%左右。
  4.7亿美元的44%,大概是2.068亿美元。
  里面有25%是迪士尼的投资,米洛能拿到的最终数据是1.55亿美元。
  这是《纽约时报》帮米洛计算的电影票房方面的回报。
  但还不止如此,《纽约时报》还给米洛计算了票房之外的收入。
  例如录像带、vcd和刚出现的cd,以及相关周边、版权等等的后续收入。一般来讲,这方面的收入是票房收入的1-4倍。
  《天使与魔鬼》全球票房4.7亿美元左右。那这方面的收入,十年下来应该有4-16亿美元。
  扣除制作成本和各种渠道抽成,《纽约时报》假设这笔收入是10亿美元。
  最终能拿到手的,有5亿美元左右。
  五亿美元,米洛还是拿75%。
  最终计算出来,米洛可以在《天使与魔鬼》这部电影上面一共拿到1.55亿美元,加上3.5亿美元。
  大约有5.05亿美元左右的回报。
  后面直接是《纽约时报》的正文:
  【……而成本呢?很好计算,6500万的75%就是米洛·布莱克本在这部电影里的总投入。那么6500万的75%是多少呢?是4870万。】
  【换句话说,我们的超级天才编剧,还有超级畅销书作家米洛·布莱克本先生,他用不到五千万美元,赚了5亿美元!】
  【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去年好莱坞电影公司第三赚钱的是派拉蒙电影,他们公布的利润刚好是4.5亿美元。】
  【假设帕拉丁电影公司今年不再拍摄电影,或者没有新电影上映。即使如此,凭借《天使与魔鬼》这部电影,米洛这家电影公司的利润收入也能排进去年的前三名。】
  【天知道米洛是怎么做到的,要知道在那以前,米洛只是……】
  【……】
  作为自己人,《纽约时报》这篇报道后续内容,基本就是逮着他疯狂的一顿吹捧。
  米洛直接略过,他带着愉快的心情,朝旁边微笑的大卫道:“哦~看起来,我好像还真的出名了。”
  “还有。”大卫笑眯眯道,“基本上今天报纸方面,一半以上的娱乐报道,都和老板您有关!”
  “是嘛,那我再看看。”
  米洛微笑着打开另外几份报纸。
  例如他来了纽约以后才看的《纽约邮报》。
  《纽约邮报》是默多克的报纸。
  兴许是因为他现在正和福克斯合作《莎翁情史》。
  也可能是《纽约邮报》的风格,本来就追求更夸张的文字和娱乐性。
  在涉及《天使与魔鬼》和米洛的报道时。
  《纽约邮报》吹得更离谱。
  直接就说什么“好莱坞第九大电影公司崛起”、“第二家梦工厂电影出现”、“超级天才导演”、“最年轻最优秀的编剧”……
  用词离谱到米洛这个厚脸皮的,都被吹捧的有点脸热。
  再翻开其他报纸,它们的娱乐版面几乎都有对《天使与魔鬼》这部电影的票房的报道,还有对米洛的报道。
  作为《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的创作者。
  以及《天使与魔鬼》这部电影的投资人兼制片人、导演、编剧。
  米洛·布莱克本这个名字,这次在美国上下可以说是彻底火了。
  而且还是和上次的火不一样。
  上次他火的,就只是一个名字和他写的小说。
  那时候是美国几大宗教势力,以他的和他的小说做筏子。
  一帮宗教大佬们,在媒体上论战夺取热点争夺辩经权。
  那帮宗教大佬们,更多是用米洛的名字来作为双方交战的工具。
  主要还是在辩经。
  那时候米洛可以说出名了,但也可以说没那么出名。
  这次就不一样了。
  这次是《天使与魔鬼》的超高票房回报率和收入。
  加上有《达芬奇密码》的持续热销,和上次的主教大论战带来的名气铺垫。
  终于让他彻彻底底火了起来。
  让米洛·布莱克本这个名字,真正被全体美国人记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