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367章 南阳豪杰
  第367章 南阳豪杰
  邓州穰县城北,
  湍水支流涅河蜿蜒如带,两岸的粟谷正在抽穗扬,细长的穗子随风摇曳,绿浪翻涌。
  烈日如火。
  渠边树荫下,吕嗣稠手拄着锄头柄,看着这一片充满生机的粟浪。等到金秋十月,这些粟谷就有收获。
  “吕兄。”
  远处传来喊声,他抬头望去,见烈日下自家仆从自引着几骑过来。
  “你们怎么来了?”
  来的是他交好的几个朋友,涅阳张寨的张简,棘阳岑庄的岑宁,新野的邓恽,穰县的赵安、韩立。
  都是二十左右的年轻人。
  家中都是邓州名门。
  比如他们涅阳吕家,祖上吕胜便是汉高祖刘邦的骑都尉,因参与斩杀项羽有功被封涅阳侯,在此涅河畔建涅阳城。
  棘阳岑氏,则是东汉时出了二十八宿之一的征南大将军、壮侯岑彭。
  新野邓家,那就更不用说了。
  “这么热的天,你们怎么倒约到一起来了?”
  邓恽看着他这一身农人似的短打,“吕兄,你怎么还有心思在这里伺弄庄稼呢?”
  吕嗣稠看向这位表兄,“如今这情况,除了种地还能做什么?”
  “咱们邓州大族都到生死存亡关头了。”邓恽道。
  几人在树荫下席地而坐,
  吕嗣稠还从水渠里捞起个寒瓜,取下一旁放着的环首横刀,将冰凉的寒瓜切开,“吃瓜。”
  邓恽顾不得晒出的一身汗,接过瓜:“吕兄可知关中出兵了。”
  “听说了。”
  “那你可知这次谁统兵来?”
  “听说是晋国公李逸,还有曹国公李世绩统兵。”吕嗣稠吃着瓜,一边吐籽一边道,寒瓜好吃籽太多。
  “襄阳的那个魏王传令,要我们邓州各大族纳粮,还要派子弟过去,这事越催越急了。”韩立说道。
  邓恽几口把瓜吃完,将瓜皮抹了把脸,随手扔入田里,“我有话就直说,不绕圈子,
  长安击败了刘武周收复了河东,如今要出兵讨伐王世充,秦王已经挂帅,七月就会出兵。
  现在晋国公先率三万大军来收复襄邓,听说荆湘那边,也有数道总管同时出兵攻萧铣。
  山雨欲来啊。”
  之前王世充派兵攻邓襄,南阳各州豪强大户基本上没怎么抵抗,显州道尚书令杨士林甚至还向王世充提供军粮。
  朝廷在襄邓没有足够的力量,他们这些本地豪强又如何会死命抵抗。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唐即将大举进攻洛阳,王世充现在不仅没有更多的力量加强襄邓,反而已经开始从襄邓抽调兵马回援。
  吕嗣稠看着自己的这位表兄,他祖父是唐营州总管邓嵩,自然更倾向长安大唐。
  “岑兄你怎么看?”他问另一个年轻人岑宁。
  岑家在岑彭后开始显赫起来,子孙蕃衍,均为官嗣爵。其裔孙岑善方,官南朝梁起居舍人、吏部尚书,封长宁公。
  岑善方长孙岑文本,如今在江陵萧铣朝中任中书侍郎。
  岑宁是岑文本的族弟。
  因岑文本在江陵为官,棘阳岑氏是偏向于江陵的。
  邓恽掏出一封信递给吕嗣稠,
  在他们这群大户子弟小圈子里,吕嗣稠年长,且向来较沉稳,得到大家尊崇。
  “你先看看这个!”
  吕嗣稠打开观看,面上始终没什么表情。
  邓恽道:“我看朝廷这次跟以往来山南不同,不仅是收复襄邓,也要把汉东诸郡,甚至是淮西诸郡也拿下。
  那位晋国公去年在河东打的那仗,名扬天下,人虽比我们都年少,可用兵却老辣的很。
  还有李世绩,这位虽说在山东兵败,可曾经也是瓦岗的三当家,更曾镇守黎阳,统领十郡兵马。
  李世绩或许在黎阳打不过窦建德,但他跟李逸配合,又有数万唐精锐之兵,王弘烈他们拿什么对抗?”
  “你想响应李逸?”吕嗣稠直接问。
  “我阿祖早就在辽西归附大唐了,虽然还与关中阻隔一直没能入朝,但我家是唐臣。”
  吕嗣稠对这话没反驳,
  其实这年头,那些地方郡望豪族,子弟同时在数方势力中任职的多的是。
  也不能说就一心忠于谁。
  邓恽却是有些激动的道:“我看这次整个南阳和汉东、淮西,甚至是整个荆襄都要大变天,
  咱们家里那些族长族老们,都太老了,一个个只知道守着坞壁堡寨,不管谁来,都要缴献钱粮,甚至是送人质。
  我是不能忍受的。
  这次就是机会,咱们这些年轻人联合起来,一起发动。驱逐王世充的县令、刺史,甚至是砍下他们的脑袋,然后迎接王师。
  不说咱们就能获授县令、刺史、总管,但起码南阳变天后,我们还能站在胜利者一边。”
  吕嗣稠问,“你就这么相信李逸能赢?”
  “我研究过河东之战,秦王李世民最后的穷追猛打,确实了得。可李逸在浩州坚守一年,不仅屡败敌军进攻,最后还能一举收复并州,以他当时的情况,更加难得了。”
  “王世充侄子王弘烈打过什么仗,甚至领过什么兵吗?苏世长、豆卢褒,又是什么名将吗?”
  他进一步劝说,“如今王世充从襄邓抽调兵马回防洛阳,王弘烈把手下主要兵力也都调往襄阳,
  邓州并没有多少兵,其余诸州县更是空虚。
  许多州县兵,那都是我们地方大族的部曲,甚至从州县衙官吏,到守城壮丁,都大多是我们本地人。
  只要有人带头,振臂一呼,我们一夜之间,就能让邓州改旗易帜。”
  赵家世代跟吕家沿涅水为邻,“我觉得邓六郎说的有道理,如今形势明朗,我们可不能错过。”
  “路三郎一会也来,他也是支持邓兄的。”
  路三郎也是涅阳大族,他家祖上本是朝鲜国相路人,汉武帝时入朝归顺,率部往长安时病逝于半路,武帝表彰,把他的儿子路最分封于涅阳,从此也世代居于涅阳,成为本地大族。
  吕嗣稠目光再望向岑宁。
  “我也支持邓兄。”岑宁族兄虽在江陵为中书侍郎,可他跟族里的老头子们想法不一样。或者说正因族兄在江陵为官,他对江陵这个梁国的底细知道的多些。
  知晓萧铣朝中实情后,很难相信萧铣能够扛的住大唐的进攻。
  吕嗣稠见小伙伴们都统一态度,便点头道:“好,那我们就试一试,事成,咱们拯救家族,事败,咱们大不了一死,或是逃去晋国公军前效力,早晚也还能再打回来。”
  “对,男子汉大丈夫,咱们南阳这些名门子弟,又比别人差到哪去?
  李逸十七岁就能在河东立下不世之功,秦王二十岁就能灭两国,李世绩不过二十一岁,就曾统领十郡兵马。
  咱们这些人,也不能只呆在这乡里。”邓恽激昂道。
  如果他们再不行动起来,
  那他们这些人,就要被王弘烈召去襄阳为质,或是送到洛阳去侍从王世充。
  相比起,已经先后扫平陇右薛举、河西李轨、代北刘武周的李唐,这群郡中豪强子弟,没有一个觉得王世充能赢。
  既然都知道李家是胜利者,那谁还不赶紧站过去呢。
  当然,如果是朱粲那种说话不算话的贼王,说再好听的话他们也不会信。
  可李逸名声,挺不错的。
  ······
  六月初的穰城,闷热如火炉。
  城中邓州刺史府前,刺史张芬从衙中走出,一名高大的壮丁为他打着罗伞。
  “使君,魏王要求的粮草还没征齐,各家都百般推辞,只上缴了小部份。”一名身着浅绿官袍的参军上前禀报。
  “魏王征粮,谁敢抗拒?真以为本官好说话吗,我虽也是本地出身,跟各家也都有亲,但襄州行台追究起来,本官也吃不了兜着走。
  向各家征召子弟去襄阳之事如何了?”
  “回使君,这事各家倒是都响应了,今日各家子弟都已经到了。一会随着这批粮食,一同往襄阳。”
  “去把各家子弟叫来,我跟他们交待几句。”
  张芬脸色不太好看,唐军已经出兵,虽领兵的是个十八岁年轻人,可他一点不敢大意,那年轻人去年在河东孤军立下赫赫战功扬名天下。
  邓州南阳张氏,自称留侯之后,南阳张氏到如今,也成为地方名门。此前张芬出仕隋朝,后来任职洛阳。
  王世充谋攻襄邓,张芬就派子弟回乡,暗中谋划,最后刺杀了邓州总管雷四郎,开城引郑军入城。
  张芬随后也被任命为邓州刺史。
  郑军夺取南阳,再下襄阳,可谁知道唐军能这么快击败刘武周,还收复河东,现在就能出兵洛阳、山南。
  一点缓冲时机都没有,
  洛阳朝廷虽在山南设立襄州道行台,以魏王王弘烈为行台尚书令,让豆卢褒为左仆射,苏世长为右仆射,又以将军徐毅为隋州总管。
  可时间太短,郑军还没能掌控地方,现在皇帝又抽调兵马回洛阳,越发让这个襄州道行台虚弱。
  行台也只好让各地征粮征兵,甚至是征召豪族子弟去洛阳、襄阳为质。
  邓恽站在邓家的粮车前,汗水打湿衣襟,他们这次要是去了襄阳,从此就是被扣押的人质,各家就更无法反抗了。
  不远处,吕嗣稠的袖中藏着把短刀,粮车上还藏有手弩。
  绿袍参军过来:“张使君让各家子弟前去相见,有话要吩咐。”
  吕嗣稠和邓恽眼神相撞。
  上百名地方大族豪强子弟被带到刺史衙门外,
  “尔等都是邓州名门望族子弟···”
  张芬才刚说了半句话,站在他面前的路德突然暴起发难,短刺划过一段耀眼寒芒,狠狠的刺进了张芬的腰肋。
  邓恽也拔短刀扑上,
  吕嗣稠同时冲上去,
  十几名年轻人一拥而上,乱刀刺捅。
  张芬倒在自己的血泊中,
  吕嗣稠迅速割下他的首级高高举起,“我等奉大唐山南道安抚使、晋国公李公令,杀伪郑刺史,迎接王师!”
  衙门前,
  乱战一团,各家子弟和他们的部曲,纷纷暴起发难,而此时州衙也冲出许多人,
  却并不是迎战,反而是手臂上绑了白布,也跟着砍起张芬的手下。
  “快,分头抢占邓州诸门,把我们提前准备好的唐旗立起来!”
  吕嗣稠仍提着张芬的首级,大声吩咐。
  众年轻豪强子弟身上溅满着血,却是激昂无比。
  攻占州衙,
  控制城门,
  夺取府库,
  打开甲仗库,分发武器铠甲。
  一切都按照他们预先商量好的推进,邓州城空虚,许多州吏、州兵,都是各家的人,此时他们突起发难,先砍了张芬的头,再把城中张家子弟杀了,
  邓州,就彻底落入他们掌控。
  日暮时分,
  邓州城头,再次升起了唐旗。
  “快派人去晋国公军前,我们,拿下邓州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