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不行,我行! > 第二百一十六章 还有一个选择
  第220章 还有一个选择
  台州府,天台县。
  县西北方向就是天台山,山脚边的小小村落,村口处三两颗高大的槐树下,两个青年靠著树身,低声说著什么。
  “日子是没法过了,就算没这遭事,也撑不了太久。”周峰哼了声,“若是留在舟山——”
  “没用的。”李兑神色有些淡漠,冷静的分析道:“安家银七两,每月千文月钱,四个月下来也不过十两齣头。”
  周峰沉默了会儿,“这次若是二十两,还能撑到秋收时候,若是四十两以上,只能买了田地,若是———“
  “不用想了,肯定超过五十两。”李兑嘆息道:“上次我就劝了周叔,
  积年拖欠往后拖一拖,可惜——”
  如果前面顶住了,后面还好说,但前一次软了,后一次就硬不起来了。
  “大伯耳根子软。”周峰挠了挠头,“这次那个名目叫什么来的?”
  “坐派餉银。”李兑解释道:“也就算所谓的练兵餉,弘治年间西北兵败,朝中就从北直隶、山东征练餉。”
  周峰牢骚不断,一会儿骂隔壁镇子的大户,一会儿骂县里那些当官的,
  一会儿连家里父亲伯伯都埋怨几句。
  一旁的李兑默然无语,其实他心里有数,十有八九就是镇子里的那几个大户出手.摊派下来,逼得村民卖掉田地,甚至卖儿卖女。
  搭著这趟顺风车,能收拢不少良田,又能收拢不少杂役,说不得子嗣多几个长隨书童,女眷多几个丫鬟使唤。
  好一会儿后,周峰听见后面母亲的声,不耐烦的应了声,回头说:
  “你別管她们,就当没听见。”
  李兑挤出个笑容,四月底他跟著周家叔侄来到这座小村,吃人家的,穿人家的,住人家的,就算听到几句不好听的,那也只能忍了。
  其实周家日子也不好过,全家上下十五口人,只有二十亩田,平日里过得也是紧巴巴的,不然周家叔侄也不至於应募去舟山干活。
  但等李兑来了之后,日子更是紧张,倒不是多了张嘴巴,先是加了夏钱,隨后又催缴积年拖欠·
  李兑哪里不知道,苏松、两浙从天顺年间就开始拖欠,但官宦世家、地方豪族拖欠,升斗小民有资格拖欠吗?
  各种苛捐杂税,让李兑目不暇视,他从来不知道,底层的百姓要付出这么多?
  但即使如此,日子还是过不下去,坐派餉银如同一座大山,不仅仅是周家,整个村落都会被压垮。
  要么沦为流民,要么卖田卖儿卖女沦为佃户。
  没有其他选择。
  “大伯!”
  李兑已经迎了上去,“周叔,如何了?”
  四十多岁的周达脸上满是沟再加上一眉头紧皱,整个人都散发著低落的气息,瓮声瓮气道:“全村四百五十两。”
  周峰一蹦老高,““这是要逼死人啊!”
  李兑低著头想了想,八“周叔,整个台州府坐派餉银多少?”
  “天台县坐派餉银多少?”
  “不知道。”周达苦笑摇头,“这哪里打听得到。”
  李兑默算了下,一个村落就要四百五十两,天台县可能要一两万左右。
  如这个村落一般都是自耕农的村落其实並不多,其他的村落,好点的半数,差点的全数都是佃户。
  这么算下来,光是台州府就要將近十万两了,浙江一共十个州府,那就要百万两了·—..但这是不可能的。
  李兑在心里想,镇子里过一手,县里过一手,府衙过一手,布政使、按察使再过一手,还有户部消息传开,整个村子都炸了锅,但最后到头来,也没人说什么。
  “吃吧。”周达將一碗稀粥递给李兑。
  “周叔你吃吧。”李兑摇摇头。
  “哼!”坐在对面的妇人重重哼了声。
  周峰的父亲周石三十多岁,瞪了眼妻子,將几个子女都赶了出去,只留下长子周峰与李兑。
  “四百五十两,摊到我们家,至少七八十两。”周石扳著手指头算:“家里积蓄,加上爹娘留下来的——“—”
  “爹你別算了。”周峰嘴角一撇,“就算勉强购,接下来呢?”
  “还没到秋收时候了,家里的粮顶多只能支五六天。”
  “后面还有秋粮,夏钱加了,秋粮会不加?”
  “他们就算逼著我们卖田!”
  周达苦笑道:“卖了田去做佃户?”
  屋子里安静下来,做佃户好处是不用烦心那些摊派,因为摊派到佃户头上,那就等於是在主家身上割肉毕竟佃户本身都是维繫在半饱不饱这条线上,割不了肉,放不了血。
  而坏处也很明显,一旦有个旱灾、涝灾,或者风不调雨不顺,全家都得挨饿。
  家中的子女要么被卖掉,要么抵给主家做下人。
  周达看向李兑,“本来想帮你一把,没想到倒是拖累你了。”
  “若非周叔,几不能活。”李兑轻声道:“今日有一事相请。”
  “呢?”周达有些意外,几个月下来李兑都没要求什么。
  李兑拜倒在地,“请周叔许小子聘令千金。”
  “什么?”周达更是意外。
  四月末周达將李兑带回家,不管是家人还是村民都觉得他是找了个上门女婿。
  但周达从未开口,李兑也从未承认。
  而如今周家风雨飘摇,李兑却主动求娶。
  “先起来。”周达拉起李兑,“如今家里—
  “有办法。”李兑轻声道:“去舟山。”
  “舟山?”周达呆了下,“募兵已经结束了。
  “是啊。”周峰牢骚道:“而且迁居舟山是不可能的——-现在只许士卒家眷迁居,若是当日让我应募,这倒是条路子。”
  周达琢磨了下,“若是应募青壮——-如今快到秋收时候,应该缺人。”
  “那秋收怎么办?”周石嘀咕道:“咱们能吃饱,但其他人呢?”
  周家十五口人,成年壮丁只有四人,其他的十一人怎么办?
  “我有办法。”李兑微垂眼帘,“我去找人。”
  周峰瞪大了眼睛,“那个姓朱的吗?”
  周达摸了摸脸颊,当日李兑教一位护卫军士卒识字算学,说起来是有些情分,但这情分足以让整个周家收益吗?
  周达觉得不太可能,他深深的看了眼李兑,”“好,我们明天就动身。”
  类似的情形出现在了浙江省很多地方,沉重的压力让无数的百姓或沦为佃户,或卖身为奴,或沦为流民。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在整个明朝二百余年都没有断绝过,
  而在这一世,至少在浙江,他们还有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