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敌袭
  大军统帅的责任就是整合麾下的各种力量,审时度势,制定战略。
  蒋庆之的声音在总兵府大堂内不断传来。
  大堂外,徐渭和胡宗宪并肩而立。
  “主动出击,伯爷好气魄!”胡宗宪笑道。
  “那些人会慌。”徐渭不屑的道。
  果然,里面随即传来了反对的声音。
  “主动出击?长威伯,您也说了我军实力参差不齐,主动出击……这不是给俺答各个击破的机会吗?”
  “是啊!”
  “要不,还是谨慎些为好。”
  “要么不动,要么就大军出城决战。”
  徐渭看了胡宗宪一眼,“如何?”
  “一群无胆鼠类。”胡宗宪模仿徐渭的语气说道。
  “照我说,此等事就该伯爷独断。”徐渭冷笑道:“至于严嵩,他若是从中作梗,伯爷干脆就撇开他。”
  “大同守军会支持伯爷,京卫至少大半也会如此,严嵩反对也无济于事。不过大战之前内部分裂,这个后果你可想过?”胡宗宪问道。
  “我知晓那些人会反对,所以才叫你出来,省得憋气。”徐渭从怀里掏啊掏,掏出了个油纸包,打开竟然是腌蚕豆。
  “你得多爱吃这玩意儿。”胡宗宪毫不客气的抓了一把。
  徐渭吃了一颗,笑道:“有酒就好了。”
  大堂内,蒋庆之冷冷看着众人。
  他的耐心在渐渐消散。
  看来还是徐渭说得对,这群人的热情来的快,但也散的快。
  他们对草原大军的畏惧早已深入骨髓,任凭你如何鼓动都无济于事。
  胡萝卜不吃是吧!
  蒋庆之冷着脸,“本伯出兵解救那些百姓时,你等也是这般反对。”
  呃!
  那些人一下愣住了,有人红脸,有人羞愧,有人恼火……
  “所谓术业有专攻。、”蒋庆之看了严嵩一眼,心想老严你这是要坐山观虎斗吗,“论治理地方是你等的专长,我不伸手。”
  蒋庆之说道:“可论用兵,恕本伯直言,你等……”,他摇摇头,“压根一窍不通!”
  “听伯爷的!”杜贺开口,“若是谁觉着自家用兵比伯爷更为了得,那便和我老杜比划比划。”
  “还有下官。”颜旭出来。
  “下官也认为伯爷所言甚是。”秦源出来。
  京卫指挥使们一个个出来,都站在了蒋庆之这一边。
  最后是大同总兵张达,这位众人口中的蒋门走狗说道:“长威伯指哪,本官打哪!”
  他甚至冲着那些文官微笑道:“莫非你等觉着自己用兵能媲美长威伯?谁若是能,站出来,本官和他辩驳一番兵法。”
  辩泥煤!
  武人支持,文官们挣扎了一下,但毕竟不是自己的本行,很快就败下阵来。
  最后大伙儿都看着严嵩。
  该您了,严首辅!
  老元辅干咳一声,赵文华心想义父总得要拉拢这些文官一把吧!
  如此,和蒋庆之当堂辩论一番是免不了的。我该如何助拳呢?
  严嵩干咳一声。
  文官们默然期待。
  “长威伯所言甚是!”
  严嵩缓缓开口,目光转动,在那些文官不解的目光中说道:“老夫说过了,御敌于国门之外!”
  这群蠢货,只想到了风险,却把京师,把帝王抛之脑后。
  黄茂从头到尾都没说话,他看了有些惊讶的赵文华一眼,心中冷笑,心想就凭你这个蠢货也配拉拢老夫?
  他对看过来的严嵩微微一笑。
  这才是他要靠拢的对象。
  黄茂开口,“首辅所言甚是。京师空虚,若是敌军长驱直入,把君父置于何地?”
  ——都特么的只顾着自己,道爷呢?
  武将们第一次用鄙夷的目光看着文官们。
  一群窝囊废,只会窝里斗的蠢货。
  难怪伯爷会用棒槌来比喻你等。
  赵文华猛地醒悟过来。
  当初蒋庆之举荐严嵩统军,赵文华觉得义父该拒绝……若是战败了罪责难逃,还不如留在京师。
  身为秉政天下的首辅,为了那点儿军功冒险,值当吗?
  事后他问过严嵩,严嵩没回答。
  此刻赵文华却明白了。
  严嵩兴许不懂兵,但他懂政治。
  他对嘉靖帝的忠心一直没变。
  兴许说忠心不对,嘉靖帝更像是严嵩依靠。
  嘉靖帝在,严嵩就在。
  嘉靖帝没了,严嵩父子,包括严党众人都会成为牺牲品。
  反攻倒算的士大夫们能活生生吞了他们。
  所以,此次严嵩随军的核心就是:嘉靖帝需要什么,他就坚持什么。
  在严嵩心中,道爷至高无上。
  赵文华看向蒋庆之,见蒋庆之嘴角微微翘起,显然这厮早就明白了严嵩不会反对自己的谋划。
  所有人都明白了。
  这一战,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是玩笑。
  而是从嘉靖帝到两个统军大佬的共识。
  为严嵩和蒋庆之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觉得没必要冒进。
  咱们徐徐图之不香吗?
  严嵩看着蒋庆之。
  蒋庆之微微摇头。
  不香!
  他轻声道:“此事,本伯坚持。”
  我坚持己见,老严,你何去何从?
  是支持我。
  还是反对!
  果然是年轻人,咄咄逼人呐!
  那些武将看着颇为兴奋,显然被蒋庆之一番话刺激到了。武将支持,文官反对……有屁用!
  严嵩知晓,若是自己反对,蒋庆之弄不好就会把自己在朝堂上的风格拿出来。
  当众给你老元辅没脸。
  官司就算是打到了嘉靖帝那里,严嵩觉得自己胜算不大。
  那么!
  严嵩叹息一声,“谨慎。”
  蒋庆之点头。
  “俺答不会循规蹈矩!”蒋庆之说道。
  你难道是俺答肚子里的蛔虫?
  文官们心中冷笑。
  “伯爷!”
  请...您....收藏6...9...书....吧....!
  外面来了个文官,身后是一个瘦小的军士。
  “斥候有紧急军情。”
  在众人的注视下,军士畏畏缩缩的进来,低头道:“小人陈远,见过……”他看了看,犹豫了一下,“见过伯爷,见过元辅。”
  千年以来,秩序一直是中原王朝最看重的事儿。
  名正言顺。
  谁该坐前方,谁该坐左边,谁坐下首第一个位置……
  这一切都不能出错。
  军士先对蒋庆之行礼,把严嵩放在后面,这就有些令人玩味了。
  老元辅在军中的名声由此可见一斑。
  不咋地!
  “小人等奉命哨探,在镇川堡前三十余里遭遇了敌军斥候。小旗等把战马给了小人,小人拼死逃脱……”
  “敌军多少人马?”蒋庆之问道。
  至于小旗等人的命运不问可知。
  “看那烟尘,少说五千骑兵以上。”
  斥候不是谁都能做的,通过看烟尘,贴地听动静,就得大致判断出敌军人数。
  “五千以上。”
  蒋庆之闭上眼,镇川堡附近的地形就在脑海中浮现。
  “这是往我大同右路而来。五千以上,俺答不会让他们来大同正面挑衅。”
  杜贺看着那些文官,此刻所有的不满都消散了。他看到不少人面色惶然,显然是有些慌了。
  蒋庆之的声音孤独的在大堂内传来,徐渭冷笑,“那些人此刻为何不质疑了?”
  “此刻他们唯一能仰仗的便是伯爷。”胡宗宪也觉得那些文官太特么魔幻了,才将异口同声反对,此刻却鸦雀无声。
  “俺答大军从正面浩荡而来,人马未至,却令人不得不防。”蒋庆之的声音平和,仿佛不是在谋划战事,而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林思源刚被我绞杀,这是俺答的反击。袭扰……不可能。此刻大同外围早已坚壁清野。”
  蒋庆之在赶到大同之前,就令人快马告知张达,把大同周边的人口和各种资源尽数清理干净,不给敌军利用之机。
  但依旧有不少人躲着,林思源就利用了这一点,劫掠了千余人口。
  “那么他们的目的……”蒋庆之睁开眼睛,“必然是直插京畿!”
  严嵩站在地图前,伸出廋了了不少的手指头,顺着大同往南边滑去……
  “京畿若是震动。”
  那便是他严嵩的罪责。
  他必然不敢坐视,会催促蒋庆之出兵。
  “俺答在正面不断逼近,这是试应手。我若是出兵追杀围剿那支人马,他便会抛下辎重和拖累,带着麾下精锐快速奔赴大同一线……到了那时,本伯前后受敌,撤军……京畿不安,不撤,大同危矣!”
  杜贺捂额,“俺答的手段和伯爷的推算一模一样!”
  秦源微笑着,可笑的很冷,他缓缓看向那些文官。
  张达站在下面,问道:“谁有疑问?”
  文官们低下头。
  “不能任由这支人马突入京畿。”蒋庆之说道:“俺答要试应手,必然不止这么一处。”
  “伯爷。”徐渭进来了,“陈集来了。”
  陈集进来,行礼后说道:“伯爷,敌军七千,从下水海方向朝着大同而来。”
  蒋庆之眯着眼,看了众人一眼。
  又被他猜中了!
  赵文华这一刻心中生出了一股无力感。
  他看到义父在地图前面色凝重,看到那些文官面色微白。
  俺答不来则以,一来就是雷霆万钧之势。
  从左右两路直插京畿。
  要如何面对?
  方才吵嚷的文官们都在看着蒋庆之。
  连赵文华也不例外。
  严嵩回身,“长威伯以为当如何应对?”
  蒋庆之看着众将。
  唰!
  诸将站直了身体。
  仿佛是在接受校阅。
  “杜贺!”
  “在!”
  “秦源!”
  “在!”
  “杜贺去左路!”
  “领命!”
  “秦源去右路!”
  “领命!”
  蒋庆之起身。
  “本伯坐镇大同,等着俺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