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河湟战起
  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愿意不愿意,赵兴这是阳谋,他们都必须往里跳。
  对于官员来说,名声胜过一切。
  一时间,早朝成了募捐大会。
  不过这些官员也有分寸,全部按照各自品级而捐。
  不是没人想着多捐一点,哪怕这是赵兴的算计,但是石碑却是实打实的。
  点钱就能把名字刻在宫门口的石碑上,自然有人愿意多点钱让自己的名字更高一些。
  可是一旦这么做,就会得罪很多人,只能作罢。
  赵兴粗略估算了一下,但是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捐赠的钱财,就有数百万两。
  等早朝结束,消息传开,那些没有参加早朝资格的官员也会跟着捐赠。
  汴京城内大小官员数千人,要是全部捐赠下来,怕是不下于五百万两。
  加上那些商人捐赠的,这些钱财完全足够赈灾所用了,说不定还有剩余。
  赵兴感叹这些官员富裕的同时,突然想到了明末的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求爷爷告奶奶,求那些大臣捐赠钱财,用作抵御李建成。
  结果满朝文武一共捐赠的二十万两银子。
  但是当李建成打入北平,查抄官员财产,却查抄出白银七千万两。
  要知道这些还只是现银,什么古董字画田庄铺子这些都没计算呢。
  甚至有人说,若是崇祯皇帝能够狠下心来,把那些官员全给抄家,大明根本不会灭亡。
  赵兴现在就有种把这些官员给抄家的冲动。
  不过这个想法刚一出来,就被赵兴给死死按住了。
  这种说法过于极端了,崇祯皇帝真要那么做,怕是不等李自成打进来,百官就连联合造反弄死他了。
  不管如何,能够从这些官员手里弄出一笔钱来,赵兴心情还是十分爽的。
  父皇以身作则,崇尚节俭,结果省了一辈子,有什么用?
  这些官员就算不奢靡,钱还能给朝廷不成?
  现在逼的他们明明心疼的要死,还不得不掏出一笔钱来,也算是为了父皇出气了。
  赵兴说了一些场面话,边宣布早朝结束了。
  “三水,按照早朝之上的名单各捐赠数目,天亮后就名人在宫外左边的石碑上雕刻,那些商人的先别雕刻。”赵兴吩咐道。
  商人之所以不雕刻,是赵兴留给他们再次捐赠的时间。
  整顿互市和市舶司是大棒,勒石记功则是甜枣。
  对于那些商人来说,这颗甜枣简直就是蜜做的。
  商人地位一直低下,哪怕大宋不抑商,商人的地位比工农高了,但是长久养成的观念还是存在着。
  对于商人来说,点钱就能把自己名字雕刻在皇宫门口的石碑上,有的是商人愿意。
  才捐赠五千两,太便宜他们了。
  之前要不是要隐瞒勒石记功的事,同时拿商人来逼迫百官捐赠,他就让盛长松直接跟那些商人摊牌了。
  到时候直接拍卖名额,怕是得到的钱财更多。
  “是!”三水也不多问,应了一声匆匆而去。
  …………
  赵兴所想不错,那些商人被逼着捐了五千两银子,心里都很不爽。
  但是随着早朝结束,赵兴特意安排人宣传,汴京的商人都知道了捐赠过钱财的商人,官家会让人将其名字刻在宫门外的石碑上。
  得知这个消息后,许多商人都找到了盛长松,明里暗里试探,怎么才能把自己名字刻的高一点,显眼一点。
  盛长松有了赵兴的指示,直接告诉这些人,捐赠的最多的一部分人,会把其名字刻在前列,且前三十名,名字会比别人更大一些。
  若是以粮食支付,哪怕总价值略有不如,也能排在前列。赵兴这么做也是没办法,这些商人有钱了,最喜欢干的就是置办田地。
  个个有钱的同时也是比较大的地主。
  手里有不少的粮食。
  因为有赵兴的威胁在,他们倒是不敢涨价,可是却惜售粮食。
  朝廷大肆收购粮食,商人又惜售,导致粮价上涨了许多。
  这并不是恶意哄抬,而是市场所导致的。
  对此,赵兴也没有办法。
  人家有粮不卖,总不能治罪吧。
  但是江州那边情况比赵兴想的还要严重,缺少大量的粮食,朝廷继续收购下去,各地粮价上涨,苦的还是各地百姓。
  这么做也是逼迫那些富商多捐献粮食。
  那些富商一听,根本没有犹豫,许多人为了名字排在前面,把家中存粮多余的都给捐献了出来。
  钱财对于他们来说,若说只是数字,有些夸大了,但是这玩意根本不缺。
  相比较钱,他们更想要的是社会地位的提升。
  名字刻在宫门口的石碑上,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
  石碑那么大,捐赠的人又多,不大一点,怎么能让人一眼看到?
  钱粮食什么的,比起这个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
  赵兴这边忙着赈灾之事,西夏也再次对高原动兵了。
  如今已经八月了,高原冷的快,若是再不出兵,就要拖到来年开春以后了。
  西夏退兵是为了让高原各部内战消耗势力,并不想看到高原内部一统。
  虽说如今没有达到西夏的预期,但是西夏也不敢继续拖下去了。
  要是真拖到来年开春,高原各部完成了一统,反而对西夏来说更麻烦。
  西夏前脚出兵,河湟之地也乱了起来。
  之前顾廷烨从军中调集一匹武器盔甲卖给河湟之地的吐蕃和羌族,王韶就派人散布消息,说西夏退兵只是缓兵之计,必然会再次出兵吞并高原。
  一旦西夏吞并高原,下一步就会对河湟之地动手。
  大宋这些年一直被西夏和辽国牵制,并没有攻占河湟的意思。
  反倒是西夏,之前一直对河湟虎视眈眈,要不是顾忌大宋,怕是早就动手了。
  这一点河湟之地的吐蕃和羌族也知道。
  如今西夏和大宋和亲,他们真怕西夏出兵河湟之时大宋不管,因此人人自危。
  见西夏果然再次出兵高原,对于那些谣言已经信了七八分。
  他们现在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联合起来防备西夏,要么趁西夏对高原动兵之事,吞并其他部落,一统河湟。
  相比较联盟,自然是一统河湟更让他们心动。
  最重要的还是大宋那边给他们提供的武器盔甲,增加了他们的自信。
  顾廷烨之前从军中调集了一批武器盔甲提供给了吐蕃和羌族最大的两个部落。
  交易时都是瞒着对方的。
  后来盛维把武器盔甲运来,本来该补充顾廷烨之前调出的那部分缺口。
  但是顾廷烨和王韶收到了赵兴那封让他们便宜行事的信后,两人一商议,决定不补上之前调出的那部分,全部提供给吐蕃和羌族。
  在西夏动兵后,河湟之地的羌族和吐蕃因为得到了大量的武器盔甲,野心膨胀,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出兵。
  不过还是羌族动作更快,率先发动了偷袭,快速的灭掉了吐蕃两个小部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