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 第415章 双策惊全场!世纪大辩论!一言可定
  第415章 双策惊全场!世纪大辩论!一言可定天文未来!
  大都会酒店的会场内,此刻已经人满为患。
  来自三十多个国家,近三百位的天文学者们,将要在此成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这是整个天文学领域里程碑的事件,标志着天文学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天文学领域的大佬和新秀们,悉数到场。
  当李奇维入场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台长,戴森,早已等候多时。
  他一步上前,红光满面,欣喜道:
  “布鲁斯教授,大家就等你了。”
  “你要是再不出现,他们还以为我在撒谎呢。”
  周围众人大笑。
  李奇维笑道:“哦,我刚刚在和我们华夏的天文学者们交流。”
  戴森之前见过高鲁,对他道:
  “哦,高台长,我们又见面了。”
  “你在天文学领域的造诣,让我受益匪浅。”
  轿子抬人,高鲁老脸一红。
  他很清楚自己的天文学水平,和在场的大佬相比,完全不够看。
  更不用说戴森这种天文学领域的权威了。
  但是因为李教授的存在,别人非但不会嘲讽,反而以礼相待。
  这一刻,高鲁直观地感受到了李奇维在欧洲的影响力。
  寒暄过后,戴森接着说道:
  “布鲁斯教授,我再给你介绍一些朋友。”
  “这位是美国天文学会创始人之一、威尔逊山天文台台长,海耳教授。”
  海耳算是美国天文学领域的实权大佬了。
  他被称为“现代太阳观测天文学之父”。
  海耳毕生只研究太阳,其首次发现太阳黑子周围有磁场的存在。
  他在1893年至1905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天文学教授期间,主持建造了两座大型天文台。
  同时它们也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台。
  叶凯士天文台和威尔逊山天文台。
  前者就是哈勃读博期间所在的天文台,附属于芝加哥大学。
  而后者则位于加利福尼亚州。
  海耳先后担任两大天文台的台长。
  哈勃毕业后,被海耳亲自招揽,又转去了威尔逊山天文台。
  该天文台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反射望远镜,口径达到了惊人的2.5米。
  要知道,同时期的华夏,天文学还停留在“老夫夜观天象”的级别。
  哪怕是亚洲天文学最强的樱国,口径也只有50厘米。
  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哈勃则是这个望远镜的第一个使用者。
  足以可见海耳对哈勃的重视。
  这种大佬,也难怪会不服戴森组建联合会了。
  但是对于李奇维,海耳却是无比的热情。
  “布鲁斯教授,百闻不如一见,今天终于有幸见到你了。”
  51岁的海耳身材有点瘦弱,但是气势一点不输,中气十足。
  李奇维伸出手,笑道:
  “你好,海耳教授。”
  “哈勃曾写信向我提起过你,他在威尔逊山天文台,跟着你学到了很多知识。”
  海耳听后极为开心。
  哈勃是他带过最惊才绝艳的后辈。
  而且对方还在布鲁斯教授那里进修过。
  这份履历就是学术生涯的保障。
  海耳对于哈勃非常自信,他认为哈勃一定能创造天文学领域的辉煌。
  此刻,在海耳身后的哈勃,再次见到李奇维后,显得极为激动。
  “布鲁斯教授,见到您真是太好了。”
  李奇维拍了拍他的肩膀,勉励道:
  “你现在可是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望远镜。”
  “希望你能用它做出天文学领域的伟大突破。”
  哈勃听的热血沸腾。
  他现在的研究方向有两个。
  一个是关于宇宙结构的,即银河系到底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
  第二则是广义相对论的第五预言:宇宙膨胀。
  这两个课题也是当前天文学极其火热和前沿的方向。
  也只有那些最顶尖的天文台,才有实力进行这种研究。
  因为它需要细致和准确地测量大量天体的信息。
  超高端的望远镜尤其重要。
  接着,海耳又顺势介绍他的天文台中的另一个新秀。
  “布鲁斯教授,请允许我为你介绍一个优秀的年轻人。”
  “沙普利,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威尔逊山天文台研究员。”
  “就是他,证明了太阳系不在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在银河系边缘。”
  今年34岁的沙普利,绝对是天文学领域的青年才俊。
  并且,他还是“银河系就是宇宙的全部”的坚定支持者,强烈反对“宇宙岛”理论。
  真实历史上,不久之后,沙普利就会担任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
  李奇维笑着对他说道:
  “沙普利,要是哥白尼知道你的成果,一定会暴跳如雷的。”
  众人闻言哈哈大笑。
  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理论竟然也被推翻了。
  沙普利正是凭借这个成果,才名震天文学界。
  就连哈勃暂时也比不上他。
  但是此刻,他和哈勃一样激动。
  “感谢您的夸奖,布鲁斯教授。”
  一旁的戴森,看见海耳那么嘚瑟炫耀地炫耀自己,于是故意气他。
  “布鲁斯教授,允许我再为你介绍几位。”
  说着,便拉着李奇维看向另外几人。
  戴森身后的爱丁顿和海耳身后的哈勃,相视一笑,两人脸上都很无奈。
  大佬打架,他们可不敢插手。
  “这位是利克天文台的柯蒂斯教授。”
  “他是宇宙岛理论的坚定支持者。”
  戴森介绍完后,众人瞬间闻到了一丝火药味。
  沙普利和柯蒂斯,对于宇宙的看法完全相反。
  前者认为银河系就是宇宙的全部。
  而后者认为银河系只是宇宙中无数星系中一个普通的星系而已。
  二人可谓是针锋相对。
  当然,这只是学术之争,大佬们在一起依然谈笑风生。
  只不过沙普利和柯蒂斯隐隐对视了一眼,眼中意味深长。
  接着,戴森又隆重介绍了一位特别的人物。
  “这位是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勒维特女士。”
  “就是她在分析了几千张照片后,发现了大名鼎鼎的【造父变星】。”
  所谓的造父变星,是指一类高光度的脉冲变星。
  也就是星星的亮度会随时间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基于这个特性,该种星星可以被当成标尺,用于测量宇宙间天体和星系之间的距离。
  因此,造父变星被誉称为“量天尺”。
  这体现它在天体测量中的巨大作用。
  在早期的天文学领域,由于缺乏超精密的仪器,测量一直是天文学的难题。
  虽然也有好几种间接的测量方法,但精度和准确度都不尽如人意。
  造父变星的发现,则大大弥补了这种缺陷。
  所以介绍到勒维特后,在场的大佬们无不表情严肃,非常敬佩眼前这位女性长者。
  不仅仅是对方的成就,更因为她在先天失聪的条件下,还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在场上诸多绅士中,显得尤为可贵。
  李奇维对她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您好,勒维特女士,见到您很高兴。”
  在这个时代,一个女性能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就,都一定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磨难。
  而勒维特的成果,更是和一件学术界的轰动新闻密切相关。
  真实历史上,在1920年,天文学领域发生了一场世纪大辩论。
  辩论的主题就是“宇宙的尺度”。
  而辩论双方正是沙普利和柯蒂斯。
  沙普利认为银河系就是宇宙的全部,而柯蒂斯认为银河系外还有其他星系。
  两种观点的最终分歧就是:银河系到底有多大?
  沙普利利用球状星团当测距工具,测量出银河系的直径为30万光年。
  他认为这个惊人的尺寸,足以装下整个宇宙。
  而柯蒂斯则利用黄矮星当测距工具,计算出银河系的直径只有3万光年。
  这个尺度远远不可能是宇宙的全部,因为当时发现的不少星星,与地球的距离都比这个要大。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不过这场辩论让双方都名声大噪,前途光明。
  沙普利很快就成为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而柯蒂斯也从研究员变成了台长。
  但是问题却没有解决,始终困扰着天文学家们。
  直到三年后,哈勃出手了,他直接终结了这个问题。
  原来沙普利和柯蒂斯都错了,因为他们使用了错误的测量工具。
  哈勃利用造父变星当测距工具,测量出仙女星云距离银河系至少相距100万光年。
  这个距离远远超越了银河系本身的直径。
  说明仙女星云必然位于银河系之外。
  这个结论引发了天文学领域的巨大轰动。
  哈勃把他的发现写信寄给沙普利后,对方哀叹道:“这封信摧毁了我的世界。”
  后来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找到了更多的造父变星。
  经过了大量重复测量后,大家证明了哈勃的理论。
  至此,天文学界达成共识:银河系只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通星系。
  很快,戴森介绍完毕。
  从他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美国,在天文学领域非常强大,和物理学的孱弱完全不同。
  因为天文学太依赖于工具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天文学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高鲁三人一直跟在李奇维身后,当听到美国已经有2.5米口径的望远镜时,简直惊掉了下巴。
  要是不参加这种国际会议,他们永远无法切身体会到这种差距。
  “来对了,来对了。”
  李奇维在戴森、海耳等人的簇拥下,缓缓走上演讲台。
  这时,原地还站着一个男子,表情极其懵逼。
  “哈喽?哈喽?哈喽?”
  “你们是不是把我忘了啊?难道就不介绍我了吗?”
  “我可是现任美国天文学会会长、耶鲁大学天文台台长啊。”
  “就这么没有牌面吗?”
  施莱辛格满脸苦闷,但是他却不敢大声逼逼。
  因为海耳不仅对他有提携之恩,更是他在天文学上的领路人。
  不是老师,胜过老师。
  所以,在强大气场的海耳教授面前,他只能低调了。
  此刻,李奇维已经在戴森的热情介绍下,登上了演讲台。
  会场内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我很开心,能够得到在座各位的信任,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主席。”
  “科学生来就是没有国界、种族之分的,而天文学则很好地印证了这种思想。”
  “宇宙之浩瀚,迫使我们必须联起手来才能探索它的奥秘。”
  “欧洲战争之前,德国天文学会曾公布了星表第一册。”
  “这份仅仅记载了14万颗恒星位置的图表,就耗费了7个国家13个天文台50多年的观测数据。”
  “而银河系中的恒星,何止千万!”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去完整描绘我们头顶那片无垠的星空。”
  “所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科学的必须。”
  李奇维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成立天文学联合会的必要性,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同和掌声。
  场下,樱国天文学会会长、东京天文台台长,小林正照,满脸羡慕和讨好地与高鲁交谈。
  “高鲁阁下,希望未来在联合会中,华夏和樱国可以携手共进,参与到国际天文学的伟大事业中来。”
  高鲁轻哼一声,心中依然对樱国有怨气。
  曾经的我你爱答不理,现在的我你高攀不起。
  解气,太解气了。
  在场众人都知道,一旦世界各国天文台联合起来,庞大的数据共享下,一定能催生出很多成果。
  而谁能在联合会中占据话语权,那么对于自家的天文学发展,好处不言而喻。
  而华夏天文学会因为李奇维的存在,绝对是联合会的核心之一。
  高鲁的地位,在亚洲天文学领域,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华夏天文学也会迎来爆发式的发展。
  高鲁冷冷道:
  “小林阁下,以后贵国可不能再像之前那样,目中无人了。”
  小林正照谄媚一笑:“嗨以!”
  很快,二人又被台上李奇维接下来的话吸引住了。
  此时,李奇维又笑着说道:
  “相信诸位一定听说过物理学领域的布鲁斯会议。”
  “这是物理学的至高会议。”
  “它代表着物理学最前沿的方向。”
  “引导着物理学家们对最关键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我认为,天文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所以,在此,我以主席的身份提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全体会议。”
  “在会上发表和讨论最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一起让天文学迎来全新的繁荣发展。”
  哗!
  李奇维极具蛊惑力和煽动力的发言,让在场的天文学家们瞬间高潮了。
  所有人都激动地瞪大双眼。
  尤其是像哈勃、爱丁顿、沙普利这样的年轻一辈,更是无比憧憬。
  这种天文学至高会议,才是最适合他们的舞台。
  爱丁顿同学唉声叹气,他觉得自己证明星光弯曲的时间有点太早了。
  “要是能在这样的场合发表我的结果,那该引起怎么样的轰动啊。”
  果然装逼也是科学家的基本诉求。
  而戴森、海耳等天文大佬们,则无不感慨。
  “把布鲁斯教授请来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主席,果然是对的。”
  海耳更是直言:“要是让戴森当主席,那就完犊子了,老家伙肯定现在还在念稿子呢。”
  周围各大佬会心一笑。
  戴森:“傻逼!”
  就在众人以为布鲁斯教授的提议结束时,又一个劲爆消息接着登场。
  “为了提高天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天文学的活力。”
  “同时,也是为了第一届全体会议的预热。”
  “我再次提议,举办一场面向广大民众的天文学公开辩论。”
  “连辩题我都想好了。”
  “就叫:宇宙到底有多大?”
  “这不仅是天文学家们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这样的辩题一定能吸引无数人的兴趣。”
  “当然,至于辩题双方人选,那就需要戴森台长和海耳台长你们去斟酌了。”
  轰!
  天文学公开辩论的消息,简直比刚刚的全体会议还要劲爆。
  场内彻底疯狂,所有人的情绪都达到了巅峰。
  “哦,上帝啊,这就是布鲁斯教授嘛。”
  “有他的天文学和没他的天文学,简直就是两种学科。”
  “辩论还没开始,我已经能感受到精彩了。”
  “果然,布鲁斯教授的搞事能力才是他最强的能力。”
  “怪不得无数人都想邀请布鲁斯教授,他简直就是所有学科的珍宝。”
  沙普利和柯蒂斯两人眼中,突然爆射精光。
  一股热血在心中轰然而起。
  针锋相对的气息,在此间弥漫。
  这一场辩论,绝对会是天文学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甚至称为“世纪大辩论”也不为过。
  可以和当初哥白尼高呼日心说相媲美。
  它代表人类从正确认识太阳系,进化到正确认识整个宇宙了。
  是一次质的飞跃!
  要是能在这场辩论上赢得胜利,那声望简直不敢想象。
  所有人都激动了。
  戴森看着李奇维,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本来他以为对方只是会来应付一下,讲点场面话,把联合会组建起来就行了。
  没想到对方竟然如此为天文学领域着想。
  完全是真心实意。
  这两个建议,可以说让天文学从此焕发荣光,成为科学界的话题中心。
  海耳傲娇地说道:“怎么样,还好你听了我的话吧,你不行的。”
  这一次,戴森没有反驳,请布鲁斯教授当主席绝对是他的最明智之举。
  反正他自己肯定想不到这些规划。
  不过,他还是默默补充了一句:“傻逼!”
  面对台下众人的疯狂,李奇维轻轻一笑,完美拿捏。
  高鲁、常福元、蒋炳然三人,满脸崇拜地看着台上那个男人的身影。
  那就是他们华夏的李奇维教授,被奉为科学之神的存在。
  仅仅只是几句话,甚至就决定了一个古老学科的未来命运。
  这种恐怖的影响力,让三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华夏有李奇维教授,真乃得天之幸!”
  最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又选举了戴森、海耳等六位大佬为副主席,负责具体的工作实施。
  主席、六位副主席、秘书长,组成了执行委员会。
  经过委员会讨论,决定于1922年,在意大利的罗马举办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一届全体会议。
  而世纪大辩论的时间,则放在了1920年,地点待定。
  至此,这场天文学界的联合会顺利闭幕。
  三十多个国家的天文学会,全部成为了第一批成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