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美好生活从相亲开始 > 第129章 病倒了
  第129章 病倒了
  第129章
  冯雨松了口气,连忙问:“你怎么才回来?”
  姜宁说:“等警察等了半天。”
  冯雨问:“你把人交给警察了?”
  姜宁点头。
  冯雨又问:“你打人了没有?”
  姜宁道:“没打,我就给他醒了下酒。”
  冯雨哭笑不得,干脆不问了。
  怎么醒的酒?
  还用再问嘛!
  姜宁瞧瞧冯雪,问:“姐没事吧?”
  冯雪比划了下。
  冯雨说:“没事,就是有点被吓到了。”
  姜宁就道:“要不去睡那边的小卧室?”
  冯雪摇头,不想去。
  冯雨劝了几句,见她真不去,也只得作罢。
  回到301,还又问了下姜宁:“你是不是又打人了?”
  “没打!”
  姜宁先是否认了下,随即松了口:“就扇了几嘴巴,让他嘴臭。”
  冯雨很不放心:“你别给人打坏了,回头又要告你。”
  姜宁嫌烦:“你真啰嗦。”
  冯雨很是无奈,就没再唠叨。
  翌日周末。
  张玉龙下班回了家,有段时间没见这小子。
  姜宁叫他吃了顿饭,张玉龙带着相亲对象来的。
  妹子相貌平平,稍微有点胖。
  但不难看。
  本来就想哥俩吃个饭的,没想到这小子会带上相亲对象。
  看着张玉龙忙着给妹子夹菜倒茶,根本没功夫理他,姜宁那个无语,舔狗这种物种他只是听说过,从来没见过,这是第一次见到,这特喵的是没见过女人还是啥情况?
  姜宁想不明白,男人怎么可以这么没骨气。
  吃了顿饭,问了问情况。
  妹子叫姚丽丽,初中上完跟着人到南方去打工。
  今年没有出去,说是家里人不让出去,打算找个对象结婚。
  看着和冯雨差不多,二十三四的样子。
  结果一问年岁,泥玛竟然十九岁。
  看走眼了。
  有的人三十岁,看着像是二十岁。
  有的人二十岁,看着却像三十岁。
  这个姚丽丽显然是后者。
  怪不得舅舅不同意,姜宁也觉不靠谱。
  但这种事就不是他能管的了,等着看结果就好。
  ……
  过了两天,冯雨提前上班了。
  还有三天开学,老师们要提前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
  开着大g,带着给同事们代购的东西和准备的礼物去学校,没结婚之前,开这车去学校还总是会考虑一个影响,结婚后进步不少,现在已经不怎么在意了。
  学生还没开学,车可以直接开进学校。
  把车停在行政楼旁边空地上,拎着两个袋子上了楼。
  到教研室,其他老师还没来。
  放下东西收拾了下卫生,老师们陆续到来。
  先去年级组织长那报了个到,打了个招呼。
  然后回教研室跟一个办公室的老师们交流假期心得。
  教语文的高老师问:“澳洲咋样?”
  其他老师也竖起了耳朵,都知道冯雨春节去了澳洲。
  都没出过国呢,当然很好奇。
  冯雨笑笑:“也就那样,和国内差不多吧!”
  教数学的徐老师道:“别啊,什么叫也就那样,大家都没见过外国的月亮呢,你给大伙好好说说,听说澳洲那边的风景特好,而且气候跟咱们这边不一样?”
  冯雨点头:“风景还行,气候确实不一样,那边现在是夏天。”
  “真的是夏天?”
  “真的啊!”
  “你们过去穿短袖?”
  “肯定啊,那边30多度,热的要死。”
  “都去了哪些地方?”
  “去的地方不太多,就去了墨尔本、悉尼和珀斯,堪培拉也转了一下。”
  “珀斯是哪里?”
  “西澳大利亚州的首府。”
  “听说那边的海鲜很好?”
  “还行吧,个头都挺大。”
  高老师问:“你能用英语和老外交流吗?”
  冯雨还挺遗憾:“不行啊,我只能听懂一些简单的短句和单词,稍微长一点句子,就听不太懂了,出去都是我老公和人交流,我就只能看着。”
  高老师问:“你老公英语说的咋样?”
  冯雨说:“挺好的,反正我看他跟老外交流没什么障碍。”
  高老师就唏嘘:“人还是要出去见见世面的,不然就只是坐井观天。”
  其他老师纷纷点头,这话没毛病。
  就像冯雨老公,区区一学渣,大学都没能考上,跑去外面不但发了大财,而且还学会了英语,都不用报团就随便带老婆出国,要一直待在北安这小地方,哪有那个本事。
  徐老师问:“你们这趟出去了多少钱?”
  冯雨说:“我不太清楚,都是我才公负责买单。”
  高老师道:“给大家说说呗,让我们看看有没有那个实力也出去转一圈。”
  冯雨就说:“好像的蛮多。”
  徐老师追问道:“具体多少,澳洲的物价如何,你仔细说说。”
  冯雨就挺头疼,这个还真不好说。
  来回的机票钱就快四十万了,加上其他的开销,这趟澳洲行掉了小一百万。
  这怎么给人说。
  高老师问:“来回机票多少?”
  冯雨想了一下:“经济舱的话单程五六千,来回一个人一万左右吧,提前订的话可以买到打折票,我看网上最便宜有四千的,来回八千应该够了。”
  徐老师问:“你们坐的头等舱还是经济舱?”
  高老师直接道:“那还用问,肯定头等舱。”
  冯雨点了点头。
  徐老师问:“头等舱多少钱?”
  “这个……”
  冯雨有点迟疑,不好说。
  高老师也好奇:“到底多少,说出来让大伙涨涨见识。”
  冯雨无奈,只得道:“五六万吧!”
  “咝!”
  老师们都倒抽凉气,一张机票五六万。
  三个人不得十几万?
  来回不过三十多万?
  怪不得冯雨不肯说,这确实有点离谱。
  教思想品德的郑老师咂着嘴,道:“有钱人的世界我们不懂,普通人奋斗一辈子,也不过在北安买套房子,你们这出去一趟,光是机票钱就能在北安买套房子了。”
  这话不太好接。
  冯雨笑笑,就没有吭声。
  高老师问:“其他的呢,住酒店贵不?”
  冯雨说:“挺贵的,普通的一天也得一百以上,贵的三四百?”
  “澳币还是rmb?”
  “澳币。”
  徐老师道:“那你们光住宿一天不得一千多啊!”
  冯雨说:“我们不住酒店,姜宁提前过去租了一套房子。”
  高老师问:“租房子多少?”
  冯雨说:“我老公租的有点贵,听说有便宜的,郊区有每周100的,一个月四百块应该够了,换成咱这边的钱,差不多两千左右吧!”
  徐老师道:“那也不便宜。”
  冯雨点头:“确实不便宜。”
  高老师问:“你们租的大别墅吧?”
  冯雨点头:“是的。”
  徐老师问:“那边治安咋样?”
  冯雨说:“没有国内好,我们在墨尔本碰到了一次抢劫的,好多老黑当街打砸店铺抢钱和值钱的东西,还打人,不少无辜的路人都被打伤了。”
  高老师惊讶道:“这不就是短视频上老美黑人的零元购嘛!”
  冯雨笑道:“差不多吧!”
  徐老师却表示怀疑:“不是说澳洲治安挺好的吗?”
  冯雨道:“可能我们比较倒霉吧,正好碰上了这种事。”
  高老师们:“你们没事吧?”
  冯雨说:“没事,我老公挺机灵,拉着我们躲进了一家麦当劳逃过一劫。”
  高老师就唏嘘:“听着都挺可怕。”
  冯雨就应和着,至于自家男人神勇无敌打人的事情还是不说了,那不是什么好事,说出来只会给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印象,不值得炫耀。
  ……
  大姑父忽然病倒了,住进了医院。
  亲戚们都纷纷前去探望。
  没在县里,直接住的市医院。
  姜家人组团去,但女人不去,只去男人。
  姜有信开着他的普拉多,老哥三一辆车。
  姜宁的两辆车被人借去当婚车了,索性没开车,小弟兄四个坐姜伟的路虎去。
  到了医院,见到了大姑一家。
  大表姐夫刘伟和大表姐周爱萍也在医院。
  大姑见了娘家的人就哭。
  一问情况,却诊了,是胃癌。
  发现的挺突然,也让人措手不及。
  好在只是中期,还没到晚期。
  聊了几句。
  大伯才问:“中期应该能治好吧?”
  大表哥周爱国道:“能治好,但市医院肯定不行。”
  大伯就道:“那就赶紧往省里转。”
  刘伟却道:“省里也不保险,咱们省的医疗水平还是差了些。”
  二伯问道:“那去哪里?”
  刘伟道:“正在联系西安的医院。”
  大伯点头:“西安确实可以,有熟悉的医生和医院没?”
  刘伟道:“有几个朋友,正在帮着联系医院。”
  站楼道里聊了一会。
  姜宁哥四个都觉的无聊,就下楼抽烟。
  姜伟唏嘘:“这可真是人生无常,明年就七十了,竟然也能得上癌症。”
  姜泽道:“其实西安也不太保险,癌症不是一般的病,以国内的医疗水平,没有哪个医院保证能治好,其实最保险的还是去国外治疗。”
  姜伟却道:“国内医疗水平不比国外差的。”
  姜泽道:“医疗水平不差不代表能治好病,前阵子不还曝出医生割人腰子,甚至没病故意给人割几刀,这不不是水平的问题,进去不把你榨干别想出来。”
  姜伟无话可说,这确实是个问题。
  姜泽又问姜宁:“国外治这种病得多少钱?”
  姜宁道:“不知道,我又没治过,不过发达国家费用肯定不会便宜,症癌怎么不得个大几十万美刀,先不说钱的问题,你觉的谁能带大姑父出国去治?”
  姜泽叹息一声,这也是个大问题。
  一辈子没出过国门,出国治病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实在太遥远了。
  楼下抽了支烟,又上楼去看了看。
  熬到中午,一起去吃饭。
  点了菜一边等,一边听长辈们讨论着转院的事。
  姜伟无聊,拿着手机刷了一会短视频。
  忽然看到条大消息:“打仗了。”
  姜泽问:“哪里打仗了?”
  姜伟说:“大毛揍小毛。”
  “我看看!”
  姜宁抢过手机,看了看不知谁发布的视频。
  看起来像真的。
  事实上也有可能是真的。
  眼皮跳了两下,莫名有点怀念那些年出生入死的生活。
  当然让他再过那种生活肯定是不想的,能过安生日子谁愿意提着脑袋去拼命,就跟当兵的怀念军旅生涯一样的,绝对不是好日子,只是有些东西确实值得怀念。
  大毛竟然会干小毛,确实挺意外。
  但也只是意外,世界只有那么大,除了老家一直安安稳稳,其他地方就算了,没出过门的人没啥体会,他是见过世面的,非洲天天在打仗,这也没什么稀罕的。
  不过对于姜伟等人来说,却有点不能置信。
  太平了几十年,忽然邻居打仗了。
  这泥玛的……
  真不知该如何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了。
  下午回北安的车上,姜华不参与讨论,姜宁和姜伟、姜泽哥三化身军事专家,从各个角度分析讨论大毛和小毛能打多久,小毛打不过大毛是没疑问的。
  有疑问的是大毛多久能把小毛揍爬下。
  姜伟和姜泽认为大毛实力强,很快能把小毛揍爬下。
  姜宁果断反驳,对两个堂哥很不尊敬:“扯什么蛋呢,你们懂个屁,大毛最能吹,论吹牛大毛称世界第一,没有人敢称第二,就他们那外强中干的样,这仗不打个一年半载,想屁吃呢!而且你以为小毛凭什么和大毛叫板?这几十年全世界打的仗,哪次没有漂亮国在后面煽风点火?等着瞧,这要是不打出狗脑子,我给你俩一人买箱华子。”
  两人精神一振:“真的买?”
  姜宁言出必践:“买,要是短时间打不赢你俩一人给我买一箱华子。”
  两人对自己的观点很信心,老美打伊拉克那叫个摧枯拉巧,大毛不比老美差,打小毛还不是一样摧枯拉巧,于是毫不犹豫的应下了赌约:“好,以三个月为限。”
  姜宁直接骂人:“滚犊子,三个月也算短期?”
  姜泽振振有辞:“老美打阿富汗打了多少年,三个月已经算很短了。”
  姜伟附议,虽然对自己的观点有信心。
  但涉及到赌约,时间宽余点自然更好。
  姜宁同意:“好,就按你说的,以三个月为限,不准赖皮啊!”
  两人忽然有点心里没底,两箱华子对姜宁来说就是洒洒水,可是对他们来说,即使每人一箱也会心疼好久,可话都说到这了,也不好反悔,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回到北安的第二天,大姑父转院前往西安治疗。
  姜家人一商量,大伯二伯姜爸三个小舅子都跟着去。
  万一有事也能帮衬一下。
  大姑父一家再加上周家亲戚,十几口子人。
  姜宁干脆给派了考斯特,一车拉过去。
  进入三月,学校正式开学了。
  冯雨也忙起来。
  天气越发暖和,已经不需要穿羽绒服,一件厚点的夹克就可以了。
  热力公司说是3月15号停暖气,结果刚进三月就不烧了,太阳出来了不冷,但早晚还是有点凉,好死不活的,姜宁好几年没感冒了,忽然就病倒了。
  早上起来有点头昏,感觉身上没什么力气。
  还没在意。
  等中午吃饭时,胃口都没了。
  午睡后冯雨起来去上班,姜宁多睡了一会。
  结果睡到三点左右,直接发高烧,浑身上下疼,身子挨着床就疼。
  以前从没觉的床硬,现在感觉床硬的像是睡在水泥地板上。
  浑身疼的厉害,不但肌肉疼,感觉骨头都在疼。
  浑身没劲,感觉爬起来都难。
  姜宁觉的这不科学,以他被五行之源改造过的身体,竟然会感冒。
  这真特喵离了大谱。
  关键感冒怎么会浑身疼,太不科学了。
  冯雨中午走的时候,专门给冯雪说了。
  让冯雪看着些,再严重就赶紧上医院。
  冯雪三点过来看了一下,看到姜宁还在睡,碰了两下胳膊没反应,就摸了下额头,结果被吓一跳,那额头汤的,像是暖手煲一样,烧成了这样,难怪没反应。估计都被烧迷糊了。
  赶紧把毛巾用凉水浸泡,然后拧半干。
  回来给覆在额头上。
  冯雪找了一下,家里有常备的药。
  姜宁从不吃药,都是冯雨的。
  找了个退烧药,到卧室放床头上。
  然后坐在旁边,开始摇。
  她说不出来话,只能摇人了。
  摇了一阵胳膊,姜宁迷迷糊糊的总算醒了。
  睁开眼睛见是冯雪,想说让她别担心,自己没问题,却嗓子干的话都快说不出来,看到冯雪拿过来药和水,示意他吃药,姜宁就挣扎着坐起来。
  吃了药后,继续躺下睡。
  冯雪比着手语,意思是让他上医院看。
  姜宁摇头,声音沙哑的像是木头摩擦:“不上医院,烧退了就好了。”
  冯雪拿下他额头的毛巾,摸了下额头,感觉没刚才那么烫了,再看毛巾,原本被冰水泡过的毛巾已经成了热的,就去洗手间重新用泡水泡了下。
  回来继续给覆在额头上。
  然后给冯雨发了个微信:“姜宁发高烧呢!”
  冯雨问:“严重不?”
  冯雪说:“很严重,人都快烧迷糊了,我刚给他拿了药吃了,让他上医院看,他不想去医院,等一下退烧了再看看,要是不行我再给你说。”
  冯雨回:“那也行,实在不行我让婆婆过去吧!”
  冯雪说:“先看看再说。”
  姜宁睡的迷迷糊糊。
  过了半个小时,冯雪又来了。
  看到姜宁掀掉被子,就穿着个裤衩子躺在床上。
  真心有点尴尬。
  好在这种尴尬不是第一次了。
  冯雪就走过去,先拉过被子给盖身上。
  然后拿掉毛巾摸摸额头,稍微有点热。
  但没之前那么吓人。
  高烧应该已经退了。
  冯雪就去找了点感冒药,接了水给他把药吃了。
  正准备再给冯雨发微信,却听到有人敲门。
  过去把门打开,却是姜妈和姜华来了。
  冯雪比着手语。
  张玉兰说:“刚刚他爸打电话说手机没有人接,我给冯雨打电话,才知道病了。”
  冯雪继续比划,意思是刚吃了药。
  张玉兰看不懂,就去卧室看。
  看到平日里从来都是生龙活虎的儿子病怏怏的躺在床上,一副半死不活的样,显然病的不轻,先问了一下情况,就让姜华把人扶起来送去医院检查。
  姜宁不去,又不是没感冒过。
  以前感冒了连药都不吃,挺几天就过去了。
  若非这次病的太重,他一样不想吃药。
  张玉兰其实也觉的没必要去医院,头疼感冒什么的吃个药睡几天就好了,见他不去也不强求,说:“暖气停了,楼上太冷了,别在这睡了,送到农场去。”
  姜宁这次没有反对,他现在忽冷忽热。
  热的时候仿佛身处火炉。
  冷的时候冻的哆嗦。
  去农场也挺好,农场的暖气自己烧的。
  肯定不会这么早停。
  别墅暖和,不遭罪。
  挣扎着爬起来,先穿上裤子,再穿上衣服。
  张玉兰看到他连秋裤都不穿,腿上就一条裤子。
  又忍不住唠叨几句,难怪会感冒。
  穿成这样不感冒才怪呢!
  冯雪去趟对门,把电脑关了,也跟着下楼。
  到了楼下,姜华去开车。
  姜宁瑟缩着站单元门口,没什么精神。
  往日刚阳自信,永远精神满满的人,现在却病了没了半点精气神。
  张玉兰和冯雪说话:“开春这一阵暖气停了最是难熬,过了清明才会慢慢热起来,农场暖气不停,你们干脆住到过了五一再回来。”
  冯雪一边点头,一边比划着。
  张玉兰看不懂,就连蒙带猜的跟她说。
  心里觉的小儿子命挺好,娶对了老婆。
  这要换了老大,媳妇不在家,生病了都没人管。
  父母也不可能一直待在身边。
  小儿子就没这担忧,就算冯雨去上班,病了还有大姨子照顾。
  就是有点可惜,这么好看的姑娘一辈子不嫁人,老天爷太残忍了。
  等了一阵,姜华把车开过来。
  姜宁罕见的没上副驾驶,准备上后座。
  只是拉车门时,拉了两下竟然没拉开。
  平日里力能拔山的手臂,现在竟然连拉个车门都费劲。
  可见病的有多严重。
  冯雪见了,连忙拉开车门上他上了车。
  然后跟着上了后排,她从不坐副驾驶。
  张玉兰本想坐后面,见冯雪上了后排。
  就去了副驾驶。
  到了农场别墅,屋里暖洪洪。
  把人送到三楼,姜宁继续上床上躺着。
  张玉兰拉过被子给他盖身上,问:“晚饭想吃点什么?”
  姜宁有气无力:“什么也不想吃。”
  张玉兰道:“总得吃饭,不然怎么才能好。”
  姜宁就说:“酸汤面片。”
  张玉兰下楼看了看,冰箱早就清空了。
  于是让姜华去菜地取菜,顺便再去趟食堂。
  拿点肉和鸡蛋过来,去市场买太远了。
  姜华开车到了菜地,姜爸正在忙。
  看他过来,问:“什么情况?”
  姜华说:“感冒挺严重,送到农场了,我过来拿点菜。”
  姜有信问:“怎么不去医院?”
  姜华说:“他不去,先吃几天药看看。”
  姜有信就没再多问,头疼感冒什么的确实没必要去医院。
  之前他感冒了,去医院挂了三天瓶子都不见好。
  最后跑去小诊所挂了两天瓶子就好了。
  这可不是瞎说,医院真的看不好头疼感冒。
  至少北安的县医院和中医院都看不好。
  摘了些菜,姜华又去了一趟食堂。
  食堂现在增加到了十几号人,基本上全是亲戚,大姨和小姨都在食堂打杂领工资,看到姜华还挺诧异,小姨张玉芳问道:“你咋来食堂了?”
  姜华说道:“姜宁病了,拉到了别墅,我来取点肉做饭。”
  张玉芳问:“啥病,严重不?”
  姜华说:“感冒了,发烧呢,看着挺严重。”
  张玉芳问了问情况,就去找了食堂管理员。
  给取了一条子早上才送过来的新鲜五肉,又给拿了些鸡尽葱蒜什么的,拎了两大袋子送到别墅,坐了一会就走了,他不打算在这吃晚饭。
  家里还有老婆和孩子呢!
  张玉兰却没走,儿子病成了这样,她这个当妈的怎么能丢下不管,收拾了下屋里,就去厨房做饭,冯雪帮着把菜洗好后,见暂时没什么事,就上三楼看了看。
  姜宁半睡半梦。
  冯雪拿掉毛巾,用测温枪打了下。
  显示37.8,体温到不算太高。
  看到姜宁睁开眼睛,就比着手语。
  意思是问他怎么样。
  姜宁就说:“热。”
  冯雪掀开被子看看,指了下衣服,意思要不要脱掉。
  姜宁双臂抬起,让她脱衣服。
  冯雪就俯下身,抓着衣服下摆往上卷。
  姜宁配合着抬了抬身子,让她把衣服脱掉。
  冯雪又指了下裤子。
  姜宁抬了下腰:“也脱。”
  冯雪解开腰带,给他把裤子脱掉。
  然后拉过被子盖上。
  等她出去。
  姜宁抬脚就把被子踢开,太热了。
  饭快好的时候,冯雨下班回来了。
  之前打过电话,所以下班就直接来了农场。
  先到厨房跟婆婆说了几句话,然后上三楼。
  看到平日子自信刚强的男人病的精神全无,就觉的有点不太真实,拿掉毛巾,先摸了下额头,在发烧,拿着床头柜上的测温枪打了下,显示38.6。
  比之前冯雪测的时候高不少。
  冯雨问道:“你感觉怎么样?”
  姜宁有气无力:“冷。”
  冯雨就忙给他盖好被子,问:“要不要上医院去看看?”
  姜宁嗓子沙哑:“不去,我躺几天就好了。”
  冯雨手伸进被窝里,说:“在出汗。”
  姜宁却说:“浑身发冷。”
  冯雨道:“应该是寒热失调了。”
  姜宁没有说话,感觉说话都很累。
  过了一会,晚饭做好了。
  挣扎着爬起来,也不想下楼,冯雨给他把饭端过来,在卧室吃了小半碗,吃的还没冯雨多吃,就吃不下了,然后吃了一堆药,继续睡。
  没过一会,别墅来了人。
  却是大姨和小姨吃过晚饭来看望。
  大姨父和二姨父也来了。
  一并来的还有不少亲戚,都是农场上班的。
  到卧室看了看,也没打扰他,就去了一楼。
  天擦黑的时候,亲戚们离开。
  姜爸送姜妈回小区,别墅又安静下来。
  冯雨和冯雪收拾了一下屋里,又回了一趟小区,带回来几件换穿的衣服,准备暂时不回小区住了,先在别墅住到四月份再说,楼上没暖气确实挺遭罪。
  晚上睡觉倒是好办。
  实在冷了还能插电热毡。
  但冯雪白天坐在电脑前,就挺遭罪的。
  还是农场舒服,暖气烧的热乎乎。
  睡觉之前。
  冯雨接了杯水放在床头。
  正准备上床时,姜宁却没让她上:“这感冒会传染,你去隔壁睡,别和我睡了。”
  冯雨不太担心:“应该没事!”
  姜宁就道:“听话,这感冒太邪门了,我都差点爬不起来,别传染上了。”
  冯雨纠结半天,还是答应了。
  坐在床边摸了摸头,嘱咐了一番,才去了隔壁。
  第二天早起过来看,还是没什么精神。
  不过体温下降到了37出头。
  冯雪做了早饭,姜宁也没什么胃口吃。
  就喝了半碗小米粥,吃了药继续躺着。
  冯雨吃过早饭,嘱咐一番就去上班了。
  冯雪每过两个小时就进来看一下,十点的时候,进来看他又把被子踢到一边,就穿个裤衩子躺在床上,过去看了下,头上全是汗,身上也像是刚洗过澡一样。
  先把头上的毛巾拿去冲了下,重新给覆上。
  然后又洗了条毛巾,给他擦了擦身子。
  中午冯雨回来吃饭,姜宁总算感觉到饿了,吃了两大碗面条,睡到下午三点,感觉恢复了些力气,虽然还是没精神,但比上午好多了,就爬起来穿上衣服出去溜达。
  冯雪有点不太放心,跟后面看着。
  阳春三月。
  万物……还没复苏。
  西北冬季漫长,等到冰雪融化后,还没感觉到春天,夏天就到了,三月上旬,土地刚刚开始解冻,想要感受到春回大地,得等到三月底了。
  不过农场的春天似乎来的比较早。
  姜宁刚出了门,就看到草坪上多了抹绿色。
  虽然淡到几乎快看不见。
  但确实是有了绿意。
  走到草坪上蹲下看,没有看眼。
  遍地的枯黄中,确实有小草探出了个尖尖。
  也不知道是不是喂了乙木精气让这些草生命力变的顽强了,大地才开始解冻,就迫不及待地冒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了,但这是好事,满园春色总比一片枯黄好。
  姜宁拔了一根草芽,说:“春天到了。”
  冯雪说不出话,就蹲下扒拉了下。
  在外面转了会,正准备回屋。
  一辆帕萨特开过来,老杨和孔芳菲过来了。
  原本上午就要过来,姜宁没让来。
  下午干脆电话也不打了,直接过来了。
  车停在院子里,两人下了楼。
  看着精神还有些不是太好的老板,老杨问:“好点没,怎么不去医院?”
  姜宁道:“医院哪治的好头疼感冒。”
  老杨无话可说,问了问情况。
  孔芳菲也关心了下老板,好奇的看着冯雪。
  早知道老板有一位妻姐,是个残疾人。
  听说不打算嫁,就跟着老板和老板娘生活。
  这还是第一次见人,第一感觉就是老天不公平。
  老板这个妻姐身上有一种其他女人没有的气质:安静,给人一种强烈的遗世而独立的即视感,在如今这个浮躁社会,想找个拥有这种气质的女性实在是太难了。
  司机也下了车,站一边听着。
  老杨说了下几件开春要干的重点工作:“我和你舅舅研究过了,现在可以开工了,施工队已经找好了,明天就动工,从南门开始,争取五一前把围墙建起来。”
  姜宁点头:“这些事交给我舅舅就行。”
  老杨又道:“种树工作也安排下去了,下周看情况,要是天气允许,就开始补种,农场的事都熟门熟路了,没什么问题,不过县里上午开了个专项会议,叫我去参加了,今年县里也要继续在大西口和瓦北沟造林,我听领导的意思,要等等看大西口防风林去年种的树今年能活多少,要是成活率达标,估计要把防风林项目直接交给公司。”
  姜宁问道:“你觉的能接不?”
  老杨点头:“能接,去年不能接是因为太得罪人了,今年情况不同,陆老板承担了那么大的压力,把几十号人送了进去踩缝纫机,谁还敢中饱私囊,这项目就算你不接,林业局也不敢随便乱给别人,要是今年的防风林项目还干不好,牛局最多干到年底。”
  姜宁点了点头,又忍不住笑起来:“北安的局座还真不好干,稍不留神就得进去,摊上老陆那种老板,北安的这些领导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算他们倒霉。”
  老杨却解气道:“都是活该,至少北安人能有陆老板这样的父母官是一件大好事,难得遇到个干实事的父母官,北安得抓住这几年的时间好好发展,不说经济发展成什么样,至少能把造林工程落到实处,给北安人改善一下居住和生活环境,就算是大功一件了。”
  姜宁深以为然,这话确实有道理。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可乘凉的人有很多,愿意栽树的却没几个。
  在门口说了一会话。
  姜宁把人让进屋里,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下。
  冯雪给泡了茶,孔芳菲抢着帮忙,把茶端过来。
  聊了十几分钟,老杨也不耽搁他养病,起身离开了。
  在农场将养了三天,除了伤风还没好,嗓子有点堵。
  已经基本没问题了。
  最近事多,姜宁正准备工作。
  结果冯雪又病倒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