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大国复兴:从知青到国宝科学家 > 141.第141章 世界令限定全新排版印刷体系【求订阅!】
  第141章 世界令限定全新排版印刷体系【求订阅!】
  王浩然把筹建的计划书写完了之后,他又回头看了一遍,做了简单的修改。
  随后,他就用打印机打印了出来,装订成册,他就想呈递给领导过目。
  他没亲自给设计师送过去,而是由领导的秘书宋清风过来王浩然办公室拿。
  宋清风拿到了龙国盘古计算机公司的筹建计划,用手掂量了一下,笑道:“写得还挺厚的。”
  “浩然同志,这是你自己写的吗?”
  王浩然笑道:“是的,我自己凑合着写了一下,还请清风同志斧正。”
  宋清风心想,这么短时间就写出来个筹建计划,有点儿儿戏了。
  一般而言,成立一个新的企业,可是需要很多前期工作的。
  只是写个筹建计划,估计就要至少一两个月才能行。
  王浩然竟然一天多就写出来了,这有点儿不太正常。
  你说这孩子敷衍吧?
  人家写的挺厚,感觉得有几十页了。
  宋清风笑道:“那我就先拜读一下。”
  宋清风不想给领导拿回去一个没什么意义的文本。
  所以,他决定还是先看一遍,把把关再说。
  宋清风就坐在王浩然的办公室读了一遍。
  一开始,他是带着挑剔的目光去读的。
  但是,很快的,他就被王浩然写的这筹建计划给吸引住了。
  他感到很吃惊,很惊讶。
  因为,王浩然写的这计划太好了。
  逻辑体系森严,实操性很强。
  直接按照这个筹建计划去实施,应该差不多就可以把盘古计算机公司给建起来了。
  “想不到啊……”
  “王浩然竟然还懂企业管理。”
  “这筹建计划写得太好了,几乎上都不用做丝毫的修改啊!”
  看完王浩然写的筹建计划,宋清风感慨地说道:“浩然同志,你这个筹建计划写得好啊!我是写不了的。”
  “没想到,伱对企业管理竟然也这么熟悉。”
  王浩然笑着说道:“我只看过几本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然后跟几个厂长聊过。”
  “我觉得搞企业,真的并不是那么难的吧。”
  宋清风摇了摇头说道:“国家要对企业做市场化的改革。”
  “但是,咱们的企业领导,是真的一点都不懂市场啊!”
  “你让他们自己去找销路,他们都觉得没活路了。”
  “如果浩然同志真的能够管理好一个大企业,那也会激励一大批的国企厂长的。”
  “我把这个筹建计划带回去让领导看看吧。”
  宋清风就带着王浩然的计划书回去见领导。
  领导如今也很忙。
  毕竟,现在要做市场化的改革,要搞活经济,那就要动旧的秩序。
  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
  阻力是真的不小。
  不过,领导个人有威望,手腕也很强。
  一切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
  宋清风将王浩然的筹建计划交给领导,领导看了宋清风一眼,说:“你已经看过了吧?”
  宋清风点头:“粗略看了一下。”
  领导笑眯眯说道:“看来,浩然同志写得很不错。”
  “如果写得不好,你应该已经在批评了。”
  宋清风有点儿不好意思:“哦,领导,我没那么苛刻的吧?”
  “浩然同志这个计划,写得堪称完美。”
  “我是真想不到,他居然也很懂企业管理。”
  “这计划书,写得太全面了。”
  领导笑着坐在了沙发上,开始翻看起计划书。
  一边看一边说:“你能给这么高的评价,看来这个计划书写得一定相当好。我先看看。”
  领导就开始看。
  一开始,他翘着二郎腿,全身很放松地窝在沙发里。
  不过,很快的,他就坐正了身子。
  原本领导是一只手拿着计划书看,后来也变成了两只手捧着看。
  领导心里很震惊。
  因为,王浩然这个计划书写得是真的很周全。
  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考虑问题全面,对企管各方面的常识都很熟悉。
  只是看这个计划书,都会让领导产生一个错觉:王浩然起码当过10年以上大型国企的厂长!
  领导几乎是一口气看完整个计划书。
  他看完之后,轻轻地吁了口气,说道:“浩然这小子,总给我一种错觉,那就是:就没有他不会的事情!这能力,太出众了。”
  “我看啊,可以批准,让他去放开了手,好好干!”
  “没准真的有可能把咱们整个计算机产业给快速地做起来!”
  宋清风说:“浩然同志,胃口很大啊!”
  “他竟然要让盘古计算机公司统辖整个芯片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
  “他还要将京城电视机厂等企业也纳入盘古计算机公司的管辖之下。”
  “这么干,那他筹建的这个企业,规模就太庞大了。”
  “尤其是位于吴锡以及长三角的芯片产业链企业,对于咱们国家可是相当重要啊!”
  “不知道地方上对此会不会有什么意见。”
  领导从沙发上站起身,左手叉腰,右手重重地一挥说:“我看了,浩然同志要的那几家企业,都是电子计算机产业链里面的。”
  “而且,那几家企业跟王浩然同志渊源很深啊!”
  “不管是芯片产业链还是整个国内的彩电产业,都是人家王浩然的研究成果带起来的企业!”
  “批准了之后,就让浩然自己去协调吧!咱们呢,顺便看看他的协调能力啊,哈哈!”
  就这么地,王浩然筹建龙国盘古计算机科技公司的申请被批准了。
  这个批准可是要在全国通告的。
  当然,像是王浩然要整合到龙国盘古计算机科技公司的那几个企业,事前已经是得到了通知。
  对这几家公司的沟通,主要由宋清风来负责。
  宋清风原本以为,这些要被整合的企业不管怎么地都会有那么一点抵触心理。
  毕竟,人家原本是独立运营的,主管是各级行政单位。
  可现在,竟然要被王浩然来整合成盘古计算机科技公司的下辖次一级企业。
  一般的企业估计都不可能接受得了吧?
  但在协调的过程中,宋清风再次感到意外。
  那些要被整合的企业都没什么抵触情绪。
  以742厂为例,该厂的厂长张勇存接到宋清风的电话之后,笑着说:“浩然同志已经跟咱们沟通过了。”
  “我觉得,他的计划非常的好!咱们结合到一起,发展会更好一些。我同意742厂被并入龙国盘古计算机科技公司。”
  对方好像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这是宋清风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
  他是真想不通,为啥这些大型国企的厂长竟然都对王浩然如此心服口服。
  742厂现在可是不了得,它是龙国芯片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龙国军工、航天等领域提供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芯片。而国产彩电的电路板以及芯片也在它这儿生产。
  它现在效益非常好。
  员工待遇比其他的厂高出了一大截。
  如今,在整个江南地区,742厂的大名都是顶呱呱的。
  就这么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厂,竟然连一句反对都没说,就被王浩然给直接整合掉。
  ……
  时光匆匆,转眼之间就到了79年的11月底了。
  在过去的几个月,王浩然从无到有,将龙国盘古计算机科技公司给搭建了起来。
  这个大公司在中观村圈了三千多亩地开始建起一个电脑科技工业园区。
  这里搞了两条电脑总装生产线。
  此外还建起机箱生产车间以及其他配套的车间。
  而京城电视机厂也在这里建起了一个显示器生产工厂。
  当然,如今,这些建设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预计整个工业园区会在1980年的3月完全竣工,到5月份就可以批量生产电脑。
  1979年11月28日上午,王浩然带着自己科研团队的成员一块儿参观位于中观村的工业园区。
  现在,国产电脑软硬件的研发都已经告一段落。
  软件方面,盘古操作系统还在继续升级研发。
  但盘古视窗操作系统已经是可以稳定使用。
  而应用软件方面,盘古文档、盘古修图软件、排版设计软件都已经初步编写成功,而且,其功能相当强大。
  当然,因为电脑的硬件空间还是有限。
  所以,这些软件并不能在一台电脑上全部安装。
  主要的办公设备诸如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也都已经研制成功,并将在盘古计算机科技公司的工业园区生产。
  当然,激光照排印刷系统也已经研制成功了。
  第一个将要使用计算机以及激光照排系统的媒体将是人民报。
  王浩然今天领着自己团队的成员过来参观龙国盘古计算机科技公司,主要是让大家对这个公司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盘古计算机公司成立之后,科研肯定还是要继续的。
  王浩然的计划是:要在京理工、北大、清华、北航等学校设立盘古电子计算机研发中心。
  他要实施校企长期合作的模式。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高校里的科研人才,能够让电子计算机的各方面的技术研究一直持续下去。
  当然,这个也是个权宜之计。王浩然将来还要在盘古计算机科技公司设立庞大的研发中心,养一大批的科研人员。
  一个企业,还是要以科研来进行推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自我革命!
  只有如此,才能始终走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刘先超今天也随着王浩然一块儿来到了盘古计算机科技公司。
  他是第一次来这儿。
  此时,他的心情有点儿复杂。
  刘先超没有想到,这才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盘古计算机科技公司已经建得差不多了。
  在几千亩的土地上,要想建设一个大的工业园区,至少也要一两年的建设周期才能行。
  盘古公司能建这么快,由此可知,它有多么受国家重视。
  “浩然同志,那个,盘古公司建成之后,你是不是就要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管理中去了?”
  “我想说的是,京理工这边的教职,你还是保留着,嗯!你的人事关系也留在学校会比较好。”
  刘先超斟酌了半天,他还是趁跟王浩然并肩走的时候,跟王浩然说了一句。
  王浩然知道,刘先超是怕自己离开京理工,导致学校失去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进而导致京理工影响力下降。
  但目前的情况是:盘古计算机科技公司建起来之后,他作为领导者,肯定是要把人事关系给转进来的。
  盘古计算机科技公司级别可是不低。
  因为,它是由国家直接管辖的。
  级别都相当于副部了。
  而京理工的级别也不过是副部而已。
  王浩然微笑着对刘先超说:“校长,就算是我的人事关系从咱们学校转出来,其实也没什么嘛!”
  “我的主要科研团队可主要在咱们京理工呢。”
  “将来,盘古公司会在京理工设立一个大型研究中心,开展很多的新型科技研究。”
  刘先超心想,看来是留不住王浩然了。
  不过,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太贪心了。
  王浩然这样的天才,能在京理工待上两年已经很不错。
  他就笑道:“好!这里我也表个态吧!京理工会永远配合盘古公司!”
  “浩然同志你不管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我们都会提供!”
  “咱们京理工,一定会成为你最坚强的后盾!”
  王浩然说:“多谢校长。”
  “我有可能会从咱们学校要走几个人。希望到时候校长能够理解一下。”
  刘先超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知道,京理工的科研人员几乎就没有几个没有跟王浩然又合作的。
  那要是王浩然真的要人,会不会一下子把京理工的人才给搬空了啊?
  他心里有点儿担心,但嘴上还是大度地说道:“没有问题。”
  “我刚才说过,不管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我们都会提供!”
  王浩然笑着说道:“校长你的脸色都有点儿白了,不会是害怕我从咱们学校大量要人吧?”
  刘先超有点儿不太好意思:“嘿嘿!怎么可能呢?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嘛!”
  王浩然说:“校长放心,我最多也就要个两三个人。”
  “嗯!名单的话,就是这几个。”
  王浩然扭头指了指自己想要的几个人。
  他们分别是:求伯均、吴小军、京理工机械系的郭明亮。
  其中,前两个都是王浩然亲自发掘的。
  而郭明亮之前不过是京理工机械系一名刚刚留校的助教。
  但郭明亮现在已经是讲师了,而且还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王浩然是比较看重郭明亮认真负责、严谨勤奋的优良品质。
  郭明亮责任心很强,不管做任何的事情,他都会全力以赴,而且,非常的有拼劲。
  王浩然很需要这样的人来帮助自己。
  这样性格品质的人,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差。
  王浩然要选出一批这样的工作上的拼命三郎来辅佐自己。
  管理嘛,其实就是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问题!
  你只要责任心强,工作勤奋而且积极性高,那就可以做管理。
  三个被王浩然点到名字的人心里面都是很开心。
  刘先超见王浩然只要了3个人,他心里松了一口气。
  他笑着说道:“浩然呀,只要3个人怎么够?”
  “我觉得,可以再多带几个人走,这样能够给你帮上更多的忙。”
  王浩然微笑着摆摆手说道:“已经够了。”
  “再多要几个人,就有挖墙脚的嫌疑了啊,哈哈!”
  “不过,京理工毕业的学生,将来我一定要多要几个,尤其是那些表现优秀的。”
  刘先超大手一挥说:“没问题!”
  “以后,盘古要多少优秀毕业生,咱们就敞开了提供,尽咱们最大的努力!”
  “嗯!干脆的,过两天在咱们学校搞一场专场招聘好了嘛!”
  ……
  年底了,王浩然那是相当的忙。
  比如,人民报准备启用全新的印刷出版体系:计算机预排版,然后再由计算机整版输出,直接上机激光照排印刷。
  这就有点儿高级了。
  因为这套设备以及系统是由王浩然主持研发的,所以,在人民报要启用这个全新的印刷出版体系的时候,它还特别请来了王浩然做技术指导。
  王浩然在这天的下午5点多特别来到了人民报社。
  人民报社的总编陈思朗亲自接待了王浩然。
  陈思朗这会儿心情挺感慨的。
  他算是老报人了。
  他在50年代末就来到人民报工作。
  他也是刚刚才当上人民报的总编。
  之前做报纸,那真不是一般的复杂和困难。
  尤其是在印刷图片的时候,就更麻烦了。
  印刷图片还要专门制版,还要使用半色调网点来模拟明暗的变化,最终把照片给制作成版,然后才能上机印刷。。
  总之,铅印时代,印刷需要付出的努力要大了太多。
  人民报在准备全面启用电脑排版,激光照排印刷之前,其实已经进行过一番的实验。
  陈思朗就发现,用新技术印刷出来的报纸更加清晰、美观、大气,而且排版也能更加的灵活。
  原来只能是黑白色的报纸,现在可以出彩色了。
  这可真的是印刷技术的一次突破性的进展啊!
  王浩然下午5点多来到了人民报社,陈思朗一见到王浩然就说:“浩然同志,欢迎前来见证历史啊!哈哈!”
  陈思朗很高兴,新的电脑排版和激光照排印刷技术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能让新闻采集的时限大幅度拖后。
  如果说,之前的报纸下午5点就要截止收稿,因为排版印刷耗费时间太长的话,那现在则可以直接延后到当日的子时。
  反正排版调版的速度非常的快,有紧急新闻可以快速上版面。
  这对于报纸来说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儿。
  王浩然跟陈思朗握手,他笑着说道:“很高兴能见证全新的报纸出版历史!”
  陈思朗说:“您如果愿意,可以来尝试一下咱们报纸的采编工作。”
  王浩然笑道:“真的可以吗?”
  “我还真的曾经有过一个梦想:从事编辑记者的工作呐!哈哈!”
  陈思朗微笑道:“您要真的来干编辑记者,那对咱们国家的损失可就太大了,哈哈!”
  王浩然就跟人民报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一次座谈。
  这家龙国最权威的纸质媒体拥有着一大批的优秀采编人员。
  而且,它的采编人员年龄都有点儿偏大。
  不过,这些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经过一番培训,目前所有的编辑都已经可以操作计算机排版设计软件进行流畅地排版了。
  他们一开始对用软件进行排版可能还不太适应,因此有点儿怨言。
  但是,真正学会了使用排版软件之后,他们就觉得吧,这也太香了!
  使用软件进行排版,非常方便进行修改,有什么错误,直接就改了,一点劲不用费。
  而且,排版还非常的便利,想排个什么形状都没有一点问题。
  最最关键的:原本一直都是黑白版印刷,现在竟然可以直接出版彩色报纸了!
  人民报算是报社改革的一个试点。
  这里不仅编辑全部使用电脑排版,而且记者也开始用电脑来写稿了。
  老记者们在真正接触电脑写稿之前,畏难情绪很严重。
  他们觉得吧,那么先进的东西,自己肯定玩不转。
  用电脑来写作,一准还没有用手写快。
  他们中有一些人就有些怨声载道。
  可是,当他们开始用拼音输入法进行写稿,他们就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只要按照小册子上交代的,把键盘上的字母位置记住了,手的位置放好了,输入一开始可能有点儿慢。
  但是,一旦熟悉了之后,那速度可就上来了啊。
  一开始一个小时可能只能写几百个字。
  可熟悉了之后,一个小时写两三千字也不是问题。
  输入不仅比较快,进行修改也更便利。
  记者们渐渐地就觉得用电脑写稿子实在是太方便了,比用手写强了太多太多。
  这些编辑记者跟王浩然座谈的时候,都说的是好话,就没有一个抱怨和吐槽的。
  这个事情可是很难得的。毕竟,记者们是非常善于鸡蛋里挑骨头的,他们看什么都眼里带着警惕和批判。
  记者编辑们能一致说好,那就说明,这一套系统已经完全征服了从业者们的心。
  到了座谈会的最后,一名叫何畅的记者对王浩然说:“浩然同志,我负责写今天这篇人民报更换排版印刷系统的新闻,我想问您几个问题,您看可以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