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159章 太孙继位?百官齐震!
  第159章 太孙继位?百官齐震!
  汴京。
  常朝。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相比起以往,平添了些许嘈杂。
  无它,丹陛之上并未有人。
  左首,几位着锦绶、玉环、玉钏的老者,齐齐凝眉,面色凝重。
  “大相公?”
  内阁大学士吴充手执笏板,沉声低唤:“官家中风,都十日未曾朝议了吧?”
  前些日子,官家临朝受百官参拜,猛地抽搐不止,口角歪斜,言语不清。
  百官惊惧,人心惶惶。
  几位内阁大学士一齐入宫问疾,却唯有大相公韩章受到召见。
  “太宗皇帝与真宗皇帝,都有此疾。”
  韩章面色平和,不为所动:“据太医所言,暂时控制住了症状。”
  “这就足矣!”
  对韩章来说,皇帝不死,就不是什么大事。
  甚至,即便官家真的驾崩,他也能够短时间镇住百官。
  内阁六把椅子,韩系就占据了两把,那可不是瓶摆设。
  执掌天下九年的百官之首,就更不是泥糊的木头。
  更何况,官家短时间肯定不会驾崩。
  太宗皇帝暮年,箭伤复发,并发中风,两者连着折磨,身子骨不适近半年方才驾崩。
  真宗皇帝,中风卧床,足足两年不临朝,方才驾崩。
  连着几代皇帝都有中风之疾,太医院的太医对于治疗中风,已经非常有经验。
  以太医的医术,起码能为官家吊命一年半载。
  “于大相公足矣,于百官却不足矣。”吴冲面色忧虑:“且不说官家中风是否真的得到了控制,便说起立储之事,如今也是尚未明了啊!”
  秘密立储法,临终宣布储君人选,平时储君不显,可助力暮年君王巩固君权。
  本来,这也不必担心什么。
  官家临终,取来两道圣旨合二为一就行。
  怎料,近来官家竟是着重培养“圣孙”一代,无疑是让人心中颇为疑虑。
  究竟是选老一辈的五位宗室,亦或是小一辈的圣孙,怎么着也得有个说法吧?
  韩章摇摇头,微闭双目。
  “不急。”
  “前日,老夫入宫问疾,向官家说过立储之事。”
  吴充面色微沉,就要细究问话,一声尖锐喊声恰好传了出来。
  “上朝——”
  话音未落,一道龙袍身影缓步入内。
  朝堂之上,立刻寂静。
  百官一惊,齐齐下拜:“陛下圣体万安!”
  “平身!”
  丹陛之上,赵祯压了压手。
  百官起身,心头暗自一惊。
  举目望去,官家赵祯两鬓斑白,嘴唇微白,仅是走了几步,就已是脸冒虚汗,有种难言的虚弱。
  这位五十七岁的老人,垂垂老矣。
  好在,官家还能行走说话,证明中风之症已经得到控制。
  这一点,已然足以安抚人心。
  “着礼部,以过继皇太孙之礼,设祭祀高台。”赵祯并未过问奏疏,反而是直接安排事情。
  “过继皇太孙?”
  文武百官,齐齐一震。
  即便已经有了揣测,可这句话真的从皇帝口中说出来,还是让人一惊。
  五位老一辈的宗室,竟然真的就是个幌子?
  “嘉佑五年,朕读《汉书》,读昭帝、成帝之旧事,心中忧虑,便私下召见了鲁国公。”
  江昭解职侍疾,身上未有官职,赵祯便以“鲁国公”代称。
  “鲁国公闻之,建议朕过继一人与魏王,立为皇储。”
  一句话,本来是真的要传位于五位老一辈的宗室,但是官家心中不安,就改了主意。
  恰好,江昭是点子王。
  这不,就让官家过继小一辈的宗室给早夭的长子魏王为子。
  这一来,便是太孙继位。
  满朝朱紫,尽皆哗然。
  小阁老,还有这一手?
  嘉佑五年,彼时宗室恰好入京一年有余。
  至今,五位宗室也才入京八年而已。
  也就是说,这个秘密足足藏了七年?
  就连几位内阁大学士,也皆是面露意外之色。
  几人都是新近入阁,嘉佑五年,有几位甚至都不在京城任职。
  是以,几人真正见到小阁老的威风,还真就是上次淮南赈灾,淮东乡党打福建乡党。
  小阁老!
  的确是有阁老风范,异常潇洒。
  不过,这藏得也太深了吧?
  而且
  秘密立储法、太孙继位、熙河历练、授课宗室。
  小阁老起码四次影响了储君之选。
  这也就意味着,最终上位之人,承了小阁老四次情。
  这?
  几位内阁大学士面面相觑。
  这是得养出一位两朝宠臣啊!
  关键,小阁老也才二十八九岁而已。
  真就政坛常青树呗?
  百官争论,赵祯并不在意,继续说道:“过继为太孙之人,朕已定下,并依秘密立储之法署名两份,一份藏身,一份置于匾额之后。”
  这句话一说,百官立刻就知道了是什么情况。
  补流程!
  过继太孙与过继宗室,一方面是流程不太一样,另一方面是过继的长辈不一样。
  过继太孙是过继给魏王,须得重新办一场祭祀。
  “微臣,领旨。”礼部尚书孙抃一揖。
  相比起百官的震惊,他更多的是高兴。
  毕竟,他的小女儿已经与江昭的弟弟江旭定了亲。
  江昭越厉害,孙氏一族就越能受益。
  主要的事情吩咐下去,赵祯面色一缓:“近来,朕龙体不安,着大小政务,皆暂由内阁处置批复,经朝议示于百官。若无疑异,就可下发施行。若有不能决意的奏折,再呈递上来。”
  “诺。”韩章点头。
  百官齐齐默然,不敢吱声。
  一般来说,政务的流程都是呈递内阁,经内阁批注,给与一定的建议,并呈递于官家,让官家进行最终的批示。
  如今,已然是不必上呈皇帝,仅是常朝探讨,就可下发。
  这意味着部分君权下划到了内阁与常朝。
  即便常朝决意充斥着争吵与矛盾,也不可否认君权的确有所下滑。
  官家的身子骨,的确是病得不轻。
  “散朝吧。”
  赵祯摆摆手。
  宁远侯府。
  正堂,几十位仆从把手,生人不得入内。
  顾偃开佝偻着身子,不时低喘几声。
  “结亲流程,走得怎么样了?”顾偃开问道。
  “下了聘礼,快了。”顾廷烨连忙答道。
  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彩、问名、纳吉三步约莫半个月就可走完。
  纳征,也即下聘礼,这一步往往得准备两个月左右。
  如今,仅仅一个月就走到了纳征这一步,不可谓不急。
  顾偃开倚着木椅,颇为有气无力:“为父还能撑一段时日。”
  “为父一走,顾氏上上下下几十口人的生计,就担在你的身上。切记,既是因小阁老而起势,就得坚定立场,要对小阁老唯命是从……”
  顾廷烨一一点头。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