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战后安抚
短短五天,只有五天,原先血腥的战场的周边,已经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景象。
陈子鑾第一时间下令,水师从葛沟店运载大量粮食北上,开始賑济流民。
有吃的,流民都敢冲装备精良的护卫军的阵型,只两三天,七八千流民就被聚集到浮来山附近。
陈子鑾与叶邦荣等將校商议之后,选择浮来山东西两侧为基地,安置流民。
这两处因为靠近大河,多有村落,虽然在过去的半年內遭受兵灾而残破不堪,但却能让流民暂时落脚。
陈子鑾命四团一营驻守大营,二营驻沐水河畔,三营仿去年胶州的经验,全营以班为单位,每个班负责五百左右的民眾,重建村落,管束民眾,发放粮米,並准备开始推行春耕。
靠近沐水,位於莒州北侧的一处村落內,陈隆拎著锤子敲敲打打试图將门窗修好,不利索的动作惹得不远处的几个士卒笑个不停。
“你们这群憨货!”路过的吴大绩骂道:“还不去帮忙!”
“吴兄。”陈隆虽然才十五岁,但年少即聪,少年老成,也不禁有些面红耳赤。
“我来,我来!”一个年岁略大的士卒接过陈隆的锤子,吆喝著说:“那个谁,去找几块木板来!”
“我去找找——
吴大绩拉著陈隆,笑著说:“你家里现在就你一个男丁,还没成年呢,再说了,这是他们分內事。”
边上的杨文通点头说:“去年在胶州也是这样,我被丟在高密那边,建屋起宅干了一个多月,
淮东战功那是一点都没捞到!”
“谁让你那么远,当时军情紧急,哪里有功夫耽搁?”吴大绩笑著说:“分配那是基建处的事,有本事你去找吴公。”
杨文通缩了缩脖子,吴大绩对陈隆解释道:“吴公乃是剑泉公幼子,陆续主持舟山、胶州基建。”
陈隆了声,一旁的吴惟忠笑著说:“剑泉公即吴仲吴亚男,武进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嘉靖七年主持疏通通惠河而得朝野讚誉。”
陈隆眨了眨眼,先看了眼吴惟忠,又看了眼吴大绩——这两位似乎不是寻常的军中將校,特別是后者,举止投足颇有文风。
一刻钟后,杨文通修好了门窗,目送吴大绩一行人走远,陈隆关上门,缓缓走到侧屋,悄悄的推开门,只漏出一条缝,看著母亲左氏正在一勺一勺的给左风餵著汤药。
沉默了好一会儿,陈隆掩上门,从怀中掏出个饃饃塞到妹妹手中。
片刻之后,左氏端著空碗走出了门,迟疑了会儿,问道:“二郎,为何不回城?”
“回城作甚?”陈隆摇摇头,“家里还有一粒米吗?”
其实陈隆知道母亲是什么意思,虽然陈家很可能除了自己三人外都被杀绝了,但依旧留下来好些宅子,这都应该是陈隆来继承的。
若是陈隆不回城,再过上一段时间,不管是宅子还是田地,归属那就不太好说了。
看母亲焦急模样,陈隆勉强笑了笑,解释道:“前几日护卫军进了城,不得已召集民眾当时几乎满城被屠,遍地尸体,那些贼军可是什么都不管的———“
说著说著,陈隆陷入了深思,喃喃道:“当然了,这不是关键。”
“去岁靶兵锋也抵莒州,不过只在外围,而护卫军今年远迈数百里,北上山东,大败贼军,
占据沐沂河谷,显然是要扎根莒州,待得战事一起,便能北出沂山,威胁韃靶后路。”
“护卫军乃天下强军,又有賑济灾民的仁心,安抚民眾,重建村落,居然第一时间推行春耕.”
“此乃人心所向,此乃復仇之望,更是建功立业之所在!”
“说得好!”门外传来赞声。
隔著虚掩的木门,陈子鑾抒须带笑,“十郎、赵鼎皆赞你有才,果然不虚。”
陈隆拉开木门,行了一礼,听见陈子鑾身边的一个青年笑著说:“乱阵之中,持盾而起,可见胆气,剖析时局,目光长远,可见有识。”
吴大绩介绍道:“这位是朱大郎。”
所谓的朱大郎就是朱,早在去年末就调连云內书房,此次隨军北上,在葛沟店为大军打理粮草,这次是押送粮草而来,同时也要临时承当本地政务。
陈隆再行一礼,“国讎家恨,韃靶、倭寇、乱兵、贼子,晚辈愿入军,还望许可。”
“你虽有志,但舟山亦有规矩。”吴大绩摇头道:“你家中唯有你一个男丁,按制不得应募。”
这时候,刚才避入侧屋的左氏突然推门而出,拜倒在地,“诸位將军,有一事还请见证。”
吴大绩瞄了眼门內躺著的左风,笑著说:“不妨说来。”
“母亲与阿风虽是同姓,但並无亲属干係。”陈隆抢在前面,“愿结成连理。”
陈子鑾有些意外,吴大绩凑近附耳小声说了几句,前者才笑著说:“这是好事,择日完婚便是。”
赵鼎摸到门內看了几眼,与左风打了个招呼,当日左风匕首入腹,就是赵鼎紧急救治的,后来医者赶到,算是保住了性命,不过需要长时间修养。
一旁的吴惟忠笑看说:“但暂时还是不能入军,今年护卫军於元宵当日在各地第一批募兵,新兵要经过三个月训练,考核通过后才能入军。”
“现在都四月了,再过大半个月就要考核,你是肯定赶不上了的。”吴大绩接口解释道:“今年山东必起战事,在战事结束之前,护卫军理应不会再募兵了。”
陈子鑾点点头,这一批新兵即使只是大部分考核入军,全军上下也有万五以上了,短时间內不会再募兵。
看陈隆大为失望的模样,朱笑吟吟道:“贤弟乃名门之后,既有见识,又显气节,不如由內书房临时徵召?”
陈隆有些憎懂,而陈子鑾、吴大绩都有些意外,瞄了眼朱——这小子资质不凡,但毕竟才十五岁,派的上用场吗?
“我只带了十来人过来,实在是缺人手。”朱摊手道:“陈隆毕竟是本地人,至少言语不会有碍。”
其实这不是什么理由,第一批赶到的朱的確缺人手,但陈子鑾临时从一营抽调人手过去了。
不过政务方面的事情,陈子鑾不想管,毕竟自己身为方面之將,涉政是比较犯忌讳的,只略略含糊了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