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从困惑到惊嘆
“教授,假如我是江伟杰的话,那我会用我名下的所有资產,向银行做抵押贷款,来收购英达。”
一位自信满满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道,同时,脸上还带著一丝丝期待得到认可的神情。
满头银髮的史密斯教授扶著讲台摇头,耐心解释的说道:“我之前就已经强调过了。
当时江伟杰手中的现金流,根本就不足以收购英达集团,而且他也没有其他的资產,
能够用来抵押贷款。
现在大家再设身处地地想像一下,自己就是江伟杰,在手头现金仅有几十万美刀的情况下,思考该如何去收购价值高达600万美刀的英达集团呢?
1”
史密斯教授的声音不疾不徐,但每一个字就像是一颗种子一样,播撒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们纷纷陷入沉思。
过了好一会儿,另一个学生举手发言:“教授,我知道了!”
“我猜江伟杰应该是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先支付10万美刀做定金,在签订好合约后,再分多次偿还剩余款项。”他的语气中带看一丝丝兴奋,仿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史密斯教授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再次摇了摇头,道:“还是不对,
大家再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们现在是英达集团的总裁,並且急於將名下的英达集团给出手了。
那你们会同意这样的合约吗?”教授的问题,如同一记重锤,瞬间就敲醒了下面学生们的幻想。
“教授,那我肯定不会愿意,既然我著急出售了,那必然是我有事,急需要现金的。
而这份只有10万美刀定金,又没有任何后续资金保障的合约,那我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资產为別人承担风险呢?
我完全可以直接转手卖给其他有实力的买家呀。”这时下面一个带著金丝眼镜的学生,条理清晰地分析著,得到了周围同学的点头赞同。
“难道江伟杰是去找银行贷款?可他並没有足够的资產,可以向银行抵押贷款呀。”又有学生提出了新的疑问。
“那他会不会是找过桥公司借高利贷,先收购英达,之后再找银行贷款偿还高利贷呢?”
又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测,教室里顿时就热闹了起来,眾人各抒己见,但谁也没有说到重点。
史密斯教授见状,笑著问道:“是不是感觉这个问题,有些为难棘手了?”
眾人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对答案的期待。
史密斯教授清了清嗓子,再次开口:“那我现在就揭晓答案,让你们看看江伟杰这位天才是如何操作的。
他收购英达集团,前前后后总共只用了100万港幣,换算过来也就是20万美刀!”
“20万美刀?”眾人不禁惊呼出声,脸上统统写满了不可思议,毕竟,要知道,江伟杰现在要收购的,那可是曾经市值高达6000万美刀的上市公司呀!
即便现在英达集团退市破產,落魄了,但其资產也依旧价值600多万美刀啊,江伟杰究竟是如何用区区20万美刀,给顺利拿下的呢?
对於学生们的惊呼,史密斯教授仿佛早有预料般,他不紧不慢地再次开口说道:“江伟杰的操作,的確是让我眼前一亮,他真的很天才,他居然选择了用银行的钱,来买別人的鸡,然后给自己下蛋。”
此话一出,学生们的兴趣,便愈发的浓厚了,纷纷急切地想知道江伟杰的具体操作方法,隨后,只见教授轻轻的转过身去,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4个大字一一“槓桿收购”。
“江伟杰的操作其实並不复杂,简单的说,那就是他將英达集团的所有股份,统统抵押给了滙丰银行。
然后贷款了4000万港幣,也就是800万美刀,来收购英达集团,而他自己,则只是象徵性的,支付了20万美刀做押金。”
听到这里,学生们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然后整个教室便发出一片惊呼声,毕竟眾人都是高材生,经过教授这么一点拨,瞬间也就通透了。
“ohmygod,居然还能这样操作?”一个学生不禁发出感嘆。
“你还別说,仔细想想,似乎还真的很具有操作性,这只是稍微偷换了一个概念,但便为我打开了新的思维。”另一个学生很是兴奋地说道。
“对啊,英达的资產在那放著,毕竟本身就是优质资產,是完全可以用来贷款,但是英达本身又不想贷款,只是想出售。
而这个时候,江伟杰又有这个需求,这样一来,槓桿收购完全是可以的啊。”又有学生激动地分析著。
“真是天才的想法,太棒了,这个创意实在是经典,我爱死这个创意了,太厉害了!”眾人溢美之词,毫不吝嗇地纷纷夸奖著江伟杰。
“教授!那这个槓桿收购,既然如此厉害,这以后肯定是会在金融界、银行界引起巨变的啊。
也为其他人在收购公司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这就是个天才想法。”一个学生满脸兴奋地对教授说道。
“这完全就是零成本,空手套白狼啊!而且以后只要隨便手里有一个收购方案,那就可以完成收购了。”另一个学生也跟著附和道,眼中闪烁著憧憬的光芒。
说到这儿,眾人眼中都开始冒著金光,他们大多都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大学生,也没有资本,更没有资產。
如果这个槓桿收购理念,可以实现的话,那他们也可以凭藉一份收购方案,去收购一家公司,然后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看著眾人激动的模样,史密斯教授摇了摇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大家也不要过於乐观。”
“没错,槓桿收购在理论上,確实是可行的,而且还合理合法合规,江伟杰收购英达集团时,仅象徵性地缴纳了20万美刀押金,就成功贷款,收购了英达,这个案例確实是非常的经典。”
“但我之所以跟大家讲解这个案例,我是想你们与时俱进,不能被时代拋弃。
哈佛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之一,是一定要了解世界最新的资讯,这样才能快人一步,保持我们的领先优势。
所以,我们今天的课题,那就是深入探討槓桿融资,同时,我要郑重的警告大家,不能只看到槓桿收购带来的巨大收益,而是更要清醒的认识到,其背后所潜藏的风险!
“槓桿收购,是通过大举借贷来完成的交易行为,这必然是会导致极大的风险,而一旦有心人利用那些利率极高的“垃圾股”,来做空股市的话,那就是危害了!
“这些垃圾股,之所以风险极大,那就是因为它们往往会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股东,而其背后却又无充足的后续力量。”
“一旦如此,那么槓桿收购这个很好的创意,便最终会演变为灾难,並以借贷人的破產而收场。
所以,你们今天的作业,那就是全面剖析槓桿融资的利与弊,然后写一份详细的报告,明天交给我。”教授严肃地说道。
闻言,学生们顿时眼晴前一亮,觉得这教授似乎是在教导他们该如何挣钱。
如果要是江伟杰在这里的话,他也一定会佩服不已,真不愧是教授,看问题就是透彻,一针见血。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教授微笑著说道。
“是,教授!”学生们整齐地回应道,隨后纷纷收拾书包,带著满满的收穫,离开了教室。
而与此同时,江伟杰凭藉100万港幣,利用槓桿原理融资,並成功收购价值3000万港幣的英达集团其投资所带来的巨额收益,使得槓桿收购,成为当年获利性最高的投资理念。
这一创新理念,很快就吸引到了眾多金融机构,以及工作者的关注,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华尔街等金融机构、养老基金以及財力雄厚的个人,纷纷都加入到了对其的研究行列。
此时在各大商学院的经济系课堂上,哈佛商学院上这一幕,也同样在各大场景,不断上演,而滙丰、英达、江伟杰这三个词汇,也频繁出现在各大高校教师的课堂里。
可以说,江伟杰这个原本在欧美地区默默无闻的人,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在国际金融界小有名气的名人了。
隨后第二天,《华尔街日报》的头版头条新闻里,就对槓桿收购进行了报导:“东方链金术:槓桿收购,重构资本游戏规则!!!”
“就在一个星期前,香江突然涌现出一种全新的收购融资理念一一槓桿收购,起因是一位名叫江伟杰的华裔投资家,在收购英达牙膏厂时,巧妙地利用英达的资產作为质押,
然后向滙丰银行贷款。
进而完成了对英达集团的收购,这种用別人的“鸡”来抵押贷款,並买下这只“鸡”,然后为自己下“蛋”的操作方式,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
为金融届、投资界打开了新的思路,这是一个天才的想法,槓桿融资为那些苦於缺少资金的公司,提供了新的思路。
槓桿收购理论,对於合併融资,那更是有了开创性的理念,这是值得所有人铭记和学习的。
所以,江伟杰真的是一个天才。”《华尔街日报》不仅用大篇幅,详细地报导了江伟杰的槓桿收购案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的讚赏。
不仅如此,除了《华尔街日报》外,就连《经济日报》,以及英国的《泰唔士报》、
法国的《每日邮报》等国际著名报纸媒体。
也都纷纷將槓桿融资作为当天的新闻头版头条,所有媒体都是整版篇幅的对其进行介绍,纷纷给予了江伟杰极高的讚扬以及关注度。
一时间,江伟杰的名声响彻海內外,各大经济学院的课堂上,眾多商人、银行家都在仔细研究槓桿融资,对他们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他们仿佛是看到了一座新的財富金矿,纷纷摩拳擦掌,想要在这个全新的投资理念中,分得一杯羹!
而与此同时,当全世界金融界都在热议江伟杰的这套槓桿收购理论时,凭藉著这股热潮,江伟杰的名声也立马就疯传回香江。
仅仅几天时间,形势就发生了惊人的反转,这无疑给了当初那些嘲讽江伟杰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香江的《大公报》言辞犀利地批判道:“一位受到世界前十著名大学、银行家、投资界以及全球各大媒体追捧的金融理念创造者。
竟遭到我们香江本土媒体界的集体贬低、嘲讽与挖苦,这究竟是出於无知,还是仅仅为了博眼球?
那些曾经讽刺江伟杰是井底之蛙的人,那你们自己又是什么?
从始至终,江伟杰先生在面对香江媒体界对他决策的嘲讽时,从未对此做出过任何的回应。
我想,江生应该並非是不愿解释,而是认为与这些愚蠢的媒体沟通,那无异於是在对牛弹琴,毕竟確实是“夏虫不可语冰”。
就拿某些不良报刊来说吧,其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竟然就敢肆意的低毁他人,这样的报纸又何来的有公信力?
简直就是鼠目寸光,愚弄大眾,又有何顏面以知识分子报刊自居?”
《大公报》的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瞬间便引发轩然大波,令香江这边的眾多媒体人顏面无光,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公报》的这篇文章,其主要矛头,显然是指向《明报》的。
毕竟《明报》的总编金庸,向来都是以知识份子自居的,此番被《大公报》这般指责,无疑是被当眾打脸。
同时,《大公报》的文章还指出,此前那些跟风的媒体,在未深入调查的情况下。
就敢公然对一位得到全球眾多银行家与经济学教授认可的金融天才大肆贬低,实在是讽刺至极。
许多的香江民眾通过《大公报》的这一篇文章,这才晓得江伟杰的厉害之处。
只是隨后,他们又对《大公报》公然嘲讽《明报》总编金庸一事而感到十分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