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刘封不想作死 > 第114章 意料之外,曹仁定计谋上庸
  第114章 意料之外,曹仁定计谋上庸
  面对关羽的全战船冲阵,没了旗船指挥的吴兵船阵犹如一盘散沙,很快就被冲得七零八落,跳水逃生的蒋钦更是乘轻舟狼狈而走。
  一直狂逃了六十余里,蒋钦才精疲力尽的泊船靠岸。
  看着只有不到十艘轻舟跟随,孙皎也不知所踪,蒋钦不由嚎啕大哭。
  “竟惨败至斯,我愧对至尊啊!”
  自孙策时,蒋钦就率众追随了。
  一路跟着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在任期间,又屡平四郡盗贼。后又领濡须督防守合肥,蒋钦也称得上是身经百战了。
  虽不敢称常胜,但也未曾大败。
  不曾想今日,几近全军覆没!
  蒋钦不知道今后该如何面对孙权,更不知道江陵的孙权又该如何扭转战局,一时之间,蒋钦只感觉心血沸腾,心口也一阵气闷疼痛。
  忽然。
  江面寒风吹来,蒋钦只感觉身体一阵发抖,随即一口鲜血喷出,眼前更是一黑,整个人直接就倒栽入江水。
  “将军!”
  左右近卫大惊失色,忙跳水将蒋钦救回船中。
  再看蒋钦时,蒋钦也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随后高烧不止。
  待到半夜。
  轻舟上响起一阵哀嚎。
  孙权引以为傲的水军大将,终究还是如史载一般病亡异乡。
  襄阳城。
  曹仁盯着手中的两封信,一脸的严肃。
  为了能更及时的接收南郡战事情报,曹仁将征南将军府从樊城搬到了襄阳。
  良久。
  曹仁将手中的信放下,看向立着的满宠、徐晃、赵俨、吕常、于禁,问道:“诸位以为,谁的信更可信?”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在于曹仁接连收到了两封信。
  一封是孙权派人送来的。
  信中先是言辞卑微的向曹操表达了敬意,然后又声称近日会将于禁未带走的两万魏卒全部归还,最后话锋一转称跟关羽的战事接连不利,希望曹操能宽限下时间以及协攻上庸三郡。
  一封是刘封派人送来的,信中罗列了近期南郡战事,更是声称有意降魏。
  这两封信,直接将曹仁给整迷糊了。
  我在襄阳观虎斗,结果厮斗的老虎都声称自己要输了。
  这是在将我这堂堂天人将军当傻子戏弄啊!
  若只有孙权派人送的信或只有刘封派人送来的信,曹仁没准都信了。
  可两封信同时存在的时候,曹仁就对信中内容半个字都不敢相信了。
  满宠、徐晃、赵俨、于禁、吕常面面相觑,皆是陷入了沉思。
  襄阳终究是离得太远。
  斥候对近期的战事几乎探查不到有用的情报。
  沉吟良久。
  赵俨尝试着分析道:“孙权信中所述,言辞看似卑,实则言不及义。口口声称跟关羽的战事不利,我却看不到具体战事如何不利。
  反观刘封信中所述,却有具体的战事,有如关羽自乌林用奇兵反道奇袭公安城、在江津口大破孙权、联络了城中内应意图夺城;
  也有如孙权识破内应将计就计、收买使者乱关羽军心、奇袭败关羽。
  麦城附近的斥候,也的确探查到刘封击溃吴将徐盛、马忠的军情。
  相较而言,刘封信中所述,更贴近南郡的具体战事。
  只是我有一事不解:关羽为何不跟刘封一同逃入麦城?如今关平尚在房陵,关羽完全可以走麦城入房陵。
  不往北逃,却往南走,这又是何意?”
  徐晃闻言猜测道:“我以为,并非是云长不想跟刘封一同逃入麦城,而是刘封在慌乱中独自走逃麦城。
  云长能自乌林反道奇袭公安城,又在江津口大破孙权,定有大量战船在手,即便在江陵战败,也可乘船渡江去武陵郡。
  再观刘封信中所述,投魏王的理由是‘进不能夺江陵、退不能保上庸,已无颜再回成都’,给的承诺又是‘替魏王守合肥攻建业,上报魏王知遇之恩,下报汉中王父子恩义’。
  刘封虽有降意但又不肯忘却跟刘备的父子恩义,这跟昔日云长在徐州受困归降魏王时,颇为相似。
  反观孙权,言语遮掩。口口声称要归还那两万军士却又无实际行动,又试图让我等相信他在江陵作战不利,还想让我等出兵协攻上庸三郡。
  关平在上庸三郡有一万兵马,我等去攻上庸,损伤必不会小,得不偿失。
  会不会是因为上回派遣使者去江陵恐吓孙权后,孙权担心我等蹑足其后且想让我等与关平厮杀,故而来信示弱?”
  满宠在听了赵俨和徐晃的分析猜测后,也开口道:“方才我将自己代入了关羽在乌林时的处境,若换做是我,是绝对不会自乌林反道奇袭公安城的。
  公安城易守难攻,一旦奇袭失败,就会四面受敌,再无逃生的机会。
  可关羽不仅选择了奇袭,还一路势如破竹的打到了江陵城下,更是联络了城中内应想要一战拿下江陵城。
  这般势烈如火的攻势,也的确很符合关羽的用兵风格。
  孙权窃得江陵已久,定也会严密监视城内的官吏士民,以吕蒙等人的智计,也能猜到关羽想要联合内应破城,将计就计,也不无可能。
  再者。
  昔日关羽围樊城时,若非徐将军长驱直入,我等都无法跟外界取得联系,倘若真如孙权所言,他的信使不可能抵达襄阳。
  故而以我观之,刘封信中所述,更为可信。”
  不论是赵俨、徐晃还是满宠,都不约而同的偏向于相信刘封的信中所述。这样的结果,就连刘封本人都是没预料到的。
  刘封也没想到孙权竟然也会派遣信使去樊城。
  派信使就算了,孙权不知为何对南郡的战事又讳莫如深。
  或许是怕丢了面子?
  亦或者其他?
  对比刘封逻辑分明的战事罗列,谁更真谁更假,一目了然。
  虽说赵俨、徐晃还是满宠三人都偏信于刘封的信中所述,但曹仁也不会一股脑子的选择对刘封信中所述尽信。
  曹仁又看向了沉默不语的于禁。
  于禁带了一万军士回襄樊,极大的缓解了曹仁兵力紧张的压力。
  再加上曹操听闻于禁归来后,又专程派人来安抚:以春秋时期荀林父、孟明视的旧事来安慰于禁,认为于禁兵败非战之罪。
  故而曹仁虽然鄙夷于禁的投降但也没有表露出对于禁的任何不满。
  如今局势未明,曹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因内部不和而引发新的危机。
  赵俨、徐晃、满宠、吕常也看向了于禁。
  在场众人。
  于禁是唯一一个跟刘封近距离接触过的。
  在判断刘封信中所述真假上,于禁的看法也极为重要。
  斟酌了片刻。
  于禁沉声道:“刘封信中所述南郡战事,我不敢妄言真假。
  我可以确定的是,刘封这个人重情重义,我曾以‘刘封身为养子,身处嫌疑之地又不能思防自卫’为由想要劝刘封北归魏王。
  刘封却义正辞严的称我只是迂腐之见,又称刘禅当王世子是刘备父子三人私议所得。
  观其言语,也对刘备颇为敬重。
  故而单论刘封归降的理由和承诺,我认为是可以相信的。
  唯一要考虑的是:关羽是否真的在江陵城战败。
  若为真,那么刘封信中所述皆为真;若为假,那么刘封之意,或为拖延之计。”
  吕常也表达了观点:“倘若关羽没有在江陵城战败,那么就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孙权识破关羽的内应之计想将计就计,但又被关羽反识破,双方谁也没讨得便宜。
  第二种可能,关羽尚未实施内应之计,这只是刘封故意用来迷惑我等判断的假情报。
  倘若是第二种可能,那么近期孙权和关羽应该会在江陵城大战一场。
  我没想明白的是:刘封为什么要派人送信?让我等看不清南郡具体战事,岂不是更能拖延时间?”
  于禁道:“倘若刘封并无把握内应之计能成功,又认为最终胜败的走向也会如信中所述,是否就合理了?”
  众人再次沉默。
  片刻后。
  满宠再猜测道:“以此推断。关羽先是用奇兵反道奇袭公安城,后在江津口大破孙权,以其脾性,应该已生骄矜之心。
  这个时候又联络到了城中内应,必会冒险行计而不愿听刘封良言,所以刘封其实在为自己谋后路。
  如此,也能解释得通刘封是如何以溃兵之势击败吴将徐盛、马忠,以及为何会在抵达麦城后,又派人送信告诉我等南郡战事。”
  曹仁也理清了眉目:“如此看来,孙权在江陵城尚有优势,关羽看似凶猛实则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就是兵败身亡的结局。
  既如此,可传令南乡的夏侯尚佯装退兵,再将刘封的信摘其精要,抄录一份,让夏侯尚派人送给关平。
  若关平中计带兵离开三郡后,立即夺取三郡。
  传令文聘严密监视夏口,有任何动静立刻来报!
  同时告诉孙权和刘封的使者,都称‘兹事体大,我需要请示魏王,再作决断。’”
  在面对关羽时,曹仁成了防守悍将。
  在不面对关羽时,曹仁的天人将军风格也再次冒头。
  这决策不可谓不脏。
  不管孙权和刘封有什么诡计,拖延也好,诈降也罢,曹仁都只盯着上庸三郡。
  只要将关平骗离房陵,曹仁横竖都不亏。
  监视夏口,亦是心存断孙权归路的意图。
  满宠、徐晃、赵俨、于禁、吕常闻言,皆是拱手称颂:“将军英明!”
  曹仁听得舒坦。
  自被关羽围城后,曹仁就感觉这一生征战积累的威名都被关羽给毁了。
  虽说上庸三郡是蒯祺和申耽申仪在管,但三郡被夺,曹仁这个征南将军也是难辞其咎的。
  若能重新夺回三郡,今后见到曹操时,曹仁也能拍着胸脯向曹操证明他这个征南将军实至名归。
  曹仁在襄阳积极应对,要在这场关羽和孙权的大战中尽可能的窃取好处。
  秭归的刘备,同样也在积极的应对当前的危机。
  虽然刘封派人送来的战报中貌似占了孙权不少的便宜,更是连韩当都被刘封给斩了,但刘备也深知孙权不是个会轻易服软的,这几场小范围的胜利并不能让孙权惧怕服软。
  想让孙权服软,得将孙权打痛!
  上回湘水划界,表面上是刘备带兵入公安跟孙权谈判,实际上双方私底下也是打了几场的。
  若非吃了亏,孙权也不可能乖乖的让出到手的零陵郡,更不可能承认跟刘备借贷两清。
  正如伟人所言: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