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90章 江东绝唱,孙十万谢幕!
  第390章 江东绝唱,孙十万谢幕!
  却说孙韶率七万残部降汉的消息,如野火般传遍江东。
  远在江南郡县的守將们,听闻昔日主帅易帜。
  无不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因为孙韶所部,就是吴军主力。
  连主力都投了,他们这些人还有什么抵抗的必要呢?
  那日清晨,
  孙韶立於江畔,望著对岸故土,神色凝重异常。
  副將韩综趋前问道:
  “都督既已归汉,又何故犹疑?”
  望著滚滚江水,孙韶长嘆一声:
  “非是犹疑,实乃痛心。”
  “吾等今日渡江,非为私仇,实为天下苍生。”
  “然刀兵所向,终是故国山河。”
  韩综乃拱手道:
  “……吴主失德,百姓困苦。”
  “今汉室再兴,天命所归,都督此举,实乃顺天应人。”
  孙韶默然頷首,隨即振臂高呼:
  “三军听令!渡江!”
  七万吴军易帜为汉,
  舟船连江,旌旗蔽日,直向江南诸县而去。
  首至宛陵城下,守將乃孙韶故交赵彤。
  见孙韶旗號,赵彤登城相望,高声问道:
  “孙都督何故背吴?”
  孙韶策马向前,朗声应答:
  “非孙韶背吴,实吴主背民!”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汝不见江东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不见赋税日重、徭役无期?”
  “今汉天子仁德,遣师东来,正为解民倒悬。”
  “赵將军素以爱兵如子闻名,何不共举义旗,救黎民於水火?”
  赵彤当即骂道:
  “难道去岁冬日,抢劫百姓粮食的,是吴王不成?”
  “汝纵容手下,抢夺百姓,如何有脸说是为了天下苍生?”
  孙韶闻言,面红耳赤,当即大声反驳道:
  “若非吴王不发我粮餉,將士们穷困至极,饿毙者无数。”
  “吾又何至於去抢百姓粮食?”
  自投汉以来,孙韶似乎一直在给自己找藉口。
  一切都是打著大义的旗號,一切都是为了天下苍生。
  因为他心里再清楚不过,现在的自己是在背主。
  只有打上大义的名分,才会使得他的內心能够好受一些。
  见赵彤不答话,孙韶已经失去了耐心,扬鞭喝道:
  “不管怎么讲!”
  “吴国大军尽在我手,你城中守军有多少,敢抗我军马?”
  “纵然敌得过我,我身后还有陈元龙二十万汉军。”
  “且看汝如何抵挡!”
  “念在你我往日交情的份儿上,快快打开城门,饶你不死。”
  “否则城破人亡,老少不留!”
  赵彤默然良久,终开城门,率眾归降。
  宛陵遂不战而下。
  此后月余,孙韶率军连克芜湖、石城等数城。
  吴地守將大多战意不高,
  亦或有敬陈登威名,或感孙韶劝说的,大多望风归附。
  偶有抵抗者,见军心已散,亦不久即降。
  与此同时,
  汉征南將军陈登率先锋五千兵马紧隨其后,安抚新附郡县。
  这日抵达宛陵,见市井井然,不觉頷首称许。
  入城后,陈登不居府衙,反至市集之中。
  见一老嫗於街边贩卖粗布,便上前问道:
  “老夫人近来生意若何?”
  老嫗初不识其为將军,嘆道:
  “往日吴官徵税甚重,十匹布竟取七匹。”
  “今闻汉军至,暂免市税,或可余三四匹来换米粮。”
  陈登心有所动,遂召隨从取来军中锦帛三匹,赠与老嫗:
  “此非官物,乃吾私赠。”
  “汉军此来,必使百姓各安其业。”
  老嫗惊愕间,旁人告知此乃汉征南將军,急忙跪谢。
  陈登连忙扶起:
  “老夫人请起。”
  “汉室復兴,非为夺地爭城,实欲与民更始。”
  次日,
  陈登召集本地乡老,询查民瘼。
  得知连年征战,男丁稀少,农耕荒废。
  遂命军中士卒帮助春耕,又开放军粮,賑济贫苦。
  一乡中地主疑道:
  “將军施此恩义,能持久否?”
  陈登笑答:
  “吾圣主陛下,常掛在口中之言便是:”
  “古来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本,以民为贵,君轻而民贵。”
  “我汉家治天下,向来以民为本。”
  “今暂借军粮济急,待秋收后。”
  “但依高祖旧制,十五税一,决不食言。”
  消息传开,
  百姓无不感佩,簞食壶浆以迎汉军者日眾。
  接下数日,陈登每到一处郡县,必放下架子,亲自出面抚定当地百姓。
  因为他知道汉军来江南不是旅游的,
  而是为了在这里长久生存的。
  所以必须要笼络江南的民心。
  故儘管孙韶行军速度极快,將战线已经快推至建业了。
  可陈登所率的汉军,却行军十分缓慢。
  正是因为每到一处,便抚定一处。
  稳扎稳打,慢慢消化。
  陈登盼望的是,每克一城,就使其心悦诚服的归服。
  別之后出什么岔子。
  半月后,陈登进军至芜湖。
  时值梅雨,江水暴涨,低处田舍尽没。
  陈登不避秽浊,亲率將士筑堤排水,救民於洪潦之中。
  那日黄昏,
  陈登巡视堤防归来,衣衫尽湿,泥泞满身。
  忽见一老丈携幼孙跪於道旁,捧粗茶以待。
  “將军为国为民,不避艰辛,请饮此茶。”
  老丈泣拜道。
  陈登急忙扶起:
  “……老丈请起。”
  “为民父母,岂有坐视子民受难之理?”
  饮毕问那孩童:
  “读何书耶?”
  孩童答曰:
  “家中贫寒,未尝读书。”
  陈登悵然,对隨从道:
  “……昔文景之治,首重教化。”
  “待江南稍定,当设乡学,使贫家子亦能读圣贤书。”
  又越数日,军中捕获细作数人,皆吴主遣来散播谣言者。
  部將请斩之,陈登却道:
  “各为其主,何罪之有?”
  遂赐以银钱,纵之归去。
  韩综闻之不解,问道:
  “將军纵敌,岂非养虎为患?”
  陈登大笑著解释道:
  “江东人心已向汉,纵有谣言,谁能信之?”
  “今释细作,正显我宽仁。”
  “吴主猜忌,必疑其归顺於我,此攻心为上之策也。”
  话分两头,
  孙韶降汉连克数城的消息传至建业,朝堂震动。
  张昭闻讯,手中玉笏几欲坠地,颤声道:
  “孙伯符创业之艰难,不意今日败於妇孺之手!”
  翌日朝会,
  吴主孙权升殿,见群臣面色凝重,心知不妙。
  张昭率先出列,朗声道:
  “大王!孙韶叛降,江南震动。”
  “此皆因四美蛊惑圣听,吕壹专权乱政所致。”
  “乞请大王斩此五贼,以安军民之心!”
  是仪亦趋前附和:
  “……张公所言极是。”
  “今齐军势大,非严明法纪、重整朝纲不能御之。”
  孙权面色阴沉,强压怒意:
  “卿等欲借外患而迫君乎?”
  张昭昂然不惧,伏地泣道:
  “老臣侍奉孙氏三世,岂敢有贰心?”
  “实见社稷危如累卵,不得不直言相諫耳!”
  “四美不除,吕壹不死。”
  “军心难安,民心难定啊!”
  朝堂之上,百官纷纷跪请,声震殿宇。
  孙权见状,知眾怒难犯,却又不甘受制於臣下。
  忽拍案而起,厉声道:
  “孤统江东数十载,岂不知治国之道?”
  “外敌当前,卿等不思退敌之策,反欲清君侧,是何居心!”
  於是,当即传令道:
  “禁军统领孙静听令!”
  “即刻调集全城禁军三万,严守宫禁九门。”
  “无有寡人手諭,任何人不得擅动!”
  孙权並非全部梭哈了。
  他还有最后的底牌。
  那就是保卫首都建业的三万禁军。
  这禁军由孙权叔父孙静统领,受孙权直接管辖。
  算是孙权留给自己的退路。
  就像歷史的赤壁之战,孙权也没有把军队全部交给周瑜一样。
  他手上依然留了禁军,为得就是方便將来跑路。
  一声令下过后,
  甲士涌入朝堂,刀剑森然。
  群臣见状,无不色变。
  张昭仰天长嘆道:
  “大王执迷至此,江东休矣!”
  孙权既掌军权,稍缓语气道:
  “今汉军压境,卿等可有良策?”
  张昭黯然道:
  “孙韶熟知我军布防,齐军不日即至。”
  “建业仓促难守,唯有……弃城。”
  话落,朝堂顿时譁然。
  侍中郑泉急道:
  “不可!建业乃吴之国都,岂可轻弃?”
  陆逊族弟陆瑁爭辩道:
  “不如退守会稽,凭山海之险据守。”
  “齐军大军至此,远来辛苦,必不能久持。”
  “待其退后,再设法收復失地。”
  未待说完,是仪插言道:
  “会稽偏远,不如退守吴郡,据太湖之利。”
  眾人爭执不下。
  孙权默然良久,忽道:
  “富春乃孤之祖地,山环水绕,可守可退。”
  “即日迁都富春!”
  张昭惊道:
  “大王!迁都事大,岂可仓促决定?”
  “且百官家眷皆在建业,此事是否先从长计议?”
  孙权冷笑一声:
  “正是要速决,否则等齐军兵临城下,尔等怕是要取孤首级献与陈登了!”
  孙权又何尝看不出来,百官之中,已有不少人有投汉的心思了?
  若非孙权留了底牌,將禁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么百官中將会有不少人,將自己给出卖陈登!
  隨即,孙权下令:
  “禁军听令!即日起,迁建业库府所有財物粮秣。”
  “宫中妃嬪、文武百官及其家眷,一律隨驾迁都。”
  “敢有违抗者,以叛国罪论处!”
  命令一下,满朝愕然。
  是仪颤声道:
  “大王此举,岂非是要挟持群臣?”
  孙权漠然道:
  “卿等既为吴臣,自当与孤同甘共苦。”
  “莫非有人已生二心?”
  当下无人敢再异议。
  禁军即刻行动,封库府,闭城门,强迁百官。
  建业城內顿时哭喊震天。
  禁军挨家叩门,催促百官整装。
  张昭府中,老臣对家人嘆道:
  “吾主本是少年英才,英雄一世。”
  “奈何如今会变成如此?究竟是何人造成的,老夫也不知。”
  “老夫只知一件事,今行此下策,恐难再见江东父老矣。”
  而是仪被禁军“请”出府邸时,则是仰天泣道:
  “不意东吴基业,竟以如此收场!”
  城內乱作一团,官船挤满江岸。
  有官员欲潜逃归家,皆被禁军拦截。
  一文人怒斥押送军官:
  “吾等乃朝廷命官,非囚犯也,何故如此相逼?”
  军官冷麵答道:
  “奉旨行事,大人勿怪。”
  “至富春后自然恢復自由。”
  江边,
  孙权立於楼船之上,望著忙碌的迁徒场景,面色阴鬱。
  周胤前来稟报:
  “大王,库府金帛已装船完毕,百官及其家眷大多已被请上船。”
  “唯……尚有数十官员藏匿不出。”
  孙权眼中寒光一闪。厉声道:
  “纵火焚其宅,看他们出不出!”
  霎时间,
  建业城內多处起火,黑烟滚滚。
  哭喊声、斥骂声、兵甲撞击声交织一片。
  昔日繁华的都城,顿成人间地狱。
  张昭立於船头,见烟火中的建业城,不禁老泪纵横。
  “昔年霸王项羽寧死不肯过江东,今我东吴却要弃建业而走,岂非天意乎?”
  孙权闻之,怒道:
  “张子布何出此不祥之言!”
  “昔日勾践棲於会稽,终能灭吴雪耻。”
  “今暂避锋芒,他日必能捲土重来!”
  疯了。
  彻底的疯了!
  每一名官员都感觉眼前的孙仲谋十分地陌生。
  这还是他们认识的那个少年英才,年少提领江东的雄主吗?
  到底是什么使他们变成了这个样子?
  对了!
  是奸臣吕壹。
  是那几名祸国红顏!
  定是他们蛊惑了大王!
  一股无名的怒火,在每个人的心中燃起。
  此时,
  观江岸景象,百姓扶老携幼,追奔哭號。
  官员面色惶惶,如赴刑场。
  兵士挥鞭驱赶,毫不容情。
  这般景象,任谁也不敢信还能捲土重来。
  最后一批船只离岸时,忽见一叶小舟追来,舟上一人高呼道:
  “臣乃闞泽,愿隨大王同行!”
  孙权讶异道:
  “德润何以迟来?”
  闞泽撩衣拜道:
  “老臣適才整理典籍,不忍先人心血沦落敌手,故来迟耳。”
  孙权感其忠义,命人接应上船。
  然观百官,多是畏威而非怀德,不禁又暗自神伤。
  船队浩荡东行,建业城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水天之际。
  孙权独立船头,江风拂面,忽忆少年时与周瑜、吕蒙共议天下事。
  那时是何等的豪情壮志。
  不意今日竟如丧家之犬,挟眾逃亡。
  忽闻后船喧譁,原来是一官员试图投江,被军士救起。
  孙权默然片刻,传令道:
  “……赐酒压惊。”
  “告知眾人,至富春后,愿去者听便,孤不强留。”
  张昭在旁闻之,微微頷首:
  “大王终悟强扭之瓜不甜乎?”
  孙权嘆道:
  “非悟也,势不得已耳。”
  “但愿天不亡吴,使孤得保江东一隅,延续香火。”
  夕阳西下,江流东去。
  船队载著一个王朝最后的希望,向著富春方向缓缓而行。
  而此时的建业城,已是烟火寥落。
  只待汉军前来接收这座无主的都城了。
  ……
  陈登率汉军赶至建业时,只见浓烟蔽日,火光冲天。
  昔日繁华都城,今成一片火海。
  城墙上吴旗半焚,在烟火中飘摇如垂死之蝶。
  “孙权竟纵火焚城!”
  陈登驻马凝望,面色沉痛。
  “吾本欲与孙氏和平收场,不意其狠戾至此,看来两家是不能善了了。”
  蒋钦在侧问道:
  “將军,大火冲天,如之奈何?”
  陈登挥鞭前指:
  “先救火!”
  “传令三军,即刻救火救人。”
  “財物粮秣皆可不顾,唯百姓性命为重!”
  汉军將士纷纷弃戈取桶,投身火海救人。
  陈登更亲自率眾扑灭府库大火,一日一夜不眠不休。
  恰逢江南梅雨时节,天公作美。
  大雨倾盆而下,火势渐息。
  灭火毕,
  陈登立即命人搜寻活口,救济百姓。
  又遣人清点府库。
  不多时,军需官惶惶来报:
  “府库粮秣十不存一,金银帛匹非空即焚,几无可用之物。”
  陈登默然良久,终是嘆道:
  “將士们苦战日久,皆盼破城领赏。”
  “今得空城,如之奈何?”
  蒋钦趋前低语:
  “军心已有微词,若赏赐不继,恐生变故。”
  周泰亦问道:
  “孙权遁逃,將军欲追否?”
  陈登沉吟半晌,乃道:
  “不擒孙权,此战不能了。”
  “故分兵追击势在必行。”
  “然军心不稳,需先安抚將士,暂停进军。”
  眾將纷纷请缨追击。
  陈登却道:
  “时值梅雨,道路泥泞,非精兵不能速行。”
  “吾亲率一万精兵追击即可,诸公留守建业,安抚军民。”
  “大军可隨后缓行,慢慢追上老夫。”
  正当议定,
  忽见一骑驰至,却是监军梁王刘理。
  少年王爷勒马扬鞭,道:
  “陈將军追敌,岂可无监军同行?孤请隨往!”
  陈登婉拒:
  “殿下金枝玉叶,富春路险,恐有不测。”
  刘理昂然道: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惧刀山火海?”
  “孤既为淮南军监军,岂有临阵退缩之理!”
  陈登尚在犹豫,忽见又一队人马疾驰而来,当先一人高呼:
  “三弟且慢!”
  原来是鲁王刘永率亲兵赶到。
  刘永马鞭直指:
  “擒拿吴主乃不世之功,三弟莫非欲独吞乎?”
  刘理变色道:
  “二兄何出此言?”
  “弟身为淮南军监军,隨军追击乃分內之事。”
  “倒是二兄身为荆州军监军,何故越权?”
  刘永闻言大笑:
  “普天之下莫非汉土,何分荆州淮南?”
  “三弟阻我同行,莫非欲独占擒吴之功,在父皇面前邀宠?”
  刘理面红耳赤,正色说道:
  “二兄休得胡言!小弟绝无此心!”
  陈登见二王相爭,急忙出言调解:
  “……既然鲁王愿往,便请同行。”
  “多一路兵马,也多一分胜算。”
  刘永这才转怒为喜,率部併入军中。
  刘理麾下骑都尉诸葛恪怏怏不乐,私语刘理道:
  “鲁王来者不善,恐非为擒权。”
  “实为监视殿下耳。”
  刘理微笑低答:
  “……元逊多虑矣。”
  “既来之则安之,看来这一路,我们不会『寂寞』了。”
  於是,
  陈登率精兵一万,带著两位王爷,望富春方向追击。
  雨幕重重,道路泥泞。
  军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水中行进。
  刘永果然不时找茬。
  行军至第三日,雨势更猛,刘永便在军中扬言:
  “陈將军择此恶劣天气追击,莫非与孙权有旧,故意纵其远遁?”
  陈登闻之,只淡淡回应:
  “用兵之道,贵在出奇。”
  “孙权必料不到我军会冒雨急追,正可攻其不备。”
  刘理则命诸葛恪细心记录行军路线与天气状况,以防刘永日后诬告。
  又行两日,前锋抓获数名吴军逃兵。
  审问得知,孙权携大量財宝官员而行。
  行动迟缓,目前只走出百余里。
  陈登大喜,即命全军加速。
  刘永却又生事端:
  “將军轻信降卒之言,倘中埋伏,如之奈何?”
  陈登不卑不亢答道:
  “……殿下勿忧。”
  “已派多路斥候探查,若遇伏兵,必有预警。”
  果然不久斥候回报,前方山道確有吴军埋伏。
  陈登遂分兵绕道,反將伏兵围歼。
  刘永无言以对。
  刘理则私对诸葛恪轻声道:
  “陈元龙真將才也。”
  “难怪为父皇所倚重,姨父所喜爱也。”
  雨持续下了七日,汉军艰苦行军,终於逼近富春江。
  这日黄昏,斥候急报——
  发现吴军船队正在前方渡江!
  陈登立即召集眾將吩咐道:
  “吴军半渡,正是击之良机。”
  “然敌军数倍於我,需分兵袭扰,待其后军到来再全力击之。”
  刘永却道:
  “何不全力进攻?”
  “若待其全军渡江,据险而守,则更难图矣。”
  陈登解释道:
  “孙权挟持百官百姓,船队庞大,渡江非一时可毕。”
  “我军可分兵绕至上流,纵火焚船,乱其军心,再击之可获全功。”
  刘理支持陈登之策。
  二王又起爭执。
  好在李翊明確规定过,监军无权干涉前线主帅的决策权。
  所以最终指挥调度,任由陈登决断。
  故陈登最后决断道:
  “兵分三路:一路溯流而上焚船。”
  “一路正面佯攻,一路埋伏待机。”
  “此为万全之策也。”
  刘永虽不满,也只能从命。
  是夜,
  汉军依计而行,果然大破吴军后队。
  焚船数十艘,俘获官员財物无数。
  然而清点俘虏时,却不见孙权踪影。
  原来老练的孙权早已料到汉军可能追击。
  自己率精兵轻装先行,大队人马只是诱饵。
  刘永大怒,斥责陈登道:
  “將军用兵如神,何故让孙权脱逃?”
  陈登坦然应对:
  “孙权经营江东数十年,自有逃生之路。”
  “今其弃眾先遁,已是穷途末路。”
  “吾等当安抚降眾,整顿兵马,再图进取。”
  刘理也在旁侧劝道:
  “二兄何必急躁?”
  “孙权虽遁,其根基已失,擒之早晚耳。”
  雨依旧下著,富春江上烟火未熄。
  陈登望著滔滔江水,心知追擒孙权之事恐怕还要费些周折。
  而身边两位王爷的明爭暗斗,或许比追击孙权还要艰难。
  汉军於是在富春江畔扎营,整顿兵马,预备下一步行动。
  而孙权此时已遁入会稽群山之中,一场新的追逐即將展开。
  ……
  孙权率残部遁入会稽群山,梅雨连绵,山路泥泞难行。
  吴军士卒衣甲尽湿,粮草短缺,士气日渐低落。
  是夜,吕壹心神不寧,悄悄寻至四美居处。
  见四女正在帐中梳理湿发,吕壹低声道:
  “……诸位娘子,今汉军已克建业、富春。”
  “我军困守深山,如瓮中之鱉。”
  “继续留在军中,恐性命难保啊。”
  紫衣女轻摇团扇,悠悠道:
  “吕君何出此言?”
  “会稽群山连绵数百里,道路崎嶇,汉军岂易寻得?”
  “且陈將军既命我等为內应,岂可轻离?”
  吕壹焦躁踱步,急道:
  “……娘子有所不知。”
  “今不止文武百官视我等如仇寇,便是军中士卒,亦多怀怨愤。”
  “日前有军士窃语,欲取我等首级献与汉军!”
  红衣女闻言冷笑道:
  “吕君既已暗投汉室,当知『忠』字怎写。”
  “岂不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今稍遇艰险,便思退缩,岂大丈夫所为?”
  吕壹面红耳赤,辩解道:
  “某非贪生怕死,实为大局计。”
  “若我等遭害,岂不断了与汉军联络之线?”
  正当爭论间,帐外传来內侍声音:
  “大王有请四位娘子。”
  四女整装欲行,紫衣女临行前对吕壹低语:
  “吕君稍安勿躁,且待我等归来再议。”
  至孙权帐中,见吴主独坐灯下,面色憔悴。
  见四女至,孙权嘆道:
  “……孤累卿等受苦了。”
  “想昔日建业宫中,锦衣玉食,何曾想今日困守荒山?”
  绿衣女盈盈拜道:
  “大王何出此言?”
  “能侍奉大王,纵刀山火海,妾等亦甘之如飴。”
  孙权感动执其手:
  “满朝文武,不及卿等女流忠义。”
  “若他日重振江东,必不负卿等。”
  在四女温言软语中,孙权暂忘困境,命取酒来:
  “今夕与卿等共醉,暂忘忧愁。”
  於是连日饮宴,孙权沉醉温柔乡中。
  帐中笙歌不绝,酒肉香气飘出帐外。
  与普通士卒的窘困形成鲜明对比。
  帐外,
  军士们冒雨巡逻,衣衫尽湿。
  一老军对同伴怨道:
  “吾等在雨中挨饿受冻,彼等却在帐中作乐。”
  “江东基业,竟败於妇人之手!”
  年轻军士低声问:
  “听闻汉军待遇优厚,降者不杀,可是真的?”
  老军急忙掩其口:
  “慎言!此话若被听见,性命不保!”
  而此时吕壹在自己的营帐中坐立不安。
  听著远处传来的丝竹之声,他喃喃自语:
  “孙权已失斗志,困守此地,终有一日会被吴军所害。”
  “我等若不及早脱身,必受牵连……”
  忽然帐帘掀动,
  吕壹惊起,却是紫衣女悄然而至。
  “吕君还在忧虑?”
  紫衣女低声道,“方才侍宴时,听闻大王欲移营往更深处躲避。”
  “此正是良机。”
  吕壹急问,“娘子何意?”
  紫衣女微笑:
  “山中有一秘径,可通山外。”
  “待移营时,我可藉故引领吕君走那条路。”
  “届时吕君可先行,去见陈征南。”
  话未说完,忽闻帐外脚步声近。
  紫衣女急忙隱身暗处。
  进来的是孙权亲卫:
  “吕中书,大王召见。”
  吕壹心惊胆战地来到孙权帐中,见吴主醉眼朦朧,四女环绕在侧。
  孙权举杯道:
  “吕卿,满朝文武,唯卿不离不弃。”
  “来,与孤满饮此杯!”
  吕壹勉强饮下,心中七上八下。
  孙权又道:
  “孤欲深入山林,避齐军锋芒。”
  “吕卿可先率一部探查路径。”
  吕壹暗喜,这正是脱身良机。
  正要领命,忽见紫衣女微微摇头,心中顿时明了:
  这是孙权试探之计!
  於是正色道:
  “臣愿守护大王左右,探查之事,可遣他人前往。”
  孙权注视吕壹片刻,忽然大笑:
  “好!吕卿果然忠心!”
  遂改命他人前往。
  事后吕壹暗问紫衣女:
  “方才娘子为何阻我?”
  紫衣女低声道:
  “孙权多疑,方才实是试探。”
  “若吕君欣然前往,恐此刻已身首异处矣。”
  吕壹骇然,冷汗涔涔而下。
  如此又过两日,孙权依旧沉湎酒色。
  军中怨声日盛,甚至有人暗中串联,欲擒孙权降汉。
  第三日深夜,吕壹忽被唤醒。
  睁眼看见四女皆在帐中,神色紧张。
  紫衣女急道:
  “吕君快起!有军士欲今夜兵变,事急矣!”
  “我等已知会心腹卫士,护吕君从秘道出走。”
  吕壹惊喜交加:
  “诸位娘子不与某同往?”
  红衣女嘆道:
  “我辈若同往,必引起怀疑。”
  “吕君速去,见到陈將军,就说……就说孙权的首级,不日將奉上。”
  吕壹愕然:
  “诸位娘子將欲何为?”
  紫衣女截口道:
  “勿多问!快走!”
  遂推吕壹出帐,早有数名心腹卫士等候在外。
  雨中,吕壹回首望见孙权大帐灯火依旧。
  丝竹声隱隱可闻,不禁暗嘆:
  “英雄末路,竟至於此。”
  在卫士护送下,吕壹悄然没入深山雨幕之中。
  而此刻的孙权,尚在醉梦中,不知危机已迫在眉睫。
  山中雾气愈浓,梅雨淅沥不止,掩盖了多少暗中的谋划与杀机。
  时值梅雨连绵第七日,吴军残部困守会稽深山。
  粮草將尽,士气低迷至极。
  是夜,数十將领密会於吴国太帐中。
  老將吕范愤然道:
  “国太!”
  “今我军困守荒山,粮秣殆尽,士卒饥寒交迫。”
  “而大王仍与四美饮宴作乐,忠言逆耳,奸佞当道。”
  “长此以往,三军尽毙於此深山矣!”
  吴国太默然垂泪:
  “老身亦屡諫仲谋,然其被妖姬所惑,忠言不入。”
  “诸將之意若何?”
  周胤厉声道:
  “將士们欲清君侧,诛吕壹、除四美!”
  “乞太后主持大局!”
  帐中眾將齐齐跪拜,高呼:
  “乞太后主持大局!!”
  吴国太长嘆一声:
  “仲谋虽昏,终是老身之子。”
  “然为江东社稷计,不得不行非常之事。”
  “诸將可便宜行事,老身……准了。”
  眾將得太后默许,当即召集士卒。
  顿时营中火光四起,数百將士围住孙权大帐。
  孙权正与四美饮宴,闻帐外喧譁,怒道:
  “何人在外喧譁?”
  吕范掀帐而入,朗声道:
  “大王!三军將士请诛吕壹、四美,以振军心!”
  孙权大惊失色:
  “吕范!尔欲反耶?”
  周胤目眥欲裂,进言道:
  “非臣等反叛,实乃大王被奸佞所惑。”
  “今军中断粮三日,士卒煮皮革充飢。”
  “而大王仍与美人饮宴。”
  “若不诛奸佞,军心尽失矣!”
  此时帐外呼声震天:
  “诛吕壹!除妖姬!”
  孙权面色惨白,强自镇定:
  “吕壹……吕壹何在?”
  眾將搜寻营帐,却不见吕壹踪影。
  正当此时,忽闻营外一阵嘈杂。
  一队士卒押著个蓬头垢面之人而来,正是企图逃亡的吕壹。
  押解士卒稟报说道:
  “此人鬼鬼祟祟欲潜出营地,被巡逻弟兄擒获!”
  吕壹见场面,扑跪於地,叩头如捣蒜:
  “大王救命!臣……臣只是出营巡查……”
  吕范冷声笑道:
  “巡查何须携带细软金银?”
  遂將吕壹怀中包袱掷地,果然金银珠宝散落一地。
  將士们见状愈怒:
  “奸贼!汝欲独逃耶?”
  “陷害陆逊、逼走顾雍之时,可曾想到会有今日!”
  “烹此獠以饗三军!”
  “对,烹此獠以饗三军!”
  吕壹面色惨白,惶急抱孙权腿,乞饶道:
  “大王!臣侍奉您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万乞您看在奴侍奉您多年的份儿上,救我一救啊!!”
  孙权本欲相护,然见群情激愤,又恨吕壹背主潜逃,终拂袖道:
  “卿自作孽,不可活也。”
  眾將士得此一言,当即架起油锅。
  吕壹哀嚎求饶,声淒山林。
  周胤厉声喝斥道:
  “尔谗害忠良时,可曾心软?”
  “今日油锅,乃江东冤魂索命耳!”
  片刻后.
  孙权面如死灰,喃喃道:
  “孤……孤竟至於此……”
  吴国太闻讯赶来,见此惨状,也不禁黯然泪下:
  “將士们怒气稍解否?”
  吕范痛哭,跪稟道:
  “……国太明鑑。”
  “今诛一奸佞,稍安军心。”
  “然粮草之事……”
  正说间,忽有哨兵急报:
  汉军已发现行踪,正朝深山追来!
  孙权如梦初醒,急问:
  “如之奈何?”
  吴国太肃然道:
  “仲谋尚欲保全四美耶?”
  孙权默然良久,终长嘆一声:
  “但凭母后处置便是。”
  说完,孙权颓然地回到帐中,面色如灰。
  四女见他归来,依旧笑靨相迎,却见孙权泪流满面。
  “將士们……要孤处死卿等。”
  孙权哽咽道,“孤……孤无能,竟不能保全卿等性命。”
  出乎意料,四女相视而笑,神色平静如常。
  紫衣女轻声道:
  “妾等能得大王垂怜,此生已足。”
  “今情愿为大王赴死。”
  孙权大为感动,將四女拥入怀中痛哭:
  “得卿如此,孤復何求!”
  就在孙权心神激盪之际,四女眼神骤变。
  同时拔出头上金簪,向著孙权心口、咽喉猛刺!
  “啊!”
  孙权惨叫一声,奋力推开四女。
  但四女如疯似狂,再次扑上,金簪如雨点般落下。
  孙权浑身是血,挣扎呼救。
  帐外將士闻声闯入,见状大惊,急忙將四女制住。
  吴国太闻讯赶来,见爱子浑身是血,大哭道:
  “快传军医!將这四妖女立即处死!”
  孙权挣扎抬手:
  “且……且慢!”
  他强忍剧痛,撑起身子,目光灼灼地盯著四女:
  “孤待卿等不薄,为何……如此相待?”
  紫衣女冷笑道:
  “碧眼小儿,江东鼠辈!”
  “这些时日侍奉於你,不过逢场作戏耳。”
  “只恨我等力弱,未能取你性命!”
  孙权愕然道:
  “莫非……尔等是陈登之人?”
  “不错!”
  红衣女昂首道:
  “我等自幼蒙征南將军收养,教习歌舞,恩重如山。”
  “无名无姓,唯以衣色相称。”
  孙权睁大双眼,难以置信地问道:
  “既知必死,何苦如此?”
  “陈登於尔等,有何恩义可言?”
  “能让你们几个女流,竟心甘情愿为他赴死?”
  绿衣女厉声叱道:
  “养育之恩,重如泰山!”
  “岂似你孙氏,世受汉恩,却北面称尊。”
  “不忠不孝之徒,安配与我等言语!”
  孙权羞恼交加,怒喝:
  “拖出去……立即处死!”
  紫衣女奋力挣脱,昂首高呼:
  “不必劳烦!我等虽为女子,亦知忠义二字!”
  “今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言毕,
  猛然撞向帐柱,顿时香消玉殞。
  其余三女相视而笑,黄衣女道:
  “姐姐慢行,妹等来也!”
  话落,亦相继触柱而亡。
  帐中一时寂然。
  眾將士见四女慷慨赴死,皆露惭色。
  一老卒忍不住嘆道:
  “江东男儿千万,竟不及四女子有骨气!”
  孙权默然良久,忽道:
  “……厚葬之。”
  “以……忠烈之礼。”
  隨后,军医入帐。
  军医为孙权诊治后,面色凝重:
  “大王性命暂且无忧,然心肺俱损,恐……折损寿数。”
  “將来只怕……只怕难以长命。”
  孙权苦笑道:
  “今狼狈至此,明日生死未卜。”
  “又何暇计寿数长短?”
  吴国太在一旁泣不成声:
  “吾儿何至如此啊!”
  孙权乜呆呆地出身,忽然问道:
  “母后,儿臣……果真是不忠不孝之人否?”
  吴国太抚其额,泪如雨下:
  “痴儿……痴儿……”
  隨即仰天哀嘆,“苍天吶!”
  “我孙家是造了什么孽,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啊!”
  是夜,孙权高烧不止。
  恍惚间似见四女身影翩躚,又见父兄持戟而来。
  梦中囈语不断,时哭时笑。
  翌日,
  孙权强撑病体,命人立碑於四女墓前,上书“忠烈四女之墓”。
  眾將闻之,多有非议。
  孙权嘆道:
  “其行虽逆,其志可嘉。”
  “我江东若多几个这般忠烈之士,何至於此?”
  言毕咳血不止,面如金纸。
  此时探马来报——
  汉军已至山下,不日即会搜山!
  残阳如血,映照著江东最后的残局。
  孙权望著四女坟墓,喃喃自语:
  “卿等黄泉慢行,孤……不久便来。”
  山中雾气氤氳,仿佛又见四女身影翩然起舞。
  金簪闪烁间,儘是江东最后的绝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