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综合其它 > 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 第135章 再起兵祸?
  第135章 再起兵祸?
  “攻取太原?李文优,你想做什么?”
  “便是太师今年都颁布了政令,说今年不妄动兵事。况且你也是从关中来的,应该看到了今年的民生状况,如何还有余粮供给士卒?”
  钟繇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李儒。
  不动刀兵,乃是今年朝廷的国策!
  朝令夕改,那朝廷威严还在?
  更何况,若是关中有余力出兵,那还用的着你李儒开口?
  天子、太师、杨彪等朝官,还有一众西凉大将,哪个不想冲在你前面?
  妄议兵事,当真是不智之举!
  李儒突然询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已近霜月。”
  “距离明年还有多少日子?”
  “不足两月。”
  “那两月后出兵,如何能算的上违背了太师当日的政令?”
  钟繇再次对李儒另眼相看。
  这也能够被你找出漏洞?
  “李文优,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
  “现在重要的是那道政令吗?现在重要的是粮食!”
  听到钟繇的质问,李儒也是让对方稍安勿躁:“可若是不需要从关中运来粮食呢?”
  不需要运粮?
  李儒问道:“若是不需要从关中运粮,那可以出兵吗?”
  当然可以!
  但钟繇还是不信打仗不需要粮食。
  而李儒告诉钟繇——
  完全有可能!
  “河东士族之所以与黑山军贼寇“屡战屡败”,无非就是想要以此胁迫袁绍,让他们在伪朝中占据更多的权柄。”
  “可袁绍此人心智坚毅,想必不会因为这样的威胁就对河北士族妥协。”
  “既然如此,那就让袁绍感到真正的恐惧!”
  李儒眯起眼睛——
  “比如说,朝廷夺取太原,虎踞并州!居高临下,能够时刻威胁河北!”
  “到了那时,对袁绍而言就是生死存亡的危机!难道袁绍还不会对河北士卒妥协吗?”
  ……
  钟繇知道,李儒功利之心极重,并且本人也十分聪慧。
  但他还是没有料到,李儒竟然能够想出这样的计策!
  让河北士族和朝廷打配合,然后威胁袁绍。
  可是,河北士族真的愿意与朝廷合作吗?
  毕竟,如果站在河北朝廷的角度,这可是赤果果的“卖国”行为!
  “当然不会。”
  李儒将河北士族的反应也早就了然于胸。
  “他们或许能够和黑山军,和张燕合作,但绝对不会和朝廷合作。”
  因为黑山军再强,也弄不死袁绍,动摇不了河北朝廷的根基。
  但是关中朝廷可以!
  “那你为何还要提出这种计策?”
  钟繇忍不住发问。
  李儒既然知道河北士族不可能与他们合作,那为何还要提出计策?
  “因为朝廷也不需要真的和他们合作。”
  李儒脑海中始终都保持着足够的清醒——
  “朝廷需要的,仅仅是利用他们的缝隙,去钻一个空子。”
  钟繇还是有些迟疑:“此举,风险会不会太大?”
  李儒眼中透着红光。
  风险越大,他越喜欢!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此事若成,他李儒将是不逊色于苏秦、张仪那样的人物!
  若不成……不过一死耳!以五鼎烹调他李儒,那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钟繇现在才明白,李儒看似平静的外表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疯狂。
  “但此事,我依旧不能做主。”
  钟繇依旧秉持原则:“此事我一定要先禀明天子。”
  “不用,天子会答应的。”
  “那也要先禀明天子。”
  “好。”
  突然的转折让钟繇不解的看向李儒。
  却见李儒已经开始收拾行囊——
  “若是等到天子回信,那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迟则生变,有些机会,往往转瞬即逝。”
  “我先去完成我的任务。之后的事情,便交由你了。”
  钟繇:“你就那么笃定,天子一定会同意?”
  “若是不同意,你这一去,怕是就回不来了。”
  李儒听后突然发笑。
  他将行囊背在身上,再没有回头看钟繇一眼——
  “我自踏出关中那日起,便没有想过还能回去。”
  傍晚的风卷起夕阳,在道路上留下虚影。
  李儒的背影宛若最后一片蜷曲的落叶,自黑暗中来,又自黑暗中去。
  钟繇看着那背影,顿感萧瑟。
  “究竟是怎样的世道,才会生出这样的人?”
  轻轻叹气,钟繇便开始书写信件,将李儒的计划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送往长安,恳请天子决断。
  ………………
  长安,未央宫。
  刘协正一脸严肃。
  “太师!此事绝对不行!”
  董卓此刻肩披玄黑大氅,看上去毛茸茸的,活像一只冬眠的大熊。“陛下真的不能同意此事吗?”
  “绝对不行!”
  刘协咬着牙:“若是再多一个,朕就与太师从此一刀两断!”
  “陛下当真这般狠绝?”
  董卓也面露不善——
  “既然如此,陛下就不能怪臣硬来了!”
  君臣二人此刻针尖对麦芒,一时间整间宫室的气氛都紧张起来。
  “咳咳。”
  宫内还有第三个人,那便是蔡邕。
  蔡邕才是脸色最难看的那一个。
  而且他此刻竟然背弃了董卓,无条件开始支持天子——
  “太师,此事就听陛下的,再不能多了!”
  董卓气急:“伯喈,怎么连你也???”
  蔡邕无奈道:“太师,真的不能再多了,陛下不过及冠之年,便设立那么多嫔妃……恐怕外界会生出流言蜚语。”
  “是啊太师,真的不能再多了!”
  刘协也开始叫冤。
  明明还有一年才到自己及冠的时候,才是册封皇后、嫔妃位份的日子,结果董卓偏偏现在就要定下来!
  其实按照朝廷仪典,提前一年就择立人选也并无不妥。毕竟宫廷礼仪繁琐,又有相关的培训,现在就开始准备其实也算正常。
  但董卓硬是要将刘协的嫔妃位置全部填满?
  先汉之时袭承秦制,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为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到了武帝时期,则是增加了婕妤、娙娥、容华、充依之位,并且还各自有了爵位。
  元帝时期,又增了昭仪,位份仅次于皇后。
  王莽乱政后托古改制,将后宫扩充为“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待光武中兴后,提倡俭朴,皇后之下只设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四等。
  其中,
  皇后一人,佩玉玺,金螭虎纽,文与帝同。
  贵人十位,佩金印紫绶,位同丞相,爵比诸侯王。
  至于宫人、采女倒没有那么多限额。
  按照董卓的意思,是想要在刘协及冠之后,一次就要将皇后和贵人的位置占齐,直接往后宫纳入十一人……
  “真不用那么多,四位便已经足矣。”
  刘协掰着指头给董卓算——
  “按照五日一朝的频率算。以后朝会当日朕肯定会前往太师处,与太师商议政务。”
  “第二日,到皇后那里。”
  “第三日,到蔡大家……不是,反正就是第二个人那里。”
  “第四日,第五日,每日一人……”
  刘协察觉到蔡邕将要吃人的眼神,赶忙改口。
  “此事其实不急,还有一年的时间,当真不急!慢慢来~”
  董卓不满:“怎么不急?”
  “今年好不容易不兴兵戈,就该趁早将此事定下来!”
  董卓还“威胁”身旁的蔡邕:“伯喈,今日一定要将此事定下来!你们儒生不是最终礼仪吗?若是白到时候出了岔子,那还不得让人笑话吗?”
  ……
  说到底,董卓还是为了董白。
  蔡邕也是极其不情愿的朝着刘协谏言:“陛下,其实太师说的也没错。今年不动兵戈,朝中没有大事,还是尽快将此事定下来的好。”
  刘协瞪着蔡邕:“蔡中郎,你到底是哪头的?”
  如果可以,蔡邕两头都不想选……
  “太师也不要强逼陛下,既然陛下说先册立四人,那就先定下这四人名额,赶紧教导她们礼仪。”
  董卓捏着鼻子:“陛下想要迎娶的是哪四女?”
  刘协开口:“渭阳君自然是皇后尊位。”
  听到这话,董卓的眉头才稍稍松开了几分。
  “董承之女,也可定为贵妃。”
  与董承联姻,亲上加亲,也是之前就决定好的一桩婚事,刘协必须娶。
  “剩下一人,是掖庭中的一名采女。唤作伏寿,其父是大儒伏完。”
  蔡邕虽然诧异刘协何时认识的这样一位女子,却还是点头赞同。
  迎娶关东大儒之女,于朝廷现在有利,可以抚慰关东士族。
  看的出来,虽然名义上是刘协在选择,可说出的三女,却都是为了朝廷安稳的政治联姻。
  至于最后一人……
  便是刘协不提,董卓都知道是谁。
  于是董卓微微侧身,转头看向一旁的蔡邕。
  在上首端坐的刘协,亦是将目光投放到蔡邕身上。
  两双眼睛不断眨动,惹得蔡邕像是被踩了尾巴一样——
  “陛下和太师看老夫做甚?难不成是要老夫入宫做一名贵人不成?”
  呵呵~~~
  蔡中郎真调皮,竟然明知故问!
  刘协开口:“最后一人,正是蔡……”
  “不行!”
  “不行?”
  “不行!”
  蔡邕给出了明确的回复——
  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