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综合其它 > 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 第222章 卷四 状元
  第222章 卷四 状元
  科举的卷子是交由尚书台和御史台联合批阅,贾诩、蔡邕联合手下吏员连续三个日夜不眠不休,终于是将卷面全部改了出来,呈递天子。
  因为试题中有五十分都是默写律令,后面几道题也或多或少都能得上一些分数,所以刘协直接卡掉了六十分以下的卷子,只决定在六十分以上的考生中授官。
  据统计,分数在六十分以上者,总共是有一千三百余名士子。
  也就是说,大汉首次科举的录取比例将近七比一。
  这个比例,着实已经不低了。
  和以往少的可怜的孝廉、秀才相比,将一千三百余名士子同时录官的事情简直就是闻所未闻!
  若是将这个数据流传到民间,只怕会再次引起一阵热潮,让百姓自发性的去读书识字。
  而且凭借百姓一贯朴实且实用的作风,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朝廷终究还是重视律法,会主动前去学习《建安律》。
  如此,其实也就相当于一次普法活动,对朝廷百利而无害。
  况且这一千三百余名士子大都是要被派遣为基层的官吏,如此又是一波强势的宣传,以后何愁大汉的教化不能兴盛呢?
  最关键的是这一千三百余名士子其实大都出身府兵,家境贫苦。
  让其担任基层官吏,就好似将一把繁星撒在大汉的各个角落,将其中污秽照耀清除。
  就算其中难免有和光同尘者,却总归能够瓦解掉地方上一些顽固势力,加强朝廷的集权。
  如果说,朝廷之前推行的制度是给了大汉一副新的骨架,那这些经由科举选拔上来的贫苦士子,就是大汉这幅身躯中流动的血液。
  待其越来越多,汇聚成江海,必然能够唤醒大汉沉睡已久的心脏,发出引擎轰鸣之声!
  而在这一千三百名士人中又有一百余名特别优秀的考生。
  他们的分数都在八十分以上,所以这一百余人的卷子也被单独挑了出来,专门呈递给天子。
  除此之外,便是三份叠在一起的试卷。
  刘协,很光荣的零分,毕竟是一字未写。
  董白……不出预料,发挥异常稳定,只有可怜的三分,气的蔡邕恨不得闯入长乐宫中让董白将《建安律》罚抄八百遍!
  倒是蔡琰的分数明显超出了众人的意料,竟然得了八十七分的高分。
  即便放在这一百人中,也足以名列前十,当真可谓大才。
  刘协拿着蔡琰的试卷,一时有些惋惜。
  “蔡中丞,让朕娶了蔡大家当真浪费!这样的大才若是在官场上,日后怎么也是两千石的大员啊。”
  蔡邕口称陛下抬爱,说些女子不该才德外露的话来,转头就向刘协谏言一定要盯着董白多读书,读好书!
  毕竟,
  我大汉朝的皇后,总不能是个傻子吧!
  刘协笑道:“蔡中丞对皇后太过严苛了。”
  “皇后总归还是贤淑的,朕记得在科举后她去市肆上也给蔡中丞买了一份礼物,不知蔡中丞可曾收到?”
  不提这个还好,一提之后蔡邕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我还没有说陛下!陛下如何能够那般轻佻?竟然与皇后私自外出,将朝廷礼仪放在何处……”
  巴拉巴拉……
  巴拉巴拉……
  自从当上御史中丞后,蔡邕的脾气是越来越臭,以往还不敢在天子面前管教太严,现在那是“奉旨喷人”,全然没了收敛。
  刘协不堪其扰,赶紧把自己和董白的试卷揉成一团扔掉,仿佛它们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一样,自然而然进行下一项议题。
  “前一百名士子,都是人中龙凤,总该要有些不同的待遇。”
  “将其姓名以大字书写于金榜上,在灞桥公示,以取金榜题名之意。”
  “朕也会自未央宫中设宴,与其详谈。”
  贾诩应下这些事情,却又将三份试卷单独方才了刘协面前。
  “还有一事需要陛下亲自定夺。”
  “虽是要按照分数打分,但头部的那几名人中龙凤总归相差无几,实在不好评分,还请陛下亲自定下三甲,圣心独裁。”
  三张打着九十二分的卷子放在刘协面前,让刘协抬头看了眼贾诩这个老狐狸。
  这是真的一点错都不愿意犯啊!
  刘协本不愿去干预这件事,却发现其中两份试卷的名字无比熟悉。
  司马懿、杨修。
  两人果然一同闯入了前三甲。
  剩下一人,则是扶风人苏则。
  刘协心头痒痒,终究还是翻开了三人的试卷观阅。
  其中苏则的最为简单。
  就是正直!
  一力破万法!
  其文字中始终透露着对于律法的捍卫以及对于实用主义的称赞,十分契合朝廷现在的风向,所以他能够得到高分其实并不奇怪。
  但司马懿和杨修的试卷却让刘协不自觉的皱起眉头。
  默写,还有第一道关于律法的题,二人几乎没有拉开差距。但第二道在“有教无类”的问题上,杨修总归是因为其出身更敢触碰世家的红线,所以在得分上压制了司马懿。
  可第四题和第五题,在这两个偏向战略和军事算术的问题上,司马懿却远远超出了杨修不止一筹。
  算术自不必说。
  在针对蜀地战略上,杨修只是将“休养生息”四个字颠过来倒过去来回说,还动不动往微言大义、圣人言论上去扯,却是犯了士人常见的毛病。
  司马懿的策论则干练了很多。
  虽然他和杨修一样,也是提倡朝廷休养生息,暂缓出兵。但却给出了八条具体的措施。
  其一,曰“先治心”,要治民者做到“心气清和,志意端静”。
  其二曰“敦教化”,要宣扬道德,使百姓向善。
  其三曰“尽地利”,需劝课农桑,不违农时。
  其四曰“兴科举”,需维护科举制度,并且将其范围逐渐延伸到凉州、益州,让更多寒门百姓受益。
  其五曰“恤狱讼”,要明断狱案,不能滥施刑罚。
  其六曰“均赋役”,既均平赋役,调济贫富,不可舍豪强而征贫弱。
  其七曰“通道路”,朝廷要修缮道路,加强关中与蜀地之间的联系。
  其八曰“宣太平”,即利用百姓已经经历了十余年战乱的厌战心理,宣扬太平之道,可称为攻心之计。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将司马懿写在卷子上的这八条措施稍稍修改,就完全可以当做朝廷的公文发出去,成为朝廷的政策。
  可即便如此,也犯不上让刘协为难。
  真正不好取舍的,其实是第三个问题——
  评价王莽。
  杨修在回答时极为取巧,凭借着耳染目濡以及对天子心态的揣摩,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案,即“论事不论心”。
  但司马懿却没有一个当三公的爹,能够轻而易举的了解到朝廷的内情,反而是从本心出发,更为公正的评价了王莽。
  王莽在被称为圣人,成为周公时,做的也不都是好事。
  比如王莽为了绊倒自己政坛上的死敌兼自己的表兄淳于长,就秘密将其告发,让其死在了诏狱当中。
  而在王莽被世人唾弃的时候,做的也并不都是坏事,比如推行土改一类的改革,若是能落到实处,那真是利在千秋的善政。
  所以,司马懿的论点极为新颖——
  “人在其位,则谋其政”。
  很多事情,当坐到了那个位置上,其实就已经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了。
  比如王莽不顾亲情害死了自己的表兄淳于长,那是因为他已经走到了那个位置,不进则退。
  再比如王莽前去仰仗世家篡夺大汉皇位,但在成为天子之后屁股立马就歪了,转过头来就要拿世家开刀献祭自己的新朝……
  司马懿认为,王莽的结局,虽也有其自身性格的关系,但真正的问题却并不出在王莽本身身上,而是和王莽当时所处的时代、位置有密切的关系。
  虽然司马懿没有点出具体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但能够理清这些,归纳出一点点“唯物史观”的味道,就足以让刘协刮目相看。
  “杨修啊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
  杨修本来是想找个取巧的法子讨好天子,讨好朝廷。
  但他那点浅尝辄止在司马懿面前完全就是被爆杀!
  若是杨修不碰触这个点,其实反倒不会输的如此难看。
  “文和也是糊涂了,你难道看不出这两篇文章究竟谁写的好吗?怎么还要来问朕?”
  刘协笑着笑着,却察觉到不对劲。
  司马懿的文章固然回答的更精妙。
  但杨修的文章,却是更符合现在朝廷的认知,也更符合民间的舆论。
  若是以司马懿为状元,难免会让大汉的百姓去思考一些更深层的东西。
  若是以杨修为状元,倒是刚好能够符合舆论,符合国情,给朝廷,给天子少去很多麻烦事。
  所以,这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状元之争,更是一场藏匿在未来中的危机。
  但是,刘协在这种事情上,何时有过犹豫?
  “就以司马懿为状元!”
  刘协回应的异常果决。
  若是之前,他或许还会踟蹰一阵。
  但在看到长安的万家灯火后,刘协反倒是坚定了内心。
  “司马仲达,这个状元,他实至名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