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这是以《论语·子罕》第二十八章为题,原句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意思是孔子说:到了天气寒冷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此题破题不难,以往其他县考过,也正因不难,想要写出彩却不易。
  不过县试要求不高,只要附合文章制式,达到文章通顺,言之有物就可取中。
  很快第二道题就来了。
  县试第一场,有两道四书题和一道五律诗。
  第二道四书题同样取自《论语》,是《微子》篇第七章,全题为:子路从而后,三节。
  “从子路从而后”到“至则行矣”,有近百字的內容需作答,已属大题,破题便极难。
  从这两题,沈逾白就知道徐县令出题的用意。
  第一题是小题,考的君子不屈不挠的气节与品质,让考生都能做出一篇文章来。第二题考的是隱士的思想,做难题用,以拉开考生的文章差距。
  可见徐县令出这两道题是用心的。
  沈逾白抄写时,就听到有考生的哀嚎,显然是被题目难倒。
  还有惊呼声,应该是情急之下打翻了什么东西。
  五言六韵试帖诗题目就是在一片慌乱中出现在眾考生的眼前。
  沈逾白將题目抄下后,先拿出第一道题“岁寒”。
  思索片刻,在草稿纸上写下破题:物亦有受知之时,无为惜晚也。
  松柏这样的植物也有得到人们了解认识,被人赏识的时候,不必为自己被人了解赏识的时间晚了而感到哀伤痛惜。
  將胸怀与气魄提上去,托物言志,整篇文章的基调便定了下来,只要不写偏,文章就不会太差。
  破题后,沈逾白並未继续书写,而是將笔放下,闭目在心中打腹稿。
  竹棚下的徐县令看到一眾慌乱的考生,心中却颇得意。
  可见他的题目出到了考生们的痛点,也免得这些考生通过县试后过於骄傲,去参加府试时丟他的脸。
  目光在第一排眾人脸上一一扫过之后,落在一號考棚的考生身上。
  这位考生便是沈逾白了。
  其余考生都在抓耳挠腮地费心思索试写,沈逾白却一笔不动,难不成是已经放弃了?
  正猜测,对面的沈逾白睁开双眼,提笔沾墨,在草稿纸上书写起来。
  在一眾愁眉苦脸,写两个字停许久的学生中,除了蘸墨外笔没有丝毫停歇的沈逾白显得格外扎眼。
  徐县令脸色变了几变。
  难不成沈逾白在瞎写?
  就算“岁寒”这题简单,也不该写文章时完全不思考吧。
  难道沈逾白有私藏夹带?
  徐县令眸光一凌,当即吩咐衙役將太师椅搬到一號考棚面前,自己正对著坐到沈逾白面前,双眼死死盯著沈逾白。
  沈逾白眼角余光瞥见后,神色如常,仿若离他不到五丈的县尊不存在。
  紧挨著他的二號考棚的考生却是浑身发抖,汗如雨下,慌得脑子一片空白,竟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文章写完,沈逾白捧起吹乾墨后,捲起来放到远离小火炉的桌边。
  此时,陶锅中的水已经烧开,隔著盖子都能听到里面水“咕嚕”的声音。
  香味也渐渐飘了出来。
  徐县令眉头一抽,就见沈逾白揭开锅盖,用木勺搅拌一番,飘出的香味就更浓郁。
  徐县令竟忍不住咽了口水。
  附近的考生一个个都贪婪地嗅著香味,心中哀嚎究竟是谁在考场燉肉。
  这燉肉还香得厉害,让人心思循著香味飘过去。
  沈逾白搅拌一番,又將盖子盖上,往小火炉里加了些炭。
  二月的风还是冷得很,考生坐在敞开的考棚里,冷得直哆嗦,连手脚都僵得厉害。
  许多考生都会带炭来取暖,沈逾白带得格外多,可供他连续不断烧一天。
  炉子里的炭烧著后,既能燉肉,又能取暖,一举两得。
  刚刚搅陶锅时,沈逾白在脑海中回想刚刚的文章疏漏以及如何修改。
  再次摊开文章,提笔对文章刪改润色。
  等写完,细细看了遍,觉得没问题了,再一笔一划誊抄到呈文纸上。
  吹乾墨,將呈文纸捲起来用线绑好,掛在考棚门口的鉤子上。
  那鉤子就是衙役为了考生们掛文章准备的,为的是避免写好的文章被无意中打湿或损坏。
  接著便是第二篇。
  这道大题虽难,却也不是没法破。
  既然县尊大人想靠此题拉开考生们的差距,他必要破得好才能入县尊的眼。
  破题分为正破、逆破、明破、暗破等。
  顺著题目逐字逐义破的为正破,先破后文义,再破前文义的为逆破。根据题面字眼而破叫明破,不露题面字眼,用指代之法的叫暗破。
  沈逾白思索片刻,决定用正破与暗破相结合以显示破题时的高度概括功夫。
  县尊能坐到他面前盯著他,必定有陈家打过招呼的缘故。
  想要破局,必要將文章写得足够好,实力足够了得,让县尊不敢落了他的试卷。
  沈逾白在纸上落笔:“记所以与贤者遇,知丈人之意矣。”
  寒风钻进鼻腔,让他放下笔,拿出帕子捂唇连连咳嗽。
  徐县令眼皮跳了好几下,站起身往后退了些距离。
  如此孱弱的身子,如何能熬得过县试?
  徐县令心中已经断定沈逾白撑不住,觉得自己盯著毫无意义,转身要走,沈逾白已停下不咳,又將笔放下,紧闭双目。
  刚刚沈逾白就是这姿势,之后一篇文章一气呵成。
  难不成这回还能如此轻易做完一篇文章?
  思及此,徐县令又暗自嘲笑自己糊涂了。
  第一道题简单,能一气呵成做完文章並非不可办到。
  第二道题就难了,便是拿去做乡试的题目都可以了,还在参加县试的考生能磕磕巴巴写完一篇文章就不错了,怎么可能一气呵成一篇文章?
  不过他还是坐回了椅子上。
  他倒要看看这个沈逾白有几斤几两。
  旁边的陶锅“咕嚕嚕”响著,热气將盖子往上顶开跑出去撒欢。
  香味越发浓郁。
  这次沈逾白足足坐了两刻钟,再次睁开眼,神情已是一片清明。
  蘸墨,落笔,动作如行云流水,毫无阻塞。
  徐县令双眸异彩连连。
  不说文章做得如何,单单这份从容气度就远超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