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209章 金殿捉刀诗换胡姬
  第209章 金殿捉刀诗换胡姬
  一堆王公中,李逸虽也属籍宗正,可一身绯袍还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好在李博义李奉慈哥俩在见识了李逸的五雷正法后,左一个哥哥右一个兄弟的叫的亲热,哥俩在门下省的弘文馆上学,但也只是粗通文墨,终日只喜欢斗鸡走狗,骑马游猎。
  性情奢侈,不学无术,可聊了半天后,李逸觉得这哥俩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人,就是从小在唐国公府长大,又因为李渊亲侄儿,因他父亲死的早,母亲溺爱,李渊也常在外为官,管教不严,
  就养成了这么一个言语傲慢纨绔成性的样子,
  看着不坏,倒是很直率,兄弟俩甚至有点粗俗,但人家不装。
  有点中二少年味。
  挺好。
  他讨厌窦智圆、姬温、韦挺、杨弘武这类喜欢装的人。
  “这宫廷乐舞听的昏昏欲睡,还不如西市胡姬,”李博义道。
  “阿兄说的是,石国的粟特胡姬胡旋舞跳的多好看,尤其是衣服穿的又少,这转起圈圈来,衣裙飘起,大长腿毕现,连小衣小裤都看的见,那多有意思。”
  “嘿嘿,无逸兄家里可有波斯姬、粟特姬?”
  李逸摇头。
  “那你可真是亏了,那些胡姬虽然人高马大的,可丰腴啊,尤其是长的白啊,”李博义来劲了。
  “哥,胡姬还是得挑,光长的丰腴不行,有的身上味大,毛也多,得挑。这方面我们哥俩可有经验了,跟着我们去,保你满意。
  西市有家叫阿利亚的胡肆,是粟特大胡商康婆开的,里面胡姬多,什么波斯的、拂菻的,埃及的、法兰克、哥特的,还有什么麦加的,也有昭武九姓胡的,以及龟兹、疏勒、高昌等的,西域诸国的胡姬,那里都有,”
  两人越说越兴奋,
  从这各国胡姬鼻子高矮到眼眸子颜色,再到皮肤粗细,说到身上味道,
  看他们也才十五六的样子,不想倒是丛老手。
  哥俩不仅喜欢逛市玩胡姬,家里也养了许多,两人还有收集癖好。
  “一百多伎妾?”李逸惊呼,
  玩的过来吗?这么点年纪,在外面玩不够,府中还收集了百多个了。
  “嗯,我哥一百零三,我一百零五,”
  一人一百多,哥俩还在比赛,不仅要比数量,还要比质量,不是随便买来就算,一定得有足够漂亮,还得有才艺。
  比如有的胡旋舞跳的好,
  有的萧吹的好,
  有的琵琶弹的好,
  还有的歌唱的好。
  李逸真担心这哥俩把命玩没了,皇帝也不管管这两侄子。
  不过人家也不强抢民女,大多是买来的胡姬,说白了就是奴婢。哥俩不仅不强买强卖,只要人家看上的,甚至还愿意出高价。
  两人在长安的那些奴隶贩子,以及那些青楼、酒肆等娱乐场所,那可是极受欢迎的豪客,
  堪称榜一大哥般的存在,极受欢迎。
  聊着聊着,哥俩一人要送李逸几个胡姬,
  老大博义说要送李逸一个波斯姬,老二奉慈立马说要送李逸一个拂菻姬,老大说我再送个吐火罗的,老二说那我搭个可萨的。
  “我再送个高昌的,”
  “那我送个龟兹的,”
  “我加个康国的,”
  “我加个石国的。”
  眼看哥俩都要打起来了,李逸赶紧劝止,“喝酒,喝酒,”
  长夜漫漫,
  静候凌晨,
  也不知道是谁吃饱了没事干,提议群臣贺岁献诗。
  一众文臣纷纷叫好,想要在皇帝面前露一首,武将们表面说好,心里在骂直娘贼,这不是为难他们大老粗吗。
  李博义就在那骂,“这些文臣估计也被这音乐弄的昏昏睡了,喝酒不好么,写什么狗屁诗啊。”
  可皇帝已经传旨,
  让每人应制做诗一首,还要应景。
  哥俩立马蔫了,他们虽也打小读书,可就没有一个认真读过,勉强算是能识会写,但做诗那就是要他们命。
  “怎么办?”李奉慈问大哥,平时功课,还能让手下人代写,应付老师骗骗叔父。
  但这会他们也没有随从在身边啊。
  “无逸兄,你可是写出三字经和弟子规的人,我们兄弟俩都被迫背了好久的,你这么有才,帮我们哥俩写一首。”
  李博义拿起酒壶,把除夕特供的椒酒给李逸倒了一杯,“无逸兄,江湖救急,放心,定有重酬。”
  “对,一首诗,送你两个胡姬,三个。”
  李逸摇头,“我急切间哪有这本事,实在不行。”
  “是不是你怕了家里娘子,不敢带胡姬回去?对了,你娘子是京兆杜氏千金,想不到无逸兄惧内啊。”
  李逸当然不承认,结果兄弟俩却越发认为他是怕妻子。
  “要不我们再送你一个别院,把胡姬安置在外?不让杜氏知晓便行了。”
  李逸一直摇头。
  “听说无逸兄最爱黄金这等俗物?那十两黄金一首诗,怎样?”
  李奉慈见他还不答应,马上加价,“我出十五两黄金一首。”
  简直是人傻钱多,
  这时内侍已经过来发纸笔,
  李博义兄弟有些急了,让他们写,咬断笔杆都写不出一句来。
  “无逸兄,帮帮忙,你要什么随便开口。”
  “不是我不帮两位大王,实在是我怕写出来,被陛下识破,到时反会更难堪啊。”
  可两人根本听不进去,只想让李逸帮忙写首诗应付过去,或许到时这么多人的诗,皇帝也不会看到呢。
  “浅水伯先前送祥瑞,十五两黄金送一个金薯,如今就也十五两黄金送我们首贺岁诗嘛,帮帮忙了,回头带你逛西市玩胡姬。”
  十五两捉刀做首诗,这价格很划算啊。
  “好,那我说你们写,看着点四周。”李逸压低声音。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李博义抢先下笔,
  一笔字挺呆板的,但还算工整。
  抄完,李博义兴奋的满面通红,李奉慈却急了,“赶紧给我也做首,”
  “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
  李奉慈赶紧抄完,也是长松口气,哥俩也不管这诗到底写的啥意思,只觉得这是应景的贺岁诗,绝对符合旨意。
  两人就想上交,李逸赶紧叫住,
  “等到大家都写好时再一起交,别引人注意。”
  “对对,别引起陛下注意,”李奉慈嘿嘿一笑。
  “无逸你也赶紧写一首,一会我们一起交。”李博义道。
  李逸提笔,也写了一首。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椒犹未举,灯前小草写诗赋。”
  一杯椒酒,三首贺岁诗。
  李奉慈兄弟俩连连叫好,“无逸大才,厉害。”
  很快,内侍来收诗,
  皇帝让几位宰相重臣一起点评,挑出其中优秀的让内侍诵唱,并予以赏赐。
  民部尚书刘文静拿着一首诗,“这首诗不错,应景又喜庆,”
  “原来是秦王所作。”
  李渊伸手,“哦,让我瞧瞧二郎的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嗯,不错,写出了宫廷除夕守岁的欢乐景象,寒去春来,梅飘香,烛火通红,君臣在新旧岁交替之际的欢乐,好诗。”
  于是内侍遵旨把李世民的这首贺岁贴在了屏风上。
  “夷,这两首诗也还不错啊。”纳言陈叔达拿着两首诗。
  正是李逸帮李奉慈兄弟写的那两首,
  “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李渊听后,也是点头,“这两首诗意境很相似,都属上乘,就是感觉好像没写完。”
  萧瑀则道:“此两首诗的意境不错,但感觉是出自一人之手。”
  此话一出,
  李奉慈在下面脸色不太好看了,李博义也是绷紧了脸。
  李渊问,“这两首诗谁做的?”
  陈叔达看了纸上的题名,“陇西郡王博义和渤海王奉慈。”
  听到这两名字,殿中响起窃窃私语。
  李渊面色也不太好看,他可是很清楚自己这两侄儿是啥能力,打小就是他抚养在府中的,不学无术的纨绔,怎么能做出这样的诗来。
  “十三,十七,上来。”李渊喊道。
  哥俩向李逸投来求救的目光,李逸也没想到,这么多人奉旨做诗,怎么还就能选上这两篇他胡乱拼凑的呢。
  两首都不是完整的诗,
  居然也能被一起选中点评,见了鬼了。
  众目睽睽之下,李逸也只能眼神示意哥俩镇定。
  两人上前,
  李渊指着那两首诗,
  “你们做的?”
  李博义点头,
  李奉慈偷瞄了瞄大哥,也跟着点头。
  “好,那你跟朕解释一下你们写这诗时的想法,具体想表达什么意思?”
  最简单不过的问题,
  可哥俩居然大眼瞪小眼,
  “说啊?”
  李博义咬咬牙,“今晚是除夕,明天就是新年,风霜把腊梅都吹落了,梅柳最先知道春的消息。”
  李渊问,“风霜催腊尽的腊,是腊梅?”
  “嗯。”
  “梅柳得春先,梅柳指的又是什么?”
  “就是叫梅柳的一种柳树。”
  底下大臣终于有人忍不住笑出了声。
  李渊脸色难看,“风霜催腊尽,难道不是说风霜催促着腊月尽快过去吗?”
  李博义低头不敢出声,知道搞砸了。
  李渊又问李奉慈,“寒逐一夜去,春逐五更来,你写的?”
  不等他开口,李渊又道:“想清楚再说,休要欺君。”
  李奉慈被欺君两字吓倒了,李渊对他们兄弟而言,既如慈父,也是圣君。
  “是,是臣请浅水伯代写的。”
  无数道目光投向李逸,上半夜打晕义丰县侯韦挺,还让韦挺削爵夺勋免职,这会又还帮两位纨绔郡王写了两首诗,
  能文能武啊。
  李渊呵呵笑了两声,转头对陈叔达道:“找下李逸的诗,”
  “找到了,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椒犹未举,灯前小草写诗赋。”
  “李逸,上前来,”李渊招手。
  李逸只得无奈起身,早知这般,何必自找麻烦。
  “不愧是写出三字经和弟子规的李无逸,片刻功夫就做了三首诗,不过朕看你这三首诗都写的有些仓促草率,再给你一盏茶时间,你把这三首诗写全了,若是作的好,朕就不追究你了。”
  众人都看向这个年轻人。
  会道术懂武艺,
  想不到还有这等诗才。
  不可思议。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李逸迈出一步,诵出前半首,
  顿了顿又迈出一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殿上懂诗的,已经在品味这句,并联系前两句了。
  “还有呢?”
  陈叔达追问。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当最后一句念出,陈叔达击掌叫好,“对,对,就是这样,时光匆匆,岁月不居,最后这句绝纱,人还没感觉到时光流逝,但它已催开了后园的梅,妙,绝妙,这首诗,绝对能够流传后世。”
  若只有前半首,还只是很普通,可补上后半首,全篇立马就升华了,时间、季节、人与自然,时间与生命。
  “另一首?”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这样改好,押韵了,屠苏、桃符,也突出了对新年的美好愿景,改后更上层楼了。”
  “还有一首,还有一首。”陈叔达追着道。
  “才思枯竭了,抱歉。”
  李逸的这句回答,反倒是让殿中许多人松了口气,要是再把第三首也改成一篇传世好诗,那也太让人难以接受了。
  现在有两篇半好诗,也足够让他们妒忌了。
  李渊让李逸再做一首,李逸也说才思枯竭,做不出来了。
  “赐李逸椒酒两坛半,”李渊哈哈笑着说出赏赐,代二王写诗这事也就算揭过去了。
  不过李博义李奉慈哥俩李渊则罚了,
  罚他们抄李逸这三首诗和刚才秦王的那首诗,各抄百遍,
  “弟子规再抄一百遍,上元节前都要抄完,朕要亲自检查!”
  哥俩愁眉苦脸暗暗叫苦,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早知道就不请李逸代写了,说不定还没这么大惩罚。
  三人回到自己座位,
  李博义倒是很快又精神起来,“无逸兄放心,三十两黄金,明日就让人送到府上,我们兄弟说话算话。”
  “就是,我再送你一个波斯姬!”
  “我送你一个拂菻姬。”
  “免了吧,两位大王,”
  “别推辞,一定得收,不收就是不拿我们当兄弟朋友,来,喝酒。”
  李奉慈给李逸倒了一杯,“早知道刚才让无逸你帮我们解释下这诗啥意思就好了,也不会被识破了。”
  兄弟俩这光棍的样子,李逸挺欣赏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