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46章 分配端出问题(求月票)
  第46章 分配端出问题(求月票)
  最开始的时候,马钰说的还很磕巴。
  毕竟只是临时思考,临时组织语言,很多地方说的不到位是很正常的。
  但他越讲越兴奋,灵感不断爆发。
  很多之前没有想到的知识点,就这么顺其自然的冒了出来,他讲的也越来越顺畅。
  “治理天下需要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就比如秦以后推行的郡县制。”
  “在先秦时期,因为生产力太落后,是没有施行郡县制的条件的。”
  “当时的人们,根据实际情况,以血缘为纽带建立了宗法制度。”
  “在当时,宗法制度不只是用来确定人与人关系的,还是治理国家的制度。”
  “周王室得了天下,就把宗亲和军功勋贵分封在各地,帮助周天子治理地方。”
  “这也就是史书上说的封邦建国,又叫分封制。”
  “这就是一次封建。”
  “等这些诸侯国建立,诸侯王们要如何来管理自己的封国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模仿宗主国周王室。”
  “诸侯国内部,将远离国都的土地,划分成一个个小格子,当时称之为采邑。”
  “按照血缘亲疏远近,将宗亲委派到这些采邑去任职。”
  “这就是二次封建。”
  朱元璋插话道:“礼记有云: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马钰也没有再置气,颔首道:“是的,这就是西周的管理制度。”
  “围绕血统建立的一整套的管理制度。”
  朱标恍然大悟,道:“原来二次封建是这个意思,那后来呢?”
  马钰说道:“列国内部建立的采邑,最初是属于国家的,列国国君可以随时更换管理人员。”
  “原来的管理者死亡,采邑也会被收回,国君重新派人管理。”
  “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一个宗亲在采邑任职几十年,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他还会愿意将采邑让出去吗?”
  “慢慢的,采邑就变成了世袭,成为了真正的国中之国。”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脸色有一瞬间的不自然,不过迅即又掩去。
  就连马皇后都没有察觉到。
  马钰就更没有看到了,他继续说道:
  “之前我们说过,夏商西周时期地广人稀,列国并不是直接接壤的。”
  “大家相互之间,隔着广阔的荒野地带。”
  “这些荒野都是无主之地,列国可以通过垦荒来扩张领土。”
  “诸侯国二次封建的时候,往往会把国都放在国家最富庶的地方,把采邑放在国境边上。”
  “在前期,坐拥最富庶地区的列国公室,实力远比采邑要强大的多。”
  “可采邑周边到处都是荒地,他们可以通过垦荒变强。”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开垦,采邑控制的土地就越来越多,实力渐渐地就超过了列国公室。”
  “东周时期周王室虚弱,列国日渐强盛,于是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事实上在列国内部,也普遍出现了这种情况。”
  “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鲁国的三桓和晋国的六卿。”
  鲁国爆发了三桓之乱,国君被驱逐出自己的国家客死他乡。
  晋国六卿把持国政,后来六卿内斗剩下韩、赵、魏三家,上演了三家分晋的大戏。
  但……
  朱标挠了挠头,疑惑的道:“我还是没听懂,二次封建和井田制崩溃有何关系?”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同样在疑惑,只是他们没有开口问罢了。
  马钰笑道:“别急,马上就讲到这里了。”
  “说之前,我们得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迄今为止,所有的一切都是公有的。”
  “土地、人口,包括其他的一切东西,名义上都是公有的。”
  “包括那些已经事实上割据的采邑,在名义上也是公有的。”
  “列国公室拥有全部的所有权,理论上来说,国君可以随意将土地分配给其他人。”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处在边境的采邑,通过垦荒获得了新的土地。”
  “那么这块新土地归谁所有?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归谁所有?”
  朱标下意识的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切自然是国君的。”
  马钰摇摇头,问道:“如果你把这些土地上报给国君,那么在理论上国君就拥有了全权处置权。”
  “他可以任命别的人,来管理这块土地。”
  “你愿意把自己辛苦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国君?”
  “然后再由国君分配给一个你不认识的人吗?”
  “这……”朱标说不出话了,他肯定不愿意。
  马钰继续追问道:“如果你是一个基层的小贵族。”
  “带着辖区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终于开垦出了一片良田。”
  “你会把这块地上交给你上头的采邑主吗?”
  “还是说,你会将这块田隐瞒下来,作为你们这一个小群体的私有财产,大家共同分享这块土地的收益?”
  朱标终于明白问题所在了,我千辛万苦开垦的土地,自然不愿意交给别人。
  这也就意味着,新开垦出来的土地成了‘无主’之地。
  更准确说,成了被隐藏下来的私有财产。
  土地公有制,在事实上被打破了。
  井田制受到了冲击。
  马钰停顿了一会儿,等他想明白了,才接着说道:
  “但这些被隐藏起来的土地,是不合法的,是见不得光的。”
  “中间必然有人推了一把,才让它们公开化,那么这个人是谁?”
  朱元璋深吸口气,说道:“晋惠公,作爰田,是吗?”
  朱标一脸疑惑,这件事情他并不知道。
  马皇后略微思索,说道:“周襄王七年,韩原之战晋惠公被秦穆公俘虏。”
  “后来经列国调停,晋惠公得以回国。”
  “可因为战败被俘虏的事情,使他失去了人心。”
  “为了挽回人心,他让韩原之战中战死将士的家属继承了土地。”
  “这政策被称之为作爰田。”
  朱标再次恍然大悟,道:“谢娘亲解惑。”
  马钰顺着她的话说道:“原本将士战死,那些土地是要重新分配给其他人耕种的。”
  “现在允许他们的家眷继承,缓解了战死将士家属对国君的仇恨,收买了人心。”
  “但这种行为造成了一个后果。”
  “原本是国家统一分配的土地,开始在小家庭内部传承。”
  “这也标志着,私有化的开启。”
  “而以前被隐藏起来的土地,也自然而然的就公开化了。”
  “作爰田又刺激了更多的人去开荒,井田制进一步被破坏。”
  “然后晋惠公在关键节点,又推了一把。”
  “他为了拉拢贵族,也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进一步扩大了作爰田的范围。”
  “将公田赏赐给权贵和有才能的人。”
  “要知道,以前只有立下大功,才能获封土地。”
  “现在不需要功劳了,国君想把土地给谁就给谁。”
  “这相当于是把军功爵和土地的联系切割开来。”
  “从此之后,不需要有功劳,也一样可以拥有土地。”
  “这也意味着,土地可以私下自由租赁、交易、交换,兼并也因此而产生。”
  “到了这一步,井田制在晋国已经名存实亡。”
  “在晋国实力最强的贵族就是采邑主,私有化之后的土地,大多数也都落到了他们手里。”
  “二次封建后形成的采邑主们,在实力上彻底压倒了国君。”
  “不过在短期看,晋惠公的变革是成功的。”
  “私有化激发了个人的劳动积极性,更多的粮食被生产出来,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
  “因为可以无功而提前获得土地,有才能的人也纷纷来投。”
  “先拿到土地,然后再去立功。”
  “晋国因此强盛两百余年。”
  朱元璋缓缓开口说道:“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朱标也同样反应过来,晋国如此激进的改革,一个不好必然会导致严重后果。
  那么晋国付出了什么代价呢?
  事实上,他内心已经有了答案,三家分晋。
  马钰没有直接回答,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道:
  “晋国这么做,在事实上废除了井田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
  “那就是,公田没有了,公室从哪里获得钱粮?”
  朱标略微思索,说道:“问有田的人收税。”
  马钰赞许的道:“是的,国君将公田分给了权贵,那权贵就有义务奉养国君。”
  “权贵的钱从哪里来?自然是从拥有土地的百姓那里征收。”
  “赋税因此而产生。”
  “问题是,收税的主体不是国家,而是拥有土地的权贵。”
  “这也就意味着,晋国公室从此在财政上受制于权贵。”
  “为后续六卿乱政,以及三家分晋埋下了祸根。”
  猜到了,朱标心下不禁有些高兴,然后问道:
  “晋国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其他列国也纷纷效仿是吗?”
  马钰点点头,说道:“列国国君就算不想效仿也不行。”
  “有晋国这个先例在。”
  “已经强大起来的采邑主,和控制着大量土地却有实无名的小贵族,开始谋求相应的政治地位。”
  “列国国君如果不答应,下场大概率就是和鲁昭公一样,被驱逐出国境客死他乡。”
  “而在这场大变革中,也确实是鲁国迈出了最关键的那一步。”
  “晋国虽然在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化,但在理论上土地依然是国君所有,百姓只是获得了使用权。”
  “用现在的话说,地契上写的还是国君的名字,耕种土地的人只是佃户。”
  “但这就为收税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地契上写的是国君的名字,就没办法确定这块地具体是谁在耕种。”
  “查不清楚这些数据,就没有办法收税。”
  “针对这一点,鲁国率先做出了变革,首次将土地登记在个人的名下。”
  “你叫什么名字,拥有多少亩地,地在哪里,是上田还是下田。”
  “这些信息全部登记造册,成为收税的依据。”
  “从此土地的拥有者,不再是国君,而是个人。”
  “这个事件,历史上称之为初税亩。”
  “如果说晋国的作爰田,吹响了私有制的号角。”
  “那么鲁国的初税亩,就相当于是正式打开了私有化的大门。”
  “这也标志着,井田制彻底崩溃。”
  “可以说,井田制的崩溃,是生产力进步和二次封建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了,本质上其实还是生产力进步导致的。”
  “只是二次封建形成的采邑主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都陷入了沉思。
  之前,虽然他们知道恢复井田制已经不可能,但为什么不行,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今天听了马钰的分析才明白此事的内在规律。
  井田制的崩溃,不是因为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
  就算周王室没有大权旁落,井田制也同样维系不下去,顶多就是多支撑几年罢了。
  也难怪历史上几次恢复周礼的变革,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对于朱元璋个人来说,他还意外收获了另外一方面的信息。
  那就是二次封建。
  只是可惜,马钰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讲解。
  不过此事倒也先不着急,只要确定他懂这方面的知识就行。
  等再过几年,皇子们都长大了,再找他询问也不迟。
  眼下还是先把最基础的土地制度弄明白再说。
  想到这里,朱元璋再次出声问道:
  “后来呢,井田制崩溃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马钰也歇的差不多了,就接着说道:
  “随着井田制崩溃,私有制全面普及。”
  “百姓真正获得了土地,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
  “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更多先进工具被发明,更多的粮食被产出,更多的人口被养活。”
  “随着各国之间的荒野被开垦成良田,列国国土开始直接接壤。”
  “这进一步激化了列国之间的战争。”
  “乱世往往会造成人口锐减。”
  “但春秋战国四百年战乱,人口总数不但没有降低,还倍数增长。”
  “据史书记载推测,东周初期人口大约在七八百万。”
  “可是到秦始皇一统天下,总人口超过了两千万。”
  “人口之所以能逆环境增加,皆得益于私有制带来的生产力大进步。”
  “但是,井田制崩溃之后,并非所有国家都进行了土地私有化,比如秦国。”
  “秦国建立时间非常晚,国内的贵族势力最弱,且有外敌威胁国民比较团结。”
  “在这一轮的大变革中,他们得以独善其身。”
  “但是秦国也明白,自己必须要变法图强,如此才能在这一轮大世之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所以就有了商鞅变法。”
  “具体到土地制度,秦国采用了授田制。”
  “将土地直接分给平民耕种,而不是分给贵族。”
  “然后由国君直接向拥有土地的平民征收赋税。”
  “这就确保了,国君的实力始终超过贵族。”
  “而且授田制在名义上,保留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
  “百姓所拥有的只是使用权,只不过这个使用权是可以传承给子孙的。”
  “商鞅又在授田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军功爵制度,”
  “将秦国打造成了战车,最终完成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
  “始皇帝一统六国之后,建立了郡县制度。”
  “在土地和人口制度上,他也沿用了授田制。”
  “授田制就要求朝廷准确的掌握人口和土地的数据。”
  “如此才能准确的分配土地,才能更好的收税。”
  “所以户口和土地登记制度皆由秦朝所完善,后代也都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只是秦朝太短,很多制度都没来得及普及开来。”
  “所以相对来说,继承了秦朝制度的汉朝,对我们更具有借鉴意义。”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不禁颔首,这个道理很简单,他们自然明白。
  然而就在这时,马钰忽然说道:
  “事实上,如果仅仅从人口和土地的角度来说。”
  “从秦汉到隋唐,可以看做是一个大的时期。”
  “他们面临的情况是差不多的,因此土地制度也大差不差。”
  从秦汉的授田制,到隋唐的均田制,核心都是将土地分给百姓耕种。
  “在这个时期,虽然人口也出现爆炸式增长,但更多土地也被开发出来。”
  “人口和土地的比例,总体处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正好一个人对应一分地。”
  “除非遇到战乱人口锐减,这个比例才会失衡。”
  “所以在这个时期,人依然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朝廷对人口的管控非常严格。”
  “根据后汉书和晋书的记载,当时朝廷的触手可以伸到乡村。”
  “从乡到村,有多达三四十名官吏进行管理。”
  “每个村子都建有高墙,村民几时几刻出门耕作,几时几刻下工回家,都有严格的规定。”
  “规定甚至详细到,下工回家必须要携带一捆柴火,否则就要被批评。”
  “在农闲时节,村子还会将所有青壮集中起来,开挖公共水渠,修筑公共道路等。”
  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敦煌文书的记载较为详细。
  只是这年头敦煌莫高窟还没有被发现,马钰自然不能采用它的数据。
  只能从后汉书和晋书寻找论据。
  所幸,朱元璋和马皇后他们已经被前面的课给折服,并没有产生怀疑。
  不过他们也有疑惑:
  “你家长辈是如何确定这个比例是否健康的?”
  马钰回道:“看粮食的人均产量。”
  “汉朝时期,平均每个人一年可以生产一千三百五十斤粮食(明朝单位)。”
  “唐朝时期平均每个人一年可以产一千五百斤粮食。”
  “而之前我们计算过,一个人一年需要消耗三百五十斤粮食。”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平均分配,每年的粮食总产量够天下人吃三到五年。”
  “我家长辈就是根据这个数据,来推断人口和土地比例是否健康的。”
  朱元璋和马皇后再次感到震惊,连这种数据都能统计的出来。
  马钰背后家族的能量远比想象的要大的多,他们掌握的资料,也定然远超常人的想象。
  如此强大的家族,竟然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亡了。
  关键是那么多知识也跟着失传,实在让人惋惜。
  还好,他们家族还传下来一根独苗。
  虽然未能将家族学问学全,但至少也留下了一些影子。
  而现在,他们却要靠着这些影子来治国。
  一想到这些,夫妻俩就难受的想哭。
  马钰不知道两人的想法,自顾自的说道:
  “粮食产量如此高却还出现饥荒,大多数时候不是生产端出了问题,而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分配端?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都露出不解的表情。
  这次马钰没有给他们单独解释,继续往下听,他们自然就明白了:
  “谁是财富再分配的主体?朝廷。”
  “朝廷通过税收,将部分财富收集在一起,维持国家的运转。”
  “同时也可以通过赈济等方式,将部分粮食分配给活不下去的穷人。”
  朱元璋三人恍然大悟,原来分配端是这个意思。
  朱元璋插话道:“土地兼并,世家大族做大,朝廷征不上来税,分配端就失灵了。”
  “一旦分配端失效,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马钰颔首道:“是的,因为私有化的产生,财富兼并在所难免。”
  “秦汉隋唐时期,兼并的不只是土地,还有人口。”
  “世家大族手里不只是掌握着土地,还掌握着大量的人口。”
  “糜竺嫁妹的时候光陪嫁的奴仆就有三千,他还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商人。”
  “那些世家大族,掌握的人口都是数以十万计。”
  “振臂一呼,就能拉起一支上万人的军队。”
  “闻鸡起舞的祖逖想要北伐,却未能获得东晋朝廷的一兵一卒。”
  “他还是从自己家族掌控的人口里,选拔了数千青壮组建军队,才开启的北伐事业。”
  “汉末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正是靠着掌控的人口,才能左右国家局势。”
  “南朝宋武帝刘裕深悉世家门阀的危害,掌权后就开始打压世家,提拔寒门士族。”
  “世家对政治的影响力,开始降低。”
  “之后的割据政权,也都会打击世家。”
  “直到隋朝建立,隋文帝彻底剥夺了世家对人口的掌控,世家只剩下文化上的影响力。”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以前基层人口由朝廷和世家大族共同管理,管理成本也是两者均摊的。”
  “现在所有人口都归朝廷管理,那么管理成本也就全部由朝廷负担。”
  “管理这么庞大的人口,需要大量的官吏……”
  “如此一环套一环,最后管理成本必然会超过收益,制度会随之崩溃。”
  “唐太宗提前察觉到了这个问题,并做出了调整。”
  “他将县以下的官吏,如乡啬夫、游檄、里父老等等官职全部废除,只保留了常规的里长等职务。”
  “大大的削减了管理成本,使这套制度没有崩溃。”
  朱元璋眉头不自觉的皱起:“废除如此多的乡官吏,朝廷还如何管理百姓?”
  马钰说道:“唐太宗废除县以下的官吏,其实是配合着均田制来做的。”
  “均田制,是朝廷将土地分给百姓耕种。”
  “只要地在那里,百姓就不会乱跑。”
  “而且地分给了百姓,怎么耕种那都是百姓自己的事情。”
  “唐太宗认为,朝廷不要事事都干涉,种地这种事情,百姓比朝廷懂。”
  “而且百姓有了土地,会比任何人都努力,根本就不需要朝廷监督。”
  “只要委派一两个官吏,维持基本的行政运转,然后按时去收税就行了。”
  朱元璋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才好。
  马皇后却赞道:“治大国如烹小鲜,唐太宗之法减少了对百姓的干扰,实乃仁君也。”
  马钰颔首道:“是的,在均田制被破坏之前,唐太宗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
  “但可惜,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百姓彻底失去了所有财富。”
  “以前乡村官吏制度齐全,百姓失去土地遇到灾年,还能找他们求救。”
  “乡官会想办法问朝廷要救济。”
  “现在乡官全没了,遇到困难百姓们连哭的地方都没有。”
  “以前世家多多少少也会救济自己掌控的百姓,毕竟那是他们的财产,饿死了损失的是自己。”
  “但现在,世家只会兼并土地。”
  “至于失去土地的百姓?饿死就饿死了,与我无关。”
  朱元璋脸色含煞:“硕鼠,蠹虫。”
  马钰耸耸肩,接着说道:“均田制崩溃以后,原本推行的租庸调制也无法适用。”
  “朝廷几乎丧失了重新分配财富的能力。”
  “于是就有了两税法。”
  “只征人头税和田税,大大简化了征收的流程和难度,让朝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也让朝廷重新拥有了分配财富的能力。”
  “两税法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制度,不但为大唐续命百年,也影响到了之后朝代的税制。”
  说到这里,马钰忽然停了下来。
  朱元璋三人知道,接下来他要说宋朝了。
  而且之前马钰说过,秦汉隋唐可以看做一个时期,那么宋朝就是另一个全新的时期。
  这个全新的时期是什么样的,又该如何解析呢?
  他们内心充满了期待。
  在三人期盼的目光下,马钰语气凝重的道:
  “现在我们来说宋元,从人口和土地角度来看,它们也是一个时期。”
  “甚至现在的大明,也在这个时期内。”
  朱元璋身躯微微一抖,他猜到宋元和大明应该处在一个时期。
  但得到马钰的证实,他内心还是一震。
  “详细的给咱说说,这个时期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特点,又面临哪些问题。”
  “讲清楚,不要有任何遗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