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次刘伯温是真的慌了。
  心怀故主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会被人所接受。
  那就是殉葬。
  效忠的人死了,自杀追随而去。
  就算是敌人也会敬三分,称赞一声忠义之士,然后厚葬。
  可投效新主之后还心怀故主,那就是怀有异心不忠不义。
  死了也会被人唾弃。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玩无间道。
  假装投效新主公,背地里继续为故主谋划。
  这种人也可以称得上是委曲求全的大丈夫。
  但对于‘新主公’来说,你就是敌人,需要弄死的那种。
  你刘伯温是哪种情况,自己对号入座吧。
  可以说,对他来说这就是送命题。
  “马公子慎言,刘伯温对陛下的忠诚天日可表……”
  马钰摇摇头,笑道:“你和我说没用,你猜别人看了你行径,会怎么想?”
  刘伯温顿时不语。
  当局者迷,他以为自己投效大明,帮着朱元璋参赞军机八年。
  鄱阳湖大战这样的关键战役,我都参与了并立下大功。
  你们还怀疑我的忠心?
  可是在别人看来呢。
  你得罪李善长也要将贪官杀了,可皇帝支持你和他掰腕子的时候,你又退缩不前。
  宁愿被人喷一脸唾沫也要当缩头乌龟。
  皇帝给你的任务,你推三阻四不愿意干。
  三天两头想辞官,可辞了官又天天往应天府跑,生怕离的远了无法了解朝廷情况。
  在别人看来,要么你是个小人,要么心怀二心。
  马钰慢悠悠的说道:“大元不信任汉人,所谓的科举就是玩一样。”
  “可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汉人二十三岁就高中进士,可谓是人生得意啊。”
  “之后被授官,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打击地方豪绅恶霸。”
  “在被人报复的时候,他的长官和同僚都站出来保护他。”
  “啧啧啧……换成我估计也会感激涕零,恨不得以死相报啊。”
  刘伯温脸色再变,因为这个年轻人就是他。
  “虽然后来仕途不算顺利,但那都是奸臣迫害,大元皇帝对他可是非常器重。”
  “授予的官职,不是一省提举就是一省元帅府都事,可谓是位高权重。”
  “他对大元表现的也非常忠诚。”
  “在剿灭义军的时候最为积极,手段最为激烈狠辣,甚至以死逼迫主将攻城屠城。”
  “只是后来主将不听劝告,这个年轻人不得不黯然辞官。”
  “刘中丞,你觉得这个年轻人对大元是不是非常忠诚。”
  刘伯温嘴巴张了又张,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说到这里,马钰脸色一冷,道:
  “刘中丞,你真想辞官就干脆利落的辞,从今往后不要再过问朝廷的事情。”
  “关起门来老老实实过日子,有功劳在身谁也害不了你。”
  “现在天下刚刚一统,有无数可以名垂青史的事业等着去做。”
  “谁会盯着你一个辞官的老头不放?”
  “皇帝就算再刻薄寡恩,会放任别人谋害一个交出所有权力,不过问世事的功臣吗?”
  “如果他真的放任此事发生,别的功臣谁还敢交出权力?”
  “你刘中丞这么聪明,不会连这一点都想不到吧?”
  “所以……”马钰盯着他,质问道:
  “不肯忠心任事,又不肯离开权力中心,你到底在想什么?”
  刘伯温被说的大汗淋漓,再也没有了之前的伶牙俐齿,结结巴巴的道:
  “我……没有。我是当局者迷,若非马公子提醒,不知还要迷茫多久。”
  马钰忽然笑道:“你确实应该感谢我,因为这话除了你爹不会有第二个人对你说。”
  刘伯温:……
  理是这么个理,可你这话是不是在占我便宜?
  马钰心下暗爽,面上却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继续说道:
  “不过你更应该感谢的是皇后,如果不是她让我劝劝你,我是不会对你说这些的。”
  “说难听点,咱们一文钱的关系都没有,你是死是活与我无关。”
  刘伯温起身朝皇宫方向郑重下拜:“微臣刘基谢皇后娘娘关爱。”
  “臣发誓对大明对陛下绝无二心,若有半字虚言,就让我万箭穿心而死。”
  然后他又起身,朝马钰行礼:
  “谢马公子提醒,今日之恩永世不忘。”
  马钰坦然的受了他的礼,然后问道:
  “刘中丞想清楚了?”
  刘伯温正色道:“想清楚了,回去就辞官归隐,再不过问世事。”
  马钰笑了笑,问道:“真想清楚了?”
  “眼下可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你就甘心做一名看客?”
  刘伯温不禁一愣,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尽管他觉得马钰在胡诌,可还是难以避免的生出了好奇心。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老夫愚钝,还请马公子指教。”
  马钰反问道:“刘中丞以为,我华夏历史上有几次变革,称得上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刘伯温思索许久,说道:“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周公定礼,孔子降生。”
  马钰等了一会儿,见他不再往下说,不禁疑惑的道:
  “后面呢?”
  刘伯温摇头道:“老夫以为只有此四事,当得上千年大变之称。”
  马钰无奈的道:“难得,你没说只有孔子降世,简直就是理学的叛徒。”
  刘伯温一脸诚恳的道:“惭愧,不知在马公子眼里,什么才是千年大变局?”
  马钰心下顿时了然,这老狐狸又开始了。
  他不是不知道,只是掐不准,所以在这胡言乱语呢。
  但你也没办法指责他,因为他说的这几件事情对华夏文明来说,确实都很重要。
  不过到了这会儿,他也懒得和刘伯温掰扯了。
  看你是个人才,再加上皇后委托,我才和你说这些。
  若是你一直这样,那就赶紧哪来的哪去,将来被人弄死了劳资在一边鼓掌叫好。
  想到这里,他直接说道:“第一次,夏朝建立,确立家国天下制度。”
  “第二次,周公定礼,为华夏文明确立了统一的文化底色。”
  “第三次,始皇帝一统六国。”
  “秦始皇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地理上的大一统,确立了帝制和郡县制。”
  “为此后千年奠定了政治基础。”
  “书同文车同轨一统度量衡,又扫平了内部交流的障碍。”
  “第四次,汉武帝统一思想,完成了华夏族群意识的构建。”
  “凿空西域,让华夏族群第一次与域外文明接触。”
  “第五次,佛教东传,华夏文明第一次遭受域外文明的挑战。”
  “而眼下就是第六次。”
  刘伯温陷入了深思,越想越觉得,这套说辞确实很有道理。
  至于没把孔子列入进来,他倒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
  虽然他也是理学门徒,但并不迷信孔子。
  孔子的思想基础来自于周公,只能算做是周公思想的传承人。
  他唯一有意见的就是,佛教东传也能算作大变局?还什么挑战华夏文明?
  他们配吗?
  话题说到这里,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再搞圆滑那一套,必须得说点心中真正的想法了。
  否则真把马钰惹恼了,这事儿就不好收场了。
  于是就开口说道:“马公子是否太高看佛教了?”
  马钰摇摇头,说道:“理学和心学是哪来的?”
  “我这么问你,张横渠的民胞物语万物一体是什么意思?”
  刘伯温嘴巴张了张,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
  张载的这句话,可以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解释。
  但不论你怎么解释,都绕不过一层含义,万物一体。
  什么叫万物一体?简单点说,万事万物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延伸到人身上,人与人都是一样的。
  用佛家的话来说,这叫众生平等。
  所以,张载的这个思想,就是受佛教影响才产生的。
  更准确的说,是为了应对佛教的冲击,才自我改良出来的。
  因为以前儒家是讲礼法,是给人划分层级的。
  在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面前,可以说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儒生们只能想办法,自我改良出同样宏大而又充满关怀的思想,才能与佛教对冲。
  而且你还不能直接说众生平等之类的话,因为这句话背后,有一整套的逻辑思维来论证。
  光有口号没有内在的逻辑论证体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你儒家,如何在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内,延伸出属于自己的众生平等呢?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推演,到张载手里才完成这个改良。
  张载吸收了易经、道家等思想,再用儒家的思想去解释,建立了一整套的逻辑体系。
  替儒家补上了这一环。
  不只是张载的民胞物语万物一体,理学和心学,其实都是在佛教的冲击下才形成的。
  刘伯温作为理学大家,一开始还没有意识到这些,经过马钰提醒才陡然明白过来。
  这虽然让他非常不舒服,但他也并没有反驳或者不承认,而是诚恳的道:
  “原来如此,谢马公子提醒,难怪宋先生对你如此青睐。”
  马钰笑道:“宋先生错爱了,愧不敢当。”
  “以前华夏文化都是独立演化的,佛教东传是我们第一次遇到挑战。”
  “南北朝时期,佛教前所未有的昌盛,儒道两家都不是对手。”
  “儒家被打的丢盔卸甲,道家不得不宗教化以应对挑战。”
  “唐朝时期靠着皇室的支持,道家才勉强坐稳第一显学的位置。”
  “但佛教依然是第二显学,稳稳的压儒家一头。”
  “面对这种局面,我华夏先贤并没有束手待毙。”
  “他们先是坚守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丢弃,然后想办法面对挑战。”
  “经过一千多年的解析和吸收,直到宋朝时期,我们的先贤完成了对佛教的吸收。”
  说到这里,马钰也忍不住有些情绪激动:
  “将一个完整庞大的思想体系整个吸收,纵观人类文明史,也只有这一例。”
  刘伯温却觉得莫名其妙,什么只有这一例?
  我们吸收消化了佛教思想,不是很正常的吗?有什么值得激动的?
  反而是我堂堂华夏文化,竟然被佛教压着打了千多年,说出去还不够丢人的呢。
  不过听完马钰的分析,有一点他也不得不承认。
  那就是佛教确实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冲击。
  说是千年大变局到也不为过。
  所以他点点头,接着问道:“马公子说当下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知变在何处?”
  马钰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会儿的华夏看谁都是弟弟,自然无法理解这种情绪。
  不过这是个好事儿,但愿这一世的华夏,永远也体会不到这种心情。
  听到刘伯温的提问,他深吸口气,回道:
  “从汉武帝凿空西域,华夏文明正式与域外文明接触,已经过去一千五百。”
  “这一千五百年,交通工具的改良,使得人类去远方变得越来越容易。”
  “世界上各个文明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唐朝时期与域外文明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华夏甚至在安西建立了都护府。”
  “到了宋朝,人们已经能造出巨舰,从海上进行交流。”
  “虽然海洋很危险,但交流确实更加的方便了。”
  “而蒙古人更是向世人证明,一个文明可以跨区域征服更多文明。”
  “蒙古人将火药等先进的技术,也都带给了西方各国。”
  “靠着这些技术,西方列国正在进行激烈的变革。”
  “再看我华夏,经过蒙古人的肆虐,文明甚至出现了倒退。”
  “大明虽然一统天下,但即将面对的,内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烂摊子。”
  “外部是一群正在激烈变革,准备效仿蒙古人,征服世界的野心家。”
  “这难道还不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吗?”
  说完,他目光看向刘伯温,希望能看出点什么不一样来。
  只是让他失望的是,对方表现的很不以为然。
  刘伯温确实很不以为然,甚至觉得马钰在杞人忧天。
  从来只听说过华夏这一块的人打出去,可从来没有听说过,外面的人能打进来。
  蒙古人虽然是胡虏,可也是这一片天空下孕育出来的。
  那些西方蛮夷想打进来,根本就不可能。
  “马公子是否……危言耸听了?”
  马钰苦笑不已,他知道这个时期的华夏很难理解,也不会相信自己会被西方人欺负。
  只是刘伯温在元朝当过官,应该接触过域外之人,本以为他能稍稍感受到一些。
  没想到最终还是这个结果。
  连他这样见过世面的人都尚且如此,更别提朱元璋等人了。
  事实上,朱元璋对外面的世界非常了解。
  他组织人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
  将亚欧非三大洲都清晰的绘制了出来,就连地形地貌都与真实的相差无几。
  只是部分地方的比例有些不准确。
  但还是那句话华夏太强了,天下中心的思想由来已久,不会轻易改变。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明初西方列国还没有真正的崛起。
  此时的人很难想到,危险会来自于他们。
  就好像二十一世纪初的人,无法相信中东会在未来统治世界一样。
  所以,朱元璋在面对外部威胁时,选择了禁海。
  虽然朱棣时期一度解除过禁令,甚至还国家出面组织过下西洋。
  然而儒家在宗教化,宗教化就必然会趋于保守。
  最终他们打着太祖法训的旗号,搞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虽然后续有皇帝几次尝试开海,却都无法扭转大局。
  马钰知道,自己想改变时代,就必须打破固有的天下中心思想。
  或者是,重新塑造一个新的天下中心认知。
  但目前看来,仅靠现有的东西,是很难说服这些人的。
  包括朱元璋,虽然自己天天给他上课,可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看法。
  比如分裂打压儒家,他到现在都没有采取行动。
  不是说现在就动手,而是要提前组织人研究如何分裂儒家思想。
  显然他在犹豫。
  至于犹豫什么,并不难猜。
  历朝历代都在用儒家治国,你说打就打,说将他们分裂就分裂了?
  当然,打压儒家和孔家,朱元璋肯定会去做的。
  毕竟他不会允许任何势力挑战皇权。
  可如何去打压,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会不会向着马钰所期望的方向走,就更不好说了。
  所以,有必要拿出一个更大,让所有人都不敢拒绝的大威胁,迫使他们必须按照既定的方向去改。
  至于这个威胁来自哪里,他早就有了想法。
  不过这个大凶险需要去考证才行。
  正好把这个工作交给刘伯温了。
  想到这里,他抬头看向刘伯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