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 第84章 物理诺奖最终候选人
  第84章 物理诺奖最终候选人
  1901年9月28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
  古朴的建筑散发出浓郁的科学气息。
  成立于1739年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建院之初起,组成人员主要有贵族、官僚,还有一部分大学教授。
  因为当时的权贵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加入能给科学院带来很大的好处,所以没有遭到非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人员结构已经不满足科学院的要求。
  所以在十九世纪中期,瑞典皇家科学院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要求入选院士必须是瑞典各学科的杰出代表。
  通俗地说,没有真才实学(自然科学领域),你就评不上院士。
  从此,科学院才迈入新的正规发展时期,变成学术领域权威的代名词。
  整个科学院只有一个专职秘书处理日常事务,其他包括院长在内的所有院士都是业余的。
  他们不领任何工资,没有行政权力,就是单纯为科学做奉献。
  院士是一种荣誉头衔,没有高低之分。
  只有学士、硕士、博士、讲师、教授才是学术职业等级。
  当然,这些都不影响每个院士的含金量和学术权威。
  而现在,科学院的某间会议室内,里面的院士权威大佬们,却正在为诺奖的最终候选人苦恼万分。
  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的五名成员,都是从瑞典皇家科学院推举产生,他们分别是:
  瑞典隆德大学教授艾瑞克、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哈维兰、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教授萨维奇、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奥洛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奥斯特(外籍院士)。
  其中艾瑞克就是当初给汤姆逊写信的那位,他希望听听老友的建议。
  而哈维兰是安德斯的舅舅,安德斯就是在法国放射学会议上,挑衅李奇维的那个纨绔学二代。
  此时,艾瑞克开口道:“各位,根据前面几轮的评选,现在只留下六份成果。”
  “其实我们已经延期了,按理来说,应该在8月份就确定最终候选人。”
  “不过考虑到是第一次举办,所以科学院允许我们延长,但时间也只到这个月底。”
  “按照奖项的规定,最多只有两份工作成果可以同时获奖;如果一份成果由二人或三人完成,则应共同奖励。”
  “但是一次最多只能有三位获奖者。”
  “所以各位,让我们再好好看看手里的资料,请大家再次陈述推荐理由。”
  艾瑞克带头翻看起资料,上面详细写着各候选人的资料及成果信息:
  姓名,年龄,国籍,职业身份,主要成就等。
  1、伦琴,56岁,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发现x射线及其应用。
  2、汤姆逊,45岁,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及发现电子。
  3、贝克勒尔(49岁,法国,巴黎理工大学教授)、皮埃尔·居里(42岁,法国,巴黎大学教授)、玛丽·居里(34岁,法国,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对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4、洛伦兹(48岁,荷兰,莱顿大学教授)、塞曼(36岁,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的共同研究。
  5、普朗克(43岁,德国,柏林大学教授)、李奇维(21岁,清国,剑桥大学在读博士生),共同发现量子论,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6、李奇维(21岁,清国,剑桥大学在读博士生),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解释光电效应定律和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概念。
  看完手中的资料后,艾瑞克眉头紧皱,内心纠结。
  如果不是奖项规则的限制,六个成果应该统统获奖,处理非常简单。
  但是现在,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不能选出一个让所有物理学者都满意的结果,恐怕很难再举办下去了。
  他首先开口说道:“我先说下我个人的看法。”
  “六个候选成果中,其中伦琴的x射线是时间最早得到确认的,它开启了物理学新现象的大门。”
  “在此之前,物理学一直被三大分支统治,没有它们解释不了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伦琴可以作为最终候选人之一。”
  剩余四人微微一愣,艾瑞克说的是之一,那表示他还要再加一份成果,难道是他的好友汤姆逊?
  众人是知道他和对方的关系的,不过这样是不是有裙带关系的嫌疑。
  不料艾瑞克接着说道:“至于第二份成果,我认为量子论很适合。”
  “它的提出,正式开启了现代物理学,打破了几百年来的连续时空观,意义非凡。”
  “x射线、放射性、电子的发现,是现代物理学现象的表露,而量子论则首次从理论上证明了物理学的未来。”
  “因此,我提议将伦琴、普朗克、李奇维三人作为最终候选人,表彰他们的非凡成就。”
  话音刚落,会议室内响起了几人的私语声。
  不一会儿,哈维兰开口说道:“艾瑞克教授,我有点不同的意见。”
  艾瑞克示意他继续,其余三人也都静静地听着。
  “关于伦琴作为最终候选人我没有意见,但是布鲁斯·李是不是有问题。”
  “原谅我称呼他的英文名字,因为他的清国名字实在太难发音了。”
  “首先量子论的提出刚刚不到一年,虽然有光电效应的验证,但依然不够充分,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
  “其次,布鲁斯·李是一个清国人,那里是什么情况,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很清楚。”
  “如果一个西方世界的科学最高奖项,竟然颁发给清国人,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质疑奖项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严重一点,甚至会有不好的政治影响等。”
  “最后,我听说布鲁斯·李的为人十分高傲,经常口出狂言,在他还是本科生时,就当场挑衅开尔文勋爵等物理前辈。”
  “这些是我认为他不合适的理由。”
  “至于1-4的成果,我认为从重要性看,没有高下之分,只不过伦琴的发现确实最早,所以首届诺奖颁给他,比较合情合理。”
  当哈维兰说完他的看法后,会议室内陷入安静,其余几人好像闻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气味。
  就连艾瑞克也忍不住朝哈维兰看去,后者面色平静,仿佛刚刚在陈述的是事实,没有任何偏见。
  这时,奥斯特忽然说道:“哈维兰教授,我认为你刚刚的话有些偏颇。”
  哈维兰闻言没有生气或动容,而是微笑着回应对方,表示愿闻其详。
  奥斯特继续说道:“各位,我们要始终记着,诺贝尔先生在遗嘱中的要求。”
  “他曾说:物理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
  “既然连国籍都不重要,那职业身份、性别、年龄、候选人性格就更不重要了。”
  “我更反对的是,学术评奖不应该与政治沾上关系。”
  “不管现在东西方之间有没有战争,那都是一部分人的事,不是科学家需要考虑的事。”
  “当然,除非发生那种亡国灭种之类的不可原谅之战争,才是需要考虑影响的。”
  “从单纯的科学成就及重要性而言,量子论比其它五个成就都要更强一筹。”
  “这一点,我想在座的各位应该没有异议。”
  “我们就按照最朴素的道理即可,谁最好,奖项就颁给谁。”
  “所以,我建议最终候选人是普朗克、布鲁斯·李。”
  “另外,我再补充一下,第一届物理诺奖颁给清国人,反而更能突显诺贝尔奖的至高无上。”
  “它超越了一切偏见,以后全球的所有物理学者都会为之奋斗。”
  “狭隘会阻止科学的发展。”
  呼!
  当奥斯特振聋发聩的话语说完后,在场的几人明显动容了。
  可以说,奥斯特和哈维兰,完全是两种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
  不过,可能由于奥斯特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反正不在瑞典,不会与哈维兰产生什么冲突。
  所以他才会那么直接。
  换成其余三人,就算不同意,恐怕也会讲的很委婉。
  哈维兰脸色依然平静,没有因为公开的反对而失态。
  此时,会议室内重新陷入平静。
  三个评选成员,三种意见,剩下的萨维奇和奥洛夫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的原则是:举手赞同,少数服从多数。
  并且不怕有人恶意操控,因为五人小组选出的最终候选人,还要经过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全体院士投票,通过才行。
  因此,整个过程,没有谁可以能量大到控制所有人。
  萨维奇说道:“我认同奥斯特教授的观点,学术应该只看成果大小,摒除所有偏见。”
  “但是如果从理论和实验的分类角度而言,我更倾向于艾瑞克教授的建议。”
  “物理诺贝尔奖应该表现出,对理论成果和实验成果,有同等的关注度,两者有各自的评判标准。”
  最后一直没发言的奥洛夫,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又经过反复的讨论后,五人举手表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