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653章 陛下还要糊涂到几时?
  第653章 陛下还要糊涂到几时?
  “杨文干反了,已攻占宁州。”
  太极宫中,
  李渊召太子前来,声音冰冷如铁。
  太子跪伏在地,瑟瑟发抖。
  杨文干的举兵,无疑是让他有口难辩。
  “陛下,儿臣绝没有让文干举兵。”建成叩头请罪,脑袋磕在地上砰砰响,
  头磕破了,鲜血直流。
  李渊皱眉,咬着牙,仍怒视建成,怒气难消。
  “朕派宇文颖召文干来京,可他却直接起兵叛乱,你让朕如何再相信你?”
  愤怒的李渊不听建成辩解,命殿中少监陈福把太子带去临湖殿看守。
  “不许任何人见太子,膳食只给水和麦饭!”
  “陛下,儿臣绝无谋反之心,杨文干叛乱与儿臣无关。”
  李渊挥手,不想听建成那无力的辩解。
  召来诸位宰相,还特意让人去请秦王李世民来。
  “诸位爱卿,朕很心痛!”
  李渊白发又添了不少,整个人憔悴无比。
  秦王李世民进殿后,就很安静的跪坐在那里,甚至未发一言。
  不过平静的表面下,内心却并不平静。
  自回京来,李逸的锦囊妙计,一个接一个的成功,现在杨文干真的反了。
  虽然中毒那个苦肉计,一开始瞒着他,这让他事后有点小不满,不过结果倒是很好的。
  现在借由那三百套铠甲,通过常何、宇文颖等,又把杨文干逼反了。
  环环相扣。
  他现在对玄武计划,也是越来越有信心了。
  右仆射萧瑀进言:“杨文干叛乱,朝廷当速派兵平定叛乱,以免糜烂地方。”
  李渊揉着脑袋,
  “遣右监门大将军钱九陇、吏部侍郎杨师道率兵讨伐!”
  侍中陈叔达进言,“先前陛下已召泾州总管、燕郡王李艺入朝为左翊卫大将军,但李艺迟迟未动身,请陛下立即再派使者催其入朝,遣大将代替坐镇泾州,节制泾州兵马。”
  这是暗示皇帝,李艺和太子交往密切,要防止李艺也起兵叛乱。
  “授右卫大将军张瑾检校泾州都督。”
  “中书令宇士及检校凉州都督。”
  李渊目光扫过几位宰相,最后落到裴寂脸上。
  裴寂低头不语。
  李渊又看向次子李世民,他也是低头沉默。
  胸闷气短,
  李渊挥手让宰相们退下,
  又是雷雨天,
  太极宫中闷热,高温高湿,李渊心烦意乱。
  “陛下,太子少保李纲求见。”
  “他来做什么?”李渊对李纲没啥好态度,他当初选李纲为太子詹事,结果李纲并没能尽职,如今东宫出事,李渊觉得李渊责任很大。
  尽管李纲早在几年前就已辞去东宫职,连朝廷的礼部尚书之职也辞去了。
  本来不想见,
  最后李渊还是对内侍道:“带他到海池。”
  天闷热无比,
  李渊不想再留在殿中,
  叫人牵来马,宫中骑马至北面的海池,坐上龙舟,泛舟湖上。
  湖上有风,总算胸口没那么闷了。
  李纲被辇抬到湖边,登上龙舟。
  “你是要为太子求情吗?”李渊问。
  李纲拜见过皇帝后,直言道:“老臣此来,并非为太子求情。”
  “那你来是何意?”
  李纲缓缓道:“当年老臣曾为隋太子杨勇东宫师,杨勇被废,老臣曾极力反对,盖因老臣以为,杨勇性是常人,还是可以规谏训导,也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
  “才智为器,人品为性,相比起才智,老臣以为储君最重要的还是品德。”
  “然当今太子建成,才智只算中庸,远不及秦王。而其品性,更不如秦王。
  太子疏骨肉、害贤良,甚至于置国家社稷危亡于不顾,如此实难当大任。
  现如今,闹到这个地步,陛下还没醒悟吗?
  再这样下去,祸起萧墙,手足相残,到时悔之晚矣。
  唯今之计,只有快刀斩乱麻,就借这个机会,正式下诏废储,改立秦王为太子。
  太子有大过,废储降为王,分封于外,也能保全。
  若是陛下再这样执迷不悟,必将酿成更大祸端。
  那时,悔之晚矣。”
  李渊脸色阴沉,没料到白发苍苍的李纲,会说出这么一番大逆不道的话来。
  皇帝不语。
  李纲提高了声音,“陛下还要糊涂到几时?你现在继续保太子,实则是害了太子。”
  “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李渊叹气。
  “太子德不配位,必招灾祸!”李纲道,“借此杨文干叛乱,事牵东宫,下诏废太子,册立秦王为太子,这才能免除一场大祸!”
  李渊道:“朕已经决定,明年便分封秦王于南宁州,彻底解决这个麻烦。”
  李纲摇头叹息,“陛下这是自欺欺人,将来必后患无穷!”
  “除非陛下能下决心杀了秦王,否则就算封秦王于南中,以秦王的本事,待陛下百年之后,也必然要起兵争位,那时谁又能压制的了秦王?”
  李渊道:“南中皆是蛮夷,世民分封于南宁,难成气候,就算朕走后他要起兵,蜀地兵弱,建成也能平定。”
  李纲直叹气。
  李渊又心烦起来。
  把李纲赶走,
  拿起琵琶想弹一曲,结果刚拨几下,琴弦断了。
  李渊气的摔了那名贵的琵琶。
  站在甲板上深深的吐了几口气,看着岸边李纲那萧瑟的身影,
  “召秦王前来。”
  李纲的话还是深深的刺激了李渊,身为东宫师的李纲,说建成品性不行,才能也不行,还说他疏骨肉害贤良,好像将来把江山传给建成,这大唐就要二世而亡了一样。
  李纲走时,说就算把秦王分封南中,将来建成登基后,定不会放过秦王。
  李世民被召来海池,
  李渊让侍卫把龙舟划到池中的蓬莱岛,父子俩在蓬莱阁中对坐。
  “此次杨文干谋反,你怎么看?”
  “陛下,杨文干竖子,敢为狂逆,并不足惧。庆州府僚当已擒斩,就算他一时蒙骗官兵,可只要钱九陇等抵达,宣读诏令,也是手到擒来,立时可平。”
  李渊摇头。
  “朕不担忧杨文干,所忧者是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尤其是泾州都督燕王李艺、凉州都督长乐王幼良等,都与建成关系甚密。
  必须尽快平息,你亲自走一趟!”
  李世民抬头望着父亲。
  李渊叹气,“刚才李纲来见朕,说了许多话,朕觉得这江山,还是交到你手里更合适。
  等你安定西北,回朝后,便立汝为太子。”
  李世民再次听到那句立汝为太子时,内心已经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他已经不再相信皇帝的承诺了。
  被辜负一次就够了。
  李渊拉起李世民的手,“我不能效仿隋文帝自诛其子,
  到时,我把大郎分封到南中,贬降为蜀王,封建南宁州。
  蜀兵脆弱,
  我百年之后,你继位大统,建成若是能够事你,你还要保全他一家。
  万一,他不肯事你,你平定也易。”
  说这番话的时候,李渊仔细的盯着次子,观察着他的反应。
  李世民很平静,
  “陛下,臣以为杨文干虽出身东宫侍卫,但其叛乱当与太子无关。大哥是太子,岂有太子造反的。”
  “儿臣愿往宁州,平定叛乱,将杨文干生擒回京,让他向陛下交待清楚。”
  李渊有些意外。
  父子俩又聊了一会,李世民乘龙舟先离去,李渊独立岛上阁楼,看着二郎远去。
  李世民上岸,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高士廉四人在等候,还有侯君集许洛仁丘行恭张公谨几将。
  “陛下突然又召大王来,是何事?”
  面对这几个心腹,李世民也没隐瞒,便把刚才皇帝的话说了。
  “这定是试探!”杜如晦直言。
  李世民点头,“我也是这样觉得。”
  几人往玄武门走,经过临湖殿。
  太子此时就暂时软禁于此。
  “秦王,”
  东宫典膳丞任粲见李世民到来,眼中闪过慌乱,直接就扑到李世民面前,跪捧着李世民的脚表起忠心。
  李世民识得此人,其兄长任瑰是太子建成的老师,如今是徐州都督。
  任粲一直都是东宫心腹。
  此时,这位东宫心腹跪伏在地,
  捧着李世民的脚,“大王,今日之事都听秦王的号令,若遣我等除去太子,眼下就是好时机。”
  “小的愿为大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李世民听着他这番话,不仅没有一丝高兴,反而是厌恶的踢开他,大声喝退,
  然后头也不回的走了。
  长孙无忌小跑着跟上,忍不住道:“杨文干为太子举兵作逆,已是天下皆知,假手于东宫僚属除去建成,正合天意啊。”
  李世民却只是摇了摇头。
  房玄龄在后面道:“长孙公糊涂,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这任粲当着十余人的面说那番话,就算他真动手除掉了太子,
  可这事不还得落在秦王头上?
  陛下岂会坐视不理?”
  真当杀了太子,秦王就成太子了?
  那还有个皇帝呢,
  敢直接除掉太子,那结果绝不是皇帝立秦王为太子,而是秦王或被幽禁,或贬为庶人流放。
  甚至有可能被处死。
  他们的玄武计划,李逸早告诉过他们,皇帝才是第一目标。
  杜如晦道:“长孙公焉知,任粲或许也是陛下所安排,故意试探秦王的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