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万历革新 > 第76章 培养蒙古人使用火銃
  第76章 培养蒙古人使用火銃
  从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这是一段很特殊的年月,尤其是在军事史上。
  火器和弓箭在世界各地並存。
  但很少人有知道,装备火器的国家,军事实力並不见得增强,相反还可能减弱。
  还是那句话,武器不是斗兽。
  並不是说用了所谓先进的武器,军队的战斗力就能提高。
  火相对於弓箭的先进,在於其拥有的科技含量。
  而不是其本身有多厉害。
  火的火力输出根本就不能和弓箭相提並论。
  一旦蒙古人大量使用火,其火力输出相较於原来將会下降不止一个档次。
  其军队素质也会下降。
  要知道,蒙古人的脱產士兵是很少的,除了汗王亲卫之外,很少有像大明营兵这样,
  不从事生產的常备军。
  火就是游牧的毒药,一旦游牧习惯了用火去打猎,那么弓箭必然疏於练习。
  骑射更不会去练习。
  那么蒙古就会损失大量的精锐骑兵。
  其拥有的不过是大量的骑马步兵。
  这一点在前世的歷史上已经发生了无数次了。
  准格尔汗国便是如此,很多人吹嘘乾隆西征的时候都会提一嘴准格尔的强大,其中有一点就是准格尔装备了大量的火。
  游牧装备火器,这对於不懂军事技战术的人而言,好像是一种增强。
  但对於战爭懂点的人来讲,这代表著失去了机动输出优势,
  大规模装备火器,那么游牧的畜力优势该如何发挥呢?
  拿著火骑射吗?
  射一轮之后呢,再马上装填弹药?
  “老方,蒙古人骑射了得,他能在马上用火骑射乎?”
  朱翊钧不以为意,他接著道:“就算火使其兵力增多,十万铁骑,和二十万骑马步兵,我朝怕那个?”
  “当然是十万铁骑。”
  方逢时没有说出来,但是心里面已经有了答案。
  “蒙古人骑射精湛,我听说,很多士兵可以三四息內连射三箭?”
  朱翊钧问道。
  “是的,陛下,如果是其亲卫驍將,可能还会更快。”
  方逢时肃然。
  朱翊钧点了点头,后世人很少有人了解弓箭的连发速度。
  那是因为业余的人太多了,大家射的都很慢。
  不是没有射的快的,但是很多人认为这种人在古代也是少有的。
  不能拿来参考。
  但是朱翊钧是学歷史的,他的学校有一个歷史老师古代战爭很感兴趣,有一节课专门为朱翊钧展示了一下弓箭的射速。
  怎么展示呢,他专门找到了世界上唯一的骑兵学校的资料片。
  这个学校在匈牙利,据说是世界上唯一的骑兵学院。
  自那节课以后,朱翊钧再也不认为火比弓箭强,因为骑兵学院的学生训练不到十个月就可以在马上以1.2秒的速度射箭。
  学校教练则可以以0.9秒的速度射箭。
  非常的快。
  火一轮下去之后,只会被骑射屠杀。
  也难怪明末打不过满清,就是因为军队火器配给率高,所以明军火力密度一直都是弱势。
  再加上明军每次会战都少於满清,火力密度不可同日而语。
  后世很多视频展示火爆杀骑兵的,那都是採用电影片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军空心方阵爆杀法军骑兵。
  每次营销號都喜欢拿这个片段说火枪的厉害。
  但是这个战役根本不能作为参考,至少大明无法去参考。
  因为里面的法军装备只有马刀,手没有,鎧甲也没有,马鎧也没有。
  马有尖锐恐惧,根本不敢衝刺刀方阵。
  根据朱翊钧查到的史料,当时的法军只能在阵外眼睁睁看著英军对著他们射击,而他们只能拿著马刀叫骂。
  这样的案例根本没有丝毫的参考性。
  如果法军骑兵是蒙古骑兵,每个人都配备弓箭,那么对於英军而言才是一场屠杀。
  隧发枪再快,也不可能有1.2秒每发的射速。
  东方和西方完全是两种战场。
  东方是通用骑兵,弓箭和刀都需要。
  西方经过一番漫长的演变,逐渐有了专门近战的骑兵。
  故而火克制骑兵,大明没法学。
  大明只能搞出昂贵的车营。
  “我之意,售卖火於蒙古,使其打猎皆用火器,如此,蒙古人必然疏於练习弓箭,
  其能骑射土兵也必然减少。”
  “此为弱蒙之策。”
  朱翊钧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打算培养蒙古人用火的习惯。
  这並不是什么异想天开的事情。
  歷史上的索伦、准格尔这些游牧、渔猎民族都开始用火。
  这些都是真实的发生在清朝的事情。
  因为火方便,省力,杀伤性更强,打猎更方便。
  人都是好逸恶劳的。
  射箭是很费力,学习成本很大的一件事情。
  以前游牧能骑射,能射箭,那是因为他们没得选。
  就好比农民要拿著锄头耕地,但是如果有了耕牛,他们绝不会在自己去翻地。
  大明管不了百姓种什么农作物,用什么工具耕地,蒙古大汗一样管不了各部落用什么武器捕猎。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
  因此到了乾隆时期,准格尔已经只有少量可以骑射的士兵了,满清也是。
  乾隆为什么那么钟爱索伦兵?
  就是因为索伦人还有很多人在用弓箭,还会骑射。
  但到了乾隆后期,这样的索伦人也所剩无几了,以至於盖章隆晚年闹了一个大笑话。
  东北地区有人报告,说见到了在野外的深山老林中活动的索伦人。
  盖章隆大喜,於是命令东北各地派出兵丁活捉这几个索伦人。
  因为他觉得这些人能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打猎活动,说明这些人武艺非凡,弓马嫻熟,是可以培养的大將。
  是自己的下一个海兰察。
  於是经过一番折腾,东北地区终於抓住了这几个人送到了京师。
  结果乾隆发现他们居然使用的是火。
  他非常失望。
  事实上,满清之所以取得天下就是靠骑射,这一点乾隆强调了很多次,人家很懂自己祖宗的发家史。
  但不知道为什么后世的人反而不相信人家的话,相信什么汉八旗火炮,什么满清重步兵理论。
  什么几千披著双甲的人形高达,整个东亚地区只有满清有这么多双甲勇士是吧?
  合著亚洲人种发育这么大?而且最离奇的是满清统一天下之后就没听说过什么双甲超人的神话。
  看来是中原人污染了满清超人的血脉。
  此类言论无非是一部分基於团结,一部分给自己挽尊,想要证明自己在满清夺天下的期间出了很多力,这样说可以让照顾到一些人的情绪,也让另一部分人可以团结这部分人。
  进而给满清添上一部分正统色彩。
  但是这並不是事实,真正的事实是,满清就连追杀明军都用弓箭追杀,很少用刀砍。
  明末战爭中,满清就是靠著疯狂的射箭,密集的攒射,造成明军大量的伤亡。
  为此满清土兵的佩刀方式迥异於歷朝歷代,他们专门將刀配在腰后,即使配在腰侧其刀柄也是向后,而不是向前。
  这些佩刀方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拔刀。
  明军只要接近其五步之內,满清士兵就会扔掉弓箭,快速拔刀迎战。
  方逢时面露难色,他现在是真的有些犯难了。
  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老了,跟不上年轻人的思路。
  皇帝的话听上去像是鬼扯,资敌,但是自己又没办法反驳。
  甚至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
  但是他心里面还是没有底气,不知道这样到底行不行。
  “可以先慢慢来,先给和我朝交好的部落售卖火器,这样其他敌视我朝的部落就会心生忌惮。”
  “先用火器挑起蒙古內部的不和,至於其他的,可以过些年,看看效果。”
  朱翊钧没有特別坚持,领先一步是天才,领先三步是疯子。
  很多事情需要亲眼看到才能明白。
  “是,那陛下,如果售卖火器於蒙古,那我朝士兵...::
  方逢时犹豫道。
  “所以我才只允许售卖鸟,到时候我朝土兵就放弃鸟,用装填弹丸更大的火就是了。”
  朱翊钧淡淡道,大明又不是没有重型火绳枪。
  大明有,但是很少装备,愿意很简单,这东西对於大明而言和鸟没区別。
  因为射速慢,都只能打一发,所以效果都是一样。
  鸟放近点打就行了。
  相反装备了这种重型火绳枪,重量大,影响负重,影响机动性。
  至於更近的地方则有三眼和弓箭手。
  “老方,你可以想想,蒙古人和我大明士兵对射火是一番怎么样的场景。”
  朱翊钧笑道。
  “那可真是梦一样的场景。”
  方逢时心想,蒙古人拿著火和大明对射,能乐死大明。
  首先大明完全可以裁撤部分营兵。
  如果只是单纯对射的火兵,那么根本没理由领这么多钱。
  训练难度也减少了,训练成本也降低了。
  其次,和大明对射,大明能乐死,因为大明的火器样太多了。
  谁和你真的对射火。
  几十辆火箭车推出去,万箭齐发,蒙古人就得被衝散。
  甚至车营也可以改造一下,土兵们推著车衝上去,就能把蒙古人衝垮。
  步兵的玩法和骑兵完全不同。
  大明有一万种办法乾死蒙古的火兵。
  但是这种场景,对於方逢时而言太魔幻了,游牧怎么可能拿著火和大明对射呢?
  真的可能吗?
  看著又是欣喜,又是嘆气的方逢时,朱翊钧只有同情和怜悯。
  大清的命是真的比大明好太多了。
  准格尔这种游牧,大明別说见了,想不都不敢想。
  这种游牧还是游牧吗?
  有定居点,喜欢用火,会骑射的士兵很少。
  甚至大清远征准格尔之前,准格尔还发生了內乱,瘟疫肆掠了数年,开战的时候准格尔內部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
  但即使如此,满清还是连续打了三次。
  非常拉垮。
  別说朱元璋、朱棣了,哪怕是嘉靖见到了这种情况,他都能乐死。
  明蒙战爭这么多年了,大明什么时候遇到过这种好事。
  “儘量推行吧,一旦成功,我朝也可少生產点弓弩箭矢,减少民力损耗。”
  朱翊钧见方逢时的牴触情绪已经不太多了,便叮嘱了一下。
  “我朝也不用费尽心思的在民间招募弓箭手。”
  能射箭,这在古代是一项非常可贵的技能。
  在大明,能骑射的文人基本上都是非富即贵的家庭。
  练拳的都是穷苦人家出身。
  因为弓箭,不管是弓还是箭矢都是很昂贵的东西。
  明军的好弓要用一年时间才能做成。
  箭矢更贵,这玩意儿是消耗品,一支箭的价值相当於一个中產阶级一天的劳动成果。
  绝不夸张。
  这是前世朱翊钧根据史料数据计算出来的。
  查了製作弓箭的耗费,计算出了每支箭的造价。
  又查了教书先生、工匠等群体的日收入。
  发现还真的差不多。
  箭矢是很值钱的。
  製作弓箭的木头,是从大木,或者说树干上截下来。
  取料就很困难,製作更加困难。
  箭矢的最大成本在於人工,而非箭头的钢铁,因为箭矢的箭杆是需要人工手削出来的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军用箭杆要直,长度也有要求,不能长,不能短。
  对重量也有要求。
  还要经过火烤,上漆等流程。
  鬼知道一百支箭生產出来有多少残次品。
  这些都是额外的成本。
  西汉一天能射五十万支箭,那的確非常夸张。
  以当时的生產力水平,五十万支箭,那价值难以估量。
  蒙古人一旦使用火,那么大明也可以减少弓箭。
  这样就又省了一大笔钱。
  火、弹丸都比弓箭、箭矢便宜。
  “此外,蒙古人若用火,便需要从我朝购买火药,如此边镇又多了一笔增收。”
  朱翊钧给方逢时提了一个醒,明朝其实可以通过火药间接控制蒙古人。
  只要蒙古人开始大规模使用火。
  “但若如此,蒙古各部也將有大量火药,若是他们囤积。”
  方逢时有些担心。
  “老方,边镇买卖铁锅尚且知道应变,你如何这般死脑筋?给蒙古人卖出去的火都统计,另外只要蒙古人肯添点钱,那么就允许他们拿著坏掉的火以旧换新。”
  “至於火药,就根据卖出去的火,酌情限购,確保他们有火药可以用火,但是也不会有太多盈余。”
  朱翊钧的想法明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立刻给出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