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把联军彻底拖入泥潭(日更两万字!还是一万字大章)
9月2日,深夜。
基利特巴希尔高地以北9公里的德奥联军第二道山体防线上,一座位于地下坑道内的指挥部。
几名德玛尼亚顾问正端详着凯默尔师长让人送回来的那批意呆利冲锋枪。
“这就是意呆利人的维勒帕洛沙冲锋枪么?看起来怎么那么像轻机枪?意呆利人居然还会给冲锋枪也配备两脚架!”
看着这种奇怪的冲锋枪,首席顾问威廉.凯特尔准将也不由啧啧称奇。
(注:下图为地球上的维勒帕洛沙冲锋枪)
但不管怎么说,最后大家检查了这把冲锋枪的弹匣,里面装的好歹是25发9乘19毫米子弹,也就是著名的派拉贝鲁姆手枪弹。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把枪确实是冲锋枪而非轻机枪,后坐力也跟德系冲锋枪一样小,可以端着射。
而且,因为受到了出现更早的德制mp15冲锋枪的影响,本位面的维勒帕洛沙冲锋枪也没有再搞奇葩的双枪管设计,至少是恢复到了正常的单管、单弹匣设计,代价则是弹匣容量也少了一半,重量也从7.5公斤降低到了5.5公斤(地球上的维勒帕洛沙冲锋枪是双弹匣、总计容量50发)
可以说这款枪的枪机密封性肯定是比德制mp15还略好一些的,有效射程和精度也因此有所提高。但卡壳率也要更高一些,分量也更重,还不便于握持腰射,大部分时候还是要趴下射击才更好用。
“这枪的枪机和火药气压抽壳结构,可能值得伯格曼公司稍稍借鉴一下,其他方方面面都不如伯格曼,拿一点回去研究吧,剩下的可以就地给部队装备,反正用的也是派拉贝鲁姆手枪弹,子弹能通用。”
最终德玛尼亚顾问们得出了这个结论,处理了这批武器,同时也让通讯兵传话,劝凯默尔师长别再硬撑了。
今天拉下来的重伤员都上千了,至少有700人需要服用磺胺药抗感染。这样的伤亡率,奥第19师肯定坚持不住了。
……
次日,意呆利人和布国皇家海军,果然又联手发起了攻势。
而且吃了昨天的亏后,皇家海军在火力准备阶段做得更加充分了。他们把可以调动的侦察机,分成数个波次,每次来基利特巴希尔高地上空稍微转悠一圈、侦查校射报点后,就在15分钟内快速离场,而不再追求持续报点。
如此一来,当德玛尼亚战斗机赶到时,布列颠尼亚侦察机已经溜了。而这个时代的飞机油箱都不大,德玛尼亚飞机制空盘旋大半个小时后回去了,布列颠尼亚飞机再过来侦查。
如是两三次后,德玛尼亚人也学会了把飞机分批起飞、始终保持制空。但整个过程中,布国飞机已经侦查到了不少有用信息。
最终,在当天布国只损失9架侦察机、德玛尼亚方面1架都没损失的情况下,布国航空队顺利为舰炮充分校射,压得凯默尔的部队根本无法登顶。
最后当火力准备结束、意军全面压上来时,凯默尔再想回防已经很难了。
奥军才刚刚冲上山头、用重机枪抵抗了不到半小时,就被冲得节节后退。
多亏了奥军有德系掷弹筒的曲射火力近距离支援,迟滞了意呆利人的追击,这才能交替后退、且战且走。
最终意呆利人又付出了2000多人的伤亡,而奥斯曼军也折损了600人,基利特巴希尔高地终于失守了。
意呆利人冲上山头的时候,简直骄傲到不行——布联邦的近20万大军,轮番攻击了半个月没拿下的高地,意呆利的1个军,打了两天,总计伤亡了7000人,就拿下了!
这个位置,可是达达尼尔最狭窄的点,战略意义还是有的。
就凭这场胜利,意呆利国内的媒体还不得吹成大捷、巨捷、天捷!
此后数日,在加里波利半岛正面战场,布联邦军队和意军就用新磨合出来的战法,稳扎稳打,一点点推进,在山区平均每天能推进500米到1公里。如果是山谷平原小镇的话,就能推更快一点。
如此鏖战七八日,到9月中旬时,联军已经彻底占领了基利特巴希尔高地北边5公里的小镇、埃杰阿巴德。逼近了德奥联军已经构筑了坚固阵地的第二道山区防线。
为了推进这7公里的距离,联军又死伤了2万多人,而奥军累计损失只有4千,严格遵照了保存有生力量、以空间换时间的弹性防御战术。
奥军在凯默尔的带伤指挥下,只要遇到敌人炮击就不硬扛,全都往后方阵地躲。只等敌人步兵开始冲锋才重新进入阵地组织防御,哪怕进得慢了、被敌人夺走一两道堑壕也无所谓,绝不浪费人命冲回来。
而且随着布意联军往北越打越远,他们遭受到的反击炮火也越猛。因为躲在半岛深处高地的德援150毫米加农炮群,已经可以覆盖到进攻的布意联军了——
之前的战斗中,德援重炮之所以难以发挥,不过是因为交战阵地实在太靠前,位于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最尖端。
德援重炮群如果部署得太靠前,容易被布国海军的舰炮反制。
但随着奥军阵地越来越往西北方收缩,德系重炮就能从相对安全的位置支援炮击前线了,敌军自然越来越难打。
而且,经过了十几天德系顾问指导下的紧急施工,奥军的第二道山区防线工事更加坚固了,已经挖出了足够深的“山顶反斜面坑道”,而非此前的“山顶反斜面堑壕网”。
但前些日子猛攻得手的意呆利人却还没及时反应过来,以为还能继续每天推进一两公里、打出大捷呢。
结果9月11日的全天猛攻,最终寸步难进,反而蒙受了参战以来最大的单日损失。
皇家海军的战前炮火准备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意军往上冲的时候,阵地上到处都是严阵以待、火力点部署刁钻的奥斯曼人。
意军被交叉火力覆盖得惨不忍睹,最惨的是他们在进攻途中,还被德援的30多门150远程加农炮,从15公里外给覆盖了。
意军一天之内竟伤亡了9000人之多,好几个团都被成建制打没了。此后好长一段时间,2个军的意呆利人都拒绝再出战。
9月12日,联军不得不稍稍改变了战术,布国说服意呆利人把伤病和折损部队富余的冲锋枪交给澳新军团使用,让澳新军团去执行强攻任务,并且先简单培训了两天。
意呆利军团长路易吉.卡佩罗中将本来是不想交出自己的王牌武器的。但在汉密尔顿上将的反复劝说下,他也意识到,如果不交出武器,就得让意呆利勇士去填命,既然如此,还不如把枪暂时借给友军,让友军去填命。
而澳新军团那边,本来上一次惨败后就一直士气低落,很久没让他们打主攻了。这次联军总司令汉密尔顿上将亲自卖脸、帮他们从意呆利人那里协调来了冲锋枪,他们再不拼命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最后,澳新军团的士气总算被鼓励了起来,端起新发的冲锋枪,于14日发起了新的攻势,可是这次攻势也同样受挫,白白死伤了数千人。
……
连续两次惨败后,布意联军痛定思痛,于9月14日深夜再次召开紧急会议,而且是海陆军都要参加,反思战术得失。
陆军方面,多位将领向总司令汉密尔顿上将哭诉:
“司令!这个仗没法打了!我们之前攻打基利特巴希尔高地的时候,那地方是达达尼尔海峡最狭窄的点,地形往海峡当中凸出。所以我军可以同时从半岛的南北两个方向上、夹击轰击高地!
但现在往北推进了七八公里,再要攻打更北边的kocadere高地和bigali高地,我们就只能从高地的西北侧往东炮击了,相比于之前的南北夹击炮击,少了一半的攻击方向!
敌人肯定是提前算到了这一点,所以把防炮击的反斜面堑壕网修在了山顶朝东的一侧!我们没法轰到那个位置!所以敌人每次被炮击,甚至都不用撤离山头,可以一直在山上蹲点,我军一进攻,他们立刻居高临下交叉火力扫射加炮击,把攻山部队打得溃不成军。
所以,要想继续进攻,必须重新恢复我军‘从多个方向夹击炮轰高地’的能力!否则步兵部队将拒绝出战!强行出战只会导致士气崩溃!现在下面已经有无数士兵和基层军官在辱骂我等将领无能,让士兵白白送死。”
汉密尔顿上将乍一听“拒绝出战”的风声时,还眼神一厉,想要给那些抗命者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军法从事”。
但听说抱有这种声音的士兵已经非常多了之后,他也不由退缩了。
如果真有那么严重,激起兵变可就不好了。
“看来必须要恢复我军炮兵多方向夹击山顶的能力,才能说服步兵们继续死战了……可是,这很难做到,你们有想过具体怎么落实么?最好能有多套备选方案。”
汉密尔顿上将一边说,他自己内心就其实已经想到一套方案了,但他不想亲自说出来,以免激化海陆矛盾、避免由他亲自得罪人。
果然,他说完后,麾下部将立刻有人把最显而易见的第一套方案说了出来:
“最简单的方案,就是让皇家海军派出舰队、从南边绕过基利特巴希尔高地这个海角、深入达达尼尔海峡!这样,我军就又可以从南北两个方向上,同时夹击炮轰敌军山头了!
现在就是因为皇家海军不敢深入海峡,才导致我们这么被动的!”
汉密尔顿一听,果然是又苦笑又如释重负。
这是最容易想到的办法,也最容易实现,但留给海军的危险,也是最大的。
基利特巴希尔高地所在的那个位置,海峡最窄只有1.3公里!而即使通过了这个最窄点,海峡内部也只有4公里宽。
区区4公里,如果敌人在两岸秘密部署了强大的炮兵,舰队进去了岂不是被居高临下关门打狗?
但陆军被打得这么惨,皇家海军如果试都不试一下,肯定说不过去。哪怕明知道危险,也该派出一些送死了也不值钱的破船探探路。
至少那样可以堵住意呆利人和澳新军团、坎拿大人的嘴,稳住军心。
否则友军还不得觉得布国大缺大德、只珍惜自家军舰、却不把盟友和殖民地人当人看。
汉密尔顿“这个事情,我会想办法说服卡登上将的,但你们也不能完全指望海军,再想想别的招吧。多几个备选方案,也好让海军看到我们是真的尽力了,并非一遇到事情就指着海军。”
部将们便又想了一堆更不靠谱的备选案,诸如“我军应该把更多重炮拖曳登陆,组建由南往北炮击的陆炮群”,
或者是“在海峡南岸再开辟一片登陆场,确保海峡的南北两岸都控制在我军手中,以掩护炮兵和战舰”,
又或者是“让海军进一步深入半岛北侧峡湾,从东北方向西南方炮击敌军阵地”。
总而言之,就是几乎把360度环绕无死角炮轰敌军高地的可能性都罗列了一遍。
核心目的就是让敌军的山顶阵地再无任何“炮弹轰不到的反斜面”可以躲。
至于做不做得到,就两说了。反正已经是用穷举法把一切天罗地网杀敌的办法都罗列出来了,也算是证明了参谋们的工作量。
(注:布意联军参谋们想到的计策,全部罗列如下图所示。)
汉密尔顿上将就拿着这份东西,去找地中海舰队司令卡登上将,表示“咱俩一起努力吧,咱也不是光给你海军压担子,你看我们陆军也已经很努力了”。
卡登上将为了国际观瞻、为了盟友和自治领的人心,只好把这些路数都尝试一遍。
不过动手之前,他还是提醒手下,千万小心,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劲、稍有损失就撤,能给友军一个交代就行。
9月15日清晨,皇家海军就首先实施了“从基利特巴希尔高地和对岸的恰纳卡莱之间、穿越达达尼尔海峡、进入达达尼尔海峡深处”的探路行动。
他怕出意外,没让相对宝贵的前无畏舰上,就只先上了2艘建于1882年的老式铁甲舰,2艘1886年的防巡,以及几艘驱逐舰、鱼雷艇、扫雷艇。
还真别说,皇家海军的破旧老船,大多被丢到了地中海战区封存,所以卡登上将想用垃圾的话,还真能弄到很多。主要就是因为皇家海军的船大多要考虑全球作战,适应各种恶劣海况。
而地中海最风平浪静了,哪怕是三四十年前的老船,在别的海域实在不堪使用了,拉到地中海这种洗澡盆里,还能再多凑合十几年。
结果,这支探路舰队刚刚绕过恰纳卡莱海角,才往前开了没2海里,就遭到了暗算。
首先是2艘探路的鱼雷艇和1艘扫雷艇,先后在扫雷开路的过程中自己被炸沉了。随后,舰队在绕过一处海角后,突然就被前方一艘坐沉在海峡边的敌舰偷袭了!
那敌舰躲藏的位置很巧妙,刚好位于海峡北岸某处山脚下的乱石滩边,紧贴着山体不远,之前布军的航拍侦查也没注意搜这些角角落落的地方,竟然被伪装骗过了。
那艘坐沉的军舰,显然是已经被改造成了固定炮台,还是横过来坐沉的,布国军舰一出现,对方的4门240毫米“速射炮”就直接呼脸拍过来了。
其左舷下层的炮廊甲板上,还有6门原装的150毫米副炮、以及从廊炮舷侧临时挖了6个洞、把右舷的6门150副炮也拆过来挪到左舷。一共12门150炮同时开火。
看得出来,这艘船已经是把火力发挥到极致了,因为其右舷是背靠着海峡边的山体的,炮留在右边没用,就全改装挪到左舷了。
如此密集的火力,1艘老式铁甲舰、1艘防巡很快被轰得稀巴烂,2艘驱逐舰也遭了殃。虽然驱逐舰理论上可以靠高航速躲避低射速重炮,但海峡太窄了,根本没多大腾挪空间。
“不好!好像是‘维切尔斯巴赫级’的‘扎林根号’!”
一番惨烈的交火后,布国人才摸清了对方的身份,并且直到当天晚上回去,才彻底确认——原来,这艘坐沉的船,就是之前黑海海战时,施佩上将被露沙黑海舰队打废的那艘前无畏舰“扎林根号”。
那船动力系统被彻底打爆了,当时也进水了好几千吨,装甲也很残破,烟囱都倒了。但因为抗沉性还行,船壳还硬生生漂着,后来就被奥斯曼人拖回来,当了坐沉的固定炮台。
4门240毫米速射炮打打战列舰是不行的,但是在狭窄的海峡里堵门还是很不错。
布国人撤退时愈发慌乱,还出现了新的相撞、触雷事故,总之最终结果就是账单上又报销掉了4条老式垃圾和好几艘小船。所幸水手大多还能靠小艇救回来,但也炸死淹死了800多人。
得知情况后,卡登上将为了面子,也派了两艘更精锐的前无畏舰、“邓肯级”的“拉塞尔号”和“康华利号”,去远远跟对方隔山对炮,并且呼叫空中侦察机校射。
但最终结果就是,虽然“拉塞尔号”和“康华利号”的305主炮可以轻易穿对方,但问题是穿了也没多大价值,对方都已经坐沉了。
而且,双方的空中侦查校射效率,也显然是德玛尼亚人更高。一番激战后,飞行员都是新兵蛋子的布国航空队,又损失了至少三四倍之多的飞机。“康华利号”也在对炮中挨了对方五六发240毫米炮弹,上层建筑被炸烂不少。
对方也无非是被炸得更残而已、不少150舷侧副炮都被炸烂了。
至此,渗透海峡这条路是彻底堵死了。
海军的方案一被废之后,陆军方面也拿出了自己的备用方案——考虑到海军无法渗透到比基利特巴希尔高地海角更深处的位置、提供火力支援。那么,陆军就该把大批重炮集结到基利特巴希尔高地山顶稍稍靠后的反斜面位置、然后隔着七公里轰对面的奥军第二道防线。
同时因为基利特巴希尔高地的海拔高度是稍稍高于奥军第二道防线的山体的,藏在基利特巴希尔高地顶部略微反斜面位置的布军大炮,就可以躲过奥军第二道防线的反制炮火。
但这个计划同样是看起来很美好,执行起来后又是一地鸡毛。
奥军部署在第二道防线的火炮确实反制不到这个位置,但奥军能够从别的陆地上反制啊!他们完全可以从海峡南岸的对面、从背后远距离攻击基利特巴希尔高地山顶的布军大炮阵地。
德玛尼亚人的k16型150毫米加农炮,射程和精度都远超布国大炮,配合航空侦查,几次就把布国人的炮兵阵地给反制点掉了。
海陆军各一个方案被废后,天平又很公平地向海军这边倾斜了。
海军不得不再祭出第二套方案,也就是让一部分军舰绕到半岛正北侧的峡湾深处,并且尽量贴近海岸、从北往南轰击奥军第二道防线的背后。
来这里作战,地中海舰队的卡登上将倒是不担心水雷的问题,因为水雷之前已经被他付出巨大代价后排干净了。
他只是担心敌人会不会有远程重炮埋伏于此,因为峡湾最宽的地方都不足30公里宽,如果被敌人的重型岸炮阴了,事情就麻烦了。
9月17日,卡登上将试探性地派出几艘150炮的防护巡洋舰,抵近到半岛正北方浅水区,在150炮的最大射程下,朝着南边的奥军防线轰击。
结果,奥军居然没有任何反制,就任由布军防巡轰击。
火力准备结束后,坎拿大军对着奥军阵地发起了猛攻,但结果还是死伤惨重,奥军的防御力居然没受什么影响——卡登上将和汉密尔顿上将又哪里知道,这是因为凯特尔等人帮凯默尔和冯.赞德尔斯将军优化防御策略的结果。
奥军已经把山顶上的工事,从“反斜面堑壕网”,施工升级为“反斜面坑道网”了,既然是坑道,其实从360度哪里轰都无所谓,直接往坑道深处钻,怎么轰都轰不死。
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地球上二战时硫磺岛折钵山上那些坑道,就是坚固到“除非丑军战列舰主炮直接命中、从坑道口钻进去,才有可能炸死里面全部的人,或是轰塌活埋”,其他火炮的轰击,对坑道网而言都是毛毛雨。
但问题是卡登上将不知道,他还以为是自己火力不够。
加上陆军的汉密尔顿上将和伤亡惨重的坎拿大人一再催促他,他终于决定两天后升级一下火力,让前无畏舰群去执行这一任务。
毕竟305炮群的狂轰,应该火力够猛了。而且之前防巡来过一次,不是没事么,说明敌人的水雷确实排干净了,也没有埋伏什么大口径岸防炮。
但是,就在他觉得已经彻底试探清楚后,意外却发生了。
……
“凯特尔准将!今天敌人巡洋舰群绕到半岛北侧峡湾、抵近岸边用150炮轰我们山顶阵地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让后方已经施工好‘转盘轨道’的列车炮群,从隧道里开出来反击他们!”
“凯塞林上校,您不是说德玛尼亚的飞艇部队,已经研究出了‘超低空低速飞行夜间布雷’的技术了么?不是说这是鲁路修长官建议的新战术么?为什么敌人的舰队靠近时您不用!”
17号的战斗结束后,凯默尔师长就带着这些疑问,去请教德玛尼亚顾问团。
虽然当天他打得很不错,自己的防御部队伤亡不大,还顺利杀了好几千坎拿大人,但他总觉得这仗打得不利索,原本还可以有更大的战果的。
面对凯默尔的质疑和惋惜,负责飞艇部队的凯塞林很是耐心地解释:“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提前布雷的,如果提前布雷,敌人只会再仔细扫一遍。
我们就是要他们确认这片海域已经没有水雷,顺利、成功执行过一两次任务之后,放松了警惕、下次再来时省略扫雷的步骤直接进,然后我们才能布雷!
众所周知,按照此前的布雷技术,必须有水面舰艇能进入那片海域,才能在那儿重新布雷,而布国皇家海军自信已经彻底封死了海峡入口,自信我们在爱琴海上没有任何可以布雷的舰艇了。所以,他们在真正意识到一片海域是彻底干净的之后,才会放松警惕!
我们就是要把他们的麻痹大意勾引、放纵到最高点,然后再一次性赚一票大的!这样才能彻底打掉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从此疑神疑鬼!”
凯默尔仔细想了一会儿,终究沉默了。
没错,这个道理他也听得懂,无非就是“狼来了”的游戏,要让敌人先尝到点小甜头,吃掉鱼饵,他们才会真正上钩大鱼。
“好吧,你们是对的,好在我们的山顶坑道网确实扎实,再挨一两天炮火也无所谓,我们愿意继续死守扛下去。”凯默尔最终认了。
……
于是,此后两日无话,布国海军也被骄纵得越来越大胆。
卡登上将终于相信一开始是自己多虑了,让舰队绕到半岛北岸深处、朝着南边的敌人背后猛烈炮击,这是一桩没有风险的买卖!
9月20日这天,卡登上将终于越玩越大,把他的2艘“皇家海军最强前无畏”、也就是“纳尔逊号”和“阿伽门农号”,也都拉到了加里波利半岛北部的峡湾深处。这两艘船里,“纳尔逊号”之前已经在跟岸炮对轰中、挨了几炮240毫米穿甲弹,受了点伤,但简单抢修后还能战斗。
除了这两艘最强战舰外,还有爱德华七世级的“印度斯坦号”、“非洲号”,这两艘也是仅次于“纳尔逊级”的强大前无畏了,有4门305主炮和4门240二级主炮。
最后,还有被要求一起行动的、意呆利人的3艘前无畏(其实也是之前布国和意呆利人签协约时,送给意呆利人的)“老人星号”、“光荣号”、“怨仇号”。
一共7艘前无畏舰,10几艘防巡和更多护航舰艇组成的超强火力支援舰群,浩浩荡荡开进了加里波利半岛北侧的峡湾深处。
陆军方面今天也是准备充分,汉密尔顿上将决定今天纠集全部五国陆军、趁着海军支援火力空前强大的机会,对奥斯曼人的第二道山地防线发起总攻、务必一举夺下这片山地!
但是,就在卡登上将自信满满带着舰队自西向东深入峡湾后不久,意外就发生了。
“砰!砰!”几声惊天巨响,舰队就这样扎扎实实误入雷区,开在最前面的1艘老式防巡,和意呆利人的“老人星号”前无畏舰,在短短一两分钟内先后触雷。
水雷的威力还非常巨大,不知道装了多少炸药。两艘军舰很快就开始倾斜、进水。
一开始卡登上将还一脸懵逼,以为是意外。
“怎么回事?不是之前反复扫雷过了么?而且我们的舰队前几天还开这条航道过来炮击,安全往返过两趟了!怎么还会有漏网的水雷?赶快让舰队减速、让扫雷舰艇上前再复查一遍!”
卡登上将至此都还没怀疑这些水雷是昨夜德玛尼亚人用飞艇重新布的。
因为这个世界上,此前根本就没听说过“空中布雷”这种科技和战术。
只要敌人的水面舰艇进入不了这片区域,这片已经扫干净的海域就不可能出现新的水雷!
要相信科学!
但是很快,更多的意外就发生了。
战舰要想减速,不是那么容易的,主机停止出力后,船还能往前飘出两海里地呢,毕竟军舰又不像汽车那样有刹车。
除非是引擎和螺旋桨倒转,那也要至少好几百米才能停下,不信的可以去看《泰坦尼克号》。
所以,在各舰陆续收到命令、先后停车的过程中,更多的意外发生了。
两艘驱逐舰,以及“怨仇号”前无畏舰,先后发生了爆炸。
到了这时候,就是傻子也知道,肯定不是漏网的水雷、不是意外事故,是真中了埋伏了。
“快跑!全舰队掉头!先撤出峡湾再说!”卡登上将只觉一阵血冲脑壳,立刻下令全军撤退。
但是舰队掉头也是需要转弯半径的,还会出现短暂的混乱,掉头后航行的航道,也会跟来时完全不一样,不可能原路退回去的。
而他们发现这一切时,舰队其实已经深入了雷区,往左右挪随时都有可能触雷。
又有好几艘军舰触雷,也有好几艘军舰相撞,整个峡湾即将变成一片铁底湾。
最后,卡登上将连跑都不敢贸然跑了,只想让所有战列舰和巡洋舰全部停船、让驱逐舰和扫雷舰赶快扫一遍整个航道。
但就在他们普遍停船时,远处岸上、一条穿过山体的铁路隧道口,一群平时躲在隧道里的列车炮,开始猛烈开火了。
天空中,还有成群的德玛尼亚战斗机和校射侦察机,为己方的列车炮群指引目标。
列车炮的射速是很慢的,校准起来周期也很长。但架不住很多皇家海军战舰怕触雷、都选择了停船。固定坐标打固定靶,校准起来就非常快了。
基本上打到第3~4轮炮弹,就有列车炮的炮弹扎扎实实落在战列舰的甲板上。
作为布国最强前无畏的“纳尔逊号”,前些日子就受了伤,如今又被280毫米列车炮灌顶,很快被炸得残破不堪,军舰再想提速,却怎么也跑不快了。
而同级的“阿伽门农号”,则是在赶紧提速逃跑的过程中,撞上了一枚水雷。
本来以其“最强前无畏”的实力,还是船头触雷,炸破的舱室不算多,储备浮力倒也够撑回去。
但船头触雷导致大量进水、埋首,动力效率下降、航速暴降,然后就成了列车炮群的半固定靶。
列车炮想直接击沉前无畏舰很难,但是用来补刀触雷后失去动力的前无畏舰,就非常容易了。炮击还能催促敌人快跑、别等扫雷结果了,制造更多的混乱。
最后,卡登上将自己坐在“阿伽门农号”上,触了一颗雷的战舰,持续被280毫米列车炮灌顶,最后终于爆炸沉没。
布列颠尼亚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萨克维尔.卡登上将,于1915年9月20日,战死于加里波利半岛正北方9海里处的爱琴海海面上。
是役,布国皇家海军“纳尔逊号”、“阿伽门农号”,在触雷失速后,被凯特尔准将的列车炮群集火补刀炸沉。
意呆利海军“老人星号”、“怨仇号”前无畏舰,直接被水雷炸沉。
“光荣号”没有触雷,它在逃跑过程中,事故撞沉了己方一艘驱逐舰,自身船头也被撞烂,随后被列车炮群集火轰杀。
另有9艘老式防护巡洋舰、若干小型舰艇,也在水雷阵和岸炮反击的双重打击下,彻底损失掉了。
皇家海军战死、溺死水兵3360人,伤470人。意呆利海军战死、溺死2150人,伤310人。
更要命的是,在舰队被重创撤退后,德玛尼亚人藏了数日的列车炮群没了目标,就把炮口转向了准备发起总攻的联军出击阵地。
280毫米的重炮炮弹直接落在准备出击的士兵当中,掀起一阵阵腥风血雨。
“安齐奥特快”的战术算是被威廉.凯特尔彻底玩明白了。
从此以后,布国侦察机只要在航拍时看到敌军前沿有穿越山体的铁路隧道,都会下意识担心一下:
是不是每一条隧道里都有可能藏着列车炮?
海陆都遭受了如此重创,也算是彻底把五国联军的士气和斗志给打断了。布列颠尼亚人再也不敢有任何激进的进攻举动,
加里波利战役自9月20日起,正式转入相持阶段。
布军舍不得已经到手的战果,又不敢再攻得太狠,只能和西线的堑壕战那样一点点慢慢啃,慢慢互相消耗人命。
此后整个四季度,这里应该都不会再发生什么大的变故了。
而凯默尔师长,也因为连续多场防御战表现卓异,被总司令冯.赞德尔斯上将晋升为陆军准将,并担任奥斯曼第1军军长。
其余威廉.凯特尔、威廉.勒布、阿尔伯特.凯塞林,也都有大功,回去后其中一部分人或许也能得到晋升,就算不晋升,肯定也会有大勋章。尤其是用航空布雷战术重创了敌舰队的凯塞林上校。
——
ps:为了兑现今天之内,把加里波利战役第一阶段写完的前期承诺。
然后转场到波罗的海战场,主角那边。
最终,只好选择今天两更都是一万字,日更两万字!
总算是实现了,明天开始写波罗的海。这里要等最后收官阶段,主角才会来了。
(本章完)