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红楼兵圣 > 第387章 动手
  第387章 动手
  王信离开了知府衙门,回去节度府。
  并没有大动干戈,反倒是亲卫们一个个愤怒不已,经过他们的传播,很快闹得节度府上下皆知,他却来到书房。
  书桌很干净。
  一叠未看的文书摆在一侧。
  王信想着大同的各项事务,许多是自己推动的,怎么可能不清楚呢,哪怕不看文书和政策,对大同的各方情况都能在脑海里浮现出来。
  如大同军镇第三次整编之后,八个甲等营,十个乙等营,每营合计三千,另有一千兵力的亲兵营。
  还有关外发开土地的商号大大小小七十二家。
  他需要摸清楚大同的家底。
  “节帅。”
  曾直匆匆敢来。
  亲卫们把事情说了出去,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很多人压抑不住愤怒,要去知府衙门闹事,曾直喝止了众人,然后连忙赶来王信处。
  曾直看到王信的模样,心里一惊,脱口而出:“怒不兴师。”
  第一次看到节帅这般慎重模样,曾直越发担忧,现在可不是与朝廷翻脸的好时机,至少等东平郡王,又或者别的地方先闹事。
  出头的橼子先烂。
  几千年的经验,这个道理谁不懂。
  “坐。”
  看到曾直如此着急,王信笑了笑,指了指对边的椅子。
  见到王信的笑容,熟悉的模样回来,曾直暗自松了口气,坐下之后,准备与节帅好好讨论下形势,现在就是比拼定力的时候,一定要沉得住气。
  “我没有生气。”
  王信知道曾直的想法,笑道:“知府衙门的那些人还不至于让我失了分寸。”
  那刚才摆出一副吓死人的模样?
  曾直不以为然。
  见曾直不信,王信叹了口气,“我是对官员们失望啊。”
  “不是一直如此吗?”
  “总有些幻想罢了,想着可能会好一点。”王信索然无味,作为一个底层百姓出身,他总会有种期盼,指望着他们会好一些。
  结果还是如此,“我把他们想的太好了。”
  曾直思索了片刻。
  此时的气氛到了这里,总得说点什么,至少得表个态。
  事到如今。
  没有什么好藏着掖着的了。
  “朝廷局势到了这般地步,各地纷争不断,只怕重返唐汉旧事,各地割裂不尊朝廷。”曾直怎么会没有思考。
  所谓的自产自救,谁不会?
  只不过自救的方式不同。
  抢也是一种自救。
  几十年的灾情陆陆续续,时不时还能让人喘口气,那么这两年的灾害程度,已经超过了他的想象,如果明年,最迟后年还不能缓解。
  那么曾直敢确定无疑,各方郡王,乃至于一些节度使都不会坐以待毙。
  反倒是流官性质的总兵会好一些,不会跟着士兵们造反,但是他们头上如果有节度使,甚至郡王的话,那么选择朝廷还是选择自己头上的上司并不难。
  无论是郡王还是节度使都传承了上百年,有些节度使的确被压了下去,连国公府最强大的贾府,京营节度使都被彻底拿走,几经改革完全落入朝廷手里。
  可是朝廷这些年的内斗,许多原本形势大好的事情,如今或中止或倒退了回去。
  “如节帅所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属下对此理深以为然。既然如此,我们更要熬下去,绝对不打第一枪!”曾直断然说道。
  态度已经表明。
  曾直的思路是打天下。
  而自己想要治天下。
  一路走到今日的地位,有些事情,王信认为自己可以面对了,也无法视而不见。
  自己想做的事情,需要很多人支持。
  一件对的事情,本就应该有很多人支持。
  曾直是自己的左膀右臂,王信相信曾直能接受自己的理念,也相信还有更多的人支持他的想法,包括广大的百姓们。
  “我认为。”王信缓缓开口。
  曾直竖起耳朵。
  节帅常有惊世之语,又令人神魂振奋。
  “国家的兴盛从来不是官员们管理出来的,而是百姓们创造出来的,相反,国家的破产,乃至于社会活力枯竭等等,都是官员管出来的。”
  如果是传统的官员,突然间听到如此言语必勃然大怒,从心底里抗拒。
  但是曾直选择了王信,王信也挑出了曾直。
  可哪怕是曾直,第一时间也下意识抗拒,脱口而出:“老百姓们很多不懂道理,也没有见识,如果没有读书人的引导,只怕会被有心人利用。”
  王信笑了笑。
  自古以来。
  真正的改革者都在力求压住官员们的力量,尽量较少官员们接触老百姓的范围。
  比如一条鞭法。
  无论一条鞭法对不对,改革的初衷里,要把正税与各种杂税,以及服役等,所有官府与百姓打交道的融为一条鞭法,一次性搞定。
  但是张居正改变不了的一点:真正治理乡下的是乡绅。
  所以他把官府的力量压制住了,这片空白让老百姓们喘了口气,让他们得到了自由一些的空间,百姓们可以轻松些的劳动。
  最后的确让万历朝扭转嘉靖以来多年破产衰败的局面,十年的改革变法,开始了大明最兴盛的时期。
  但是几十年后,这片官府退出去的空白,陆续被乡绅们占领甚至变本加厉。
  遍观人类社会,无论什么时代。
  谁能把官府管理百姓,这种从贵族奴隶社会遗传下来,又在封建官僚社会的变种成功压制住或者减轻,让民间释放活力,那么这个时期就会获得相应程度的繁荣和富强。
  反之亦然。
  但是这个时空没有张居正。
  王信从最醒目,也是最早的来入手。
  “秦国。”
  王信平静道:“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军功爵制的变法改革,无疑是压下贵族这个“官员“”的生态位。
  给了百姓们新的道路,相比原来的老路,新路虽然问题一样很多,但是更要轻松自由些许,于是百姓中很多人蜂拥而入入。
  在别的国家还是贵族奴隶制的时候,引入百姓加入,社会更有活力的大秦,毫无疑问和阻碍的进入富强,为日后的统一天下打下牢牢的基础。”
  是这样吗?
  曾直沉思起来,寻找其中的漏洞。
  门外。
  听闻消息后,赶来的张云承也呆住了,在门框边低下头思考。
  王信看到门口的张云承笑了笑。
  自己讨厌的不是读书人。
  古代的读书人,与后世的读书人,虽然都叫读书人,但并不是一个群体。
  而真正的读书人,王信是支持,并且希望保留火种的。
  什么是真正的读书人?
  不停学习的人。
  这个学习不只是书本,包括万物。
  清洁工、快递员、外卖员、修理工、管道工、建筑工、教师、医生.任何不停学习的人。
  好人坏人绝不是因为职业。
  而是他本来如此。
  曾直有些迷茫,心底里还是不愿意接受,声音沙哑道:“没有前明太祖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恐怕老百姓们过得更惨,别说如今提倡的人命关天,恐怕自己的命还不如一头羊。”
  “但是前明太祖皇帝能成事,是因为百姓们支持他,百姓们需要推翻大元,所以他才能做到,如果百姓们不愿意推翻大元,一百一千个他也推翻不了大元。”
  王信平静的说道:“这既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国统一天下后,其对百姓的管理恢复到了老路,并且加强,或者说管理到了极端水平,残酷且反人性。
  完全无视百姓的承受极限,于是积弊越来越深,百姓们越来越穷困,社会活力枯竭,百姓面貌麻木,统一天下不到二十年,原本强大不可战胜的超级帝国被轻而易举的推倒。”
  说完,王信反问道:“如果不是百姓们放弃秦国,遍观天下,哪个国家和势力敢直视秦国?”
  犹如大明的灭亡。
  天灾人祸,百姓们已经放弃了大明。
  大清是内外反动派的获胜,政权属性决定了对百姓们管理压榨到了极致,所以终清一朝都在走向封闭落后,最终沦为一个愚昧且未开化的文明。
  过了良久。
  曾直与张云承坐在椅子上,仿佛木头人似的一动不动。
  终于。
  张云承开口,请教道:“请问节帅认为应该怎么做?”
  “我也不知道。”王信摇了摇头,做事情本就没有容易的,更何况天下最大的事情,“所以我才一直纠结,这些年尝试做了一些事,目前而言效果还不错。”
  “节帅接下来怎么打算?”
  张云承继续问道。
  “老百姓们最需求什么,我就要做什么。”王信淡然道:“老百姓们想要吃饱肚子,我认为,谁能满足老百姓们这件事情,说就能获得老百姓们支持。”
  “让老百姓们吃饱肚子,就能获得老百姓们支持?”
  “不止。”
  王信摇了摇头,“人的欲望是无穷的,除了吃饱肚子,还有尊严,公平,公道等等,老百姓们还想过更好的生活。”
  张云承又问道:“朝廷要是做不到了呢?”
  王信面色痛苦。
  有时候太清醒了并不幸福,当个快乐的小军阀,快活的过完一辈子,哪里还有太多的烦扰。
  可总要有人去奋力前行。
  大同四州七县。
  分别是浑源州、蔚州、应州、朔州、大同县、怀仁县、山阴县、马邑县、广灵县、灵丘县、天镇县。
  大同人口远不如内地。
  十一州县总人口不过四十五万,加上关外迁移和吸收的人口,已经有了六十二万,而在前些年,大同人口没有超过四十万。
  也就是说因为王信的原因。
  大同这些年已经把各地流入大同的灾民,通过在关外分地放牧成为牧户的方式,安置了十七万人口,又有商业的繁荣,以及人口涌入导致的开荒,包括各类手工业者,小摊小贩等五万余人。
  二十二万人因为王信的原因安家落户,获得了不错的生活。
  大同的兴盛也让原本当地百姓日子好过了不少。
  而这两年的大旱灾下,又通过农垦队、牧场队和孩童军吸收了十二万余人,因为大同救济灾民,倒是周边更多的百姓流入。
  初步估算,大同的人口大概有了八十万人左右。
  是原来的两倍。
  薛唐粮行常理的三四万石粮食,如今只收到两万石,利用边关贸易额度推行的开中法,常例应该是六十余万石,如今只有二十九万石。
  大同耕地六十四万余亩,天灾导致歉收一倍多,只有四十五万石左右,这是节度府推算出来的。
  而十几万人努力开荒,关外寻找一切土地,常例应该可以得到五十万石的口粮,实际上不到两成,只有十万石。
  也就是说。
  所有人了紧裤腰带,往常的口粮只留下四成,每天两顿稀粥,同时不考虑大同境内其余还未被收容的灾民,才勉强够用。
  以大同城各地的灾民规模来推算,不比以前的灾民要少。
  那么收容这些灾民的话,缺口还差七八万石。
  七八万石粮食在往常的年景能想不少办法解决,如今却令所有人愁眉苦脸。
  但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事实是。
  如果节帅府现在还不动手,那么大同未来的数月,将会大规模的饿死人。
  王信希望官府能解决,官府却无法解决。
  所以令人生气。
  “我原本想当个忠臣的。”王信心里想的是自己已经三十几岁了,大周医疗水平有限,下半辈子好好享受,不用在东奔西跑。
  这年头赶路很辛苦,不像后世。
  光路上的辛苦,王信就不想多经历一次。
  其实干什么不苦。
  种地不苦,还是当兵不苦。
  经过数月磨合的督查队,除了原来几个提拔起来的总督查,张云承也亲自出面帮忙解决队伍里的问题。
  六百人规模的督查队。
  大同军镇总共才五万五千人,六百多名哨官,难道每个人盯一名哨官?
  当然不是。
  五日后。
  “嘭嘭嘭。”
  几名穿着号衣的督查队队员,都是十七八岁的样子,唯独敲门的二十出头,用力的拍着大门,丝毫没有客气。
  大同军突然调动了起来。
  朔州、灵丘县、蔚州、天成城四个重要连接内陆的城池都加强了军队驻军,并且在城门口加强了排查。
  如此不正常举动,很多人不敢信。
  周世明也茫然起来。
  一边骂道:“你疯了不成,为何要得罪人家?”
  “王信的胃口越来越大,咱们让一步,他不但不会领情,还会变本加厉进三步,儿子没有做错。”周圭不服气道,冷笑起来,“我就不信他敢乱来。”
  “你要用周家去赌?”
  “他敢赌,我就敢赌。”
  周圭强撑着说道。
  突然,外头传来惊慌的声音,“老爷,节度府来人了,一个个好凶。”管家一路小跑进来。
  周世明皱起眉头。
  周圭面色惊疑。
  “请他们进来。”周世明看了眼儿子,叹了口气,“带少爷下去。”
  周圭想了想,没有留下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