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重生1993,我爸是返城知青 > 第123章 父女相认2
  第123章 父女相认2
  林卫华的这点零食,没引起美霞任何兴趣。
  倒是刘浪和大黄凑了过来,挺感兴趣的。
  “林叔,你买的啥呀。”
  还不等人家答应呢,这两货就开始翻袋子了。
  “居然有薯片,还可以。大黄,你吃根鸡腿。”
  “喂!你们两个。”
  美霞无动于衷,可李康就要看好小弟了。
  “林叔还没同意呢。”
  “~可是,林叔买给美霞的呀,美霞肯定会同意我们吃。”
  “汪汪~”
  林卫华脸抽搐了一下,有些无语。
  “没事,都是美霞的朋友,随便吃呀。”
  “想吃什么,林叔都给你们买。”
  “晚上你们都到我家去吧,叔叔做饭给你们吃。”
  面对林卫华的邀请,美霞一点反应没有,刘浪这小子,光顾着吃,也没回应。
  只有李康,为了缓解尴尬,也为了美霞能接受林卫华这个爸爸。
  做出了牺牲。
  “那好,林叔,晚上我们都去你家玩。”
  “康哥!!”美霞瘪着嘴,“我——”
  “美霞,你不用担心康哥会抛弃你。我告诉你,绝不可能。只要有空,我就会去看你。”
  同时悄悄在她耳边说道:“你先回去跟你爸住一段时间。平时零钱都有他给。肯定不会亏待你的。然后他还会帮你解决上学的问题,户口的问题。这些你康哥都帮不上忙。”
  “你要觉得康哥可怜,就把零钱攒着,以后多给康哥买些好看的衣服。”
  总得给小姑娘一点希望,一个借口吧。
  至于以后会不会感情变淡了。
  李康还是有信心,美霞不会。
  美霞的性子,黏人又忠诚。
  指不定回去后u,真就把钱存起来,全拿来给他都有可能。
  以后就算他混得不好,美霞也不会放弃他。
  这么一说,美霞有了目标,也不再排斥林卫华。
  老男人感觉心在滴血,“我这么好的女儿,怎么就被这小子给哄的团团转了。”
  “现在养这么大个女儿,确定不是给这小子养了。”
  眼神看李康都不善了。
  或许是察觉到老父亲的目光,美霞勇敢的挡在李康面前。
  与他对视着,“阿爸,不许你欺负我康哥。”
  林卫华再次听到美霞叫他阿爸,心再次酥软了。
  看见美霞,就像看见自己和初恋。
  脸像他,眉毛和鼻子却像极了玉珠。
  当年的玉珠,可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美女。
  要不是他沾了个知识青年的身份,自带吸引了。
  否则别想娶到那么好看的老婆。
  现在这个罗林香,比起玉珠,差了十万八千里。
  脾气也差。
  “美霞,你的脾气像你阿妈。对亲近的人都舍不得生气。”
  他是看出来了,李康这小子,估计没少弄哭他女儿。美霞竟然一点脾气也没有。
  李康知道他在影射自己,喝着林卫华买的果汁,装作没听见。
  “阿爸,康哥今天不是带了初稿来看吗?你快给他看看啊。签约的时候,多给点稿费。”
  “我康哥很穷的,来的路上就把钱光了,全给我们买吃的了。”
  “好好好,就趁着现在,看看吧。不过具体稿费,还是要看稿子的质量。”
  他还想和平时一样,拿出工作中的公平公正。
  可是在面对亏欠多年的女儿时,一个瞪眼,就让他无话可说。
  “尽量给李康的稿费耘高一点。”
  “我们杂志社最高的稿费标准是千字五百。基本要国内大师级别,能拿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才有可能给到这么高。”
  “当然,李康你要是能写出那样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以后就财富自由了。”
  矛盾文学奖基本上国内文学类最高奖项。
  接着就是各种讲座啊,影视,舞台剧改编。
  当然,光是靠卖书,也能挣个小几十万。
  这年头,小几十万,可不就实现财富自由了嘛。
  “我这作品,能被《收获》看上,就是一种荣幸了。至于茅盾文学奖,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你太谦虚了。”
  林卫华抬了抬眼睛,就这他们刚在做的位置坐下。
  “我看过你之前写的那六千字初稿,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你后面还能越写越好。”
  “最近文学界刮起了一股思潮,开始有很多作品在回忆当年那段‘光辉岁月’”
  说到这,林卫华先给自己叠了个甲,“当然是打引号的,那段经历其实不堪回首。错过了太多,留下了太多遗憾。”
  “这些作者所写的内容,大多也是在发泄,甚至带有批判的意思在里面。”
  “但这些人却忽略了自己造下的罪孽。”
  林卫华表情沉痛,似乎是真在反思过去的错误。
  “你这部《寻亲》,角度就非常漂亮。那群孩子才是真正应该值得社会关注的对象。”
  “他们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我们这些人就是罪人,身上应该戴着枷锁。”
  “林叔,您说的严重了。”
  李康赶紧打住了他后续的自我批判,没必要。
  美霞也没一丝翻旧账的意思。
  他更是不可能去批判那群知青。
  时代如此,凡人又能奈何。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根本支撑不了那么多的知识青年留在城里,所以上山下乡几乎是唯一解决劳动力过剩的出路。”
  “林叔,我理解你们。”
  李康只是想安慰一下林卫华,随口就说出了事情的本质。
  他觉得没什么,但在林卫华听来,却有些如雷贯耳。
  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差一些,林卫华追问道:“你是怎么看出问题的本质的。”
  “我们这么多青年,现在还叫爹骂娘的人不少,都没人能想出这个问题的关键。”
  至少林卫华是从来不知道的,只以为上面那批人疯了。
  因此,这几年,签了不少伤痕派文学作品,也是他发泄不满的一种方式。
  “很简单呀。人都是要工作,要吃饭的嘛,大城市里岗位有限,当时又家家户户,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哪来那么多岗位安置你们。乡下土地广袤,还无人开垦,你们就有用武之地啦。”
  “与其让你们烂在城里,还不如种到荒地上,多少还能结出几颗果子。”
  李康的形象比喻,把林卫华都逗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