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综合其它 > 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 第292章 卷四 藏器于礼(二合一)
  第292章 卷四 藏器于礼(二合一)
  阎象赶紧想要去后方寻个没人的角落坐好,却见到天子亲自拍了拍身旁的椅子:“坐在此处。”
  无奈,只得是略显局促的坐在天子身边,聆听讲学。
  下方草庐中,围着那张圆桌,陆续坐下三道身影。
  蔡邕、刘表、孔融。
  当看到这三个人时,阎象明显呼吸一促!
  活的!
  三个活的大儒!
  不知为何,阎象突然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
  而刘协在看到阎象的反应后,表情亦是有些古怪。
  因为阎象现在,完全就像是个追星成功的小粉丝一样……
  对于阎象而言,什么吕布、关羽这些人恐怕还真的不如蔡邕、孔融这样的大儒来的令人激动。
  其实不光是阎象。
  当看到这三位大儒出现在草庐中后,书院外原本嘈杂的声响一瞬间便宁静下来。
  偶尔有几个不识趣的,但在看到周围士子那要杀人的眼神时,也是乖巧的闭上嘴巴。
  一众士人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草席铺在地上,就这样跪坐在原地,自书院外一直延绵到了远方。
  “真乃文道盛况也!”
  头一次见到这一幕的阎象望着这条仿佛没有边界的长龙,再次感叹于关中那隐隐约约已经透露出的盛世风范。
  “今日之论——藏礼于器!”
  坐在前排的士子立刻掏出纸张,将三名大儒说出的话记在纸上,然后迅速朝后面传递出去。
  待纸张到了后面,又有另一波士子继续记录,然后继续往后传去。
  好像传递火炬一般,这些大儒的微言大义通过纸张,不断朝后方传去,没有落下任何一人。
  阎象看到一众士子的行为,唯一的顾虑也是抛之脑后。
  刚才他还在想这么长的队伍,后方的士子怎么能听到书院大儒的教诲。
  但此刻传递纸笔的作为,却是让每一位士子都能听到大儒讲学。
  学问,从来都不会抛下任何一个人!
  而且……
  阎象微微侧目。
  不光是下方的士人在传递纸张。
  在这阁楼上方,亦有一名书生坐在角落中,奋笔疾书,将方才的话语记录在纸上。
  据天子刚才的介绍,这人也是名郎官,好像叫做……司马懿?
  司马懿注意到阎象投来的目光,亦是微微一笑,随即便将注意力继续放在记叙上,方便日后整理成册,供更多不在关中的士子学习。
  阎象也不敢再三心二意,而是专心听取几名大儒讲学。
  “藏礼于器”。
  出自《礼记·礼运篇》。
  器具,一直以来都和礼仪相绑定。所以在某些时候,早已就脱离了它本身的用途。
  今日的论题,便是三名大儒对“藏礼于器”的见解。
  刘表最先开口——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孔融亦是点头赞同——
  “道器不相离,如有天地,就有太极之理在其里,如有人身,就有五性之理藏其中。所以孔圣分形上形下,不离形字也。阴阳之象皆形也,形而上者,超乎形器之上,无声无臭,则理也,故谓之道。形而下者,则囿于形器之下,有色有象,止于形而已,故谓之器。”
  ……
  听不懂~~~
  刚才还自诩是个文吏的吕布此刻一个头两个大,完全不知道下面几人在说些什么。
  这就导致下方的刘表、孔融刚刚开口,吕布就已经打起了瞌睡……
  “奉先。”
  还是天子的一声呼喊,这才让吕布把将要流出的口水咽了回去。
  “喏!”
  “方才孔融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
  此刻吕布的脚指头都快要将这阁楼的地板给硬生生挖穿!
  若是可以,吕布宁肯天子这会就把他丢到草原上找匈奴王庭去,也不愿意听这什么大儒讲学……
  刘协也料到吕布的反应,便也笑着摇摇头:“皇伯和孔融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器物本身,就代表着礼法,代表着天道。”
  “哦……”
  吕布这下明白了。
  同时吕布也越来越困惑。
  明明天子一句话就能说清的事,怎么下面那两个老头能巴拉巴拉扯那么一大堆的话来?
  而就在这时,下方的蔡邕也开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山为山,风为风;马为马,舟为舟。不存在尊卑之别。”
  “是故藏器于礼,非器之贵也,乃礼之贵也。”
  “……”
  上方的吕布再次将头扭向天子。
  “蔡中郎的意思是——器物,就简单是器物罢了。之所以现在藏器于礼,不过是因为人将礼这种东西附加在器物上了而已,而并非器物本身就蕴含着天理。”
  “哦!!!”
  吕布更加不解:“不都差不多吗?难道分清是礼天然存在于器物上,还是礼后面附加在器物上有区别吗?”
  对吕布而言,下方几个大儒讨论的话题就好像是——
  棍子上有屎,三个人就围在这里,讨论起这屎是棍子上本来就有的,还是有人在拉了之后把屎黏上去的……
  这种无聊的问题,实在令吕布提不起半点兴趣。
  但除了吕布之外的所有人,都在仔细听着三名大儒的辩论。
  藏器于礼。
  这礼究竟是天生存在于器上,还是之后被人将礼的意义赋予在了器上?
  表面上看,这个问题是在讨论礼与器的问题。
  但实则,却是在讨论德行与器物的关系!
  甚至,这是在讨论……天理、君权!
  阎象此刻亦是面色凝重。
  因为三名大儒此时谈论的“藏器于礼”,其实刚好与之前阎象心中的困惑碰撞在了一起——
  “百姓富庶、国家繁荣,依靠的究竟是什么?”
  “是仁德?还是器物?”
  “让田产增加的,究竟是曲辕犁本身,还是因为曲辕犁背后的天子仁德呢?”
  ……
  如果是仁德,那倒还好。
  可如果是器物本身,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还是那根沾了屎的棍子。
  如果这屎是棍子上本来就有的,那请问这屎是树拉的吗?如果真的是树拉的,请问又有谁见过一棵会拉屎的树呢?
  而如果这屎是人抹上去的,那不由要问,人为什么要将这屎给抹上去?他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
  阎象胡思乱想了好多,但还是想不通。
  甚至,便是下方的三位大儒,也都是谁都说服不了谁。
  从日升争到日落。
  从朝露争到晚霞。
  三人都在这个问题上不断引经据典,试图要说服对方。
  但三人中任何一人,都是站在此世顶点的大儒学者,想要说服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都还是太难了!即便蔡邕将天子,将朝廷新颁布的曲辕犁都搬了出来,甚至将今年朝廷的税收财表都给拿了出来,但刘表、孔融依旧不为所动。
  直到最后,三人都没有辩出一个结果。
  阎象听了一整天的讲学。
  虽然依旧没有解决心中的困惑,但能当年言听三位大儒的教诲,已经是让阎象收获颇丰!
  “今日讲学结束,朕便回去了。”
  ?
  听到天子刚听完就要走,阎象不解道:“难道天子不对几位大儒的言论做出点评吗?”
  ……
  这有什么好评的?
  刘协摇头:“朕是来听大儒们讲学的,这些士子也是为了这些大儒才来的,朕上去说两句是怎么回事?”
  “而且这个点,大家也都疲了饿了,不让他们赶紧回去吃饭睡觉,让他们站着听朕说话是怎么个理?”
  对于“领导上台讲话”这种事,刘协一向是深恶痛绝。不但不想让别人干这事,自己也是绝对不干这事。
  但阎象此刻显然是书生脾气上了头,竟直接拦住天子询问:“那天子到底支持谁呢?”
  大儒们怎么争无所谓。
  阎象更想知道,刘协这位天子是怎么想的!
  “嗯……”
  刘协沉思一阵后,却还是选择了摇头。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种事情做起来未免有些太无耻了。
  于是刘协再次拿出鸡与蛋的理论——
  “朕之前曾问贾令君,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阎主簿,朕将这个问题再问你一遍,你觉得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阎象懵了!
  这算什么问题?
  不过阎象还是做出那天和贾诩一样的回答——
  “臣以为是先有蛋!如此才能孵出鸡!”
  “错了。”
  刘协说出答案——
  “是先有鸡。”
  “先有鸡,才能保证鸡生下来的一定是鸡蛋。”
  “若是只有蛋,谁也不能保证孵出来的一定是鸡。”
  “现在也是一样。”
  “学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现在就争论民富国强靠的是什么,未免有些太早。而是要等到真的民富国强的时候,再来讨论这些问题。”
  所以,刘协才不愿意去干涉这些大儒的讨论。
  当把有些事情做出来后,一些话自然就有人能够去说出来。
  反过来。
  如果刘协只是将一些话给说出来,那谁也不能保证将来就一定会做出那些事来。
  理论的来源,终究来源于现实,而不是臆想。
  阎象此刻虽还是似懂非懂,但隐约间却是明白了天子的态度——
  无论结果如何,先使民富,先使国强!
  之后的事情,自有后人评说!
  “有这样的天子在,难怪关中与关东好似两种景象啊!”
  阎象此刻对天子心悦诚服:“臣受教了!”
  “臣之前本来是想要隐居山林,再不受世俗纷扰。”
  “今日看来,却是谬矣!”
  天子,想先搞出那只鸡,然后再让鸡去下蛋。
  但阎象这样的士人,却是想先在家中随便搞出一个蛋来,然后再试着让这蛋去孵一只鸡。
  阎象虽然没有解开关于“民富国强之本”的困惑,但却将自己的人生之惑给解了出来。
  “臣之后,自会用心治学,不拘泥于经典书籍,而专研习利民之道!如此,才能算是不负自身所学,不负百姓之愿!”
  “善。”
  刘协也没有想到阎象听了一场讲学后,竟突然改变了人生志向。
  不过刘协还是欣慰的点头。
  伴随着越来越多如阎象这样的士人出现,那汉室又何愁不兴呢?
  “对了。”
  “阎主簿此次途径荆州,顺便帮朕将一些书籍带给刘皇叔麾下一个唤作诸葛亮的幕僚。”
  “上面都是朕随手写的一些关于器械和算术的内容,你顺便帮朕交由他,让他自己去琢磨里面的东西。”
  “喏!”
  阎象领旨。
  此次对于他而言,真当是满载而归。
  而在阎象离去后,刘协不知为何,总是能感受到附近有一股子怨气……
  定睛一看,这才发现是角落里的司马懿。
  “仲达何故这般看着朕?难不成是肚子饿了在生朕气?”
  司马懿看着天子,又看着远去的阎象,终于忍不住询问:“陛下,你将那些东西送给孔明,难道不算是透题吗?”
  ?
  刘协尴尬的挠挠头:“算吗?”
  明眼人都知道。
  第一届科举着重考的是律法。
  这第二届科举着重考的肯定就是算术和机械。
  现在天子将那些东西送给诸葛亮,貌似还真的有透题之嫌。
  刘协左看右看,正要想着法子为自己开脱的时候,眼角却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德祖!朕不是让你留在长安吗?你怎么敢一并跟着前来?”
  司马懿见到天子似乎是在转移话题,心中更是幽怨……
  而此刻被刘协抓到把柄的杨修非但没有避开,反而焦急的来到刘协身边:“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少来!又在找理由不是?”
  “并非如此!”
  杨修抬起头,眉宇间果真一副焦虑的神色。
  “真有事情发生?”
  刘协看到杨修,也意识到杨修是专门从长安赶来给自己汇报大事。
  “究竟是什么事?”
  杨修从怀中掏出竹简。
  随着长安造纸术的发展,已经有很少地方还会用竹简这样的载体来记载传递消息。
  关中、凉州、荆州,都已经全面运用纸张。
  所以竹简,反倒是成了稀罕物。
  不过吸引刘协注意的并不单单是竹简。
  而是竹简背后,沾染上的血迹!
  杨修呈上竹简,并迅速说出情报——
  “幽州公孙瓒派来使者,请求天子出兵救援!”
  早上事有点多,耽搁了好长时间,所以这章二合一稍稍有点短,各位读者大大见谅。抱歉~下跪~嘤嘤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