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264章 改天换地
  第264章 改天换地
  翌日,朱云峰的爸妈回来了。
  由于已经是军事管制,因此他们回自己家还得朱云峰打报告去接。
  当他们进入尚峰山之后,脑子里就一直嗡嗡的。
  朱家坪本身就在尚峰山山头的位置,此刻整个山腰以上全部被封锁,到处都是各种军事设施。
  村子周围附近也全都已经大变样,整个山头几乎被夷为平地,上面修建了许多令人看不懂的建筑物,还有很多军车来来往往。
  这是给他们干哪来了?
  还是他们家吗?
  伴随着这样的疑问,朱长青和陈玉霞夫妇小心翼翼地跟着军车驶入自己家门前。
  此刻家门外,朱云峰和驻守在这里的一位军区首长在等着他们。
  看着那位首长肩膀上的三颗金星,朱长青有点懵。
  夫妻二人也算是见过大世面。
  但这种国家级别的大世面却是头一次。
  自家被划为军事禁区也就算了。
  毕竟军事禁区这种东西其实并不算什么特别的地方。
  很多营区连队即便是人数不多,但因为位置关键或者有一些军事设施,也被称为禁区而不是军事管理区。
  可有一位上将驻守的军事区域就非常离谱了,这就意味着安保条例已经达到了顶峰级别。
  自家这是咋了?
  挖到石油应该也没这么夸张吧。
  “老爸,老妈。”
  就在夫妇俩从车上下来后就持续处于懵逼状态的时候,朱云峰过来介绍道:“这是王首长。”
  “首长好。”
  二人忙不迭上去握握手。
  王首长笑着点点头道:“你们好。”
  “那我们就先进去了。”
  朱云峰跟首长打了声招呼,随即带着晕乎乎的两人往地窖方向去。
  地窖早就再次大变模样。
  它自从被发现能空间穿梭以来,已经进行过太多次的变化。
  最开始只是个普通地窖,后来被朱云峰挖得更大一点,上头还做了一个小龙门吊用于运货。
  之后就把整个家拆了修成庄园,地窖也改成了像地下停车库一样的地方,场地更大,后面连通着一个巨大的仓库继续用于运货。
  再到现在,地下停车库模样的主体也都被拆光,盖成了一座巨大的水泥建筑物,呈现的是一个圆形大顶,据说采用的是最先进的建筑材料,能抗住导弹的袭击。
  里面更是别有洞天,各种研究室实验室,大量精密仪器摆放,进进出出许多戴着眼镜或者看上去比较儒雅温和的科研人员,周围都有军队士兵看护。
  而朱云峰的庄园里则犹如一片丛林,周围垒起很多小山包,上面栽满了树木,将这些密密麻麻的军事设施和科研实验室掩藏进了林木当中。
  这么做虽然肉眼遮掩不住,但从卫星上观测的话就只会看到遮天蔽日的树林,起到了很好的掩护效果。
  再加上尚峰山整座山都被纳入禁区,外国探子基本上不可能查探到情报。
  进入地窖后,陈玉霞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儿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家怎么变成这个”
  话还没说完,朱长青打断道:“不该问的别乱问。”
  “额”
  陈玉霞也不是普通农村妇女,以前做过亿万富翁的太太,现在又是千亿富翁的妈,老公也再次东山再起身家几十亿,自然明白一些道理。
  拥有这个级别的军事设施,恐怕级别已经不是他们能够想象的了。
  “没事,这次我们先过去,待会就再回来,不过回来的时候王首长会让你们签个保密协议,签了协议以后出去可不能乱说了。”
  朱云峰叮嘱道。
  “啊?过去?去哪啊?”
  朱长青纳闷。
  保密协议肯定是要签的,这用脚指头想都能想到。
  但过去?
  是去自己家吗?
  说话间他们已经到了石碑边。
  周围的士兵让开道路放他们进了那保持不变的地坑里。
  走下去后朱云峰说道:“你们先手拉着手,待会就知道去哪了。”
  “哦。”
  夫妇二人就手拉着手。
  朱云峰左手牵着老妈,右手摸向石碑。
  “唰!”
  空间波动流转。
  四周的士兵们睁大了眼睛。
  即便看过无数次,依旧被这种现象感觉到震撼。
  据那些研究的科学家们说,这应该就是量子信息输送最完整的证明。
  只是为什么能够把人传输过去,其中的损耗和干扰在哪里,纠缠态粒子在空间纬度上是如何达到精确传递的都有待研究和商榷。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这种量子传输能力在现实世界早就已经证明了存在,甚至能够进行这方面实验。
  然而以前的实验最多就是把一些量子信息传输过去,实现量子通讯。
  现在把一个活生生的人传输过去,达到了科幻电影或游戏里空间传送的效果。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现有的科学水平,因此要想把它彻底弄懂,科学家们还是非常吃力。
  但如果真的能弄懂的话,我国的科技水平恐怕不止是领先世界一百年,而是领先世界一千年。
  毕竟这可能是宇宙级别的顶尖技术,真能做到的话,星际穿梭不再是梦。
  而对于朱长青和陈玉霞来说,现在就像是在做梦。
  他们就感觉两眼一黑,再一睁眼的时间,眼前就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或者真就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这里也是一个宽阔的地宫,周围亦是不少科研人员在忙活,也有荷枪实弹的士兵保卫。
  夫妻二人茫然地四下张望扫视,朱长青再见过大世面,这也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认知,只能呆呆地看着这些东西,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带你们去一个人。”
  朱云峰拉着他们往地宫通往乾清宫外广场的地道走去。
  “见谁啊?”
  朱长青下意识问了一句。
  “见朕。”
  正在这时,地宫口上方出现了老朱一大家子。
  其实就四个人。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和朱棣。
  见此朱云峰忙上去说道:“老祖宗,太奶,你们怎么来了?”
  “你父亲亦是朕的子孙,自然要来看看。”
  老朱笑了笑道。
  朱长青夫妇搞不清楚现状,就只能站在那呆愣着。
  “老爸,老妈。”
  朱云峰给他们一一介绍道:“这位是我们的老祖宗朱元璋,这是太奶马皇后,这是太子朱标,这是成祖朱棣。”
  二人晕乎乎地看着他们,四人站在那,气势不凡,皆穿着华丽,透露着一股尊贵。
  得知他们的身份,夫妻二人反而不敢说话了。
  过了好一会儿朱长青才低声问朱云峰道:“儿子,这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穿越了。”
  朱云峰抬起头看向四周的皇宫,回答道:“这里是洪武年的大明,而且已经是洪武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87年。”
  ‘洪武二十年?’
  夫妻二人睁大了眼睛,脑袋嗡嗡的。
  这一路上如果说看到的军事设施只能算震惊的话,那现在就是惊吓了。
  自己居然来到了六百年前的世界,而且还是老朱家祖宗开国的洪武时期,简直是令人不敢置信。
  在儿子的带领下,夫妻二人跟着老朱他们一路来到了乾清宫侧殿。
  之后朱云峰就把前因后果解释了一遍。
  朱元璋与马皇后和蔼可亲地问候了他们,直到过了个把小时,他们才慢慢接受了现实。
  不接受也不行。
  一是事实摆在他们眼前。
  二是连国家都已经出动了,现在正与大明展开全面合作。
  这无疑没有任何可以质疑的地方,毕竟国家都已经证实了这一切,自然也就意味着这都是真实。
  当下夫妻二人认祖归宗,诚心诚意地跪在地上,向朱元璋马皇后他们磕头称呼祖宗。
  朱长青是朱元璋的二十六代孙,朱棣的二十五代孙,这在尚峰山朱家坪的族谱当中就有记载。
  辈分虽然低了点,可那也是朱家坪的长子嫡孙一脉。
  老朱当即封朱长青为亲王,封陈玉霞为王后,在大明享受着跟朱云峰一样的地位。
  这让老两口非常高兴。
  虽说这亲王没什么卵用,因为他们肯定不能一直待在大明,等朱云峰结完婚后还得回长沙操持生意。
  但平白得了一个皇室尊贵的身份,即便只是古代贵族,那也是贵族,情绪价值直接拉满。
  一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想起来正事,陈玉霞问朱云峰道:“儿子,你说我的儿媳妇比你大六百岁,就是这个意思?”
  “是啊。”
  朱云峰撇撇嘴:“可不大六百多岁嘛。”
  “那有什么,只是历史年龄大六百多岁,实际年龄没大就行。”
  朱长青倒是看得很开,笑嘻嘻地说道。
  “唉,政治婚姻啊。”
  朱云峰唉声叹气。
  跟季赫邹婷不同,他俩可以互相嫁娶,自己却不行。
  作为联系大明和现代的主要纽带,不管是老朱还是国家,都乐意看到朱云峰娶古代女子。
  这样就能把双方又能继续牢牢捆绑在一起。
  可以说只要朱云峰没死,那即便未来老朱翻脸打算取消合作,有朱云峰这个中间人在,也基本上断绝这个可能性。
  因此朱云峰结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政治婚姻。不管是对大明还是对现代,都是好事。
  不过朱云峰本人倒不讨厌这种事情,只是他不想这么早结婚而已。
  奈何身不由己呀。
  “好了,也别抱怨了,一次性娶八个,朕的儿子都没你厉害。”
  朱元璋白了他一眼道:“别得了便宜还卖乖,这些女子都是大家闺秀,以后多子多福,家族兴旺。”
  “八个?”
  陈玉霞顿时喜笑颜开道:“八个好啊,我就能多抱几个孙子了。”
  老朱家虽然一直都是长子长孙,奈何朱云峰祖上不给力,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是三代单传。
  往上追溯最近的家族亲戚还得追溯到民国时期太爷爷有个亲弟弟,也就是爷爷的叔叔那一辈去了。
  到朱云峰爷爷,朱长青和朱云峰这三代,都就一个儿子。
  现在娶八个老婆,虽然可能对腰有点不太好,但多生几个对于陈玉霞来说,自然非常高兴。
  “朕还有些国事要做,棣儿,你带他们去太庙拜拜先祖吧。”
  又拉了一会儿家常,朱元璋才吩咐了一句,随后又对朱长青夫妇说道:“晚些时候也可以在京城里逛一逛,但现在城里到处都在修建,怕是不好看。”
  “是。”
  朱棣站起身。
  “好的老祖宗。”
  朱长青夫妇也识趣地起来。
  朱云峰跟了出去。
  等他们走后,朱元璋和马皇后朱标三人就去了另外一侧。
  这里是监控室,连接的是整个南京城的监控探头与每天保持在天空俯瞰城池的无人机。
  目前我国无人机技术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甚至可以固定在天上长达70多个小时,这还是最基本续航。
  上面有更高效率的太阳能充电板,天气好太阳大的时候,它能够一直保持着不动。
  老朱现在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待在这里。
  倒不是为了监视,而是为了看看南京城的新变化。
  如今的南京每天都是一个新的样貌。
  按照现代给的规划设计,他们将从南京开始,先辐射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
  包括南京、松江府、苏州府、嘉兴府、杭州府、绍兴府、宁波府等地。
  接着就是福建福州府、泉州府、漳州府。广东广州府,广西廉州府,以及安南的升龙府。
  这么做倒不是先发展沿海经济地带,事实上现在大明即便是马上搞工业革命,产出的工业品在全球市场也卖不动。
  如今这个时代,很多地方跟原始社会没什么区别。比如非洲、美洲、澳大利亚、东欧等地方。
  唯一有点文明的就是欧洲。
  消费市场都没有形成,有能力购买商品的屈指可数。
  但还是要把沿海地带先搞起来。
  因为正是这个古早时代,全球还是一片蓝海。
  大量现代工业力量进入,先把沿海造船业与内陆的交通打好。
  之后就大量船只出海,什么澳大利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石油、矿产、木材以及其它各类原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当然。
  现代我国自然不可能亲自下场去做,毕竟我们只是帮忙建设,至于建好之后大明用来干什么,那就是大明的事情了。
  所以首先发展南方沿海地带就非常重要。
  这一点跟我国开放后类似。
  只是当时国际环境不同,我国开放后主要以低端制造业出口为主,这才大力发展南方。
  如今大明则是以“进口”原材料为主,对国内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用矿产资源换取现代的帮扶,同时现代也会来大明进行投资建设。
  双方目前还没有货币互换协议,不过纸币和价值兑换的汇率以后肯定也会由经济专家来帮忙制定,这一点倒不用担心。
  在这些基础条件下,现代对于大明的建设可以说是下了死力气,每天都有大量的现代机器和技术人员被送过来,到五月份的时候,人员已经达到了十万之众。
  而各大国企以及云峰集团又会在大明雇佣本地百姓帮忙干活,南京一府两县加上周边地区人口三百余万,其中几十万青壮劳动力被雇佣。
  至于雇佣的费用,丝毫不用担心。
  现代银的产量不能说是寥寥无几吧,那也能算得上是堆积如山。
  有了国家支持,银跟不要钱似地往大明这边运,加上充足的货物,给予了足够的商品支撑,大明就可以拿这些银子直接印银元,撒币跟泼水一样地撒出去。
  现在城内大半个区域被拆掉,居民都被安置在了城区西北方,也就是后世南京鼓楼区与玄武区秦淮区交界的区域。
  主城区则是后世南京秦淮区,现在全都是大大小小的工地,很多地方都起了高楼,每天不知道多少工人穿梭其中,从高空俯瞰的话,会看到无数密密麻麻的人头在其中攒动。
  “大明现在真是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地呀。”
  老朱感叹道:“当年云峰曾经跟我说过,要像如此这般。现在总算是实现了,每天一闭眼一睁眼,就能看到新的东西,总是令人惊叹。”
  马皇后在一旁也笑道:“是呀,后世的中华能有如此改天换地之能,亦是我们中华汉人之幸。”
  “嗯。”
  老朱一屁股坐在了监控室的办公桌上,看着桌案上密密麻麻的公文,欣慰地闭上眼睛道:“现在我就希望这样的日子能再多看几眼,如果能看到更大的国家工程建成就好了。”
  桌案上的那些公文全都是正在谈的大项目,有三峡大坝工程,京广高铁工程,西域乌藏电力工程,大明电网工程,东北蒙古西域铁路工程等等。
  南京跨江大桥工程在里面甚至都排不上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