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不行,我行! > 第397章 农事
  第397章 农事
  关於清查田亩的事,陈锐在先后接到金柱、石茂华的信后就在舟山与沈束等人討论过,已经有了大概的方案。
  暂且將这些拋下,陈锐看向金柱,“农事处这边呢?”
  最开始农事处也负责清查田亩事,比如即墨、高密两地的田亩清查就是金柱负责的,不过莒州太大,而且太过残破,所以脱手让內书房主持,金柱主要负责各类作物的推广、种植。
  “还不错。”金柱开口道:“其一,红薯、土豆已经差不多都已经种下了,
  库存的种子七成都用之此地,其余三成分在象山、寧海、上虞、山阴会稽等地。”
  “为了试验,並没有都选种良田,平地的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以及山田、梯田都有种植。”
  “按照预计,大约是在八月中旬到九月中旬收穫,產量目前还不能准確估算。”
  “至於之前提起的育种,农事处有从南洋来的老农提过了,在屋中升火盆,
  温度適宜,种子生叶再移植,虽然繁琐了些,但长的更快。”
  陈锐点点头,他看过负责育种的閔成弘的笔记,能轻易的判断出,红薯的生长速度,是与温度息息相关的。
  这也是为什么种植时间点稍往后推,到成熟时候的时间就越短的原因。
  不过再如何快,也要八月中旬了,陈锐心里有数,虽然目前北地斥候还没有发现什么,但不会再如去年一般,到九月份才攻入山东腹地。
  去年的山东巡抚王民应虽然废物,但好岁也撑了些时日,而现在的山东巡抚王德.—..—不敢想,不敢指望。
  连被护卫军赶的如丧家之犬的李邦珍都打不过··.实在很难相信明军能爭取到多少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陈锐最终下了决定,將大部分红薯、土豆的种植放在莒州的原因—.——安全无虞。
  金柱补充道:“到下个月,去南洋的船队怎么也应该返航了,应该还能带来一部分种子,莒州这边田地还有不少空著的。”
  “空的多吗?”徐渭插嘴问道。
  “不算太多。”金柱解释道:“水稻、麦都来不及了,后来补种的主要是以豆类为主,以为养田。”
  陈锐点点头,大豆养田,这个时代的农家早就知道的。
  “其二,无主的田地还有很多,主要是集中在莒州。”金柱开口道:“诸城那边太远,日照目前还没有收復,如何处置是个问题。”
  凌云翼补充道:“莒县城破当日,倭寇、贼军屠城,所以大量田地无主。”
  这是显而易见的,倭寇北上,那些手握大量田地的莒县大户肯定是避入县城—最终的屠城,让无数的田地都无主,所以说莒县这边几乎是推倒重来,让內书房省了不少事。
  朱没声,想著后面私下提一句,这件事陈隆是出了大力的,虽然贼军屠城,但也不是鸡犬不留,还是有人逃出来,並且在乱中存活。
  比如莒县有一家姓赵的,全家活下来了兄弟两人,非要討回自家的百亩已经种植了红薯的良田。
  最终陈隆在公开场合,烧掉了从家中找出的两千多亩的由契,从而使得赵家兄弟无话可说·陈家在莒县本地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家。
  “统计之后,今年秋收之后,以户为基准分发。”陈锐乾脆利索的说:“且鼓励嫁娶。”
  凌云翼笑著看向朱:“倒是有个好由头。”
  朱起身將左风的事跡说了一遍,陈锐挑了挑眉,主母嫁仆,的確够典型的,肯定能哄传乡里。
  “好,这件事——”陈锐视线扫了扫,“石君采你来主持,我与文长、凌汝成都会出席。”
  凌云翼应了声,开口道:“莒县目前各事都已然成规,但在秋收之前,物资还是要赖舟山、连云输送。”
  “诸城那边太远,一时顾及不到,是由胶州內书房、高密內书房打理。”
  金柱插嘴说:“从莒县到诸城实在太远,而且路途崎嶇难走,绕路又耗时太长,理应由胶州內书房所辖。”
  徐渭点头赞同,“莒州本辖莒县、沂水、日照三县,诸城原先是由青州府所辖。”
  陈锐沉吟片刻后頜首,“去文胶州,此事让吴公与閔柏主持。”
  凌云翼继续说:“目前人手还算充足,但收復日照,且入主沂水,就难说了。”
  陈锐与徐渭同时转头看向了石茂华,你来莒州主要就是为了解决人手问题的啊。
  石茂华苦笑了两声,“颇为混乱,內书房至今难建,武家倒是能提供人手,
  但——.”
  凌云翼冷笑了声,“难离故土!”
  陈锐也笑了声,如今的局势摆在这儿的,你们沂水县以为藏在山中,就能自立为王了?
  金柱毫不掩饰的说:“此事非遣军不可。”
  在场的眾人纷纷点头,沂水战事结束之后,楼楠率老五团扫荡周边,隨后移军东向,这也是沂水县几近割据的主要原因。
  “让他们进来。”
  片刻之后,以武选为首的七八个沂水县大族子弟陆续入內,在左侧坐下。
  陈锐没有一句寒暄的话,径直问道:“待得秋收,缴纳粮税,有问题吗?”
  武选今年已经快六十岁了,听了这等毫不掩饰锋锐的话,缓缓道:“多有田地被废弃,多有田地春耕未行,若以已然种植的田亩计,秋收后当纳粮。”
  “好,从明年开始,所有田地都需纳粮。”陈锐显然是打好了腹稿的,“半个月內,內书房会遣人清查田亩,造册登记,不得隱匿,不得假报。”
  下首位一个胖乎乎的中年人皱眉说:“陈千户,在下长兄嘉靖二十年进士,
  按制免—”
  “那是明廷的规矩。”徐渭冷嘲热讽道:“有本事你可以不纳!”
  中年人脸色难看的很,却没有再说什么两个时辰前码头上,舟山来人对他们的態度很明显。
  陈锐没有去管,继续说:“听说你们招揽流民为佃户,其一,佃户不纳粮,
  所有粮税都由主家缴纳,其二,佃租不得超过三成,其三,若有佃户应募入军,
  主家无权阻拦。”
  下面响起了一片低低的嘈杂声,第一点倒是正常的,本就是如此,但第二点就过分了,佃租不超过三成——正常情况下,佃租一般都至少五成。
  第三点更是无法接受,这些豪强侵吞田地,那是要有充足人手来种植的,这也是他们招揽流民为佃户的原因这些佃户说起来是自由身,实际上就是他们的家奴。
  而护卫军待遇丰厚,若是佃户想去从军就从军,那就无法掌控了-而那么多田地,一旦登记造册,即使不种庄稼,那也是要纳粮的。
  陈锐等了好一会儿后,下面的眾人好像哑巴一样,一句话都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