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都市言情 > 华娱:第一导演 > 第4章 等不及了
  俞妃鸿虽然只年长段龙几岁,但比起刚刚上大二的他,无疑要成熟的多。
  不止在外貌、气质上有了成熟女人才有的韵味,就连演技,也比他成熟。
  由於父亲是水木大学老师,她又从小喜欢表演,且很有灵气,在上北电之前就参演了不少片子。
  1993年,也就是她毕业那年,她所主演的《喜福会》,全球票房三千多万美元,还得了英国学院奖的提名。
  虽然只是女三號,但放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履歷了。
  之后,俞妃鸿留校任教,当起了表演老师。
  直到待了两年,感觉自己演技上没有什么长进,才选择去美国留学深造。
  但现在有了顾晨,她去留学的计划就“无限期推迟”了,这才有了她来饰演《恋爱的犀牛》里的明明。
  顾晨也没急著见效果,只是说让他自己琢磨,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俞妃鸿,或者去跟崔老师请教。
  他口中的崔老师,是北电的表演老师,俞妃鸿当老师前,还上过她的课。
  她最出名的履歷,是担任96级表演班的班主任。
  陈昆、黄小明、小燕子这些大火的明星,都是她带出来的。
  看演员潜力的眼光,调教演员的能力,虽然不是数一数二,但也算排得上號的。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行了,大家也別聚著了,抓紧时间去食堂吃饭吧,马上赶不上饭点了都。”
  “食堂那饭,吃头茬跟吃凉的,也没什么区別嘛,我们就是想听顾老师你多讲两句。”
  这时候的陈闯,还没演哮天犬、福贵等角色,脸上没有苦相,眼睛虽然小,但相当有神,而且是个颇有激情的大男孩,话也比较密。
  相比较而言,段龙在眾人面前,就有些“內敛”。
  原因之一嘛,自然是家庭条件比不上这些出自演艺世界的同学们,让他隱隱有些自卑,就连遇到喜欢的女孩,都不敢表白。
  但好在,他肯下功夫,能熬时间,加上悟性很高,上了舞台跟私底下完全不一样,所以在班里的成绩很好。
  有人猜测,就是他这个平常安安静静,但一到演戏就成了“戏疯子”的劲头儿,让他得到了顾晨的青睞,可以拍他的短片处女作。
  这点,让他被许多同学羡慕嫉妒恨。
  “得,你们也甭憋著了,到饭点了,咱们先去搓一顿?”
  遇到喜事就请客吃饭,已经几乎成了顾晨的標配。
  从他《风声》正式出版,到短片在坎城获奖,他们这些参与过短片的同学、校友,有一个算一个,都被他请吃过饭。
  虽然人太多的时候,只能去学校食堂,但说出去也好听不是。
  尤其他们猜测顾晨过几年会成为著名作家、导演,那就更多了一个可以跟伙伴们吹牛的砝码。
  “顾晨那处女作你们知道吧,哥们男三號,进过坎城!你是不知道……”
  顾晨写长片剧本的事,大家都知道。
  下午拿过去,给老郑掌了掌眼这事,回来筹备排练的功夫,顾晨也没瞒著他们。
  “好呀,知春路,我请。”俞妃鸿率先答应道。
  顾晨环顾眾人,笑道:“得,你们沾俞老师的光了。”
  “你也不客气客气?”
  “客气什么,我们都是学生,你可是老师了,有工资的!”顾晨相当理直气壮。
  “那你还有稿费、版税呢,比我可多多了。”
  “蒸饃,恁不服气?”顾晨嘿嘿一乐,“不行你也可以写嘛,我可以赞助你一桿钢笔。”
  “没有你的笔桿子好使行了吧。”
  几人说著笑著,从学院北门出发,去了知春路。
  知春路北电附近的主要街道之一,从北门过去只需要步行十分钟,沿街有许多中小型餐馆,提供家常菜、快餐等,价格实惠,深受附近院校师生们的欢迎。
  当然,得是家里条件“还可以”的那种。
  一般家庭,也经不起三天两头下馆子。
  顾晨他们一行四男三女,轻车熟路的进了老李家常菜,点了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西红柿炒鸡蛋、红烧茄子、酸辣土豆丝等八个菜。
  量都不大,学院里也有,但毕竟比学院里好吃,人少也安静些,没学院食堂里那么闹腾。
  关键是老李家跟其他家比起来还有个优势,米饭免费。
  一个人吃两碗、三碗都管够,不会另外收费。
  附近工人刚看到的时候,没少在这“贪便宜”,晚上下了工,五块钱的酸辣土豆丝和八块钱的鱼香肉丝换著点,就能吃三四碗大米饭。
  但等到月底一算帐,才知道没自己在家做著好,渐渐才觉得“厚道”的老李为人阴险。
  顾晨刚来学院吃不惯食堂的时候,也经常在这吃,只不过他不会那么干就是了——饭量不够大,而且一个人也馋嘴,一点就是两道。
  吃到一半,俞妃鸿又关心起了他新片的事。
  “放心好了,看老郑那专注的样,我就知道这本子肯定能拍,”他咽下一大口红烧茄子,又道,“即使学院里不支持,我出去找公司投资,或者自己投钱也会拍的。”
  “別吧,顾老师,我觉著学院的钱咱不白不,干嘛要用自己的积蓄呢,风险多大啊。”
  这会儿在这吃饭的,都是从顾晨短片那就跟过来的,还基本都是93、94级的学生,陈闯跟他们比较熟,所以说话相当真诚。
  “不信你问俞老师,看她是不是也这么想的?”
  眾人看向俞妃鸿。
  “都看我干什么,某人有钱就可劲儿造唄,投个片子把自己两年稿费造光了就老实了。”她把筷子使劲插在米饭里,恨恨的,好像在戳顾晨一样。
  付大龙插了个话,对此作出总结:“你看,俞老师也支持等学院投钱,顾老师你等等唄,反正也才大二,往后日子还长著呢。”
  的確,往后日子是还长,但顾晨等不起。
  这会儿是文艺片最巔峰的时刻,要钱有钱,要名有名,还有地位。
  现在不在欧洲三大扬名卖版权挣点钱,日后怎么掀起商业片浪潮,怎么在好莱坞兴风作浪?又怎么带领华流走向世界?
  好莱坞第一部真正在內地上映的大片《真实的谎言》,票房已经破1亿了,四年后的《铁达尼號》,更是霸榜多年。
  反观他,还没开始起步呢,一步晚,可就步步晚,以后干啥都赶不上趟。
  顾晨放下筷子,拿起牙籤挑了下卡在牙缝里的土豆丝,又拿起一根新的叼在嘴里。
  “我这就是打个比方,表表拍长片的决心嘛,看你们急的。”
  俞妃鸿递过去一片纸巾道:“大家那是关心你。”
  几人如此为顾晨著想,让他等学院资金,顾晨並不奇怪。
  因为他们都算半个“业內人”,听的看的,知道当下的院线市场是个什么情况。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全年的观影人次是200亿+,平均每个国人一年都能看20次电影。
  当时一张票几分钱,最多一两毛,《庐山恋》《城南旧事》《少林寺》等影片,妥妥的影响一代人。
  但隨著电视、录像、游戏、小说等新兴娱乐方式的普及,分流了大批电影观眾。
  电影院多少年不更新的设施老旧,观影体验不佳。
  关键电影內容还单一,十部有九部都相当乏味,不具备可看性。
  大多数国產片拍出来都压根没人看,只是有拍摄指標,大家论资排辈拍,中影也按价格买断而已,像《红樱桃》这样的“国產大片”已经算是计划之外的產物。
  这会儿虽然才九月,但顾晨对今年的电影市场状况还是很了解的。
  年观影人次2亿左右,总票房十来个亿。
  观影人次只有十几年前的1%不说,走进电影院的人,也大多不怎么喜欢看国產片。
  一部《真实的谎言》就占了全年票房的10%,而比它弱一点的,还有《狮子王》《生死时速》《燃情岁月》等等。
  可想而知,中国电影市场完全就是个烂茄子——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